同样是视觉平面媒体,杂志和图书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陈逸飞在继续实验杂志的同时,又进入图书领域。
2004年3月1日下午,逸飞视觉丛书在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大宴会厅举行记者招待会。
陈逸飞主编的逸飞视觉丛书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这套丛书的显著特点是充满强烈的视觉吸引力,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
丛书在包装上狠下功夫,装帧形式独特新颖。
陈逸飞在招待会上的发言中说:我们试图要构筑一个有质量、时尚的视觉文化,质量感的平台。
因为名字就叫做‘逸飞视觉’,我说逸飞这两个字不一定就是陈逸飞,还有好多品牌都是逸飞,只是一个牌子,我们希望能够构筑这么一个平台,让更多的人来参与我们的视觉产业的建设,这是我的愿望。
所以我常常说,我说我最高兴的是我在做的过程中间,跟那么多的各行各业的朋友,特别是跟年轻的朋友,我们一起来做。
所以在这里我们开记者招待会的时候就会想起我们一支年轻的设计师,包括编辑队伍,我们有很好的一支团队,但这个团队总是一个小团队。
希望能跟更大的社会力量资源结合起来,能够达到一个视觉产业发展的目的。
这也是我们平时经常说的视觉产业并不是饭后余兴,我现在试着跟很多领导、朋友交谈的时候,有些朋友理解,有些朋友会觉得我们没钱,这个等我们有钱了再来做。
我说这个视觉产业是没有钱能够生钱的产业,全社会要去重视它。
从这里可以看到陈逸飞办刊的平和心态和开阔视野。
对杂志和图书的实验,陈逸飞有所体会。
邢宇皓曾这样问陈逸飞:同样是在‘大视觉’的范围内,涉足图书出版领域有何不同?陈逸飞说:和绘画、服装、影视相比,我觉得,书籍具有更强的教育功能。
我们之所以把‘逸飞视觉’做成杂志和图书的结合——既有杂志的时效性、资讯性,又能有书籍的品质和收藏性——就是希望它能最大限度地起到视觉养育教科书的作用。
我觉得,我们今天最缺乏的,是美学的普及教育。
只有美育普及了,谈论我们的城市建筑、我们的衣着、我们的电影才有可能。
同时,书籍拥有最多的受众,我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引起人们对视觉环境的关注。
美育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
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我认为,视觉环境就像是一所人生的学校,它甚至会对一个人的事业和生活有决定性的影响。
(邢宇皓:《中国需要视觉产业——访视觉艺术工作者陈逸飞》,《光明日报》2004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