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觉人生:陈逸飞传 > 第二章 童年少年的滋味(3)

第二章 童年少年的滋味(3)

2025-03-30 17:50:27

母亲去做礼拜,他随着母亲去做礼拜,母亲听收音机,他也跟着听音乐听戏曲。

待母亲买了菜回来,陈逸飞更是有事可干了。

青菜、萝卜、茄子、黄瓜、豆角,各有各的形状,各有各的颜色,陈逸飞把它们放置在有光的地方,开始画画了。

母亲的艺术启蒙课安排得多好,参加完教堂的礼拜,回来听音乐,听完音乐照着自购的新鲜实物画画。

后来家里又添了妹妹陈敏静和弟弟陈逸鸣,母亲获得了更多的欢乐,陈逸飞也得到了更多的情趣。

母亲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把自己的艺术细胞传递给了陈逸飞。

陈逸飞曾经这样说,我母亲喜欢电影,管风琴弹得很好,对我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很感谢我善良的母亲,我的艺术细胞都是得自母亲的。

他的母亲,是最早把陈逸飞的绘画兴趣培养起来的,他说他母亲是他整个绘画生涯的奠基人。

我从事绘画,跟我母亲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母亲是奠基人。

我母亲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会弹管风琴,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

小时候她经常牵着我和弟妹的手去教堂做弥撒。

宗教礼仪,教堂内的玻璃彩画、雕塑、管风琴都在我心里留下深刻印象,也可以说是启蒙了我最初的艺术感觉。

自从我爱上画画后,从未停止过画画。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时,我也没有停止过画画。

1965年我19岁,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大学部毕业,进入上海画院成为油画雕塑创作室专职画家,1966年‘文革’浩劫开始,我被发配到上海市郊劳动。

劳动空余时我就偷偷写生,画速写,周日把邻居家的孩子请来当模特画素描。

那时候真的很用功,就是在医院里陪伴着病危的父母,自己在急诊处吊着盐水,也在构思画面上的构图。

在上小学时,除对绘画感兴趣,还对文艺演出尤其是电影情有独钟,常常买5分钱一张的学生票泡在电影院里。

有一年腿部骨折躺在床上两个多月,我就凭记忆画以前看过的苏联、波兰电影的画面解闷,让自己走进电影中去。

(李志贵:《陈逸飞:人不能安于现状》,《风流一代》2001年 第6期下半月)陈逸飞的母亲在教会学校学得一手好字,这门技巧也传给了陈逸飞。

1971年的陈逸飞,更悲伤的事是他的母亲的离世。

他的母亲范雅芳,1907年生,过世时是64岁。

可陈逸飞这时只有25岁,还没有成家,还没有儿女,他母亲没能见到儿媳,更见不到孙辈,这对一位中国的老母亲,真是一件挂牵在九泉的悲伤事。

画笔童趣1951年,5岁的陈逸飞进入宁国路小学就读,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涯,也开始更广泛地接触艺术,逐渐靠近艺术。

学校经常出黑板报,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陈逸飞经常有机会参加黑板报创作。

黑板报摘抄书报上的一些知识,简单报道学校的一些情况,简单地排版,再配一些插图装饰,陈逸飞的那点绘画特长这时候得到展示。

负责文艺的老师指导学生自编自演一些及时表现时事新闻的活报剧,也排演一些儿童剧,陈逸飞参加了儿童剧《小白兔》的表演,得到老师的表扬,被老师认为是学生中有文艺天分的孩子之一,陈逸飞受到了鼓舞。

学校里也购买一些文化艺术读物,作为课堂的补充,陈逸飞对美术类入门读物特别有兴趣,印象最深的是学校给订的《怎样画铅笔画》和《怎样画人像》。

陈逸飞入学前接受了良好的家教,到学校就读后学业成绩优秀,品学兼优,被选拔推荐参加全国少年儿童夏令营,走了一些地方,也结识了一些新伙伴。

学校生活让陈逸飞感到新鲜,课余的各种活动也让陈逸飞感到兴奋。

绘画一开始就是陈逸飞的特长,很快,他被推荐到少年宫美术班学习,因此进步更快。

少年宫给了小逸飞荣誉感,也给小逸飞打下了绘画的基础,给了小逸飞往前走的兴趣、往前走的信心。

到了晚年,陈逸飞回忆起上海市少年宫,他认为他在少年宫绘画的日子,是他儿时的一段十分重要的经历,是少年宫奠定了他的画家梦。

陈逸飞深情地写下了《画呀画,画到少年宫》:少年宫的绘画活动室是一个在晴天的时候终日洒满阳光的画室。

我和小组的伙伴开始在阳光下画圆柱体,画素描,有时也画一些自己突然之间想画的景象。

如今回想起来,那些画面,像极了雕塑前的腹稿,鲜活、灵动,当然也不免稚气些,但它们都是血液,在雕塑复活以前,已经开始热烈地流淌了;少年宫指导员的面貌与姓名,至今虽有些模糊,但他们指导我作画时认真的劲儿,都还仿如昨日,仿佛是可以触及到的。

想来人生当中,音容笑貌是可以忘掉的,但‘认真’两字,却是终身的教诲与感染。

少年宫的活动,营火晚会的歌舞,来自东欧的外宾的参观,或是利用空余时间,和认识与不认识的小伙伴一道在‘勇敢者的道路’上玩耍,也都会令我尽兴;最令人难忘的是参加由少年宫组织的‘全国优秀少年夏令营’,活动地点是在无锡的太湖水滨,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优秀少年集中在那里开展活动,让我这个第一次出远门的孩子觉得,少年宫一下变大了,变得更宽广了;少年宫里不仅有‘勇敢者的道路’里的假山,也有太湖一望无边的绿水;少年宫的伙伴不仅有上海人,而且还有北京人、广州人,还有少数民族。

在这个‘更大更宽更广’的少年宫里,我和另外一些来自天南海北的营员一起写生、画画、交流。

(《新民晚报》2003年6月7日)艺术大师陈逸飞难忘少年,难忘少年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