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觉人生:陈逸飞传 > 第十四章 《理发师》的西去之路(10)

第十四章 《理发师》的西去之路(10)

2025-03-30 17:50:30

《理发师》的外景画面多是江南风光,陈逸飞就把主要场景选在了浙江省宁海县的前童古镇。

陈逸飞喜欢这个地方,因为前童古镇与大多数江南古镇不一样,前童不是那种有很多小桥的地方,这里有一条穿过全镇的小渠,图形像八卦似的。

地面也不是多数江南小镇那种大块大块的青石板路,它铺的是没有敲打过的鹅卵石,民居建筑则主要是那种石头结构。

前童风光,初看有那么一点破落,再看则是厚重的古朴。

陈逸飞看中的就是这种江南古镇的画面感。

几度修改的剧本,已经向江南生活靠了,大西北的场景被大大减少。

这些变化,并没有让陈逸飞变动整个故事的基本框架。

影片叙述的还是20世纪30年代末那个时尚而当红的理发师陆平,他因杀了一个日本兵,逃到了浙江东部。

陆平在那里投靠亲友,四处避难,最后落脚到自己的师叔那儿。

命运的安排,陆平与师叔的女儿宋嘉仪一见钟情。

不幸的是,师叔正安排将女儿许配给国民党一位师长叶江天做姨太太,这一天是订亲的日子。

陆平与宋嘉仪之间的微妙情感,被叶江天无意中觉察。

为安抚陆平,叶江天安排陆平与一个上海歌女结婚,并安排陆平担任军队里的少校参谋,陆平在军队的出色表现还是理发。

陆平后来的人生一路坎坷,还被作为劳改犯放逐大西北。

无论何时,无论流落何方,陆平都不放弃理发这门手艺,在理发过程中得到一种安慰,在理发中他也常常想念从前的一个人。

陈逸飞在修改剧本的过程中,给影片中的理发师陆平添加了一个理发箱,并让他时时提于身边。

在30年代的上海,在十里洋场,陆平理发箱里的那台留声机,也是随箱携带,是当时的一种身份象征。

这部留声机还有一个用途,就是故事随着时间的推进,从30年代到全国解放,不同的阶段音乐也变化了,既是音乐,又是时代背景。

画家导演有画家导演的长处,那就是画家的视觉感,是那种视觉意识。

据凡一平说,陈逸飞看剧本和修改本子的时候,是把剧本里的故事情节在大脑里转化为一幅幅动态的画面。

对那些已经认可的故事,对那些已经认可的情节,甚至是细节,陈逸飞像画连环画一样,把关键的画面逐一画出来。

这样一弄,他对执导中的画面要求就心中有数,所谓胸有成竹了。

当年陈逸飞执导《人约黄昏》,就是以视觉优势蠃得好评,现对《理发师》仍然追求画面感和视觉美,仍是要把动人的故事用优雅而浪漫的画面来表现。

西去之路2005年3月5日,陈逸飞的健康状况已经不好。

据这天到现场采访的记者冯翰墨在《至死执著追求完美:采访陈逸飞导演的最后录音》一文中回忆:2005年3月5日,宁波的前童古镇。

我来到《理发师》剧组探班,当时天气刚刚转暖,陈逸飞脸色很差,据说他们常常拍到天亮才收工,陈导的茶杯里一直装着中药。

晚上和剧组吃饭的时候,陈逸飞兴致盎然地与我聊他经过两年休整之后,对《理发师》这部片子的感觉,他依旧坚持一个画家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对影片的任何一个细节都有着近乎完美的体现。

唯一想不到的竟是,这次长谈的录音成了我采访工作中永久的纪念。

冯翰墨从录音里整理出来给传媒的,有陈逸飞的几段话,这应该是陈逸飞最后与有关媒体记者的几次谈话中的一次,特转引在这里:这部片子其实是讲大时代背景下一个小人物命运的沉浮。

这个故事表面上看是两男两女之间的关系,之后变成了两男一女的爱情,到最后牵出的实际上就是理发师一个人的命运,这个小人物所有的行为与那个大时代的背景是分不开的。

人们会为他的悲而难过,也会为他的喜而感到欣慰。

100个人选择的100个角度都是不一样的,就看你以哪个角度作为一个标杆,作为一个信息传递给看的人。

一部片子里如果有太多让人熟悉的镜头和手法,我认为这部片子就糟了。

所以我跟摄影师说,我们每一个细节都会用我们集体对视觉把握和智慧,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

我总觉得电影应该注重质量感,我们不应该低估观众对审美的需求。

黄昏只有两个小时,我有时候会要求摄影师为了等一缕阳光的出现而延长拍摄的节奏,因为这种光线一旦错过,第二天能不能遇到就很难说了。

今年是中国电影百年,我们会有许多国产的大片上映,凯歌的《无极》啊,还有小刚的贺岁片……很感谢这么多朋友对我这部片子的关注。

我有种期盼也有种感觉,这部片子会得到很多朋友的喜欢,因为我在影片中还是想强调大雅大俗的调子,我们会用比较独特的电影语言和手法去表现。

我一直在讲电影的陌生感,希望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诠释这些人物包括故事内容,这个内容一定要有娱乐性,但绝对不是一部实验电影,还是希望可以吸引观众到电影院里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