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觉人生:陈逸飞传 > 第三章 上海美专求学路(1)

第三章 上海美专求学路(1)

2025-03-30 17:50:28

(1960年9月—1965年7月)陈逸飞很小的时候就把人生的目标和理想锁定在绘画领域,他曾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做一个好画家。

画家梦想《华夏时报》的记者曾经问他,小时候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陈逸飞很明确地回答:做一个好画家,一个大家都说好又有名的画家,不过那时候也不知道画是可以卖钱的。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富有,但其实富有也是个相对的概念,人人都在成功与失败之间追求平衡,好比在杠杆上走路。

对我而言,重要的是希望自己能够顺利一点,我现在还不够顺利。

(《华夏时报》,2005年4月13日)人世间每天都产生这样那样的人生机会,但这些机会不会落到那些毫无准备的人那里去,而是专门留给那些做了充分准备的人。

陈逸飞一直在做画家梦,也一直在为这个梦想而坚持画画。

1960年,陈逸飞迎来了一个圆画家梦的机会,一位熟人告诉他,位于沪西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附中眼下正在招生,问他去不去考。

陈逸飞怔了一下,没有说话。

这一年,对14岁的陈逸飞来说,机会来得早了点。

陈逸飞转了好几路车,来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附中。

这个地方,他偷偷来过好几次,但还是那么神秘,也还是那么向往。

陈逸飞一个字一个字地把招生的海报看完,然后去报名的窗前排队、报名。

报完名,陈逸飞兴奋不已,三步并做两步往家里赶。

他激动地把报到名的好消息告诉父亲,但父亲并不认为这是个好消息。

平日里陈逸飞去参加课余绘画班,父亲是积极支持的。

父亲告诉陈逸飞,一个读书人是应该有点艺术爱好,但不要一辈子去干这个活,尤其是绘画,你要去画一辈子,那就只能穷一辈子,穷画家,穷画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父亲作为一个化学工程师,他希望陈逸飞跟自己一样学习自然科学,这不仅是国家的需要,而且对自己来说也能有个稳定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

父亲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父亲是个知识分子,他知道人生是靠每一个人自己去选择去奋斗的,对陈逸飞去报考绘画专业,他虽然投的是反对票,但只作为一个过来人的提醒,并不阻止。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这一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附中只计划招收100名新生,但报名考试的人却有1000多人,每一个名额有十几个人竞争。

最后,陈逸飞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这所学校。

成功的人士,总能亲切地回忆起自己的引路人。

人生,尤其是成功的人生,是需要最初的引路人的,引路人的作用往往就是精神和行为的向导。

陈逸飞从喜欢上画画,并考取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附中,到成为国际上的重要美术家,有三个人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三个人,一个是陈逸飞的母亲范雅芳,一个是他的美术启蒙老师孟光,还有一个是大画家颜文梁。

母亲把陈逸飞的绘画兴趣激发出来,并不是特别有意识,而是她的个人素养使然,也与她的宗教信仰和宗教行为有关。

后来陈逸飞创作的艺术作品,不仅有一种贵族气,而且也有一种神秘的宗教气息。

美术营养在母亲之后,将陈逸飞最初的绘画兴趣转引为正式绘画启蒙的,是他的绘画启蒙老师孟光。

他把陈逸飞有序地引进了美术世界的百花园。

陈逸飞在课堂里接受孟光老师的美术营养,也是孟光老师家里的常客,老师手把手地指导,他一点一滴地吸收。

走进老师的房间,一如既往。

从前这房间是那么热闹,一些同学带了画,聚集于此,请老师评点,常常是才坐了刻把钟,门就响了,老师笑吟吟地起身,又引进一个甚至一拨同学,高班的或是低班的,认识的或者陌生的。

(陈逸飞:《天堂般的微笑》,《新民晚报》1996年3月10日)进入任何一个艺术领域,在初始阶段,都需要那种切切实实的指导。

孟光老师给陈逸飞的就是这样的指导,那是可亲可近的,可操作的,可仿效的,是基础的基础。

颜文梁的美术精神激励着陈逸飞几十年的整个艺术创造,他给了陈逸飞精神力量,也给了陈逸飞及时而有效的具体指导。

颜文梁与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一样,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最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之一。

从一个封闭圈开始解体到多元的发展,就是我们称之为现代绘画史的开端,其中涌现了不少富有才华的超群出众的艺术家和教育家,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梁等一代风流的影响也是由此开始的。

他们对现代绘画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艺术实践的意义是深远的,这种意义不只是他们本身在绘画艺术上的建树和贡献,更主要的是他们开拓了一个新的艺术天地,启发了无数后来者的探索精神。

(张少侠、李小山:《中国现代绘画史》第6-7页)陈逸飞说,他是听着颜文梁的美术讲座考取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他是捧着颜文梁的美术讲义走进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大门的。

陈逸飞在《一位老人、学者和前辈》一文中对颜文梁有着深情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