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觉人生:陈逸飞传 > 第十五章 余秋雨笔下的陈逸飞(7)

第十五章 余秋雨笔下的陈逸飞(7)

2025-03-30 17:50:31

余:对,视觉要求是一种热爱,即使不是视觉艺术家,也会有最强烈的视觉要求。

对我来说,视觉要求甚至可以表现为对故乡的要求,带有很多的情感因素,视觉要求也是我在选择居住地时的首要元素,因为房屋就是建筑的视觉外显。

陈:我相信人天性中就存在着视觉要求的。

但常常让我觉得有趣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一些拙劣的设计会引起大量的模仿行为呢?余:也许是因为我们现代的很多中国人长期缺乏审美教育的结果,但这也说明一个问题,他们的审美水平虽然低,但是有着巨大的可引导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愿意追慕典范,希望得到改造,这也就需要有人站在前面进行这样的改造。

在这方面,意大利佛罗伦萨是个颇有意味的例子。

当时,佛罗伦萨的望族美第奇家族,有眼光请来像米开朗基罗这样的大师做出了典范性的建筑作品。

借助美第奇家族的财富和政治地位,大师的作品成了人们一时间效仿的对象,大师的创造由此普及。

这就充分说明民众有巨大的模仿热情和渴望,关键要有强有力的审美引导和控制。

陈:是的,大师加贵族的组合形成了欧洲审美的普及和审美控制力的延续,反观我们中国的视觉文化就缺少这样强有力的审美控制,缺少大师文化和贵族文化的组合。

那么如何来补这堂课,就是目前最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

余:既然中国历史没有造就贵族,那我们现在也就不必制造伪贵族了,我们所需要的大师加贵族的组合其实是散落和渗透在许多人的艺术感觉和生活方式中,带有巨大的发散性。

我们要做的是给潜在能发现美的眼睛制造出更好的美。

比如说逸飞办的这本VISION杂志,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个年轻人要是看上一年坏的杂志就会变成一个废物,可见杂志改造人的力量之大。

一本好的杂志能慢慢提升人的审美感觉系统,VISION引导的群体是年轻一代中的精英,是生活方式和意见的领袖,同时也是各个城市的建设者。

他们是被带动者,同时也带动着更广泛的人群,借此,影响力被扩散得越来越广泛。

就这个意义而言,即使只是一本杂志,也可以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

陈:我认为视觉的作用和力量不仅仅在于提升城市和国家的形象,它甚至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国际竞争力,因为视觉不仅是文化,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还是一项产业,更能为经济建设带来无限商机。

我对一些国家的视觉产业感触颇深,比如日本,虽说只是个弹丸之地,却有着发达的视觉产业,设计系统四通八达;意大利,国土面积那么小,却是西方七强,有华丽的服装、箱包、世界顶级跑车,这些其实都是以设计为主导的视觉产业发展造就的产物。

反观我们的视觉设计产业还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准,远不能构成强大的社会力量,这不能不说是某种层次上的落后。

中国传统文化中保留下很多具有视觉之美的东西,但在某种情况下,它们被忽视、被扭曲了,就像目前在荧屏上、在生活中热闹不休的清宫文化一样,难道雕梁画栋、描龙刻凤这些具有清代审美趣味的东西能完全代表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审美吗?这就说明,在目前的中国,我们面临着视觉文化补课的问题,有太多的事要做。

余:所以说视觉改造中国人,并不过分,它不但改造中国人的气质和文化品格,也会改造中国人的经济地位。

陈:视觉设计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这将成为我们的一个大话题。

设计已经不再是只停留在精神层面上的东西,艺术家更不应该把自己的创造力束之高阁或仅仅自我陶醉,而要更多参与到经济当中,为提升中国的民族工业在世界市场的地位和竞争力而尽力,为人民服务,对任何人来说,都不只是一个空洞过时的口号,它永远都有切实的意义。

余:是的。

视觉问题绝对不是个别几个人的问题。

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民众对视觉文化的要求有多高,这个国家、这个城市的视觉环境就会有多好,视觉理念下涵盖的应该是一个广泛的群体,而非某一方的单纯努力。

进行视觉上的补课,不仅是城市建造者们,也是我们文化艺术工作者,同时还有普通大众需要面对的问题。

陈:全社会的视觉普及教育是整个视觉产业水平提高的基础。

当视觉与思想深度、民族气质、文化底蕴等诸多元素结合后,这时候的视觉力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过去、看清现在,而且对未来更具有前瞻性。

中国的视觉产业必将是发展最迅速的产业之一,如何为下一代多留下些值得品味的视觉学校,也许这才是我们现在要多加思考的。

2005年5月18日,余秋雨先生在上海戏剧学院为师生作了一场《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城市文化之美》的学术演讲。

余秋雨在论及人文精神的失落的时候,呼吁我们的社会给艺术家更大的生存空间,他由此想到自己的好友陈逸飞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