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觉人生:陈逸飞传 > 第十五章 余秋雨笔下的陈逸飞(8)

第十五章 余秋雨笔下的陈逸飞(8)

2025-03-30 17:50:31

我和陈逸飞同年同乡,是非常好的朋友,我们都是上海狗协会的会员(属狗的人),我俩是协会中最小的。

他的突然辞世让我深切感受到生命的无常。

在他未成名时我们就相识,加上我们还有几分相像,所以常常有人把我们两个搞错。

最有意思的是,以前常有读者拿着我的书要他签名,而他居然也就大笔一挥签了我的名字,然后说他是陈逸飞而不是余秋雨,不过他替我签也是一样的。

他不太会说话,但是很有自己的想法。

记得我在进行千禧冒险之旅前,国内很多人只知道我要走一段崎岖的路,但并不知道其中蕴涵的危险性,但陈逸飞对于塔利班等武装力量还是有所耳闻;知道我此去生死未卜,临行前他特意送了我一套他设计的最得意的衣服。

他觉得即使我不幸死在那里,那么在死时能穿着他的衣服,他也觉得很欣慰。

所以在我得知他死讯的第二天,我在一个大学进行演讲时,就穿着他送我的这套衣服,以此表示悼念。

在非典横行的时候,由我写词,和逸飞合作拍过一个有关抗击非典的公益宣传片;之后,我们还一起替戒毒所的戒毒犯制作过一个电视短片。

坦白说,陈逸飞在国外的影响力丝毫不比国内差,而外国人对他的了解甚至超越了国内的人,他应该得到更多的认可,而不是非议。

我几乎每次在大学演讲,都会被问及对于陈逸飞被冠以文化商人的称号怎么看,我不理解为什么在中国,文化商人就那么丢人呢?一个文化人不能找到企业强有力的支持,只能去扮演商人的身份;这不但没有引起我们的反思,反而成为我们攻击的对象,难道这不奇怪吗?!比起国外很多艺术家所涉及的领域,陈逸飞所做的其实是很狭窄的。

他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借用上海城市的特殊魅力,在国外运用反思的理念和技巧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探索的艺术家。

他笔下的仕女都没有表情,但这种无言的美丽恰恰是中国失落很久的东西。

其实按照陈逸飞当时的成就,他完全不用在乎钱财和名声了。

他之后不论是办杂志还是拍电影,都不是为钱,而只是为了一种信念,他总是觉得自己身上有种责任,就是让我们的国家更美丽。

陈逸飞生前有两个愿望,一是办视觉杂志,二是办视觉大学。

这两个愿望他都没能实现,但他却为此付出了无数心血和金钱,包括电影也是他探索视觉艺术的一部分,《理发师》也是他未完成的心愿!如果大家能冷静地回顾一下他的所作所为,就会发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有离开过视觉事业。

当时他正为那本视觉杂志的发展不顺而捶胸顿足,加上《理发师》进行得不顺利,一顿饭他讲了四次我真想吐血,没想到他最终也是吐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