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陈逸飞,不能不提到另一位画家杨明义,他们早年相识,一个在上海,一个在苏州,相互往来,结为朋友。
同访周庄1982年夏天,陈逸飞先到欧洲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旅行和考察,然后返回国内,消化和整理欧洲之行的文化成果,并到江南水乡深入生活,积累下一轮创作的素材。
临下乡的时候,陈逸飞与老朋友杨明义相约见面了。
杨明义建议陈逸飞集中画一批表现江南水乡生活的作品,并邀请他到古镇周庄去写生。
没想到这次周庄之行,成就了陈逸飞,也成就了周庄。
他们先把苏州附近的水乡都走了一遍,陈逸飞重走水乡大有收获。
这时杨明义告诉陈逸飞,还有一个叫周庄的好去处,只是交通不太方便。
陈逸飞则表示,只要是好去处,交通条件差一点也要去。
他们乘船到了周庄,陈逸飞像到了桃花源,像到了人间仙境,被深深吸引,走一处画一处。
说到周庄名扬天下,不能不说到杨明义,他是最早为周庄的开发和保护奔跑的人。
美术评论家彭利铭这样写道:1982年夏,杨明义邀请陈逸飞一起漫游周庄,后来陈逸飞以镇上最有特色的双桥为题材,创作了油画《双桥》,并被哈默博士购下,作为他来北京拜访邓小平同志时敬赠的礼品,此作经过众多媒体的宣传,使周庄因此名扬四海。
回忆往事,周庄的历史在记载吴冠中、陈逸飞的同时,也应记上发现和向同行们介绍周庄的杨明义,他们对周庄的开发功不可没。
(彭利铭:《杨明义,发现周庄第一人》,《水墨之旅》220页)陈逸飞的首次周庄之行,由著名画家杨明义邀请和陪同,他们共同的周庄之行,成为艺坛佳话。
多年后杨明义先生回忆说:我的好友陈逸飞赴美后,1982年第一次返国,为他即将在纽约哈默画廊举办的个展收集创作素材。
我和我表哥吴健陪他冒着酷热去了许多水乡小镇。
他以周庄镇上最有特色的双桥为题材的油画作品,异常吸引人,被哈默博士购下作为他去北京会见邓小平时赠送的礼品。
《双桥》这幅有历史意义的优美画作经过众多媒体的宣传,使周庄一下子名扬四海,加上近年来国内旅游业飞快发展,建成了直达周庄的公路,交通变得简捷又方便。
周庄,真是今非昔比了。
(杨明义:《水墨之旅》,第223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版)陈逸飞、杨明义的名字,还有他们表现周庄的画作,都已经与周庄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情真意切杨明义是在上海认识陈逸飞的,时间是1968年。
杨明义暑假到上海的舅舅家去玩,而舅舅的大儿子吴健与陈逸飞是朋友,于是认识了陈逸飞,也认识了与陈逸飞齐名的上海画家夏葆元、魏景山。
因为都是画画的,很有共同语言,很快熟识起来,成为了朋友。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陈逸飞为了创作《占领总统府》等作品,经常与魏景山到南京去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而苏州则是陈逸飞从上海到南京的必经之地,也是他的必停之地,因为他的好朋友杨明义在这里。
陈逸飞在杨明义家除了玩,除了聊天,也动手画画。
陈逸飞的一张《占领总统府》的草稿至今还保存在杨明义的家里。
杨明义见证了陈逸飞创作的一个侧面。
陈逸飞到美国几年之后,杨明义也到了美国,他们都是只身一人闯美国的,因此最容易理解对方在异国他乡的感受。
他们在美国常常聚在一起,探讨人生,探讨艺术,也常常一块回到国内,看望亲友,交流艺术,积累素材。
不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陈逸飞和杨明义常常探讨到深夜,然后滚在一张床上,一直聊到睡去。
据凡一平说,有一次他们三人在一家宾馆的一个大套间里讨论《理发师》剧本,一直讨论到深夜,凡一平睡在外间的床上,陈逸飞和杨明义则睡在里间的一张大床上继续讨论,凡一平醒来上厕所,听见他们仍然在说着画画的事情,可见陈逸飞与杨明义友情之深。
杨明义出版《杨明义写生作品集》的时候,陈逸飞为画集写下了很有感情的序言:明义是我多年的好友,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我们经常一起切磋艺术,研究创作,一起外出旅行写生,彼此交往真诚又知已。
明义是一位有才华、纯朴勤奋富有创造性的画家,我尤其喜欢他用水墨材料画的江南风景画,抒情、典雅,充满了情趣。
这些年,他在艺术创作上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在许多国家地区举办了个人画展,作品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收藏家的重视。
为此,在他出版写生画集之际,我衷心祝愿他在艺术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杨明义写生画集》序言)不论杨明义在什么地方举办画展,不论行程有多远,只要能排出时间,陈逸飞就会飞过去,出席画展,发表言论,宣传画作。
这不仅是为了朋友,更是为了艺术。
现在来看杨明义先生的回忆,杨明义的画展在苏州举办,远在北京的陈逸飞也一定要飞过来出席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