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场经济的文化基因:犹太商人的智慧 > 第三章 世界市场中犹太商人的拓建(5)

第三章 世界市场中犹太商人的拓建(5)

2025-03-30 17:58:01

纳坦?罗思柴尔德神通广大,1813年惠灵顿需要法国铸币,纳坦与他兄弟一起上荷兰,为他收集了一大批,直接用船运到惠灵顿的总部。

  至今无人知道,罗思柴尔德兄弟当时在荷兰是怎么弄来这一大笔资金的。

罗思柴尔德兄弟的经商技巧,就是罗思柴尔德银行这个金融跨国公司的经商技巧,也就是犹太人金融实力的经商技巧。

3.沙逊世界说到世界市场上的犹太商人,不能不谈谈中国境内的犹太商人。

据文物考证,至少早在公元6―8世纪,即南北朝至唐朝,已有犹太商人来中国经商。

9世纪阿拉伯人的著述中,还记有被称为拉唐人的犹太商人的经商旅途。

公元11世纪中、后叶,又有数千犹太人由印度孟买来到中国,定居于开封。

宋王朝不仅准许犹太人定居,而且同意他们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

至于在中国大规模经营实业的犹太商人,主要是在鸦片战争之后进入中国的,其中尤以旧上海的犹太商人为最,而上海的犹太商人中,又以沙逊家族为最。

沙逊家族不仅是第一个来到上海的犹太商人、第一个在上海开设公司的犹太商人,而且还是上海犹太商人之盟主,其经营活动贯穿了犹太商人在上海的一百余年。

旧上海有名的犹太商行,沙逊洋行,是原在印度孟买的大卫?沙逊于1845年来上海开设的。

沙逊家族在孟买设有自己的企业,沙逊父子公司,经营英国纺织品、东方织物及波斯湾土特产贸易。

英国对华贸易迅速发展后,大卫?沙逊很快对中国市场产生了极大兴趣,便将英国的纺织品和印度的鸦片运入中国,销路很好,业务迅速扩大,还派次子伊利亚斯往来广州、香港之间,扩展远东业务。

1845年沙逊父子公司在上海设立了分行,上海分行很快成为沙逊父子公司在华业务中心。

依靠对华贸易,沙逊家族很快成了英属印度的首富之家。

1864年大卫?沙逊去世的那一年,其家族的财产约达400万英镑。

大卫去世后,长子阿尔伯特?沙逊继承了公司的管理权,次子伊利亚斯因为熟悉远东业务,便自立门户,在孟买另设了一家沙逊公司。

这两家公司在旧上海就称为老沙逊洋行与新沙逊洋行,一般所说的沙逊洋行就指新沙逊洋行。

阿尔伯特集中力量在孟买兴办工业,相继开设了纺织公司、罐头食品和土地开发公司、丝织公司、保险公司等等,还建立了沙逊码头,被列为印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

1872年,阿尔伯特获英王授予的爵士称号,从此定居伦敦。

老沙逊洋行的后继管理者对在中国的业务虽有过扩展,但终究兴趣不大,逐渐为新沙逊洋行取代。

与老沙逊洋行相反,伊利亚斯很注重远东业务,新沙逊洋行一开张,就在上海设立了分行,并派其长子亚可布坐镇上海,重点开发孟买和上海之间的贸易。

洋行从印度输出大量鸦片、棉花、布匹等。

1877年,洋行在上海买进一块地皮,开始从事不动产投资。

1880年,亚可布返回印度,不久,伊利亚斯去世,家业由亚可布与三个弟弟共同经营。

洋行在印度各地投资工业,而上海分行仍以经营鸦片为主,也进口一些自有企业生产的纺织品。

此后逐步转移到以经营房地产和抵押放款为主。

1916年,亚可布去世,因其无子,新沙逊洋行遂为侄子维克多?沙逊控制。

1920年,维克多将洋行改组为私人股份有限公司,核定资本为100万卢比。

后因印度的独立运动和民族工业的发展,维克多遂将经营重点转移到上海,上海的利润不再汇往孟买,大部分留在上海重新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