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场经济的文化基因:犹太商人的智慧 > 第三章 世界市场中犹太商人的拓建(6)

第三章 世界市场中犹太商人的拓建(6)

2025-03-30 17:58:01

一直到抗战前,洋行主要经营进出口贸易。

20年代后,鸦片贸易衰落,沙逊洋行代之以布匹,一时成为最大布匹进口商。

此后,因形势变化,进出口贸易基本结束,开始大力发展房地产。

还在20年代初,沙逊洋行已经是上海最大房地产商,共有产业29块。

停止进出口贸易后,更是购地出租,或让人租地造屋,或建造高楼出租,或倒卖房屋,房地产利润成为洋行后期利润的主要来源。

此外,沙逊洋行还投资多种企业,通过股权收购控制了不少企业,并设立若干金融机构来操纵上海的金融市场。

到1935年前后,沙逊家族在上海的事业达到了顶峰,其经济实力超过其他著名英商财团,成为上海首富。

1941年沙逊集团在华各公司的资产总额为19.62亿元,此时,沙逊集团虽已经过一次大规模资金转移,但仍大大高于另一家著名英商财团美英烟草公司在华的总资产,后者仅6.23亿元。

太平洋战争前夕和中国抗战胜利后,维克多见上海形势不利,两次将资金大规模转移,并将总行迁至巴哈马群岛。

1958年,中国政府因沙逊洋行拖欠巨额税金与租金,遂将其存留在上海的一些未及变卖的房产全部接管,至此沙逊集团在上海历时百余年的经营活动,最终结束了。

沙逊家族在其长期进出口贸易中,充分利用了跨国经营的便利和优势。

从洋行的两宗大商品鸦片和布匹的经营方式来看,都是以印度或其他地方为生产基地,以上海为销售视窗的。

在当时的上海,经营鸦片的洋行不止沙逊一家,如怡和洋行、颠地洋行等,原先的买卖都做得比沙逊大,但它们收购印度鸦片需由中间商代理,数量、价格均受人控制。

而沙逊洋行则充分利用总行在印度孟买的有利条件,派遣大量人员在印度廉价收购鸦片,甚至放高利贷直接收购青苗,以至控制了印度产地约70%的鸦片。

结果,沙逊洋行销售的鸦片数量很快超过其他老牌鸦片商,成为最大的鸦片输华商。

20年代后,鸦片贸易衰落了,沙逊洋行又在中国推销起印度的棉纱、市布、麻袋、火油等商品来,这些东西原来都是沙逊家族企业生产的。

沙逊洋行在印度投资工业,开设棉花厂、纺织厂、麻布厂、麻袋厂,在英国开设纺织厂、呢绒厂、人造丝厂,在荷兰开设制糖厂等,都同沙逊集团在世界各地的进出口贸易有关。

沙逊集团这种集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经营安排,充分发挥优势,保证利润不外溢,同时,也真正使自己的市场成了一个世界市场,有时甚至还能通过逆向销售来获取厚利。

比如,1927年,中国人民抵制日货,上海日资内外棉纱厂产品大量积压,沙逊洋行乘机压价收购,借助自己的销售管道,转而向印度、中东等国销售即是一例。

不仅如此,沙逊家族的全球眼光也使他们的实业经营有了极为广阔的展开和回旋余地,可以视经营条件的适合与否,作灵活机动的进退,而不必固守一地,在不利境地中苦苦挣扎。

沙逊洋行由印度孟买而发展到上海,在孟买形势不利的时候,把重点转移到上海,而随着上海形势的变化,又将资金作大规模转移。

沙逊集团在第二次大战前夕和战后曾以英镑投资和外币汇出方式,两次转移原在上海的资金,据估计共有至少2000万美元的资金被抽离。

这种经营地点的变动和资金转移,对沙逊集团的自身发展来说,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至于它对原所在地的经济之影响,这里不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