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场经济的文化基因:犹太商人的智慧 > 第三章 世界市场中犹太商人的拓建(7)

第三章 世界市场中犹太商人的拓建(7)

2025-03-30 17:58:01

4.施格兰王国在犹太商人所建立的规模巨大的跨国公司中,有一个最不合乎犹太人习性,但又最合乎他们经商理性的,是酒类生产的跨国公司――施格兰联合酿造公司。

读者也许在阅读本书之前,由市场上的施格兰冰露而听说过它了。

犹太人很知道喝酒的快乐,在他们宗教节期的宴会上,也要喝一种特制的葡萄酒,甚至把发誓戒酒的人认作罪人,因为他竟然无视上帝赐予的如此美妙的享受。

反过来,犹太人又很知道喝酒,尤其沉溺酒杯之中的危害。

有一句谚语说:当魔鬼要造访某人而一时抽不出空来的时候,便会派酒来作代表。

所以,钱应该为买卖而用,不应该为酒精而用。

对酒的这种爱憎并存的心理,是经营酒类生意的良好基础。

知道酒的好处,也就知道酒的市场在哪里;知道酒的害处,尤其是沾上了难以解脱的害处,就更知道市场在哪里;不肯为酒精花钱的人,才有可能为买卖酒精而花钱或者赚钱,否则难免有一头扎进酒桶去的风险。

犹太人经营酒类生意有一段不短的历史。

从16世纪到19世纪,许多犹太人是波兰地主庄园的承租者。

当时,他们经常建立酒坊和酒厂(属于波兰境内的首批工业企业)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其他一些犹太人即使没有自己的酒坊,也开了些小酒店。

当波兰在18世纪最后几年中被大国肢解时,居住在城里的犹太人约有15%经营或生产酒类,而在居住于农村的犹太人中,操这项营生的达85%。

从这一背景来看,犹太人成为世界酒类王国中的主宰似乎完全是顺理成章的,施格兰为世界最大酿酒企业,仅次于它的是美国申利醇酒公司,也为犹太人所有,更何况,施格兰酿酒公司的所有人,布朗夫曼家族本来就连名字中都带有酒味:在意第绪语中,布朗夫曼的意思就是酿制白兰地的人。

施格兰王国的奠基人耶希尔?布朗夫曼不是一个酒坊主,而是一个磨坊主。

1889年,在俄国发生屠杀犹太人的暴力事件后,他离开了奥德萨,来到加拿大西部定居。

他先是经营木柴,很快发了财,买下了一座旅馆。

耶希尔有4个儿子,其中最能干、最机敏的是山姆。

山姆在20岁时开始独立从事旅馆生意,随后又扩展到酒类贸易,几年时间里积累下了雄厚的资金,在圣罗伦斯河和奥托瓦河的汇合处附近,建造了一家酿酒厂。

两年后,他和一家规模较大的爱丁堡酿酒公司建立了联系,以确保他的质量上乘的苏格兰威士忌的销路。

1927年,山姆?布朗夫曼获悉主要竞争对手约瑟夫?E?施格兰处境不妙,便立即行动,把他的公司吞并下来,建立起施格兰联合酿酒公司。

在新公司中,原施格兰公司的股东占有25%的股份,爱丁堡酿酒公司老板威廉?罗斯任总裁,他自己任副总裁。

山姆性格暴烈,绰号叫胡椒,不适宜担任副手。

1934年,山姆干脆买下了公司的全部产权。

布朗夫曼的酒类生意早年很不景气,完全是借了美国的禁酒令而兴盛起来。

1930年加拿大当局严禁酒类出境,施格兰不得不开辟自己的秘密运输线,在走私高峰时,作为中转集散地的圣皮尔岛,要是按人口分配的话,不分男女老幼每人每星期可以饮用10加仑的施格兰威士忌。

1933年美国取消了禁酒令,此时,施格兰公司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有足够的能力满足高涨的市场需求。

至1937年施格兰公司的产品在美国市场已取代申利公司而占据了首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拿大政府明令禁止用谷物酿酒,许多酒类生产商转而用水果、土豆或甘蔗酿酒。

山姆却没有走这条路,而是利用这个机会去改善酒的品位,并随着威士忌的紧缺,推出了一种廉价混合酒作为替代。

至1948年,施格兰公司的销售总额达到了7.38亿美元,扣除税款和成本,可得纯利润5400万美元。

1971年,山姆?布朗夫曼去世,此时,施格兰酿酒公司这个已将总部迁到纽约的酒类王国,共拥有57家酒厂,分布在美国和世界各地,生产114种不同商标的饮料,其中最著名的有契弗里加尔、七皇冠和施格兰V.O等。

当然,中国消费者最熟悉的也许还是施格兰冰露,这是施格兰于90年代初打入中国市场的酒名。

现在,布朗夫曼家族的财产已超过4亿美元,酒类王国虽然仍以酒为心脏,但其版图已扩大到石油、地产、电影、出版、银行、旅游等各个领域。

第三代的当家人埃德迦?布朗夫曼从1965年起实际控制了该公司,在不断推出新酒的同时,大举扩张。

他曾想控制派拉蒙影片公司和米高梅影片公司,但未成功;他接管了得克萨斯太平洋石油煤炭公司,购买了法国的房地产,建立了汽槽运输船队,并在克鲁伯地中海石油公司投下了巨额资金。

埃德迦一边大展宏图,一边保持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他曾说过:将100美元变成120美元是要花点力气的,但将100亿美元变成120亿美元,则是必然的;他也说过:大家都知道在三代人中,由白手起家而复归于两袖空空的故事,我为第三代忧虑。

确实,有不少犹太人的企业正是在忧虑中一代代传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