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他们迁居加利福尼亚,创建了华纳兄弟影片公司。
华纳公司锐意创新,虽遭受一系列失败,并多次损失惨重,却不改初衷。
1927年,他们终于拍摄成功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在该影片中,他们巧妙地借剧中人物之口说了一句脍炙人口的俏皮话:你们还不曾听见过什么声音。
华纳兄弟常被人称为电影界的蒙古人,四兄弟性格各异,并不十分合得来,但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始终追求票房价值,致力向大多数人提供人们最容易接受的东西。
因此,他们有着明确的制片标准,这种市场定位,借用华纳公司所生产的一部较为著名的影片《封面女郎》剧中人的话来说,就是:如果你开始取悦上流社会,那你就完了。
面向大众乃至迎合大众,是华纳兄弟影片公司甚至整个好莱坞拍摄影片时采纳的一条总体性标准。
不管电影评论家们或电影史研究者对此持何种批评态度,斥之为平庸或者其他什么,但就电影自身的属性和电影业资本化的内在要求,耗资巨大的电影只有从人数最多的观众群体那里,才能收回投资并获得赢利。
无论我们把以华纳兄弟为代表的好莱坞犹太巨头这种强调大众口味的做法,看作犹太人根深蒂固的平等观念的作用,还是犹太电影商的精明,真正说明问题的是电影业这个艺术领域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是自我照顾得最好的领域。
电影能找到慷慨的观众,观众能有豪华的电影看,这是电影业资本化进展良好的最好例证。
所以,好莱坞巨头们不仅在电影中提供让观众沉醉于其中的梦境,还建造起豪华程度同银幕上毫无二致的欣赏电影的场所。
在格劳曼中国剧院和各大电影公司的电影院里,一片金碧辉煌,地上铺着厚厚的地毯,四处都是琳琅满目的装饰,观众被奉为皇帝,而领座员和检票员则像贵族府第中仆役一样衣冠楚楚、彬彬有礼。
所以,在所有面向大众的电影门类中最面向大众的喜剧片部门,成了真正的犹太人天下:除了少数几个喜剧演员为非犹太人之外,其余的都是犹太人,如法尼?布赖斯、马科斯兄弟、杰克?本尼,以及莱尼?布鲁斯,而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则因为演技太好而一再被人误认为是犹太人。
随着电视的兴起,好莱坞以及整个电影世界多少有些衰落了,不过,同时可以看到,在电视这个商业性更强的领域中,有着与电影业中同样多的犹太人。
美国三大电视网曾经都是以犹太人为首的:哥伦比亚广播网(CBS)的威廉?佩利,美国广播公司(ABC)的伦纳德?戈登森和全国广播公司(NBC)的大卫?萨诺夫;英国的3家商业性电视网路:联合电视台、格拉纳达电视台和联合转播台,也分别为3个英国犹太人埃米尔?李特、刘?格雷德和悉尼?伯恩斯坦所掌握。
而且即使在素以保守、老派著称的英国,伯恩斯坦的格拉纳达电视台也在制作出足以同ABC最好节目相媲美的电视节目的同时,获得了较高的利润,并成为商业性电视台甚至能够从文化中赚钱的最好例子之一。
2.美术界的掮客在文化领域中,另一个在犹太商人参与下得以明显资本化或合理化的,是艺术品行业,尤指美术品。
谈到美术品,这似乎是一个犹太人不应该进入的领地。
人类学家有一种观点,认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有一种缺乏从事具象艺术天资的闪族特性。
这种说法能否成立,自可存疑,但犹太人自觉地不从事形象艺术创作,则几乎是千百年来有目共睹的事实。
因为犹太民族的《圣经》中有上帝告诫犹太人不得从事类似美术创作的记载,摩西十诫的第二条就规定:你们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
(《出埃及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