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盛唐风流武状元全集 > 第452章 大战绸缪

第452章 大战绸缪

2025-03-30 18:01:26

当晚,秦霄就从天兵中抽调了五十个精干的心腹将士.让他们护送墨衣离开榆关,前往易州。

秦霄叮嘱墨衣道:照现在这情形看来,幽州那里的新罗人已经战败了,围困在易州的敌人也应该采取了行动。

他们要么逃走,要么隐匿起来,估计要鱼死网破死攻易州的可能性不大。

不管是哪种情况,总之现在那地方,不会很太平。

你要一路小心。

还有,这一次,纯粹是以私人的身份前去的。

你们这些人,都换普通百姓的服饰吧,将这一身戎装换下来,只带一些随身的暗器防身就行了。

记着,一路上没必要声张,就当是普通百姓好了。

墨衣知道秦霄的用意,于是照他说的做了,都换了平服出行。

很明显,秦霄是不想将自己的私事扩大影响。

不管远在易州的紫笛和杨玉环现在怎么样,也不能让她们成为某些人的把柄,拿这些事来攻击秦霄,说他在对付新罗人的时候公报私仇。

墨衣等人骑着马走了,秦霄心里阴恻侧的想道:这一次,我还就是要公报私仇!我秦霄又不是机器人,也是有喜怒哀乐的。

哼!入夜,闹腾了一整天的榆关,总算是安静了下来。

新罗人的尸体都已经被挖坑埋掉了,榆关四处的血迹也被清洗了干净。

唐军接手了所有的箭楼岗亭,重新在榆关布下了防务。

秦霄和李嗣业、桓子丹等人,则是在屋子里掌着蜡烛灯火,商量下一步的计划。

要说阵前冲锋,李嗣业和桓子丹都是上好的材料。

但要深谋远虑的构置大局,秦霄在这些人当中就当仁不让了。

所有人都只能巴望着听他的调谴和部署,唯马首是瞻。

众将军围着大地图商量了一阵,秦霄说道:从榆关陷落,李楷洛阵亡的时候起到现在,也有半个多月了。

这半月来,我们辽东虽然处处奏捷。

打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但也胜得惨烈,打得辛苦。

眼下榆关这里的二万余人马,都是疲惫不堪,要想远征新罗,实在是勉强了一点。

我的想法是,将郭知运地人马调回来,和我们合而为一。

一起整休一段时间,然后再商量远征的事情。

李嗣业点头:是啊,都打得累了。

郭知运的那只人马,比我们更累。

孤军深入抵挡四万新罗大军的冲突,力保不失,奇才啊!是该将他调回来,好好歇歇了。

另外,大帅是不是考虑。

将这里的情形完全报知朝廷,至于该不该征新罗、怎么征,听一听朝廷上的意见?秦霄暗自沉吟了一会儿,说道:张九龄应该将榆关失守的这些事情,都报告过了吧?辽东这边跟契丹、鞋鞠、新罗打响,朝廷上也应该是有消息了。

我只是担心,这征新罗的议案,朝廷上又会争论不休,长久没得结果。

长此以往,就要贻误战机了。

要不。

跟小白脸商量一下?李嗣业冷不丁地冒了一句,随即有些自嘲的笑了笑:人家好歹现在是幽州大都督么,呵呵!你不是最烦他,最不服他的么,李嗣业?秦霄看着李嗣业,鄙夷的笑了一阵,然后说道:征新罗,免不得要幽州提供后续供给,是该和他商量一下。

他人呢?李嗣业道:应该在幽州。

要不明天,俺差人去将他请来?秦霄想了一想。

道:桓子丹,你亲自跑一趟。

桓子丹应道:是!心里却想道:大帅做事还是稳妥一些。

李嗣业真是个老粗……明知道张九龄是大都督,怎么能让一个大将军派小卒去请呢?我与大帅的关系,张九龄是知道的。

让我去请。

就不会让张九龄感到难堪失面子了。

秦霄对李嗣业道:其实我去请张九龄来,还有别的两层意思。

一来么,是商量契丹今后的大计。

打仗我们是赢了,这如何治理,也是大事,关乎着长治久安。

二来么。

易州那里地情况……哎,还有石秋涧,我好歹也该私下里求下情,不是么?李嗣业瞪大了眼睛:你的意思是,张九龄那小白脸会想要砍了石秋涧的脑袋?他还没这个胆子吧!石秋涧不仅仅是名将功臣,更是皇帝的御前近卫将军。

行了,这事别说了。

秦霄摆了摆手,指着地图道:来研究一下,这新罗该怎么打。

新罗与我们接壤的,就是安东都护府。

高文简是大都护,我们的切骨仇人。

攻下了安东都护府,新罗就像是一只全裸的肉鸡,只待宰割了。

不过这一次,我们是深入敌境作战,不比防守反击和保卫战,各项准备工作要做仔细了。

李嗣业急道:这要是皇帝和朝廷不让打呢?本作品16k小说网独家文字版首发,未经同意不得转载,摘编,更多最新最快章节,请访问www.1 6k.cn!秦霄眨巴着眼睛,冷冷一笑:你忘了,皇帝赐了我临机专断之权么?这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是干嘛的?说白了,第一要管的,就是新罗属国。

安东都护府,算起来还是我的直系下属。

还有,皇帝封我什么王来着?辽阳郡王。

虽然是个虚职地郡王,没有明确的封邑属地——可是大家想一想,辽阳这个古名,是现在的哪里?那不就是安东都护府治下的这一带么?本王治理名目下的地域,不会有错吧?呵呵!——这些只是钻空子的推搪之词。

我打算,在大军整休完毕之后,再派使者前往长安汇报这边的战况。

至于皇帝和朝廷要问起我为什么要攻打新罗,我就说,是防守反击除恶务尽,为大唐清理门户!要是有人诘问反对,那时候生米已经熟饭,我们都已经打了。

嗬!嗬嗬!李嗣业笑了起来:你这脑瓜子就是好使。

换作是俺,想破头也想不出这些主意来。

这样一来,皇帝和朝廷就是想怪罪,也没什么把柄了。

毕竟是那狗日的高文简先叛乱不是么?我们镇压叛军,这在哪里都说得过去了。

怕就怕,张九龄那厮迂腐,不同意大帅这么干,不肯提供后续供给,就麻烦了。

李嗣业话音刚落。

门外响起一个悠长的声音:大将军,你怎么知道我会不同意呢?语音刚落,身着紫色长衫风度儒雅不凡的张九龄,已经抬脚迈进了议事大厅。

李嗣业顿时愕然地叫道:呀!小白脸……啊不,大都督什么时候来了?秦霄和张九龄哈哈大笑,李嗣业尴尬不已。

张九龄快走几步上前,对着拱手弯腰一拜:九龄拜见王爷千岁!大都督别来无恙!秦霄笑容可掬,也回了一礼。

对这个张九龄。

秦霄还是充满感激、敬佩和好感的。

毕竟在契丹的时候,张九龄让人来救了他和他麾下了万余将士,力保幽州四平八稳没出大乱子,算得上是给自己帮了天大的忙。

张九龄微微一笑:托王爷鸿福,九龄总算是大难不死。

虽然被人捆了一夜,好在这颗脑袋还在,这才多亏了李大将军救我。

众人又是一阵大笑,李嗣业尴尬得几乎要挖个地洞钻进去了。

秦霄又和张九龄寒暄了几句。

便请他入了座,一起议事。

秦霄说道:大都督,这半月以来,辽东这块地方,可谓是闹翻了天了,形势剧变。

反正情况你也都清楚,刚才我和李嗣业说地话,你也应该听到了一些大概,我也就不废话了。

直接地说,我要征讨新罗。

你同意么?张九龄微皱起眉头,轻抚着细长的胡须沉吟了一阵,悠悠说道:新罗,是肯定要征讨的。

安东都护府叛乱,高文简等人罪不容诛。

要征讨安东都护府,我同意。

但是我建议,不要滥杀滥屠。

毕竟,大多数的新罗百姓,是无辜的。

而且,如果我们在新罗滥杀滥屠。

那就不是清理门户、镇压叛乱了。

而是倚强凌弱、不法侵略。

李嗣业听得烦不过了,怒声叫道:张九龄,你胡扯什么?老子跑到儿子家里去教训儿子几下,还会有官府来拿人么?李嗣业情急之下。

嚷起了秦霄跟他说地这个比喻。

张九龄也没有发怒,耐心的说道:老子教训儿子,是没有错。

可也不能将儿子杀了吧?这要是杀了人,官府也该拿人了,不是么?李嗣业一愣,顿时无言以对。

秦霄轻扬了扬手。

示意李嗣业不要吵了,对张九龄说道:大都督,我没说要在新罗大肆屠杀平民。

我这一路去,只要是乖乖投降的,一律免死。

但只要是反抗地叛军和刁民,绝不姑息!我巍巍中华大唐帝国,岂能容新罗这样的跳梁小丑骑到我们头上来撒野?要是不狠狠的整治一下他们,我大唐国威何存?诸邦领国,还不都来笑话,说我大唐连一个属国也管不好,谈什么威仪四海?张九龄悠长的深吸了一口气,缓缓的点头:九龄知道,王爷是个做事有分寸的人,眼睛里看着天下大局,胸怀中装着济世经邦的大谋略。

我没有理由不同意王爷南下征新罗,后续物质供给,我会竭尽全力来保障。

另外,如果要上书朝廷请命,我愿意在王爷的奏折上署名,表示赞同。

李嗣业顿时畅快地大笑起来:哈哈,大都督原来还是个这么讲义气的汉子!俺之前还真是把你看扁了。

俺错了,你原谅我吧!秦霄也笑了起来:怎么,不叫人家小白脸了?李嗣业自然是一阵犯窘。

张九龄呵呵的笑:我从来就没有怪过你什么,谈什么原谅?对了王爷,这次营州打得苦,这段日子又断了粮。

这一次我征调了三万民夫,已经将十五万石军粮运过来了。

相信五天后就能到榆关。

大帅如果要南征,是不是应该再将大军整备一下?眼下这辽东军已是疲惫之师,如果长途远征的话,会有些不利。

而且眼下辽东军散落在东北各处,是时候重新分配部署一下兵力了。

嗯,有粮草来,真是天大的好消息。

辽东军,也是时候重组一下了,你的提议很好。

秦霄说道:我当时带出来的七万人马,其中有一万在幽州到榆关一带设立岗哨,李楷洛带的五千人则是全军覆没了。

眼下除开我身边的这一万余人,营州还有一万五;郭知运那里一万,还不知道能剩多少人回来;士护真河那里,大概有一万人,但大半是伤员;另外,还有一件事我没跟你说。

我让金梁凤和周以悌,带了一万人去帮渤海打黑水鞋鞠了。

张九龄微微一愣,随即点头道:看来王爷肯定是另有妙招了,金大人带走的这一万人,值。

我建议,王爷将士护真河畔地伤员撤回营州休养,也可以加强营州的防务;郭知运的人马累坏了,也该回来歇着,不如就让他们来防守榆关一线,从幽州到榆关的岗哨,就换他手下的人好了。

这是个轻活儿,正好让他们的部队来恢复元气。

原有的五千岗哨兵,就可以补充为王爷的生力军。

另外,李大将军,这一次你也跟着王爷一起去新罗吧。

我知道这些日子以来,你跟着我这个小白脸,可是有些憋坏了。

李嗣业嘿嘿的干笑:多谢大都督了。

秦霄也笑了一阵,然后说道:这么一算起来,我手下也差不多有三万人,应该够用了。

咦,对了。

你让我将李嗣业带走,你幽州怎么办,不要人防了?据我所知,你手下的五万人马,有三万去了契丹,一万去了饶乐都督府。

手下只有李嗣业这一批人了。

张九龄微微一笑:幽州不要紧。

上次新罗突袭,百姓自发帮助军队奋起反抗,我趁势抽调了几千丁壮,当作民兵守城。

虽然不堪大用,但也勉强能维持一下了。

而且我现在就去契丹,就会让杜宾客些带人马回幽州镇守,并让他和姜师度代理州务。

李嗣业哈哈地大笑:王爷,你说得还真是不错啊!这个小……大都督,还的确是个能干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