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逝水东流不复还全集 > 第六十三章 武汉生活(一)(重新修改)

第六十三章 武汉生活(一)(重新修改)

2025-03-30 18:26:27

萍来到武汉。

第二天上午,萍在在武昌火车站下车。

自此,萍在武汉办事处先后两年多时间。

这里的故事更多,更精彩!铁打的办事处,流水的供销员。

萍是来武汉换人的。

还是青和明接待的他。

在萍未来武汉之前,办事处正常只有青和明俩个人。

朱科长又带着程、宝和储到长沙云游去了,且光明正大、堂而皇之美其名曰开辟新市场,他们此行的官方理由与目的是去考察、调研湖南市场,确立、制定建立长沙办事处可行性方案。

说得不好听,就是又公款旅游去了!朱科长带人回厂后,武汉办事处留守人员还有青、明和萍。

办事处的工作其实很清闲,基本上是守株待兔。

第一年,除了维护好已经开拓的武汉市区各机电公司和农机公司的关系,厂里不要求他们在湖北省下面的县市建立销售网点。

平时或者节日期间,只在《湖北日报》、《长江日报》和《江夏早报》上打些广告,做些宣传。

外省办事处的工作虽然清闲,但是老供销员,特别是结过婚的,谁都不愿意长期呆在办事处。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办事处的销售没有提成,只有死工资和一点出差补助(外省补助高些),老供销员觉得不划算。

二是常驻外省办事处,出差在外时间长,且离家远,来去不便,出家等于无家。

大凡结过婚的人怎么受得了那一份寂寞与煎熬?用朱科长的话说:瘾上来了,见到母牛都顺眼!武汉是湖北省省会,我国中部的中心城市,华中地区最大都市,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也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基地,经济文化中心。

武汉地处长江与汉江交汇处,九省通衢,是交通要道,军事要塞。

自古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武汉还是历史上四大名镇之一。

在清末、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经济繁荣,一度是中国内陆最大城市,位居亚洲前列,曾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

武汉更是中华民国的诞生地,著名的武昌起义便发生在这里。

一条黄浦江把上海分浦西、浦东。

人们觉得上海大,就叫上海大。

而武汉先由长江把它一分为二,江南是武昌,江北是汉阳、汉口;汉江又把江北一分为二,东面是汉口,西面汉阳。

其中武昌是政治文化中心,省政府、市政府、高等学府都集中在这里;汉口是经济、商贸中心。

汉阳相对弱一些,但也有古琴台、归元寺和当时亚洲号称亚洲第一的龟山电视塔。

武汉这个城市很大,大得让萍吃惊。

所以,萍觉得武汉也可以叫大武汉。

说了武汉这么多恭维话,但萍初到武汉,曾经非常失望。

除了觉得武汉大得出奇,对它的第一印象并不好。

一是城市不美观,二是武汉人不文明。

武汉城市建筑矮小、陈旧,环境卫生脏、乱、差。

跟夏天生活的哈尔滨简直没法比。

恰逢那几天阴天,武汉的天空一片灰暗,整天不见阳光。

武汉人说话粗野。

特能骂,没有粗话不开口。

十分了不得!无论男女老少,统统自称老子。

萍第一次逛街,就见识了武汉女人一流的吵架水平,领教了她们高超的骂街功夫。

俩个年轻女子不知道为什么事发起冲突,对骂起来。

萍当时还听不懂武汉话,但一口一个个婊子、个婊子养的,这几乎全中国通用的国骂还是能听得明白的。

俩个女人还常常拿生殖器说事……总之,出口成脏,吵得一塌糊涂,骂得痛快淋漓。

其精彩的吵嘴骂人技艺,堪称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萍惊呆了!萍的胆子比较小,有好长一段时间,心理上除了对武汉女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就是敬而远之。

惹不起,躲得起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萍渐渐地爱上了这个地方。

时间呆长了,萍慢慢感受到大武汉的底蕴和魅力。

武汉的城市建筑虽然没有特点和亮点,但小吃非常有特色,尤以早点闻名。

萍的出差体会是:南方除了更开放,南方比北方吃得也好,南方人也比北方人好吃会吃!提及武汉饮食,可谓一早一晚,武汉有早尝户部巷,夜吃吉庆街之美谈。

武汉的小吃以早点为主,武汉人把吃早饭称为过早。

早饭对于武汉人来说一向都很重要,所以过早一向都是内容丰富,品种繁多。

热干面是武汉一大特色。

武汉菜秉承湖北菜系风格,湖北江河湖泊众多,水产极为丰富,所以武汉餐桌上河鲜是必不可少的。

武昌鱼便是因为1958年**主席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佳句而名扬五洲。

更有梁子湖河蟹,也是武汉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品。

著名武汉名小吃有:老通城--豆皮、四季美--汤包、蔡林记--热干面、小桃园-瓦罐鸡汤(前四者为武汉四大名小吃)、谈炎记--水饺、顺香居--烧梅、厚生里-什锦豆腐脑、老谦记-牛肉枯炒豆丝、五芳斋-麻蓉汤圆、同兴里-油香、民众甜食-汰汁酒、福庆和--牛肉米粉、五芳斋--汤圆、老谦记--牛肉豆丝、面窝、田启恒--糊汤粉、新农特色牛骨头、民生全科小汤圆、楚宝桂花赤豆汤、宝庆牛肉面、一品香大包、老会宾五叶梅、橘颂饼、凉粉凉面、炒良乡栗子、炒白果(即银杏果)、面窝、米耙粑、鱼汁糊粉、欢喜坨、发糕、锅贴饺、馄饨、糯米鸡、散子、油墩、精武路鸭脖子、周黑鸭、糯米包油条、糍粑、豆浆、鸡冠饺、小张烤鱼、清蒸武昌鱼、鱼香肉丝、汪集鸡汤、炸油饼、油条、蒸饺、煎包、年糕、米酒……(未完待续)延伸阅读:武汉历史沿革:武汉一带古有夏汭、鄂渚之名。

武汉考古发现的历史可上溯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市郊黄陂区境内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是迄今中国发现及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古城。

武汉的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其发展有不同的特色,在城市形成的时序上汉阳略早于武昌皆有1800年历史,而汉口在明代以前,不过是紧连汉阳的荒洲。

春秋战国至元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就成为楚国兴起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武汉最早是东汉末年位于今汉阳的却月城、鲁山城,和武昌蛇山的夏口城。

东汉末三国初,地方军阀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

却月城是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

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

223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了一座瞭望塔:黄鹤楼。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夏口就是指武汉(当时的武昌即现在鄂州)。

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

旧时的武昌手工业发达,以造船、冶金、铸造钱币为主,武昌的陶瓷名叫影青瓷。

另外,在武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黄鹤楼的屡次兴废,从三国时代至今已历十余次,每次重建都反映出各个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风貌。

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江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故名汉阳。

隋大业二年(606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另设江夏县管理武昌。

唐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江城之称亦始于隋唐。

经过发掘,武汉出土了大量唐朝墓葬,在马房山和岳家咀出土了灰陶四神砖及灰陶十二生肖俑等。

两宋时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军。

宋代的武汉制瓷业发达,在江夏区梁子湖发现了宋代瓷窑群100多座。

南宋诗人陆游在经过武昌时,写下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来描写武昌的繁华。

唐至明各代,在汉阳特别是鹦鹉洲一带长期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

这是武汉第一次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的治所。

元代诗人余阙在诗中把武昌、汉阳称为双城,显示了武昌和汉阳的发展正走向融合。

明清时期朱元璋攻克武昌时,第六子朱桢出生,后因朱桢被明太祖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武昌因此得到扩建,成为南方最大的城池之一。

在此后274年中,朱桢以后的历代楚王都选择在今市郊江夏区的龙泉山为陵地,使龙泉山形成了有三龟九寝十二景之称的古建筑墓群。

历史上,汉口、汉阳有一段时间是同步发展的。

直至明成化十年(1474年)汉江改道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才独立发展,到嘉靖年间在汉江新河道北岸形成汉口镇,来自各地的商贾纷纷前来经营,当时汉口发展到上下二十里的规模。

明末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中国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美誉。

货物山积,居民填溢,商贾辐辏。

汉口的港口贸易运输业颇为发达,成为中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吴琪诗)状其景,居民填溢商贾辐楼,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颇能反映其盛况。

明崇侦八年(1635年)通判袁倡创筑长堤(上起硚口-汉正街,下迄堤口-四官殿)以障水患,此堤名曰袁公堤,即今日之长堤街,此后,汉口居民日增。

清乾隆年间,汉口更盛于世,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

清嘉庆年间,汉口居民已达三万七千户,计十三万人,但汉口很长一段时间隶于汉阳县,因此,早期的武汉概念仍是武昌、汉阳双城的合称。

清道光二年(1822年),范锴所著《汉口丛谈》中遂陷武汉等郡一句,即指武昌、汉阳等府,汉口当时不是府郡。

咸丰年间,湖北巡抚胡林翼在其奏函中首次使用武汉两字,如武汉为荆襄咽喉、若使武汉克复、武汉两城对峙等等,显然也是指武昌、汉阳(包括了汉口)两地。

晚清时期1858年清朝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中增辟的11个通商口岸,包括汉口。

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

在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

以英国为首的各国外商经营长江航运和茶叶等农产品出口业务。

汉口的对外贸易很快远远超过广州,几乎可以与上海并驾齐驱。

一时间,汉口经济高度繁荣。

1864年,汉口自西向东修建了一条城墙,上起硚口,下到一元路,称作后城。

1889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

在张之洞执政期间,大力推行洋务运动,特别是兴建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刺激了武汉近代工业兴起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张之洞在鄂期间,主持修建了芦汉铁路,兴办教育,创建了两湖书院等新式学堂。

武汉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经济地位成为中国内地的首要经济中心而名闻中外。

1899年,改汉口同知为抚民同知,汉水以北的汉口地区(北至摄口,西至硚口)拨归同知管辖,立名曰夏口厅。

1905年,为了解除汉口后湖的水患,保障芦汉铁路的安全,张之洞筹白银80万两,修筑了后湖长堤,建成后堤内干涸土地10万亩。

为纪念张之洞,后湖长堤被武汉人称作张公堤,这条堤对起初狭小的汉口提供了广阔的扩建面积,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1907年,张之洞将后城城墙拆除,修建了上起硚口、下至江汉路的后城马路,成为汉口第一条近代马路,是中山大道的前身。

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展实业救国运动。

1906年,宋炜臣等人在汉口创立了暨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民营公用水电企业。

1909年,该公司为调节供水修建了汉口水塔,成为当时武汉最高的建筑。

在清末日本驻汉总领事水野幸吉所著的《汉口—中央支那事情(1908年)》中,以欣羡的口吻对汉口的崛起倍加赞誉:与武昌、汉阳鼎立之汉口者,贸易年额一亿三千万两,夙超天津,近凌广东,今也位于清国要港之二,将近而摩上海之垒,使观察者艳称为东方之芝加哥。

从此,东方芝加哥名扬四海,成为人们对武汉的流行印象。

20世纪初叶的10年间,汉口的对外贸易总额始终占全国外贸总额的10%左右,常居全国第二位,是当时唯一可与沿海口岸匹敌的内地口岸。

中华民国时期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宣布建立武昌起义军政府,脱离清朝,定国号中华民国,此时武汉成为革命中心。

10月18日,革命军和清军在汉口、汉阳爆发阳夏战争。

1912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废汉阳府留汉阳县,改夏口厅为夏口县。

三镇鼎立,以武昌为湖北省省会。

1918年,美国《竖琴》杂志刊载了魏尔·瓦尔特的文章《中国的芝加哥》。

该文赞道:汉口在全国商品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可与芝加哥在美国的地位媲美。

当时作为美国钢铁冶炼业基地的芝加哥,日夜灯火通明,工厂机器轰鸣,城内运输繁忙……城市实力仅次于纽约。

除了产业重点各有千秋外,当时的武汉与芝加哥确有相似之处。

1922年,江岸火车站为京汉铁路大罢工总指挥部,2月7日二七大罢工遭反动派残酷镇压,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1926年,北伐军攻占武汉三镇,划武昌县城区为武昌市,改夏口县为汉口市,并辖汉阳县城。

1927年元旦,国民政府自广州迁都至武汉。

1月5日,数十万群众冲击了汉口英租界,2月19日,国民政府正式收回该租界。

4月18日,武汉市政府成立,武昌市与汉口市(含汉阳县城)合并为‘京兆区’作为首都成为武汉特别市。

故今天武汉市其历史只有83年。

1927年4月,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四·一二事件,不久中国**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

8月7日中国**八七会议在汉口召开,决定**今后将采取武装暴动的方式来反对国民政府的统治。

1931年夏,长江中游发生特大洪水,武汉市被水淹长达百日之久,仅武汉市区就死亡3619人,财产损失巨大。

1938年6月至10月间,中日双方投入百万兵力,进行长达数月的武汉会战。

10月25日,武汉沦陷。

1949年5月15日,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公署长官白崇禧乘飞机逃离武汉。

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进入汉口市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立像区,次日分别进入武昌市区和汉阳县。

至此,武汉三镇解放。

22日中国**成立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

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次日**武汉市委员会成立,暂由中央直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