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W:151|a:200|A:C]]]转眼元旦将至,明、青想家回去了,萍一人留守武汉办事处。
这时候,萍收到荣的回信。
荣告诉萍,他已经离开引江电机厂,通过女朋友季的伯父的关系进了商业公司下属的羊毛衫厂做分帐会计。
分别已经一个多月,非常想念,不知兄何日回来,荣在信中说,他日回来,我定为兄接风洗尘,兄弟们一醉方休,一醉解千愁。
最后,附上古诗一首,寄托心中思念之情——君住长江首,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共欣长江水。
萍虽然也想家,但又不怎么愿意回去,每次回家母亲都会为他安排相亲,烦死了!萍不胜其烦,只有逃避,躲在外面不回家!可是,有时候想到一个人孤孤单单、冷冷清清在外面,又非常想家。
萍常常是这样,在家时间长了想出来;出差时间长了又开始想家。
萍上午去办事处仓库(洪山区朱科长表姐家)盘点,统计出仓库里面还有多少库存,缺少那些规格的产品,以便下次向厂里要货,做到自己心里有数。
下午没事做,一个人呆在房间太清冷,心里空荡荡的,走到街上,街上到处是人,元旦放假,商场里更是人挤人,萍又不喜欢人太多,太热闹的地方。
不如再去黄鹤楼转转。
哪知黄鹤楼也是游人如织。
底层大厅,一只排球吸引住萍的眼球。
那是一只由国家女排全体运动员和教练员签字的淡黄色排球,陈列在透明玻璃柜中供游人参观。
中国体育向来阴盛阳衰。
86年,中国女排已经在世界大赛中取得五连冠的辉煌成就。
姑娘们那种勇往直前、开拓进取的精神,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女排精神。
郎平、张蓉芳、孙晋芳等一批闪光的名字,成为当时万众瞩目的超级女生。
女排精神鼓舞着一代中华儿女。
当然这里面也包括萍。
萍当时在哪儿?81年,中国女排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萍在家乡上初中。
萍永远记得那个日子,81年11月15日,一个大雪纷飞,但并不感到寒冷的日子。
家乡粮站有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常常对外开放,当萍放学后赶到粮站会议室,电视机前早已围满了人,在日本大阪举行的第三届女排世界杯赛最后一场比赛,中国女排和东道主日本队的决赛已经开始,经过顽强拚搏,中国女排最终以3比0击败日本队,从而以11战全胜的战绩夺得第一个世界杯冠军。
在国旗升起的那一刻,萍早已和女排姑娘们。
激动得热泪盈眶……留在萍记忆深处的,还有宋世雄那雄浑有力、充满激情的解说声。
萍随着人们恋恋不舍地走出粮站会议室,才想起外面在下雪。
雪似乎越下越大,天地间一片苍茫。
里野里早已分不清哪里是道路,哪里是墒沟,哪里又是麦田,回家早已找不到熟悉的路,迷路不会迷路,萍只能顺着大致方向,跌跌撞撞向前进,一路不知道跌了多少跟头,过桥最危险,只能趴在小桥上,向动物一样爬过去。
但是,萍的心里因为充满快乐,所以并不感到害怕。
啊,这就是一个农村少年的狂热!唱歌、跳舞、喝酒……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狂欢相庆,表达内心喜悦之情。
据闻,甚至有抑制不住内心兴奋的高校学子们激情之下,冲动地把课桌砸碎,把被子点燃从楼上扔下……84年,萍高中毕业那一年夏天,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办。
84年7月28日,洛杉矶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国女排3比0击败美国队,夺得冠军,这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运动队奥运冠军。
至此,中国女排,分别于81年、82年和84年,历史性地取得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第九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第二十三届洛杉矶奥运会女子排球比赛冠军,使中国女排在世界排坛上首次取得大满贯、三连冠的历史性突破。
女排精神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女排姑娘们是巾帼英雄、抗日英雄、民族英雄、国家英雄……怎么形容的都有,怎么夸奖都不为过!女排精神创始人,主教练袁伟民,也因女排的成就而晋升、进身,成为我国体育史上第一位由运动员、教练员出身的体育最高级官员。
84年起历任国家体委副主任,全国体总副主席,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国家体育总局局长。
得球星者得天下,这是集体球类项目亘古不变的道理。
美国女排有海曼。
海曼出众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弹跳力让她的扣球势大力沉。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海曼是美国女排的代名词。
这位黑人运动员有着1米96的超人身高,弹跳好、击球点高,比赛中拿手的超手扣球常令对手无可奈何,是当时国际排坛公认的第一重炮手。
这位重炮手不仅进攻出色,还有一手不俗的拦网和防守技巧。
中国队有郎平。
郎平号称铁榔头。
在郎平全盛时期,国外舆论对当时的中国女排有这么一段评价:拥有郎平的中国女排是一支超级强队,如果没有她,中国女排什么也不是。
从这个评价中不难看出郎平在国家队中不可替代的位置。
郎平是袁伟民最得意的一件作品。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袁伟民一直为缺少一名强有力的主攻手而发愁。
在一次国内比赛中,一位身材出众的北京小姑娘吸引了他的目光,她就是郎平。
不久,郎平进入了国家队。
当时的郎平虽有1米84的身高,力量和技术难以恭维。
但眼光过人的袁伟民认定这是一块璞玉,精心雕琢。
为了使郎平尽快成才,袁伟民让正当华年的杨希退居替补席,甚至情愿以洲际比赛中付学费。
事实证明,袁伟民没有看错人。
在他的精心调教,郎平不断成长,她的弹跳摸高达到3米19,四号位强攻势大力沉,最终成长为世界三大扣球手之一。
难以可贵的是,郎平技术相当全面,她还将参与快攻战术,一传和防守能力不俗,成为中国女排的核心人物。
正是拥有了郎平这枚棋子,中国女排真正形成了高快结合的全面型打法,真正立于世界顶尖球队之列。
郎平随队参加了81年世界杯、82年世锦赛、84年奥运会和85年世界杯赛,为中国女排四度夺冠立下汗马功劳。
每当中美女排交战,萍都会联想到老女排五连冠时与美国队的比赛,都会联想到郎平与海曼的对决。
久战不下之时,频频调遣主力,郎平和海曼成了双方主教练最后的杀手锏。
时光倒回81年世界杯赛,中国女排第一次登上顶峰前夕,一位日本记者采访海曼时对她说,中国队同美国队的比赛就是郎平和海曼的较量。
不错,在那个时代,排坛的巅峰对决,可以说,就是海曼与郎平的对决。
身高1米96的海曼是当时美国的主要得分手,她凌厉的扣杀威力巨大。
而身高1米84的郎平则是中国女排的杀手锏,每逢中国队打不开局面时,孙晋芳总是把球传给她,凭借她的高点扣杀扭转局势。
可见两人的技术特点差不多,在当时的排坛都是以高点强攻打拼天下,并且具有左右胜负的作用。
虽然中国队从81年后连续取得了五次世界冠军,但是在各种比赛里中国队和美国队还是各有胜负的。
当时,中国、美国和日本女排号称世界三强,那段时间也被后人誉为国际女子排坛的黄金期。
在中国女排将士们眼中,拥有海曼的美国队比日本队难对付得多,从81年世界杯到84年奥运会,中国女排与美国队在三大赛中先后碰面四次,双方两胜两负不分胜负,但能攻善守的中国女排赢得的都是关键之战,最终实现三连冠辉煌,而过于依赖海曼的美国队却每每掉链子,三度鏖战均与桂冠失之交臂。
中国女排成了世界诸强无法逾越的大山郎平成了海曼克星。
美国女排和海曼成了千年老二海曼的眼中不可能没有泪水,海曼的心中不可以没有遗憾。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竞技体育像战争一样无情!84年奥运会美国队再次失利,海曼离开明星队(国家队)。
海曼家中人口较多,生活并不富裕,为了生活,为了挣取更多的钱,让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海曼远走异国他乡,决定去日本打球。
悲剧就这样发生了,86年初,效力于日本大荣俱乐部队的海曼在一次比赛中突然倒在地上,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仍无法挽回她的生命。
事后,医生诊断海曼死于急性心脏器质性病变。
一代巨星就这样离开了她心爱的排球场,离开了深爱她的各国球迷。
有世界排坛第一重炮手美誉的海曼,在人生的黄金季节,提前走完最后一步,让人痛惜;而她倒在赛场,客死异国那一幕,尤让深爱她的球迷倍感伤心!虽然没有尝到过世界冠军的滋味,但海曼是世界排坛公认的超级球星。
虽然没有获得过奥运会冠军,但海曼却在世界球迷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在1984年之后无数的排球比赛中,她的名字不断被中国解说员、教练、球员和球迷们提起,只有最优秀的运动员才有可能得到这样的赞扬:她有海曼的影子!——只有最伟大的名字,才能被最伟大的对手长久记忆。
郎平获得了二十世纪女排特别贡献运动员奖,而已故的海曼被也被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英雄慕英雄,惺惺惜惺。
郎平和海曼不打不相识,俩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海曼去世后,郎平专门写过一篇纪念海曼的文章。
(未完待续)附:摘录郎平《永难忘却的回忆——悼念我的好朋友海曼》全文1月25日,我从收音机里听到海曼突然病逝的消息,我惊呆了,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怎么可能呢?我赶紧去找报纸,白纸黑字映入我的眼帘:是真的,她倒下去了。
在她为之奋斗一生的排球场上倒下去了。
这两天,我很难过。
海曼那真挚的笑脸,她那柔和的声音,以及我们相处时的那些美好时光,不断在我心里涌现。
她的不幸去世不仅使我失去了一个好朋友,世界排坛上也失去了一位杰出的运动员,这是一个多么沉痛的损失!我很早就听说过海曼,并且很想同她结识。
但第一次见到她是在1980年。
中国女排访问美国,她到飞机场来迎接我们。
她一看见我就走过来首先向我问好,然后就同我比个子。
那天我穿了高跟鞋,而且在比的时候又故意挺了挺胸,所以看起来和她相差无几,其我比她要矮12厘米呢!海曼没有想到中国队也有这么高的队员,当时她显出很惊讶的神情。
后来在比赛中我发现,海曼虽然身材高大但很灵活,技术也很全面,我对她很钦佩。
那次在美国我们比赛了六场,每天都一起到餐厅吃饭,一起去球场打球,我和她都打主攻位置,而且我也会一些简单的英语,所以话题很多,很快我们就成了好朋友。
1981年世界杯赛前夕,一位日本记者采访海曼时对她说,中国队同美国队的比赛就是郎平和海曼的较量。
海曼回答说:郎平是位很好的选手,但我很希望能在球场上战胜她!当这位日本记者又以同样的问题问我时,我回答说:海曼是位十分优秀的运动员,我不仅希望中国队能取胜,而且也希望通过比赛向她学习更多东西。
最后,我们取得了比赛的胜利,第一次获得了世界杯赛冠军。
海曼很友好地来向我祝贺。
美国队虽然只取得第四名,但海曼本人却获得了优秀运动员奖和最佳扣球手奖。
我也热情地向她表示了祝贺。
我们的友谊又进一步加深了。
1982年我随中国女排访问美国,和海曼第三次相遇,那时我们之间已几乎无话不谈。
有一次我问她在哪所大学读书?她告诉我在休斯顿大学学数学。
她还告诉我,她的同学中有很多黑人运动员,著名跨栏选手摩西也在这所大学就读。
我问她:训练、比赛要用那么多时间,你怎么才能完成学业呢?她笑笑说:功课确实落下很多,只能靠补习。
许多作业也只能抽时间去完成。
这年11月,中国女排去秘鲁参加世界锦标赛。
有一次我们去看美国队训练,她们正两人一组进行扣球上步起跳专项练习,方法很奇特:一个运动员把毛巾连接成一条长长的带子,捆在海曼的腰上,并在后面用力拉着,海曼每次起跳都像负重一样,得用很大的力气。
她尽管练得满头大汗,却仍然一丝不苟,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分组赛时,我们队输给了美国队。
过了一天,海曼碰见我,拍拍我的肩膀对我说:不要气馁,比赛总是有胜负的。
我相信中国队在下面的比赛中一定能够打好。
在最后的决赛中,由于美国队输给秘鲁队只获得第三名,中国队再次夺得冠军。
当时她们心情是很压抑的,但海曼仍然微笑着走到我的眼前,向我表示祝贺。
我也安慰她说:你们是一支很有实力的队,在1984年的奥运会上,一定会打得更好。
我们在互道珍重之后就这样再次分手。
1983年在香港参加超级女排大赛时,我和海曼又见面了。
那时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当时她已28岁了。
有一次聊天,我问她打算什么时候结婚?可她告诉我还没有男朋友。
我感到奇怪,她解释说:美国人同中国人不同,我的男朋友不少,但要结婚,就得慎重地选择。
我又问她:你打算什么时候选择呢?她笑了笑说:不打球以后。
我刨根问底地追问她:那是什么时候?这时海曼脸上似乎掠过一片阴云,停了片刻她才有些忧郁地告诉我:我自己也不知道,这要根据我的经济情况……。
后来由于忙于比赛,这件事我们没有来得及再谈下去。
第23届奥运会比赛结束后,海曼来找我。
当时我正在做兴奋剂检查,她在一旁等着我。
等我做完检查,她很高兴地对我说:虽然今天我们输了,但我们两个队都打出了很高的水平,中国队是真正的冠军。
说着,她拿出一个绣有奥运会会徽的毛巾送给我。
我也送给她一个从中国带来的小绢人做纪念。
她告诉我,奥运会后她就永不再在美国队打球了,准备去日本大荣商号队当职业选手。
我不明白她这样做是为什么。
她看出我的心思,便解释说:到那里打球,可以多挣些钱,然后再回国工作。
她还告诉我,美国女排没有拿到世界冠军,以后请她们做广告的公司也少了。
我曾听说海曼家中人口较多,生活并不富裕。
我对她说:希望你有机会一定到中国来,中国的球迷非常熟悉你,喜欢你。
她高兴地点着头连连说道:有机会我一定去,一定去。
当时有记者问她:中国队最有威胁的人是谁?她亳不犹豫地回答说:是郎平。
她是我遇到过的最强对手,也是我最好的朋友。
1984年底,超级女排赛又一次在香港举行。
一天,我到下榻的美丽华饭店一楼的商店去买大衣,忽然有人从背后用双手蒙住了我的眼睛,我以为是同队的伙伴,就一个挨一个地数着她们的名字。
这时我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用英文说:你好吗?我一听不禁马上高兴地大喊:海曼?她松开手,也高兴地大笑。
她问我:你现在生活的怎么样?结婚了吗?我告诉她,我还要继续打球,虽然有了男朋友,但还不想结婚。
她马上拿出纸和笔,写上她的地址,再三嘱咐我说:你结婚时一定要告诉我。
信写到美国排协转给我,因为我有时在日本训练。
我也问了她的情况,她只简单地告诉我:一切都很好。
去年四月在日本参加日本杯赛期间,我曾去找过海曼,但只见到克洛克特。
她告诉我,海曼膝关节受伤,回美国治疗去了。
没想到,在香港那次愉快的会面,竟成了我们永远的离别……海曼是个性情温柔的姑娘,她不像一般美州姑娘那么热情奔放,却有些像我们亚州人那样深沉内向。
听到迪斯科音乐,她的同伴们都会兴奋的跳起舞来,而她却总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只是静静地看着她们。
我常常看见她坐在汽车里看书。
她告诉我,她十分喜爱文学,爱看小说。
海曼待人接物从不摆架子,每当记者采访她时,她总是耐心和气地回答每一个问题。
海曼是老队员了,身体也不好。
记得1982世界锦标赛时,她就曾晕倒在领奖台上。
当我去看望她的时候,她摆着手说:没关系,没关系。
当时塞林格教练告诉我,她患贫血症,但我并不知道她心脏也不好,只是感到她身体很虚弱,人也很瘦。
我曾以为这是她长期承受大运动量训练的结果,却想不到最后竟是心脏病夺去了她的生命。
海曼心地非常善良。
美国队的运动员也都说,她平时很爱帮助别人,谁有困难她都肯帮忙。
记得1984年我们去保加利亚参加国际邀请赛,回国时,在机场遇到美国队,她们都把箱子打开了,每个人都在拿自己的比赛服和球鞋。
我奇怪地问海曼:你们这是干什么?她告诉我,她们要去参加泛美运动会,怕行李按时到不了,就自己带着训练用具,下飞机就训练。
我见海曼麻利地收拾好衣物,就蹲在地下写信。
我问她给谁写信?她告诉我,她们的教练很辛苦,她是在代替塞林格给他的妻子写信呢……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位好姑娘,为了生活,为了排球,31岁还未结婚,而且最后竟然病逝在异国他乡的球场上。
这怎能不使人感到格外悲痛?但我也听说,1月24日晚,海曼心脏病突然发作前,还在为正在场上比赛的队友大声喊着:加油!加油!这里她留给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她紧张而短暂的一生中所不断实践和追求的。
无论身体多么不好,处境多么困难,她总是不断地加油!加油!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对这位世界明星感到由衷地敬佩?……永别了,海曼!我亲爱的朋友。
你的人品,你为世界女子排球运动做出的重要贡献,人们都永远不会忘记;而我们之间的深厚友情也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忙中!海曼,你安息吧……郎平:这是在世界排球名人堂里属于我曾经的对手和朋友,如今已远在天堂的美国运动员海曼的塑像,20多年过去了,她的音容笑貌、她在球场上的英姿,似乎都没有远去......(郎平博客)塞林格以特殊的方式怀念海曼——摘自郎平自传《激情岁月》海曼向美国记者谈了她真实的心情:我们确实尽了最大的努力,没有夺得金牌并不是过错,也不是世界末日。
我对于自己选择的道路是满意的,我对获得银牌也感到无比的骄傲,我们已经表现出风格与风度。
从现在起,我要休息。
我没想到,海曼说我要休息的这句话仿佛是对她自己命运的预感。
1984年奥运会后,海曼从美国队退役,然后去日本的大荣队打球,大荣队是日本的冠军队。
1985年,参加日本的全国联赛,海曼在换场时突然晕倒在凳子上再也没醒,永远地休息了,永远地离开了排坛。
海曼的死让塞林格深受刺激,他放不下这份感情,决定去大荣队执教,以前赴后继的方式怀念他的队员,一直干到现在。
对海曼的死,我心里也很难过,虽然在赛场上我们是对手,但体育不是战争,不是敌对双方。
在赛场下面,我和海曼是朋友,她为人很不错,训练很刻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海曼扣球时,手臂一甩,汗珠一串串地甩到我们脸上,像雨一样,我们还议论过,海曼怎么那么能出汗?可以想象,她身体内遗传的心脏病,需要她在训练时克服多大的困难?她真的很遗憾,碰到我们这拨人,她没能拿到世界冠军,但她的水平和我们不相上下,她让塞林格也练到家了,她们那时候的条件很艰苦,训练馆很小,场地离墙壁只有一米多,我们访美比赛,住的旅馆在大马路边,汽车来来往往的声音很吵,但美国队没钱接待我们,只能这样。
塞林格快60岁了,还是放不下排球。
我回来执教以后,带我们队员去日本和大荣队打过几场比赛,1998年锦标赛后、亚运会前,塞林格也带大荣队来中国和我们的一组、二组打了几场。
塞林格比较傲,但是,他对我们女排的这批老队员很有感情,我们经常在一起回忆80年代球坛的情景,他也常常念叨他的那些老队员,格林在干什么,克罗克特在干什么,劳尔在干什么,就像在念叨自己的孩子。
应该说,在世界的排球史上,塞林格是个重要的人物,他离开美国队以后,美国队再也没有起来过。
但我觉得,塞林格的性格更适宜带男排,他过于斤斤计较,不够大度,美国队在1984年奥运会输给中国队,主要是队员的情绪不稳定,放不开,女队员本来心眼比较小、考虑比较多,教练再缺乏大将风度,队伍的思想情绪容易出现波动。
塞林格在离开美国女排以后,曾经去荷兰带过男排,他过细的特点,对于男队员反而有平衡的好处,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荷兰男排拿了世界第二名,他作了很大贡献。
我对海曼、塞林格等这样一些终身为排球事业而奋斗的运动员、教练,有着发自内心的敬重,虽然,海曼、塞林格都没拿到过世界冠军,但世界冠军终究只有一个,而衡量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冠军和金牌不是惟一的标准,应该有更宽、更高的价值观。
一个人对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倾注了百分之百的努力,这首先就是一个成功,因为,不是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肯拿出全部精力的。
就像一个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能说考100分是成功的,而考99分的学生就是不成功,一分之差,能说明问题,也说明不了什么。
但体育竞技的英雄却是以成败论定,标准就这么简单、鲜明。
作为职业运动员,确实要以争夺冠军和奖牌为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