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逝水东流不复还全集 > 第七十二章 小孤山

第七十二章 小孤山

2025-03-30 18:26:27

[[[CP|W:480|a:343|A:C|U:chapters/20101/11/184158633988381227286250493655.jpg]]]时间过得真快!等到青、明返回武汉,已经是农历腊月初十一(87年元月10日),武汉的大街小巷,早就处处充满过年气氛。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进入腊月,萍更加想家。

晚上睡不好,失眠。

白天没事会不由自主扳起指头数:还有多长时间过年?算:还有几天好回去?家是什么?家是温馨的安乐窝,无论它多么贫穷。

家是什么?家是宁静的避风港,无论它多么遥远。

家是什么?是浪迹天涯游子魂牵梦萦的地方,是飘泊异乡过客灵魂最后的归宿!萍第一次出差这么长时间,第一次真正体会到想家的孤独与寂寞。

我要回家!萍在朝思暮想中,又过了二个星期,腊月初二十五,他们才收拾行李,回去过年。

回去是顺水,他们决定坐客轮。

从汉口坐客轮到南京,由西向东,比逆水而上要快好几个小时,顺水走水路甚至比走铁路还快(当时扬州没有火车,即使走南京坐火车,也要绕道郑州)。

他们提前一天起早去售票处排队,好不容易才把三等舱票弄到手。

三等舱和四等舱其实差不多,只是人少些。

三等舱相当于是把四等舱从中间一分为二,从中间隔开留一个过道,有的客轮过道甲板上铺着绿色地毯。

因此,三等舱比四等舱要安静和卫生一些。

开船时间是晚上九点多钟。

下午他们就坐汽渡过江赶到汉口。

汉口是武汉的商业中心,时间还早,他们把行李寄存起来,又在汉口逛到天黑才回到码头候船室。

他们又汉口买了许多过年的东西带回去。

猴子身上藏不住虱子。

武汉这趟差收获颇丰,不都在武汉发了点小财么?每个人都满载而归。

他们在登船前又买了许多吃的、喝的和书刊杂志,还有象棋和扑克牌,用来打发时间。

嘟——随着高昂的汽笛声一声长鸣,客轮沿长江顺流而上。

他们除了躲在船舱睡觉,就是喝酒打牌消磨时光。

出差人多就是好,不会寂寞,更不会感到时间难挨。

真是快乐旅途。

实在无聊还可以伏到船舷上看风景。

第一次在武汉乘江轮回来,长江给萍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九江过去的小孤山。

长江沿途风光无限,每到风景优美处,播音员总会通过广播提前预告,友情提醒旅客们注意观赏,不要错过时机,同时还会介绍名胜古迹的由来。

小孤山流传着两个不同版本的凄美传说,或叫民间故事。

其中一个是令人伤感的爱情悲剧——说小孤山原本是一个美丽善良的村姑,在久久苦等流浪异乡的情郎不归,而后化身的。

第二天傍晚,晚饭后,无所事事的旅客们渐渐昏昏欲睡。

青、明喝了酒,早已呼声一片。

萍没有他们喝得多,听完播音员的介绍,萍起身走了出去,想看看小孤山的奇美。

夕阳西下,残阳如血。

江水起伏,波光如鳞,江面上犹如铺洒了一层金色的落霞;晚霞把手抚栏杆,伏到船舷上看风景的旅客们的脸庞映照得通红。

水天交接处有阵阵鸥群飞起,江风拂动,不时从远方传来三、二声高昂的汽笛声。

远远望去,高耸在北岸的小孤山已经隐约可见。

再近些,可以看见山上有几座色彩鲜艳的庙宇,山体陡峭险峻,登山的阶梯仿佛是由天上倒悬下来的!至于那山顶的寺庙,萍更惊为天作,非人工所能为!……除了安庆,芜湖码头也是安徽境内在长江流域上的一个大码头。

客轮在芜湖码头上下客,青、明上岸去买芜湖特产。

不知是船在芜湖停靠的时间短了,还是他们太贪玩,忘记时间延误,等他们返回码头,客轮已经开动离岸。

萍在船上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在岸上挥臂高呼,身影渐渐地变小。

经过一天二夜的旅行,到南京天才蒙蒙亮,南京气温正常要比武汉低二三度,数九寒冬,滴水成冰,人一时无法适应,下船后,萍冻得只打冷战。

青、明未能上船,可害苦了萍。

他们俩人的行李非常重,在武汉买的东西实在太多,萍一个人无论如何拿不到。

只能在码头等他们。

为看行李,萍一步不能离开。

没法吃早餐,只能饿着肚皮,真是饥寒交迫——饿得前心贴后心,冻得瑟瑟发抖……萍在南京下关码头等他们乘下一班船来,足足等了有三四个小时。

这一个隆冬的上午,一饿一冻,让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饥寒交迫!(未完待续)延伸阅读:小孤山简介小孤山又名小姑山,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城东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南与西江彭泽县仅一江之隔,西南与庐山隔江相望,是万里长江的绝胜,江上第一奇景,被益为长江绝岛与彭泽县的龙宫洞、湖口的石钟山、鄱阳湖的大孤山(鞋山)相距只几十里。

小孤山,原是长江中一座石屿,开始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

相传大禹治水,至此刻石记功,秦始皇东巡,勒中流砥柱于石上。

小孤山以其独立无依而得名。

山形似古代妇女上的发髻,山体奇特秀美,东看一支笔,西望太师椅,南观如撞钟,北观啸天龙。

小孤山山周里许,高达一百余米。

山上竹木郁郁葱葱,山下江水滔滔滚滚。

海潮至此,不复而上,故有海门第一关之称。

小孤山地形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南宋后在此设过烽火台和炮台,元代红巾军与余阙,明代朱元璋与陈友谅,王守仁与朱宸濠,清彭玉麟与太平军,均在此地对垒交锋,遂有安庆门户楚塞吴关之称。

自上而下,历365级石阶,迂回曲折,沿途可览一天门、龙而洞、弥陀阁、先月楼、圣母殿、半边塔、界潮祠、梳妆亭、御诗碑诸景。

上东山险峰,可俯看郎君山与一滴泉。

绕山麓行,看海眼,拦江石,龙角石,古生物化石诸景,美不胜收。

历代帝王将相、文臣墨客登山有诗词楹联数百篇,大部分仍存供赏。

山上启秀寺,是佛教名山之一,唐高僧马道一创立。

北宋改名惠济庙,祀海神祖。

妈祖系福建莆田湄洲屿人。

父名林愿,宋初官都巡检。

妈祖名林默,生于宋隆元年(906年)三月二十三日酉时,十五岁成道,二十八岁升天。

传说妈祖云游长江,觅小孤山这块宝地,化身溺水江中,被当地渔民詹公三在挣中捞起,安于山上,威灵显应,香火旺盛。

历代皇封天妃、圣母等登峰造极之位。

小孤山系妈祖的行宫,小孤山石刻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孤山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启秀寺为安徽省重点寺庙。

小孤山得名小孤山之称区别于鄱阳湖中大孤山。

它屹立在宿松城东南六十公里的长江中,秀峰独立,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

障百川于千里,纳群山于足下。

海门石柱、长江绝独、江上第一景均为世人对小孤山之赞誉。

此山高八十六米,围仅一里许,因形如古代妇女头上发髻,旧称髻山。

舟在江中行,船身移动,山貌渐变。

乡人云:南望一枝笔,西看似悬钟,东看太师椅,北望啸天龙。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赞曰: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小孤山南岸与彭浪矶相对峙,江流湍激如沸,海潮至此不得上,因有海门第一关之称,为横锁长江的楚塞吴关。

小孤山主要建筑是始建于唐代的启秀寺,坐落在半山腰,青瓦红墙,寺内祀奉着小姑娘娘像,民称小姑庙。

小姑,乃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

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

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彭浪矶,亦名彭郎矶。

山顶梳妆亭,传为小姑梳妆处。

亭台甚雅,六角两层,且可凭窗眺云山沃野。

亭后长生树,又称梭罗树,从石罅中生出,高壮葱茂。

老者云:此树酷似月亮里的神树。

天上织女星用的那把梭子就是用这棵树剜的。

小姑庙历来香客众多,香火鼎盛。

小孤山,无处不景,无景不奇;庙宇亭台,层次分明。

山旁有龙角石,临江陡峭;山中有龙耳洞,冬暖夏凉,深不可测;山顶有龙口,势若仰天长啸。

还有一天门、龙眼石、琼崖滴翠、弥陀阁、先月楼、半边塔、海神龛、天妃殿、界潮祠、碧云梯、卧羊石、观涛石、御诗碑和庙藏文物以及众名士题咏的海门石刻等。

这些诸多古迹胜景为神话般的小孤山笼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光环。

游小孤,如步仙境。

明代谢缙有诗赞曰:半空岩石架高台,过客登临此处来。

佩玉尚闻仙子去,乘鸾疑见女郎回。

澄江秋水明妆镜,绝顶云鬓绾髻堆。

一望东南形胜阔,何须海上问蓬莱!今日来长江绝岛小孤山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诗歌鉴赏:小孤山〔宋〕谢枋得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扩展阅读:小孤山位于宿松县复兴镇境内,与江西省彭泽县城隔江相望。

山高百米,方圆一里,被誉为长江绝岛,素有海门天柱、海门第一关之称。

相传大禹治水在此刻石记功,秦始皇勒中流砥柱于石上。

由于山形像一位云髻高绾的美女,人们又将此山称为小姑山。

而与之相对的长江南岸的彭浪矶,不知何时起,也改名为彭郎矶。

由此,宋代大文豪苏轼便在其诗中写道: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小孤山山体独特,无处不景,无景不奇,东看一支笔,西望太师椅,南观似悬钟,北看啸天龙。

千百年来,以其秀、奇、险、独而著称。

主要胜景有:龙耳洞、先月楼、弥陀阁、天妃殿、半边塔、界潮祠、梳妆亭、御诗碑等。

小孤山小孤山之称,区别于鄱阳湖中大孤山。

它屹立在宿松城东南六十公里的长江中,秀峰独立,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

障百川于千里,纳群山于足下。

海门石柱、长江绝独、江上第一景均为世人对小孤山之赞誉。

此山高八十六米,围仅一里许,因形如古代妇女头上发髻,旧称髻山。

舟在江中行,船身移动,山貌渐变。

乡人云:南望一枝笔,西看似悬钟,东看太师椅,北望啸天龙。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赞曰: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小孤山南岸与彭浪矶相对峙,江流湍激如沸,海潮至此不得上,因有海门第一关之称,为横锁长江的楚塞吴关。

小孤山主要建筑是始建于唐代的启秀寺,座落在半山腰,青瓦红墙,寺内祀奉着小姑娘娘像,民称小姑庙。

小姑,乃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

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

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彭浪矶,亦名彭郎矶。

山顶梳妆亭,传为小姑梳妆处。

亭台甚雅,六角两层,且可凭窗眺云山沃野。

亭后长生树,又称梭罗树,从石罅中生出,高壮葱茂。

老者云:此树酷似月亮里的神树。

天上织女星用的那把梭子就是用这棵树剜的。

小姑庙历来香客众多,香火鼎盛。

小孤山,无处不景,无景不奇;庙宇亭台,层次分明。

山旁有龙角石,临江陡峭;山中有龙耳洞,冬暖夏凉,深不可测;山顶有龙口,势若仰天长啸。

还有一天门、龙眼石、琼崖滴翠、弥陀阁、先月楼、半边塔、海神龛、天妃殿、界潮祠、碧云梯、卧羊石、观涛石、御诗碑和庙藏文物以及众名士题咏的海门石刻等。

这些诸多古迹胜景为神话般的小孤山笼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光环。

游小孤,如步仙境。

明代谢缙有诗赞曰:半空岩石架高台,过客登临此处来。

佩玉尚闻仙子去,乘鸾疑见女郎回。

澄江秋水明妆镜,绝顶云鬓绾髻堆。

一望东南形胜阔,何须海上问蓬莱!今日来长江绝岛小孤山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