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电影也是滋生爱情的地方。
且不说别人——那些假看电影之名,行约会、偷情之实的人。
笔者年轻时也曾有过艳遇。
笔者高中毕业那年暑期在家闲着,村里恰好放映电影,一个人夹了小板凳便去了。
电影已经开始,我一个人悄悄坐在边上。
这时,一个人影一晃,我眼前一亮,迷起有些近视的眼睛才看清,原来是位小学的女同学。
当初不起眼的女同学,如今出落得水灵灵的。
她显然是有目的的,而且分明冲我而来。
小学女同学开始没话找话,说着说着,还往我身上挤。
我岂能不会意?!纵然是呆山伯,也能明白她的意思。
可我竟然无动于衷,装着不明白。
现在想起来,首先是我比较清高,我对这个小学女同学实在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不愿和她发展下去。
其次是自己当时很迷惘,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在何方。
没能考上大学,以后何去何从,必须做一个选择。
是重读,是进厂,还是学手艺?正在犯愁,没有心思想别的。
再一个,可能就是胆太小。
就是有这个色心,那时也没有那个色胆。
以上是题外话,下面言归正传。
一个春天的夜晚,萍和虹相约,偷偷到邻县的花庄去看电影。
那时候还没有电视,乡村经常放露天电影,这个庄子上每月都要放一场电影,而且固定在十三号。
据说放映员是本庄人,每回都是好电影。
那天放映的是一部刚刚拍摄的新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是根据当时流行的反思文革的小说改编的。
小豹子和春妮的爱情悲剧让很多人流下了同情的泪水,他们俩也跟着稀里糊涂哭起来。
他们其实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明白,只觉得那花一样美丽的少女消逝得太突然,突然得让人心痛;还有那忧伤的电影插曲,李谷一那前所未闻、撕心裂肺的女高音,尤其震撼魂魄。
其实在这之前,萍就已经阅读过这篇同名小说,早已被小说营造出的弥漫着悲惨、凄凉、沉重、压抑的氛围笼罩、感动。
萍那时很喜欢这一类伤痕文学。
看电影时,萍和虹非常投入,自始至终没有说话。
散场时,天公不作美,下起毛毛细雨,仿佛给田埂浇了一层油,让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凭添一份滑,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更加难行。
为防止跌跟头,他们不知不觉手拉起手。
来去三十多里,过七道桥,其中两座独木桥,对于乡村人来说,不算什么。
只是第一次走这么黑的夜路有点怕,不是怕鬼,也不是怕迷路,他们只怕狗。
乡村尤其是住在旷野的人家,看家护院养狗是唯一的办法,这些狗一般都非常凶狠,让人头皮发麻,防不胜防。
他们怕黑幕里凭空窜出来几只恶狗围困狂吠,最凶狠的甚至会死命紧咬裤脚不放,能把人活活吓死!也许是因为怕,居然真迷路了。
茫茫原野,无边无际的黑暗,半夜三更哪有问路的?也没有勇气敲人家窗、叫人家门。
俩人手拉手来到一个打谷场头都不想挪步了,不约而同一屁股坐在草垛旁。
雨不下了,月牙儿隐隐约约躲在厚厚的云层里面,失去往日的清辉,发出模糊、暗淡、凄凉的光。
他们发现自己成了水鸭子。
外衣早已让雨水淋湿,里面呢,由于急急忙忙赶路,内衣也被汗水淌湿,整个人能拧出水来!没法走了,俩人也失去走回去的信心。
倘若走错方向,南辕北辙,岂不越走越远?这时候由于停下来不活动,身上开始回冷,于是不由自主挤在一起,这样暖和得多。
他们谁也没有话说,也不想说话,他们实在太累太困了。
那时候的少男少女都很单纯,甚至很无知,根本没有**方面的知识或者去防备什么。
这俩个乡村孩子对很多东西还很懵懂、混沌未谙。
后来他们居然在零星的犬吠声中相继睡去,睡得很沉很香,直到凉气袭来冻醒他们。
这时候公鸡开始打鸣,夜乡除了狗叫,就是鸡啼。
天空已经泛白,俩人一骨碌爬起来,掸去身上的草屑,辨认准方向,加紧赶路。
天大亮,他们才分手,各自从不同的方向回家。
他们统一了口,所幸父母也没追根挖底深究。
那时候的父母也没有现在的父母对子女那么关心。
这露宿草垛头的一夜成了无人知晓的小秘密,永远埋藏在萍的心底。
这许多年,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萍的心底便会涌动起一股暖流。
这许多年,一切都在改变,如今萍早已满脸皱纹,不再是青春少年模样。
萍也可谓历经沧桑,饱经风霜,这一夜的经历绝不是萍此生最浪漫的一夜,但却是最难忘的一夜。
萍之后浪迹江湖,有过奇缘艳遇,有过海誓山盟,有过消魂时刻,这一夜不消魂,但却最初最纯真,最刻骨铭心!萍和虹曾经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仅仅是一对好朋友。
这一夜的经历萍珍存在心中,从未对任何人说过。
时间再向后推移到,八三年暑假,萍和表弟新,曾经步行到二十里外的区公所小季看过一场电影。
看的是《少林寺》。
乡里的大会堂虽然有时也放电影,但像这样的新片、大片一般不过来。
那年新刚初中毕业,萍还在上高中。
那年到小季还没有通车。
但公路路基已经形成,是土路,没有铺石子。
这种路,标准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
看电影那天,是个雨过天晴的日子。
头一天约好的。
俩人起了个大早,吃过早饭就出发了。
他们赤着脚,高绻起裤腿,一步一滑,走在泥泞的大道上。
走到小季,时已中午,售票处人挤人,窗口外面是一堆黑压压的人头。
萍好不容易挤到两张票。
这部当时轰动全国的电影,也是他们看的第一部武打电影。
久久难以忘怀。
银幕上眩目的画面,惊险的打斗场面,十分刺激。
看过电影已经太阳偏西。
这时他们才感觉到腹中饥饿,在街上随便找了个小吃店,一人吃了一碗青菜面,就匆匆往回赶。
回到家天已膝黑。
但他们的心情是愉快的!第二天萍的两条腿,从大腿直到小腿,又疼又酸,不能动弹。
持续了有一个星期才好。
大耳郎公告一虽然我一直对自己的作品不太自信,但还是希望能够引起一些关注。
趁着国庆节后有一点儿空闲,我把《逝水东流不复还》整合了一下。
首先大刀阔斧删掉近10万字,然后把以前的几万字存稿整合进去。
我原打算重新申请一个书名,开一部新书《三十年春与秋》,或者叫《他从乡间走来》。
因为《逝水东流不复还》情节有些乱,而且和我另外一部现实题材的小说内容互相关联,甚至有重复。
但是如果《逝水东流不复还》不再续了,又觉得可惜,心里非常矛盾,好长时间不能定夺。
想来想去。
《逝水东流不复还》虽然点击率不高,还是不忍半途而废地舍弃。
不管好丑,毕竟《逝水东流不复还》是我在起点生下的第一个心爱的孩子,里面有我许多心中想说的话。
不如重新整合一下。
二常言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萍从乡村走来,走过三十年春与秋,历经三十年风和雨。
一路走来不容易。
如果你是50后,你是萍的大哥,哥比萍吃的苦多。
如果你是60后,你是萍的同龄,有共同经历。
如果你是70后,你是萍的兄弟,萍比你不容易。
如果你是80后,对不起,你是萍的晚辈,你们是幸福的一代。
三这部小说,近50万字,横跨改革开放30年。
卢梭有《忏悔录》,大耳郎写《逝水东流不复还》,只为安抚寂寞的灵魂。
大耳郎写东西很慢,写得很痛苦。
——可能比女人生孩子还慢,还痛苦。
诸君要有耐心和爱心,即同情心和怜悯心。
预告一下,《逝水东流不复还》还在调整中,近期先把几万字的存稿修改发出去。
大耳郎饱含热泪,满怀深情写《逝水东流不复还》。
相信每一部作品,最终,而且永远凭借自身的实力说话,并赢得读者青睐。
自即日起,《逝水东流不复还》每日两更,朝九晚五——早9点,晚5点。
喜欢大耳郎文字的朋友们来支持。
欢迎点击,欢迎收藏,大耳郎需要你们的支持!我们相约,不见不散。
四小说《逝水东流不复还》题目取自《三国演义》开篇词的第一句。
词作者杨慎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少年得志,晚境凄凉。
现附全词如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