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逝水东流不复还全集 > 第三章 “文革”印象

第三章 “文革”印象

2025-03-30 18:26:23

1965年,文革前一年,萍出生在苏中里下河地区一个农村大家庭。

萍长在文革,多多少少对文革还有些印象。

比如,大字报,样板戏,万人批斗大会,头戴高帽子、胸挂大木牌到处游街示众的地富反坏右,到处是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到底!阶级斗争是纲、纲举目张抓革命、捉生产的巨幅标语,一直到早请示、晚汇报,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的红色旗手、领袖接班人**摔死在温都尔汗……这一切,其实对当时还是童年的萍来说,只是模糊的印象。

很多事件,一直到后来读书才渐渐明白。

至于风雨飘摇的文革后期,特别是76年,萍已经很记事了。

那一年,萍十一岁,一个刚刚懂事的少年。

那一年是多事之秋,周恩来、朱德、**先后逝世。

很多人会从08年汶川大地震联想到76年唐山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对饱受十年文革浩劫的国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这让文攻武斗,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革命群众彻底绝望了。

文革其实就是一场挑动群众斗群众的历史闹剧、历史悲剧!萍自然也会想起那一年家乡防震的情景。

虽然是虚惊一场,但面对地震预报造成的恐慌氛围,饿着肚皮闹革命的群众紧绷着的思想之弦,一下子松了,大家似乎都解脱了、想通了、想开了。

要死也要做个饱死鬼!家家户户纷纷杀鸡宰鹅,防震棚区到处弥漫着香气,天天像过年!小孩子最开心。

也有吓人的。

仿佛故意要给狂欢的人们泼上一盆冷水,在一个电闪雷鸣、风狂雨急的后半夜,又凭空遍地里响起地震警报。

那尖利的警报声通过高音喇叭划破漆黑的长空,直刺人心!萍记得,后半夜防震棚区只要还懂点儿人事的都没敢睡,等待着地震和死神的降临!这是文革期间,萍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还是就是物质的贫乏,主要是挨饿,一个饥肠辘辘的童年。

但萍的童年还算幸运的。

萍是长孙,萍出生前,三个伯父一连串生了十二个女孩,萍出生时是四房合一的独苗。

爷爷奶奶最宠他。

萍又和外婆家一个村庄,相隔一节田远。

农村有句童谣,外孙是婆婆庄上一条狗,前门打,后门走。

所以,每当萍在家吃没饱,或感到腹中饥饿的时候,要么去奶奶家,要么去外婆家,总能蹭到吃的。

但是到后来,混吃混喝越来越难。

随着伯父们分别都有儿子,舅舅家人口也增添,混到吃的喝的就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差,而且还要看婶娘和舅母的脸色!只能蹭到一顿是一顿。

那个时期长大的的孩子,饭量都很大,胃都撑大了。

萍一直有这样奇怪的想法,为什么现在自己的饭量这么大?这么能吃能喝?都是那个时期撑大的!而这时候自家的弟妹更多了。

对萍来说,父母的婚姻是个谜。

母亲比父亲小九岁,他们结婚的时候,父亲已经二十九岁,母亲才二十。

他们是怎么走到一些的?萍想像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