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逝水东流不复还全集 > 第三章 老安的故事(重新修改)

第三章 老安的故事(重新修改)

2025-03-30 18:26:24

《原创文学**盛大起点**独家首发**严禁转载**违者必究》……三个科长讲完故事,大家进行了评点。

一致公认,滕科长的故事最好。

大家七嘴八舌。

有人说,故事本身就精彩。

有人说,滕科长编的最圆。

有人说,哈哈,连相好的都拿出来赌了!公平地说,三个科长讲故事的水平不相上下。

但如果一定要评个高低,也确实是老滕科长的故事略胜一筹。

不但幽默到家,而且生活气息浓郁。

姜还是老的辣。

不得不佩服滕科长的老辣。

说他是老奸巨猾老滑头也无不可!滕科长他从不拉帮结派,也不参与朱科长和杨科长的明争暗斗。

与其说滕科长的故事好,不如说滕科长人缘好,得人心。

得人心者,得天下嘛,何况一个小小故事!下面请老安给我们来一个。

这时有人提议。

大家异口同声附和:好!安在供销科威信高。

安为供销科出过很多主意,而且总能取得预期效果。

他的点子,简直就是金点子。

在供应和销售遇难困难时,厂长、书记不找科长先找他,先听听他的建议,请他出谋划策。

安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头脑非常好使,公关能力特强。

厂里外交遇到疑难问题,需要攻关,也都交给他疏通。

安工作能力强,成绩大,但并不居功自傲。

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安人气旺还有重要一点,就是为人豪爽义气,爱憎分明,个性十足。

敢于仗义执言,口直心快,敢说敢为,敢做敢当。

安是供销科第一有威信的人。

他的人气拥泵粉丝远远超过猪窝羊窝。

他虽然不是供销科长,却是书记、厂长的第一号红人。

在提拔朱担任供销科长之前,厂长、书记曾找过安谈话,可是安坚决不干。

说自己是做事的命,不是当官的料。

朱同样是一个优秀的供销员,但不是一个好科长。

是一个将才,不是帅才。

只能做士兵,不能做元帅。

朱科长性格懦弱,有点婆婆妈妈。

处理问题不果断,不干脆,不能当机立断,快刀斩乱麻,不敢于拍板。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比如,杨科长进供销科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和杨之间是一山容不得二虎,关系已经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但是当初他完全可以不让杨踏进供销科。

杨是从一个小厂的副厂长位置上调过来的。

朱事先也知道,此人有工作能力,但个性强,不好相处。

好揽权,独断专行——就是因为这一点和小厂厂长关系闹僵才被调离的。

而且口碑也不好。

当初厂部找他谈话,朱完全可以一口拒绝,不和他搭班子,不把他进供销科!可是由于他的犹豫,他的失误,以致铸成大错。

如今经常要看杨的脸色,弄成工作十分被动,很难开展。

真是引狼入室,养虎遗患啊!朱科长优柔寡断,不适合独当一面,做一把手!安也是萍的恩人。

后来把最有油水的关系无偿转让奉送给了萍,希望他能干一番事情出来。

可是萍最终却辜负了恩公。

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那我就讲一个《笑掉牙的故事》,故事是小时候听来的。

从前,有兄弟俩,老大在城里做生意,老二在家带着伙计种田。

一年夏天,老大从城里回来见老二已经收工,就问:今天收工怎么这么早?老二不睬老大。

老大毕竟是老大,也不计较,见兄弟脸色不对,又问:生谁的气呢?老二恶声恶气地说:生你的气!生我什么气?老大更加莫名其妙。

人家个个说,凭什么你这么快活,我这么苦?原来,这老二十分能吃苦,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带着伙计下田干活,晚上不到天黑绝不收工,中午也不歇。

主人翁不歇,伙计怎么好意思歇!大夏天,一帮伙计只喊吃不消。

其中有个聪明的伙计心生一计,挑拨老二道:怪不得人家叫你呆老二,原来只会跟我们伙计一样死做。

看看你们家老大多快活,整天东游西逛,吃香的、喝辣的!老大知道自家兄弟缺心眼,听了人家挑拨,想了想说:这样吧,从明天起你去城里做生意,我在家种田。

老大不放心,再三交待老二,进城后找什么人,办什么事,并给了他三十两银子。

老大没有早起的习惯,第二天睡到太阳八丈高才起来带着伙计下田,平常又没干过活,笨手笨脚的,很快就累得吃不消;太阳一晒,更感到浑身没劲,扔下锄头,倒在田埂上就睡着了。

伙伴们见状,都纷纷放下锄头歇起来。

花开两朵,各表一支。

按下老大不提。

话说老二第一回进城新鲜,夜里睡不着,天不亮就赶到城门口,城门还没开。

好不容易等到天麻麻亮的时候,城门一打开,老二便一头往里冲。

这一冲不要紧,麻烦来了,把一个大早起来散步的老太爷撞倒在地。

要是懂事的、会说话的,扶起来,打一声招呼也就没事了。

可是这老二笨嘴笨舌,撞了人心里害怕就想溜。

城里人一看,这还得了,撞倒人不打招呼就溜,一点规矩都不懂,真是乡巴佬!齐声喊:抓住他,抓住他!老二吓得不敢再跑,被众人团团围住,其中有人欺他乡下人没有见识,吓唬他,说要拉他去见县官大老爷。

没见过世面的老二怕见官,连忙说:闯了祸我赔银子就是了。

连忙拿出十两银子。

众人暗暗窃笑。

老二来到市场上。

老大关照他逮两条小猪回来养,他见十几条小猪趴在老母猪身上吃奶,不管三七二十一,伸手就抓,被抓的小猪嗷的一声叫,吓得别的小猪一哄而散,手上的小猪没抓牢,也跟着逃得无踪无影。

卖小猪的一把揪住他衣领,说:还我小猪。

老二心想,是啊,把人家十几条小猪全吓没了,当然要赔。

老二无可奈何地说:赔你十两银子。

等他走后,卖小猪的一声唤,十几条小猪又回到老母猪身上吃起奶来。

老二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走着,走到一座庙前,见庙门外两边的哼哈二将恶狠狠看着他,老二心里越想越来气:人欺人,鬼也欺人。

嘴里说着,顺手操起庙门外的柴火棍,瞬间把哼哈二将砸得粉碎。

打砸声惊动了庙里念经的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徒儿,出去看看哪来的这么大动静。

小和尚走到庙门口一看,原来是个乡巴佬把两位门神砸了。

便指着老二大声叫道:呔!放肆!大胆!乡巴佬,快跟我去见师父,看我师父不要你的命!老二吓得不轻,心想,自己还有老大给的最后十两银子,拿出来换自己一条性命吧。

连忙说:小师父,放我一马吧,我赔你十两银子。

说完捧出银子送给小和尚,转身拔腿就跑。

小和尚见他走远,进去回师父:不知何人把庙门外两边的门神砸了!小和尚独吞了十两银子。

老二回到街上,来到一人多的地方,挤上前去一看,原来这些人在围观江湖郎中拔牙,地摊上写着一颗牙一两银子。

老二摸了摸自己满嘴的牙齿,数了数正好三十颗,正好可以换回化掉的、老大昨天给的三十两银子。

于是上前对牙医说:取牙。

牙医问:取哪一颗?老二说:全取。

牙医非常高兴,心想,来了大生意。

不再多问,就动起手来,三下五除二,很快把老二一嘴的好牙全拔光。

然后说:一颗牙一两银子,正好三十两。

老二说:对!正好三十两。

俩人几乎同时伸手向对方要钱。

一个说:我帮你取牙,当然你给钱!一个说:你把我一嘴的好牙全拔光,还跟我要钱?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都说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奇事。

大家七嘴八舌。

有的说:乡巴佬真可笑,取牙还跟郎中要钱。

也有为老二抱打不平、说公道话的:郎中只顾赚钱,也不问一问,就把人家一嘴好牙全拔掉,太缺德。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各执一词,不能说都没有道理。

有人建议,你们这样吵不出名堂来,还是去见官。

俩人在众人的簇拥下,吵吵闹闹来到大堂上,县官大老爷纵然英明,一时也难以决断,一个毕竟是一嘴好牙全被拔掉,傻得可怜;一个帮人取牙收费,天经地义,也说得过去。

最后只好和稀泥:郎中,你拔牙起码要先问清楚,哪是病牙、哪是好牙。

为了银子竟把人家一嘴好牙全拔光,该当何罪?乡下人,你请郎中拔牙居然还跟人家要钱,太荒唐,咎由自取。

左右,给我各打五十大板,把他们轰了出去!老二磨磨蹭蹭,一直到天要黑才回到家。

老大早就收了工,洗过澡,躺在藤椅上纳凉,见兄弟空着手回来,便摇着扇子走过去问:事情办得怎么样?老二捂着嘴,开始把这一天进城的经历从头说给老大听。

老大听老二说到把最后的十两银子给了小和尚时,气得大叫你还把人牙笑掉呢!老二立马松开捂着嘴的手,指着自己张开的嘴说:唉,老大你看,我的一嘴好牙全没啦!(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