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逝水东流不复还全集 > 第四十三章 哈尔滨生活(二)(重新修改)

第四十三章 哈尔滨生活(二)(重新修改)

2025-03-30 18:26:26

哈尔滨充满异国情调,素着东方巴黎,东方莫斯科美名。

城市风貌中西合璧,格调鲜明,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令人流连忘返!哈尔滨与俄罗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走在大街上,经常有金色卷发,漂亮的混血女郎从身边走过,时不时的看到一幢幢奇特的俄罗斯建筑。

那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金黄色的高高门墙上方,镶嵌着四个黑色的阿拉伯数字,从192几到193几都有,应该是建筑年代吧?!哈尔滨是俄罗斯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交融地。

庄严雄伟的圣索菲亚教堂,神秘气氛笼罩的尼古拉教堂,造型奇巧的俄罗斯木屋,典雅别致的歌特式楼宇,欧式建筑的中央大街,雅洁明快的建筑色调,灯红酒绿、繁华如锦的都市风貌,处处折射出东方莫斯科的独特魅力。

中央大街的石头,据说老式马车经过时,马蹄能够踏出美妙的音乐……站在索菲亚顶层钟楼,鸽子在肩上咕咕吟诗,下面素描的人才济济……据说当年文革尼古拉教堂遭到破坏时,由于其结构组合过于精密、巧妙和复杂,红卫兵们居然束手无策,不会拆!不知道当年是怎么建的?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07年3月,原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的随军教堂。

同年,由俄国茶商出资,在随军教堂的基础上重新修建成全木制结构教堂。

哈尔滨还有犹太教堂、新教教堂、伊斯兰教堂、东正教教堂……风格精致、居所隐秘、厚墙冬暖夏凉、高高的天花板,令人心宽气畅……这才是真正的建筑。

每一座都令人震撼,真不愧是心灵之家!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也是俄罗斯人帮助设计的。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57年特大洪水于1958年10月1日建成的。

它由前苏联设计师巴吉斯·兹耶列夫和哈工大第二代建筑师李光耀共同设计,塔址由时任哈尔滨市市长吕其恩确定。

哈尔滨人通常叫俄罗斯人为毛子,不知是贬还是褒,抑或有贬有褒。

哈尔滨有美丽的太阳岛,松花江滨江大道,又叫斯大林公园,布满鲜花。

哈尔滨有松花江牌啤酒,夏天到处都有散装的生啤供应。

北方人说话普遍比南方人说话好懂。

不像南方话,隔一条小河,口音就是两样。

东北话接近普通话,但哈尔滨人说哈尔滨的哈字比较特别,把音拖得很长哈——尔滨。

哈尔滨的夜晚尤其迷人。

由于建立东北销售点局面难以破冰,萍和刘在一起已经无话可说,彼此都感到尴尬。

有时傍晚实在郁闷,萍就单独一个人到街上走走,散散心。

哈尔滨美丽得让人惊讶,萍没有想到遥远的北方会有如此美丽,如此奇妙的地方。

大街两旁一簇簇的鲜花,让哈尔滨的夜晚更加迷离、美妙、神秘。

深夜静静地走在走在灯光下的哈尔滨街头,那废弃的有轨电车轨道,总是让萍想起王刚演播的评书《夜幕下的哈尔滨》。

难忘学生时代每天中午十二半,准时围在收音机旁,收听王刚说《夜幕下的哈尔滨》。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风靡一时,接着便改编成了同名评书《夜幕下的哈尔滨》,演播者便是当年还很年轻的王刚,王刚富有磁性的声音,让多少人如痴如醉,《夜幕下的哈尔滨》和王刚一起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

回忆八十年代,能够听到的声音和能够记住的声音,除了崔健的《一无所有》,除了一代歌后邓丽君的歌,就要数王刚《夜幕下的哈尔滨》的声音!夜幕下,走在哈尔滨街头,萍难免不回味这些难忘的过去。

这是一个时代最珍贵,最完美的记忆。

(未完待续)附:在人类的文明史上,还没有哪个城市像哈尔滨这样是这样多种矛盾的结合体,而专属于哈尔滨的唯美和忧郁,也让这座城有了悲情的色彩。

哈尔滨本是人类城市文明的奇迹,从一座小渔村到远东的国际大都市,只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这个速度,恐怕号称以中国速度创造中国经济崛起奇迹的深圳也望尘莫及;可是另一方面,她被边缘化的速度也是惊人的,从曾经的十大城市到现在连一个东北区域中心城市都很难得到承认,大概只有不到二十年的时间。

哈尔滨本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极高地位的城市,我记不得很多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如数家珍的若干中国第一,但是有两点足可以说明一切: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北方的金融与外交中心、第二大工商业城市、第一大海关、第一大国际化都市,臭名昭著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就是在哈尔滨被韩国义士安重根击毙的;可是现在,曾经是中华民国特别行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的她,只是中国北方一个虽谈不上落后却已差不多被遗忘的省份的省会。

哈尔滨本是文化高度多元开放的城市,在这里,曾经有二十多个主要国家的领事馆和十万侨民,东正教堂、清真寺在这里相映成趣,面包鱼子酱同煎饼大葱互相和谐,歌剧院电影院和戏园子相得益彰,构成中国城市文明绝妙而别无二致的图景;而现在,哈尔滨却是全国最难得到文化认同的城市,南方人甚至包括一些刚从茅草屋中搬到高楼里的小城里的人都在用高傲的目光打量着她;在历史悠久的关中和中原眼中,她更是一块可怜的荒蛮之地;即使是在东北,继承满洲金清文化正统的沈阳也瞧不上她—哈尔滨整得都是洋事,长春也不认为哈尔滨好在哪里,因为——哈尔滨人不爱看二人转。

同哈尔滨经历出身都有可比之处的大连是唯一能同哈尔滨产生点文化共鸣的,我发现在东北,和哈尔滨人私交最好的是大连人,哈尔滨人有钱人多到大连购房置业,而近几年大连企业在哈尔滨的投资合作也到了一个新的**。

哈尔滨本是一座女性城市,欧式建筑、丁香树、音乐节、时尚、太阳岛、冰雪,无一不是展示的女性的婀娜,她的洋气体现在那些巴洛克、新艺术运动、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上,说到欧式建筑,哈尔滨并不是国内城市唯一的专利。

上海、天津、青岛、大连都有明显的欧化建筑。

但是,没有哪一个城市的建筑像哈尔滨的建筑,具有这样高贵、典雅的艺术风格。

可是现在,哈尔滨却被妖魔化成为了一个东北彪形大汉。

正如许多美国人眼中的俄罗斯一样,只记得克格勃、柏林墙和拖欠工资一样,却不记得普希金、莱蒙托夫、柴科夫斯基和列宾。

今天,哈尔滨最大的伤感还在于她那高贵却又内敛的贵族气质。

这是这座城现在唯一的美和最大的悲情。

这种气质如果不是与生俱来又长期发展的话,是绝难根深蒂固至今的。

即使她被剥夺了贵族的称号、卸下华丽的衣装,那种贵族的气质还是会不经意的表现出来。

哈尔滨被称为东方莫斯科,这并不是现在人们所看到的索非亚大教堂得来的,而是当初沙俄政府在规划建设哈尔滨的时候,就是按照把哈尔滨建成俄国远东新都的标准进行规划的,所以哈尔滨的规划与设计完全按照当时莫斯科的形制设计的,甚至标准要高于莫斯科,今天唯一能找到当年城市地标的是哈尔滨现在的南岗区红博广场。

以广场为中心,共有六条街道呈放射状向周围辐射——同莫斯科市中心一模一样,只是当年,广场上还伫立着一座雄伟的大教堂——圣尼古拉教堂,那才是远东最大的东正教堂,是索非亚大教堂的两倍。

人们叫哈尔滨东方小巴黎,也不仅仅是因为那条中央大街,而是以中央大街为中轴,哈尔滨曾有的整整一个巴黎式的街区,早在1929年,法国建筑规划部门甚至为哈尔滨规划设计了在40年代修建的地铁,如果成真的话,哈尔滨应该是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只是可惜,战争把一切都改变了。

圣尼古拉大教堂、法式街区也在建国后都被拆掉了,被拆掉的还有:被称为殖民标志的中东铁路局、华俄道盛银行、老巴夺卷烟厂、老哈尔滨火车站……以及承载一座城市半个世纪荣光的自尊……而一条条街道的名字也被更换了姓名:涅克拉索夫大街(被改名为高谊街)、比利时街(被改名为巴陵街)、果戈里大街(被改名叫奋斗路)……今天,这座城市只剩下两样东西:中央大街方石路和老哈尔滨人独有的文化优越感,他们仍然在属于自己的城市街道旁的一座座咖啡馆里,一边品尝咖啡,听着蓝调,一边欣赏街景。

那种惬意的感觉放在别的城市—比如说沈阳、长沙、武汉甚至北京,肯定会有做作之嫌,然而在哈尔滨却成了自然而然的风景,因为在小资这个字眼发明之前五十年,他们就是这样每天面对被雪凝固的岁月和人生。

今天,我还乐意在没事的时候回到哈尔滨—就像现在回到中央大街,走在那走上去有些硌人的方石上,1900年,那些方石每块的价值就已超过一美元,铺完整个大街,用掉了超过当时洛克菲勒公司股值五分之一的金元……走到这条金子铺成的路的尽头,是那条在雪中逾显瘦弱的松花江,她像一条因输血过多而干瘪的血管一样,河水缓缓流向东北,而此时,我的眼泪却像中邪一样,像波涛一样汹涌而出……哈尔滨是极有个性的城市,它有着浓郁的欧陆风格。

其中又包涵着西欧、俄罗斯不同的建筑派系。

而哈尔滨的饮食又是那幺与俄罗斯接近,身临其境,就会深切体会到它那独特的异域风情。

特别是在冬季,哈尔滨的冰雕雪饰的世界更是别处所无。

……在圣尼古拉大教堂被红卫兵拆除的那天,那个胸前佩戴领袖像章的俄侨,手把栏杆,双眼含泪。

或许他还会在胸前划上一个十字,祈求仁慈的主:愿谅他们吧,他们不知道。

……让人心疼的是那些堪称建筑史上精华段落的老建筑们,那些历史馈赠给我们的遗迹,却因我们的怠慢而消失殆尽……失去了历史的哈尔滨,如同失去了记忆的孩子,谁又能保证她在未来的岁月里不会迷路呢!附:哈尔滨城市概况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造就哈尔滨这座具有异国情调的美丽城市,它不仅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外文化,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素有共和国长子、北国冰城、丁香城、天鹅项上的珍珠以及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冰城夏都等美称。

哈尔滨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位置,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获得解放的大城市,为解放东北乃至全国做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2月27日,被**公开称赞为共和国的长子。

始于1990年的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已成为我国东北地区面向世界各国,特别是对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和东欧等国家开展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窗口,正在向国际博览会迈进。

附:哈尔滨建筑风韵哈尔滨的城市建筑在中国各大城市中尤其别具风韵。

不仅有林林总总的欧式建筑,也有十分传统的中国古典建筑,改革开放以来,又兴建了若干现代建筑,使这个城市呈现出中西合壁的建筑风格。

凡是初到哈尔滨的游人,均有置身在建筑博物馆的感觉。

倘若你漫步在中央大街,你会看到用方石铺成的这条百年老街两旁,一座座哥特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和后现代等各种风格的建筑,在向您诉说着历史,诉说着哈尔滨人。

倘若你乘车到哈尔滨市区,哈尔滨工程大学(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文庙、友谊宫、力学研究所、第三中学等雕梁画栋、红墙碧瓦的中国传统式建筑,会时常映入你的眼帘。

倘若你能俯瞰哈尔滨,你会看到一座座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就在你的脚下,居民小区各具特色,红博广场的阳光大厅在闪烁,松花江宛如一条飘动的彩带从黑土地上流过......哈尔滨的建筑,象一个个凝固的音符,有欧洲中世纪的浪漫,有中国古典的典雅,也有现代的奔放。

附:哈尔滨地名由来哈尔滨来源于女真语阿勒锦哈喇宾哈喇宾忒,汉译为光荣、荣誉、名誉等含义。

据《金史·本纪卷二》。

近年来,哈尔滨市社科院地方史研究所所长王禹浪集十年研究成果提出的天鹅论。

这一说法主张哈尔滨的原始语音是galouwen,即哈尔温,本意是天鹅之意。

女真语中天鹅一词是摹声词,天鹅叫起来是嘎鲁——嘎鲁即kaloun——kalou,而黑龙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的广阔湿地与河流两侧,正是天鹅迁徙时的必经之地。

那么这个音怎么转变为哈尔滨的呢?原来,古代中原音韵中没有北方少数民族常发的嘎音,所以在地名中出现的嘎、喀等音,基本都写成哈、合或阿。

尔则更是具有特色的北方少数民族发音。

王禹浪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手段,由语言学切入,上溯历史语源、又以地理学、文献学、地名学、考古学、民俗学、民族学等方面的深入考证,以大量历史文献和文物为依据,从而提出哈尔滨——女真语天鹅说。

许多女真语言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都对这一成果深表赞同,认定其为目前哈尔滨地名由来的通说。

市委副书记王华放同志对此也给予了科学的肯定。

这一成果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塑造城市形象,增加城市知名度,提高市民文化品位作用很大。

现在,您知道哈尔滨这个美丽的名字蕴含了这样美好的深意了吧。

洁白勇敢是哈尔滨先民的精神写照,这样的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那么,当有人再问起家乡名字的含义时,我们不会再茫然了,美丽的天鹅就是我们的家园。

迄今共出现过八种学说流派,它们是:一、【满语打鱼泡或晒渔网之说】这一说法1898年出自一个俄国采矿工程师之口,1922年《哈尔滨指南》和1929年《滨江尘嚣录》都沿用了此说。

二、【蒙语平地说】这是1913年魏声和先生在《吉林地志》中提出的,从发音角度跟蒙语相碰得出的结论。

三、【俄国大坟墓之俄语大坟墓之说】见于1928年俄文版《商工指南》一书,说明俄国人一开始就有永久占有此地之意。

四、【人名说】这种说法纯粹是一种猜测,《东省铁路沿革史》中认为这个词可能是从前某个强大的统治者的名字。

这一猜测有可能是对的,但到底是谁的名字,似乎无从考证。

五、【满语锁骨说】这又是完全的音译,因满语哈拉吧是锁骨之意,由此推论。

六、【满语哈勒费延及扁说】这个译音很有些相似,哈勒费延在满语中是扁的意思,引申为狭长,象形之意。

七、【通古斯语渡口说与船渡场说】这也是俄国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哈尔滨一词源于通古斯语,含义为船只停泊之地。

八、【女真语阿勒锦说】阿勒锦译为汉语有名誉、荣誉、声誉等含义。

此说依据在《金史·本纪·卷二》中,流传较广。

附:哈尔滨日常食俗哈尔滨市居民以汉族为主,其中多为山东与河北省移民。

旧时的哈尔滨,外国侨民比例较多,其中俄侨占多数。

外侨生活方式与习俗对哈尔滨人的文化、饮食习俗有一定影响。

哈尔滨人旧时多以大饼子(玉米面贴饼子)为主食。

原当地居民喜食大馇子、小米饭和炖菜;山东人喜吃面食和鱼;河北人喜食米饭,爱喝高粱米粥。

哈尔滨人受少数民族饮食习俗影响,喜欢吃黏糕和黏豆包、列巴(一种大面包)、红肠等,喜欢喝苏波汤(俄式红汤)。

大列吧大列巴大面包,又叫大列巴,被称为哈尔滨一绝,是哈尔滨独特的风味食品。

哈尔滨秋林公司和华梅西餐厅生产的大面包都已有七、八十年历史。

这种大面包为圆形,有5斤重,是面包之冠。

味道也别具芳香,具有传统的欧洲风味。

出炉后的大面包,外皮焦脆,内瓤松软,香味独特,又宜存放,是老少皆宜的方便食品。

哈尔滨红肠哈尔滨最经典的吃的就是红肠和干肠。

红肠原本来自俄罗斯,最普通的,也是最著名最传统的红肠风味是里道斯风味-就是大蒜味的,下酒极佳,配上格瓦斯(格瓦斯是俄语译音。

格瓦斯是俄式饮料,用面包干发酵酿制而成,颜色近似啤酒而略呈红色,酸甜适度,近似酸)味道那叫一个棒。

可以夹在列巴里,是很主要的肉食品种。

红肠是可以直接吃的。

你拿在手上的话会有点手黑!不要惊慌,这并不是脏,而是在红肠表面薄薄的一层炭灰。

红肠是用长在大兴安岭的老果木熏制而成。

熏的好的红肠,表面会粘附一层肉眼看不见的果木炭灰。

吃的时候要把表皮也一块吃掉,这才是真正的红肠风味——就是要吃那个带点山野的焦炭味!著名的宴席1.飞龙宴是哈尔滨国际饭店1980年研制的宴席,因第一道热菜是宫廷酒锅飞龙而命名。

2.山珍野味宴山珍野味宴,是用黑龙江特产飞龙、熊掌、铁雀、犴鼻、榆黄蘑、黄花菜、猴头蘑等山珍野味烹制而成的一套名贵独特的风味宴席。

3.北国风味宴是黑龙江省国宾馆和平邨宾馆烹制的一套风味宴席4.猴头宴是由20世纪80年代哈尔滨市十大饭店之一的江南春饭店烹制成的。

5.龙江乡村宴是哈尔滨月亮湾电视城的一桌味道醇厚的鱼宴。

6.全鱼宴黑龙江省各民族都非常愿意吃全鱼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