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逝水东流不复还全集 > 第五十一章 潜山天柱山(等待修改)

第五十一章 潜山天柱山(等待修改)

2025-03-30 18:26:26

岳西过去进入潜山境内,天柱山就在这里。

当地人介绍天柱山的主峰天柱峰时,总要加上一句,没有人能真正爬到顶!大别山在萍的印象中很荒凉,这主要受小时候看过的一部叫《风雪大别山》电影的误导。

此时大别山秋高气爽,山清水秀。

天柱山座落于大别山南麓与长江北岸的中下游平原交汇处,在安徽省潜山境内,主要山体距县城西北9公里。

其主峰海拔1489.8米,高耸挺立,如巨柱擎天,因而称为天柱峰,山也就由此得名。

天柱山自古即为中华历史文化名山,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登临天柱山封号南岳。

道家将其列为第14洞天、57福地;三祖寺是佛教禅宗的发祥地之一,传说中佛家三祖僧璨大师曾在此弘扬佛法,寺院有一座觉寂塔,可惜年久失修。

天柱山又名皖山、皖公山,有江淮第一山、古南岳之称。

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是对天柱山雄奇景象的精彩描叙。

天柱山有42座山峰,山上遍布苍松、翠竹、怪石、奇洞、飞瀑、深潭。

《天柱山志》称其峰无不奇,石无不怪,洞无不杳,泉无不吼。

可见其自然景色之奇崛。

天柱山谷口前潜水碧波荡漾,后依天柱群峰。

这里林木葱茏,环境清幽,李白、苏东坡、王安石等文人骚客都曾在此题诗。

现仍保留有诗崖胜迹,王安石所题诗文为人盗取,至今诗崖上仍有不少处露出四方型凿坑,让人惋惜。

天柱峰如擎天巨柱,雄伟壮丽,气势非凡。

在天柱峰前正面崖壁上,镌有孤立擎霄,中天一柱八个大字,横书其上。

顶天立地四个大字直书其下,气魄宏伟,令人惊叹。

天柱峰左、右侧有飞来、三台两峰相峙,更显得气势磅礴。

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天柱山旅游还没有开发,萍第一次路过,印象最深的,是天柱山的竹器具。

沿途公路两边摆满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竹器具。

这是一个竹器具的世界,竹器具的海洋。

只要是日常生活家用的器具这里几乎都有,所有的器具几乎都可以用竹来制作。

让萍赞叹和惊讶的,不仅是篾工巧手上的绝活,还有这些手艺人丰富的内涵。

这些日常生活家用的竹器具,不仅做工精致,很多竹器具上面都雕刻上图案、诗词或对联。

这些古香古色的图案和脍炙人口的诗词浸润着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底蕴。

他们在路边停下来,萍一件件把玩,爱不释手,然后,一件件往车上装。

竹凳、竹床、小竹椅、竹茶几、竹座椅、竹躺椅……每件竹器具上面雕刻的图案、诗词或对联都不一样。

有的竹座椅靠背中间雕刻着大大的福字,两边的对联是:君清民自安,国正天心顺。

还有的竹座椅靠背中间雕刻着大大的X字,两边的对联是:XXXXXXX,XXXXXXX。

(对不起!具体内容记不清了,要回老家翻当年的笔记)还有的或画着松、或画着竹、或画着梅,雕刻的诗词或对联更是内容丰富,五花八门: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去输梅一段香。

花间酒气,竹里棋声。

醉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

……竹躺椅中间画的松鹤图,两旁边雕刻的诗词是: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如东海水长流。

光竹躺椅萍就搬上车两只,回家一只给了爷爷,一只送给外婆。

爷爷去世早,用了两年,竹躺椅几乎还是新的。

外婆活的岁数大,用了十多年,一直没坏。

只有几块钱一只的竹躺椅不仅实用,而且结实。

竹躺椅随伴二位老人一直到离开人世,萍也算尽了一点孝心。

(未完待续)竹枝杆挺拔,修长,亭亭玉立,袅娜多姿,四时青翠,凌霜傲雨,倍受国人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

中国古今文人墨客,嗜竹咏竹者众多。

据传,大画家郑板桥无竹不居,留下大量竹画和咏竹诗。

大诗人苏东坡则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言。

竹与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屈屈伸伸,雪压千屋犹奋直;潇潇洒洒,风来四面又何妨。

●劲节生来瘦,高村老去刚;竹青怀素志,梅龙秉芳心。

●为天地生春,抚长存终古绿;与松梅作伴,洁身共避寒心.●竹笋出墙,一节须高一节;梅花逊雪,三分只是三分。

●千古虚心尊此老;九州高节拜先生.●宜和竹论虚和实;不与谁争高与低●千古虚心尊此老;九州高节拜先生。

●和竹论虚和实;不与谁争高与低。

●山色不随春老;竹枝长向人新.●劲节生来瘦;高材老去刚●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竹与词竹彰显气节,虽不粗壮,但却正直,坚韧挺拔;不惧严寒酷暑,万古长青。

竹有七德: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是曰正直。

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是曰奋进。

竹外直中空,襟怀若谷;是曰虚怀。

竹有花不开,素面朝天;是曰质朴。

竹超然独立,顶天立地;是曰卓尔。

竹虽曰卓尔,却不似松;是曰善群。

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是曰担当。

竹的气节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仰两面花。

——郑燮撰【注释】郑燮(1693-1765):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幼年家贫,但颖悟好学、性狂放落拓。

乾隆元年进士,做过山东范县和潍县知县,后因请求赈助农民而得罪豪吏,告疾罢官归,居扬州以诗书画自适。

板桥诗、书、画俱有造诣,人称三绝,为扬州八怪之一。

板桥擅写兰竹、以草书长撇作画,把中国传统的墨竹兰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今有《板桥全集》及书画多种传世。

【鉴赏】这副对联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用了象征的手法。

象征既是一种用某种知觉或想象的图象标示或暗示某种不可见的意蕴的艺术手法,又是指一种文艺作品与欣赏者的联系方式。

象征联系的建立是以结构特征的相符度为基础的,而不求质的完全契合。

比如,松树与豪情,竹与正直的人格具有不同的质,但松树的壮阔、伟岸的形象与豪情的特征相似,竹的笔直凌霄的形态与人格正直在结构特征上相对应,于是人们就常用松树象征豪情,用竹象征正直的人格,因此,象征是一种异质同构的联系方式。

古人在文艺作品中最善用象征手法将事物人格化加以赞扬或贬斥,比如赞竹有虚心、梅有傲骨、兰有君子之高风等。

郑板桥一生爱竹、敬竹;画以写竹,诗以咏竹。

郑板桥性狂放不羁,傲岸正直,因此他常咏竹画竹以勉人和自勉。

如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题画诗)而梅与兰、竹、松,经常是诗人、画家作品的题材,当然郑板桥笔下就更多。

上面这副对联也体现了郑板桥诗、书、画的一贯风格,同时也映照出郑的人格。

上联咏竹。

竹中空有节,它的叶子都是两两相对向下生长的,好像一个个字,所以说它虚心低头,低首虚心既描竹的外在自然状态,又指人的内在精神品德,二者异质同结构相对应;下联赞梅。

梅,不惧冰霜,迎风斗寒傲雪开,所以称梅有傲骨,而且梅还有一个特征,它的花都开在枝的阳面,一律朝上,从无在阴面朝下的,其他的花就不一定(如桃花就有朝下开的花,所以被斥为轻薄)。

因此说无两面枝,梅的这种形象特征与人们所赞扬的不向恶势力低头,表里如一的正直人格又是异质同构的。

联语虽然是咏竹赞梅,实际上是为人写照、为己写照。

上联说的是治学的精神,下联说的是做人的品格。

郑板桥在学术上诗书画三绝,在为人上傲岸耿直,在他身上,后人不是看到了竹的精神、梅的风格吗?竹与音乐有了竹,才有了竹乐器有了音乐。

在《汉.律历志》中记有一个传说,黄帝指使一个叫伶伦的人定音律。

伶伦便去大夏之西,从昆仑山南麓取来了竹子,断面节间,长6寸9分,吹之,恰似黄钟宫调,音律优美。

从此便有了箫笛等乐器。

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发现了竹制的十三管古排箫实物,是目前考古文物中发现年代最早的排箫。

古时称音乐为丝竹,有丝不如竹之说。

唐代,称乐器演奏者为竹人。

中国南方有一民间乐器,直接称为江南丝竹。

中国传统乐器如笛、箫、笙、筝、鼓板、京胡、二胡、板胡等皆离不开竹。

从那牛背上的牧童吹响动听的竹笛,苗寨传情的芦笙,到现代流行音乐,都有竹乐器悦耳的演奏。

中国第一家竹乐团所使用的乐器全都是竹子制成,以笛子来说就有十几种,如只有一个孔的吐良、两端堵口的,一支笛子可以同时吹奏两个声音的双音笛,带拐弯的大低笛,长达3.2米,重近5公斤的巨笛,短的仅有4.6厘米的口笛等。

他们还研制出失传千年的古代低音乐器相,用锤击打的竹板琴,拍击竹管发音的拍筒琴,根据民间渔鼓发展成的竹排鼓,用世界上最粗的竹子做的巨龙鼓,用1000多摄氏度高温烧成的竹炭做成的能发出金属般声音的炭琴等。

可以说中国的管音乐,实际上就是竹管音乐,演奏的乐曲是一种远离尘嚣的最清纯最原始也最贴近自然的天籁之声。

提及文化,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文字、艺术、科学等等,但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地理气候、动植物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植物资源中,虽竹莫属。

英国学者李约瑟说得好,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

中国是竹的故乡。

全世界约有100属1000多种竹子,而中国有37属约500种,以四川地区为主。

不仅竹类竹质资源丰富,而且养竹用竹历史悠久。

一首古老的民歌《弹歌》唱道: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说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用竹子制作箭头、弓弩等武器,用于娱乐、捕猎或战争了。

竹与人类的文化生活结下不解之缘,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的日常衣、食、住、行中,到处都有竹的倩影。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感叹地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竹之典故竹报平安竹:竹简。

竹报:旧时家信的别称。

指平安家信。

唐·段成式《酋阳杂俎续集·支植下》:北部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每日报竹平安。

竹苞松茂根基象竹那样稳固,枝叶象松树那样繁茂。

用作视长寿或宫室落成时的颂词,也比喻家族兴盛。

《诗经·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明·范世彦《磨忠记》:祝寿享,愿竹苞松茂,日月悠长。

青梅竹马青梅:青的梅子。

竹马:小孩当马骑的竹竿。

比喻男女儿童在一起玩耍,天真无邪的感情。

唐·李白《长千行》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茂林修竹修:长。

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势如破竹形势如劈竹子一样,劈开上端之后,下面就随着刀刃分开了。

形容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也形容不可阻挡的气势。

《晋书·杜预传》: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迎刃而解。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九回:关胜等众,乘势长驱,势如破竹,又克大谷县。

竹林七贤魏晋年间七个文人名士的总称。

《魏氏春秋》: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称七贤。

松竹梅——岁寒三友松竹越冬而不凋,梅耐寒而开花,谓岁寒三友。

明程敏政有《寒岁三友图赋》。

竹山词词集名。

宋未蒋捷(号竹山)作。

竹坡词词集名。

宋周紫芝作.紫芝字少隐,号竹坡居士,曾媚事秦桧,时论簿之。

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

又称为《竹枝子》。

唐教坊曲名。

后用为词牌。

有时词曲合称《竹枝》。

原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歌。

唐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改作新词,歌咏三峡风光和男女恋情。

此后各代诗人写《竹枝词》的很多,也多咏当地风俗和男女爱情。

竹坞听琴全名《秦攸然竹坞听琴》。

杂剧剧本。

元石子章作。

写道姑郑彩鸾在竹坞弹琴,同秀才秦修然相遇,两人互相爱慕而结合的故事。

竹书纪年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

因原本写竹简而得名。

竹林精舍梵文意译。

古代印度最初的寺院,在中印度迦兰陀村。

竹溪六逸据《新唐书·李白传》,唐诗人李白客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文、韩淮(旧唐书作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六人共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竹叶亭杂记书名。

清姚元之撰。

所记有清代掌故、清宫仪制、科场典事、东北西北地区风土习俗、名人轶事等。

并反映了兵制、盐政、吏治等**的情况。

竹香斋象戏谱清张乔栋辑。

与《百局象棋谱》同一类型。

竹打中空即两条伤痕,中间有长条形空隙。

丝竹管弦泛指音乐。

也作管弦丝竹。

是琴瑟萧笛等乐器的总称。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斛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金石丝竹金:指金属制的乐器。

石:指石制的磬。

丝:指弦类乐器。

竹:指管类乐器。

泛指各类乐器。

也指各种乐音。

《庄子·骄拇》:多于聪者,乱五声,谣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也。

品竹弹丝品:吹乐器。

泛指吹奏乐器。

元·无名氏《货郎担》第四折:又不会按宫商,品竹弹丝。

哀丝豪竹形容音乐悲壮动人。

哀丝:悲哀的弦声。

豪竹:巨大的竹管。

唐·杜甫《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诗:酒肉如山又一时,初筵衷丝动豪竹。

宋·陆游《长歌行》诗:哀丝豪竹助剧饮,如巨野受黄河倾。

破竹之势见势如破竹钻鱼上竹钻音(年),鱼名,身滑元鳞。

钻鱼粘滑,难于上行。

旧比喻求进艰难。

宋·殴阳修《归田录》:(梅圣俞)其初受敕修《唐书》,语其妻刁氏曰:‘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矣。

’刁氏对曰:‘君于仕宦,亦何异钻鱼上竹竿耶!’。

芒鞋竹杖芒鞋:一种草鞋。

竹杖:手杖。

比喻随身使用的东西。

宋·陈师道《绝句四首》:芒鞋竹杖最关身。

成竹在胸与胸有成竹同。

成竹:现成完整的竹子。

原指画竹子之前,因反复观察,胸中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画起来才得心应手。

比喻临事有定见或事前已有全面考虑安排,因而显得清静而有把握。

宋·苏轼《文与可画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告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

宋·晃补之《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肉竹嘈杂肉:指从口出的歌声。

竹:管乐。

肉竹:泛指音乐。

嘈杂:声音喧闹,杂乱。

形容音乐杂乱。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主》:旱雷聒耳,肉竹嘈杂,不复可闻言笑。

罄竹难书罄:用尽。

竹:古代用竹制成竹筒,用以写字。

书:动词,写。

用尽所有的竹子也难于写完。

原喻罪行极多,写也写不完。

也指事实很多,难以写尽。

《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枯竹空言竹:竹简。

指毫无实用价值的陈旧的古书和空泛的议论。

汉·桓宽《盐铁论·利议》:诸生无能出奇计,远图匈奴安边境之策,抱枯竹,守空言。

抱鸡养竹旧比喻宫僚坐地盘剥,不择手段。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载,唐新昌县县令夏侯彪之,一到任就叫里正代他抱小鸡种竹子,自己坐受其利。

斑竹一枝千滴泪上古时候,尧王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女英,二女儿叫娥皇,姐姐长妹妹两岁。

女英和娥皇都长得俊秀,贤惠善良,尧王很喜欢他的两个女儿。

尧王选贤让能,选虞舜为继承人,并将两个女儿许给舜为妻。

舜在帮助尧王管理国家大事期间,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

尧王死后,舜帝即位,南方的三苗部族(现在湖南),多次在边境骚扰,舜亲率大军南征,娥皇、女英也跟随同行,留住湘水之滨.大军征战南进到苍梧,舜王不幸病死,葬在九嶷山下(后人把这个地方叫做零陵)。

娥皇、女英接到噩耗,痛哭不止,一直哭得两眼流出血泪来。

泪珠洒在竹子气上面,染得竹子满身斑斑点点,成为斑竹,后来,姐妹二人投水而死。

人为纪念娥皇、女英,在湘水旁建立庙宇,名为黄陵庙。

传说她二人都做了湘水女神,娥皇是湘君,女英湘夫人。

她们的墓在衡山上面。

二妃死后,湘水出口处的洞庭湖君山出产一种竹子,竹子上面有斑斑点点紫晕的玟痕,传说为二妃的血泪所化而成。

人们将这种竹子起名斑竹,又名湘妃竹。

**的诗词中斑竹一枝千滴泪,就是说的这个故事。

唐代大诗人李白《长干行》诗中有两句名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骑竹马弄青梅都是儿童的游戏。

后人常以青梅竹马来形容小儿女天真地在一起玩耍的情状。

竹马一词始见于《后汉书·郭合亻及传》:(郭亻及)始到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级问:尔曹何自远来?对日: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所谓竹马,原来是儿童游戏时当马骑的竹竿。

晋人刘义庆《也说新语·方正》中记载: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这里的竹马则代指儿时的友情。

读古代诗文,常见到人们用儿童骑竹马欢迎郭亻及的故事来称颂地方官吏的,如白居易《赠楚州郭使君》诗: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

唐代杜牧《杜秋娘》一诗中也有竹马的诗句:渐抛竹马剧,捎出舞鸡奇。

竹夫人在古代诗文中,竹夫人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

例如北宋苏轼《送竹几与谢秀才》一诗:留我同行木上坐,赠君无语竹夫人。

又如南宋陆游《初夏幽居》一诗:瓶竭重招曲道士,床头新聘竹夫人。

何谓竹夫人?原来,它是古代一种消暑用具。

《辞海》上解释说:夏天睡时置床席面取凉的用具,用竹青蔑编成,或用整段竹子做成,圆柱形,中空,周围有洞,可以通风。

可是现在竹制品市场上所见甚少。

人生贵有胸中竹竹还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象征,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

古往今来,不可一日无此君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

此《逝水》非彼《逝水》,推倒了重来!我把《逝水》第一稿全部下掉,一看,只剩下19万多字。

我一点不后悔,反而感到轻松,有如释重负之感。

第一稿虽然反响还不错,但太粗糙,内容也不真实。

至此,重写的《逝水东流不复还》已经进入中心部分。

下面,萍将进入婚姻的殿堂,或牢笼。

有一句经典的话,谁说的,记不清了。

幸福的婚姻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

的确如此!《逝水》第一稿是前年春天开始写的,大约写到16万多字,因为工作环境改变而搁笔。

小说描写了萍事业失败,婚姻失败的经过,但半途而废,没有写出结果。

拾笔重写《逝水东流不复还》,就是要写出产生这一切的前因后果,更深层次挖掘产生这一切的根源。

所以,此《逝水》非彼《逝水》,必须推倒重来。

如今,早已面目全非。

编辑大人曾经多次建议我重开新书,但我还是固执己见,决定在原来的书名下改写。

因为,《逝水东流不复还》是我在起点的第一个孩子,有纪念意义,不忍心抛弃。

或有朋友问:萍从什么时候开始堕落的?大耳郎答曰:不是**年,不要等到那个时候,当追求娣失败,当再次与莲恋爱夭折,萍就慢慢开始堕落了!更准确,更详细说,八六年到八八年三年,萍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蜕化变质过程。

目前,就写的这部分。

(年关岁底,工作较忙,只有在星期五、星期六晚上写作,更新太慢,敬请耐心关注,敬请多多原谅!)大耳郎2009-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