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务实账操作:轻松编制财务报表 > 第1章 财务报告概述(6)

第1章 财务报告概述(6)

2025-03-30 18:45:56

贴心提示中期财务报告包括月度财务报告、季度财务报告和半年期财务报告等。

由于中期财务报告(特别如月度财务报告)的编制期间间隔较短,编制次数较为频繁,总体工作量较大,因此《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中期财务报告应该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等几部分,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否编制则可以由企业根据需要自行决定,这就体现了重要性的作用。

(8)实质重于形式实质是指经济实质,即业务本身所产生的经济影响与经济作用;形式是指法律形式,即经济业务在法律层面上的表现形式。

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经济事项发生时的法律形式和它们的经济实质是一致的,如企业购买了一批材料物资,在取得对该批材料物资的所有权这一法律形式的同时,也就拥有了对该批材料物资的使用权和处置权,并因此受益于这一经济实质。

但偶尔也会出现在同一时期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不完全相符的情况,如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从法律形式上讲,租期内所有权并不属于企业。

然而,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一大特点就是租入方的长期占有和使用,因此该资产可能产生的经济利益通常都被租入方所享有,实质上类同于承租企业的自有资产,所以编制财务报告时,对于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会计制度中规定应视同企业自有资产一并进行披露。

实质重于形式就是要求财务报告应尽可能按照经济事项对企业的真实影响这一实质进行披露,如实反映企业的经济与财务状况,而不应单纯局限于业务事项的法律形式表象。

2.财务报表之间的内在勾稽关系作为财务报告的最重要的构成要素,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之间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存在着非常密切的数据关联关系,也称为内在勾稽关系。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之间的内在勾稽关系利润表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与资本利得及其损失的报表。

经营成果的取得依赖于对资产的恰当利用,并在利用资产时发生必要的耗费、产生对投入代价的补偿和对盈利(或亏损)的实现。

企业为获得经营成果而使用资产、产生耗费,将直接造成资产负债表上资产价值或资产数量的减少;当产生的耗费未及时支付时,又可能形成企业债务的增加。

而当企业实现了营业收入,即获得了对投入成本的补偿并产生了盈利(或亏损)时,也就直接促成了资产负债表上资产总量与股东权益总量的增加(或减少)。

因此,从数量关系上讲,利润表上收入及资本利得的实现,将直接组成企业利润的产生,并进一步引起资产负债表上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以及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而利润表上成本与费用、损失的发生,则直接形成企业利润的减项,也就会造成资产负债表上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以及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典型事例假设某企业9月份将一批产品出售,该批产品的生产成本为1 209万元,销售价格为1 500万元(为简便起见,此处不考虑税负因素)。

显然,产品以1 500万元的价格出售,在该项交易不存在资金回收风险的前提下,意味着企业利润表上实现了1 500万元的营业收入;如果这笔货款已经收到,则在资产负债表上,货币资金资产将因此增加1 500万元;而如果货款尚未收到,则应收账款资产将因此增加1 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