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回忆》第四十七章(2)

2025-03-30 18:46:51

在那些日子里,地图室里充满了兴奋和陶醉的气氛。

我清晰地记得,面色苍白、脸上浮肿的元首直挺挺的两臂撑在北非地图桌上——他的一个得意的姿势——戴着那副公众从未见到过的老光眼镜,伸出一只又短又粗的白皙的手,微微颤抖着从托布鲁克迅速越过苏伊士、巴勒斯坦和伊拉克,直指幼发拉底河口。

不幸的是,元首打仗惯常都是用挥挥手臂来横扫三军的。

他对后勤事务感到厌烦。

他或者是对那些纠缠不清的补给方面的具体问题置之不理,或者是大喊大叫,恫吓那些用这类琐碎事务逼得他太紧的将军们。

因为有时他的令人生畏的意志力会收到奇迹般的效果,所以他已习惯于提出无法实现的要求。

  这次他确实是要隆美尔去做一件不可能办到的事,因为他以托布鲁克的陷落为借口,取消了奇取马耳他的海格立斯行动计划。

马耳他这个海岛基地虽小,但是一个坚固的堡垒,正好横拦在隆美尔的供应线上,离西西里岛一百英里。

墨索里尼一心想占领这一岛屿。

但由于希特勒集中精力于东线,对此支支吾吾不置可否已达一年之久,到如今他居然撒手不管了。

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马耳他的阻拦作用是无休无止的。

每沉没一辆坦克、一艘军火船,都削弱了隆美尔的力量。

希特勒确信,德国空军的轰炸可以使马耳他无力动弹。

但是英国人把简易机场修补好,飞来了更多的飞机;在护航舰队的掩护下,悄悄地开进来更多的潜艇,并使驻军得到供应。

  托布鲁克一仗使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深信,隆美尔有超人的本领,凭他一双赤手空拳就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对供应方面的抱怨只不过是一个头牌女角的任性发火。

为他提供补给的压力也就放松了。

随着隆美尔向阿拉曼推进,以及八月下旬发动的一次功败垂成的进攻,托布鲁克的掠获逐渐告罄。

补给仍然不见到来。

他的显赫名声使他陷入了绝境。

  英国聚集力量  托布鲁克失守对英国方面产生的效果恰好相反。

  丘吉尔当时在华盛顿,罗斯福问他需要什么帮助。

向来不知害臊的丘吉尔张口就要三百辆谢尔曼式坦克。

这种坦克是美国军队中最新式的武器。

罗斯福不顾军方的反对应允了这一要求,而且额外又加了一百辆格兰特式坦克、许多新式的反坦克炮以及其他物资。

一支十万火急的大型护航运输队立即启碇,取道好望角驶往埃及。

护航运输队于九月份卸船,单这支运输队运载的军火和补给品就超过非洲军团拥有的用于阿拉曼战役的全部物资。

当时,英国也从地中海大力重新装备蒙哥马利。

而且,波斯的炼油厂以及驻在巴勒斯坦的后备力量都随时可以动用。

  事实上,这已不成为一场较量了。

隆美尔为此大受指摘,说他本该及早从阿拉曼撤兵,避开这一场硬仗,因为英国集结的力量越来越惊人了。

  英译者按:隆在这里列了一张表,显示出在阿拉曼战役中,英国在坦克、飞机和军队的数量上所占的优势是五对一以上。

虽然英国方面的记载中所列的数字未必可靠,但双方实力对比上的一面倒确是事实。

  但隆美尔是走不掉的。

他的后勤供应情况是那么糟糕,最高统帅部对他是那么见死不救,而马耳他拦阻所造成的损失又是那么大,事实上非洲军团连跨越利比亚所需要的汽油也没有。

隆美尔只能按兵不动准备战斗,耗尽他所有的汽油决一死战。

过了阿拉曼就是亚历山大港用,那是一个比托布鲁克更富足得多的补给基地,再过去就是苏伊士,它仍远远地在向他招手。

他多次挫败英国人,他对他们的能耐心中有数。

再打一仗,再取得一次胜利,事情仍然是大有可为的!  阿拉曼是英国人经过长期经营的固守阵地,工事坚固,地雷密布。

四十英里长的战线从海岸延伸到卡塔拉洼地,那里的悬崖峭壁下面是一大片盐碱沼泽地和流沙,低于海面二百英尺。

这种地形,对于英军统帅部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思想状态来说,正是理想的阵地,而隆美尔的沙漠战术在此却无用武之地。

  隆美尔在整个前沿一带进行了大规模布雷,纵深达九英里,这些地雷主要是从英军那里缴获的。

他在高地上加固工事,节省燃料和军火。

他为了得到更多的补给而恳切请求,据理力争,甚至也大发雷霆,他等着让敌人来进攻。

但是他的对手伯纳德·蒙哥马利却并不着急。

蒙哥马利一开口便是慷慨激昂、声色俱厉,但是在制订计划、指挥作战时却是极端地小心谨慎。

艾森豪威尔曾有一次称他为优秀的按部就班的指挥官。

蒙哥马利要把这次对隆美尔的按部就班的作战准备得万无一失。

  埃尔温?隆美尔身体已经有病,健康情况支撑不住了。

他请病假飞回德国。

战斗打响的时候,他仍旧住在医院里,而英美无敌大舰队已经在大海上乘风破浪,向法属北非进发了。

  阿拉曼战火冲天  十月里的月望之夜,蒙哥马利发起攻击。

一千门大炮密集发射,炮弹像凡尔登之战的排炮一样倾泻而下;接着步兵一阵一阵地穿越布雷地带,夺取前沿阵地;地雷工兵沿着纵向狭窄布雷地带一码一码地清除地雷;坦克紧跟在他们后面慢慢移动。

这场战争具有桑赫斯特军校战地演习的那种正统性:一场兵力密集、没有想像力、咬住不放的作战。

蒙哥马利占有兵力、炮弹和钢铁上的优势,他不想用巧计取胜。

我们的部队和几个优秀的意大利师隐蔽在全线深固的战壕里,顽强抗击。

到天亮时,进攻在布雷地带被阻止了下来,并受到了激烈的反坦克炮火的围攻。

  希特勒命令沙漠之狐出院,飞回阿拉曼继续指挥作战。

这种双方力量悬殊的战斗激烈地进行了一周。

就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那样不把人命和物力放在心上,蒙哥马利也投入了大量的士兵和坦克,还是未能突破防线。

隆美尔出色地进行了反击,他把日益减少、所剩不多的几辆坦克分散到各处出击。

实际上,每次反击之前,他都要计算一下炮弹的数量,数一下汽油的罐数。

  丘吉尔在伦敦焦急地等待突破的消息。

他要下令让全英国的教堂都响起胜利的钟声,这次战争中的第一次胜利钟声;同样,墨索里尼也在七月里飞到了利比亚——连同他的随从、白马以及全副行头——以便举行盛大的入城式,进入亚历山大港。

但日子一天天过去,胜利的钟声暂时取消。

无情的事实是,非洲军团已经把蒙哥马利的攻势顶住了。

在亚历山大港和伦敦,人们都越来越担心,也许不得不撤出战斗,出现一种沙漠上的僵持局面,就像一九一六年的西部战线那样。

  但隆美尔的消耗太大,他的坦克部队损失殆尽,他的炮弹几乎全部用光了。

他得不到任何空军支持;而英国皇家空军却可以任意对他狂轰滥炸。

没有坦克来消耗他的汽油了,现在他可以把剩下来的汽油开动卡车,将部队运回利比亚。

他决定这样做,但他犯了一个严重错误,打电报给希特勒要求准许他撤退。

当然,立刻就得到了回音:不惜一切代价坚守阵地,决不后退一步,我们的军队一定要给德国的历史写下新的、光荣的一页,等等,等等。

  这封电报使忠心耿耿的隆美尔的撤退时机整整推迟了四十八小时,并且迫使他放弃他们一个意大利步兵师,以保全非洲军团。

要是在两天之前,他是可以把所有部队都撤出来的,但现在他只得分个轻重缓急,首先要保存他的打击力量。

蒙哥马利在追击中行动缓慢,沙漠之狐顺利地撤退到了利比亚和突尼斯。

  大吹大擂的所谓命运的转折点的阿拉曼战役的真相就是这样。

  到了一九四二年十月,非洲军团由于国内当局的失职罪行而得不到补给,几乎已经到了彻底垮台的地步。

蒙哥马利经过一番空前的声威逼人的准备之后,把第八军这把手枪对准疲惫不堪的隆美尔的太阳穴,扣动扳机——没有打中。

沙漠狐纵身一跳,逃走了,这就是当时发生的主要情况。

  英美军队登陆之后,事实充分证明,当时所急需的补给包括部队、坦克、燃料、飞机、反坦克炮,是随时可以大批运来的,但现在为时已晚。

当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敏感的政治神经受到猛刺之后,他们就把整军整军的部队从海上和空中紧急运往突尼斯,逐渐集结了近三十万人的部队。

如果在七月份为隆美尔提供了这样的增援,本来是可以使德国的势力达到波斯油田和印度的。

隆美尔甩开了那些心不在焉的追击部队,在且战且退的激烈战斗中穿越了北非大陆,担负起突尼斯的袋形地带的指挥任务,从而打乱了盟军地中海战略的时间表。

但苏伊士以及由苏伊士再向前进的美梦已一去不复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