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外国观光客到中国的印象,最常听到的就是中国很有人情味,待客非常热忱。
那当然了!中国人本来就好客,何况有朋自远方来。
他可能对你树上的果子好奇,站在树下多看几眼,你就过去摘两个送给他。
他可能问你王府井大街怎么走,你英语不好,又指手画脚半天说不清楚,干脆带他走好几条街,硬带到王府井。
他可能站在你门外往里张望,你非但请他进去参观,还倒茶拿点心给他吃。
您说,如果你是他,你是外国观光客,能不受宠若惊吗?但是,您也要知道,受宠若惊如果过度,就可能真受惊,被吓跑了。
不信我说个真事儿给您听:早年我到美国的时候,常应邀去各城市开画展,有一次我到了佛罗里达的一个小城。
那里的官员很热情地接待,原来他们跟中国台湾的某一个城市,不久之前结为了姊妹市。
我在那城市停留了一个多礼拜,跟市政府接待的人熟了,也就无话不谈。
有一天,他们对我说:说实话,我们对结姊妹市这件事,很头疼。
我一惊,问他们:为什么?是台湾那个城市不够朋友吗?他苦笑了一下,说:正相反,因为他们对我们太好了!当我们市长去访问的时候,他们用礼车、乐队迎宾,还有摩托车队开道,吃的更不用说了,一看就知道贵得要死。
可是正因为这样,当他们说今年秋天要来回访,我们真是发愁,这么小的一个旅游城市,拿不出那样的排场啊!再说个故事:我有个美国学生,很久没联络了,有一天突然打电话来,说她需要一支狼毫毛笔,外面找不到好的,想跟我买。
我说没问题,不但找了一支不错的狼毫笔,还翻出一支很好的羊毫笔。
没过多久她来了,问多少钱。
我说:笑话!这么深交情了!送你的!各位可以想象,那美国中年女人,一定作出很惊喜的样子,因为我等于送了她一百块美金的礼物。
可是隔半年,有个中国学生对我说,那个美国学生又托她去中国城找毛笔。
我说,奇怪了!她明明知道我多得是,为什么不来找我呢?中国学生笑了,说:她说了!因为您不要她的钱,她不能再找您。
然后,那中国学生又说:教授啊!您不知道吗?有时候洋人要跟您买,您不卖,送他,他们会觉得您是暗示他,您不愿意卖。
我不知道那美国学生后来有没有找到合用的毛笔。
但我一直想:显然自己做错了!因为我对她太有人情味,反而可能影响了我们的交往,搞不好,她一直找不到好用的毛笔,到后来,连水墨画都放弃了!再说个中国人到美国做客,常碰到的情况吧!相信大家一定听人骂过:有些中国人,到美国就变得很洋化,没一点人情味儿了。
连孩子对父母都无情,还有向老爸老妈收长途电话费的。
这话夸张吗?也不尽然。
我就听过一些留学生抱怨,他的朋友来,到晚上猛往中国大陆打电话。
那时候越洋电话多贵啊!可是朋友拿起电话就不放。
那主人真可以说是战战兢兢、竖着耳朵听,一边听一边算:天哪!已经打掉我一个礼拜的薪水啦!但那朋友不是不懂事,他一边打电话一边自己计时,打完电话就说要付钱。
你想嘛!中国人,又做主人,能接受吗?只怕还像打架似的:开玩笑!有这种事吗?您这不是见外吗?才几个钱,比得上咱们的交情吗?您尽管打!大概这是天底下最最的违心之论了。
真正的问题是,他的朋友不是没感觉,为了怕主人破费,可能因此不敢打电话,就算他做生意,要经常越洋联络,也可能为了不好意思打电话,该谈半小时的,改成十分钟,结果影响了生意。
请问,这要怪谁?说完这几个真实故事,我要说,今天有千千万万远道来的客人,我们要热情待客,但千万别用热情把他们吓到。
我们当然要待之以礼,但这礼貌的礼,也是合理的理。
中国人常说童叟无欺,我们是中外无欺,绝不能看是老中,卖十块;看是洋人,卖十五块。
相反的,也不能一看是蓝眼睛金头发,就曲意奉承。
付一样的旅馆钱,中国人来问,没房间;洋人来问,就有房间。
因为这样做,会坏了信用;而且当你对外人恭敬,却贬抑自己人的时候,反而会让外人有优越感。
也可以说,今天洋人来,如果你打肿脸充胖子,抓住肥羊狠狠敲他,是没格局;如果你卑躬屈膝过了分,则是自贬身价,会让外人看扁。
中国人不是早说吗?四海之内皆兄弟。
从四海来,只要友好的,我们待他如兄弟。
兄弟当然要有情、兄弟当然要平等,兄弟也当然要礼尚往来,而且——亲兄弟,明算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