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回忆》第十四章(1)

2025-03-30 18:56:41

世界大屠杀  阿尔明?冯?隆将军著 维克多?亨利英译  (摘自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陆、海、空战役》)  英译者前言  (附对《万湖会议纪要》一文的按语)  对一个退役的海军军官来说,往往觉得时间难以打发,不过,近年来我一直在专心埋头翻译阿尔明?冯?隆将军的《失去了的世界帝国》及其续篇《世界大屠杀》。

  这些战略概要都摘自隆那厚厚两卷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战分析,这是他作为战犯在狱中服刑期间写的。

抽去了为这些概要提供佐证的战役分析,隆的看法也许看来太笼统。

然而他的整部著作是为军事专家写的,他们都能直接阅读德文。

一个德国出版商最早把它编纂成一部上下两集的战争通俗历史,其他人们只能从这个节本来了解隆的观点。

  虽然这两卷书带有作者的民族主义浓厚色彩,但是书里的总的战略观点理当引起读者的兴趣,他们需要有本详细叙述大战全过程的反面观点的值得一读的著作。

隆对太平洋历次海战的透彻分析,显示了德国军事专业上的登峰造极,要知道太平洋是远离其本国的一个战场。

凡是我感到无法同意隆的观点的地方,我的批注都以仿宋字标明。

  我在本书前面加上隆在临死前不久为一本军事杂志写的一篇文章作为序,题名《万湖会议纪要》。

我认为这篇文章应列为所有军事院校一年级学生的必读物。

  自从《失去了的世界帝国》出版以来,我收到了许多来信,有的来自老朋友和战友(其中有位苏联将军),他们对我甘愿宣扬一个已定罪的德国战犯的观点表示惊讶。

我并不是为德国人辩护。

他们发动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最罪大恶极的战争,几乎取得胜利,并在战时保密的借口下犯下了史无前例的罪行。

我认为我们必须研究德国人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导致大规模袭击(从军事角度上看是出色的),以及他们对一个疯狂的暴君那种死心塌地的效忠。

要是没有阿尔明?冯?隆之流跟随希特勒,为他奋战到底,阿道夫?希特勒这一辈子就只能做个不中用的、狂热的吹牛大王,决不会成为历史上最强大的魔王,差一点把文明世界摧毁。

这就是我为什么翻译阿尔明?冯?隆著作的原因,也是我为什么认为《万湖会议纪要》应当成为军人必读物的原因。

  维克多?亨利于弗吉尼亚州奥克顿  一九七○年九月十二日  第三版按语  读者继续来信,同我争论,仿佛我和阿尔明?冯?隆持有同样观点;其实我翻译他的著作正是因为他的观点使我大为震惊。

  作为一个专业军事分析家,隆往往颇有见地,有时非常高明。

他引用的事实难得出差错。

如有错误,我一律在批注中指出。

不过他对这些事实作出的解释往往受到德国民族主义的歪曲,这种民族主义就是产生希特勒的根源;但如果我把自己的全部不同见解都作为按语,本书篇幅就要加一倍。

因此,在这些篇幅里你看到的是一种富有才智而不很正常的见解。

如果读者不知不觉中竟同意阿尔明?冯?隆的观点,那最好还是好好严格检查一下自己和自己的思想;凡是不同意他观点的读者恐怕都是我一派的。

  维克多?亨利于弗吉尼亚州奥克顿  一九七三年十月十七日  《万湖会议纪要》  阿尔明?冯?隆将军著  军事作家往往回避本文的命题,不过犹太人问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行及其后果都有影响。

这个问题不能永远置之不理。

人们也用不着害怕就这问题作番坦率的探讨,因为这丝毫无损德国军人的荣誉。

  远在大战以前,国家社会党的犹太民族政策已经造成了军事上的混乱。

一千一百万散居欧洲各地的居民早已被称为我国血统上的大敌。

在德国,《纽伦堡法令》 早已剥夺了他们的公民资格和从事商业活动及专业工作的资格。

第三帝国一旦采取军事行动来实现欧洲正常化,势必一开头就得认真对付这个遍布欧洲大陆的紧密结合的侨民团体,犹太人有神通广大的社会关系以及在海外的雄厚资源。

军队对这问题是无法追根溯源的。

他们只能就事论事来处理这有关国家安全的问题。

  我们不能不把犹太人列为有潜在力量的地下组织,无论人数方面也好,聪明才智方面也好,物质手段方面也好,都难以对付。

最可怕的敌人往往是铤而走险的人,他们没有什么可失去的。

其他民族的游击队可以改变他们的效忠对象,同我们站在一起。

犹太人就没有这种选择余地。

军队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同当局这些特殊对待犹太人的措施合作。

  这些措施的性质如何,不属军队的职责范围。

共同执行这一任务的有各个联邦警察机构,如德国中央保安局、盖世太保、党卫军保安处、正规的党卫军等等,五花八门,各自代表争权夺利的纳粹权贵。

所有这些机构汇合成一个单一的执行阿道夫?希特勒意志的有力工具,因为有关犹太人的政策是由阿道夫?希特勒一个人作出的。

这一政策的实质就是消灭欧洲的犹太  民族。

应该指出的是这一政策失败了。

尽管希特勒政权在欧洲大陆统治将近四年,欧洲的犹太人约有一半仍死里逃生。

这个政策的执行自始至终都是被官僚主义搞坏的,完全与军队无关。

  实际上,直到大战结束,战胜国的军队揭露了所谓死亡营的秘密以后,德国军队,从最下级的步兵直到最高司令部里的最高级将领,才对希特勒的真正目的有所听闻。

  关于这项秘密政策的文献劫后残存的自然为数不多。

因为这项政策的贯彻极为谨慎。

关键性的命令都是口头下达的,只有你知我知。

白纸黑字的材料确实是如此稀少,以致某些权威人士经过冷静思考都坚决认为,所谓灭绝也者,根本纯属子虚。

根据这种论调,除了几十万犹太人之外,其他所有的犹太人实际上都逃到了苏联,逃到了西方,或者逃到了巴勒斯担;所谓死亡营无非是囚禁不法分子的集中营而已,那里的条件理所当然是苛刻的;而焚尸炉只是专门焚化那些死于囚禁的人的一种常规卫生设备而已。

  不幸的是,这些书面文字记录虽然寥寥无几,偏偏提出了相反的情况。

例如,目前残存的集中营花名册上标明被处死的人极少;而好几千囚犯往往在同一天死于心力衰竭。

显然这种大批人员同时发生心力衰竭的情况一定得有诱发原因。

硬要把这样死亡的人同判处死刑的人分别开来,无异是为了追究法律责任而作过细的分析。

  何况,还有讨论齐克隆B毒气的无痛苦致死功效,拿它同枪毙以及一氧化碳窒息对比的党卫军文件,等等,等等,还有德国工业厂商同党卫军军官关于设计和修建特大规模的焚尸炉的详细来往信札,等等,等等。

所有这些确凿无疑的文件都表明,有一项有计划地制造及处理大批人类尸体的计划。

因此,人们不由不承认确实有过消灭尸体的做法。

  在这些残存的德国文件中,没有一份比《一九四二年一月二十日万湖会议纪要》更说明问题了。

  《万湖会议纪要》  由于我方各条战线突然崩溃,这份会议纪要才得以见天日。

我国数以吨计的许多绝密文件,按标准保密惯例本来应该销毁,现在都原封不动落到美、英、苏三国手中。

《万湖会议纪要》就是其中之一。

  假如莫斯科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突然陷于我方中路集团军群之手,那么同样有损声誉的文件就会落入我方手中。

斯大林是个完全跟希特勒同样残酷无情的人物。

他下令对自己的俄国人民多次进行大规模秘密屠杀,他的走卒都乖乖地照办了。

估计被杀人数高达六千万之多!可是至今也没有一份官方档案把这件事揭露出来震惊世界。

因此,也就没有人把俄国人民污蔑为杀人凶犯的民族。

  再者,假如我们按照我在一九四○年六月白白鼓吹一阵子的方案,一举跨过英吉利海峡对英国实行闪电式袭击,攻占了伦敦呢?那样一来,有什么丢人现眼的白厅档案逃得过我们的揭露呢?在印度,在埃及,在马来西亚,在南非,事实上凡是英帝国主义打出英国国旗的地方,凡是当地人民纷起反抗,不愿被榨干血汗来养肥盎格鲁-撒克逊人,因而遭到英国军队野蛮镇压的地方,这种骇人听闻的事件本来都有案可查。

可如今这些事情依然是个蒙在鼓里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