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仕途官运全集 > 第二十九章、原来她是……

第二十九章、原来她是……

2025-03-30 18:57:51

这天是周一,李纲从公司返回到党校,李刚走进党校的大门,说听到身后有一个妇女的声音:小伙子,可找到你了,原来你也在这里学习呢。

李纲转过身一看,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只见她正在微笑着看着自己,李纲觉得这位老太太的容貌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

噢,李纲想起来了,这位老太太好像是党校的校长,在培训班开学的时候,李纲坐在后排,由于离的远,他并没有看清楚坐在主度台上的人,只是这老太太曾经发表过讲话。

他只是对她的声音比较熟悉。

李纲赶紧打招呼:张校长,您好。

老太太见李纲还没有认出自己来,她上前对李纲说:小伙子,你不认识我了,你忘了,在公园门口……哦李纲恍然大悟,李一下子想起来了,这世界真是太小了,没有想到和老太太竟然在这里又相遇了。

李纲赶紧上前,他结结巴巴地对张老师说:大妈,哦,不,张老师,大爷的病好点了吗?张校长微微一笑:小伙子,多亏你了,救了我们家老头子一命。

那天你跑的太急,我们都没问你姓什么、叫什么,是哪个单位的。

老头子一直在埋怨我,说是见到你一定要好好感谢你呢。

杨纲有点不好意思了,他抬手挠了挠后脑勺:年轻人,干点力气活不算什么。

再说见死不救不是我做人的原则。

校长,没事的话,那我就先进去了。

唉,小伙子,你叫啥名字呀?张校长赶紧问道。

李纲。

李纲回答后,头也不回地向自己的宿舍走去,他不想让人家有报恩的想法。

上午临下课之时,给他们上课的老师把李纲叫到了办公室,他对李纲说:李纲,小伙子不简单呀。

二十六岁就已经是总经理了,副处级干部。

虽说企业里的行政级别比事业单位大,但也是正科级呀。

有发展前途。

对了,我叫你来没有什么事,主要是张校长找你。

她让你到她的办公室去一趟。

她说是啥事了吗?李纲小心翼翼地问道。

他的心里虽然知道是啥事,但他又不敢肯定。

人家校长找你能和我说是啥事吗。

你赶紧去吧,张校长的时间很紧。

李纲极不情愿地来到了张校长的办公室,一路上,他的脑子里一直在想着应对的方法。

张校长的办公室的门紧闭着,李纲站在门口,他稳定了自己的情绪后,抬手敲响了门。

只听里面传来老太太那熟悉的声音:请进。

一见李纲走了进来,张校长赶紧起身:小李呀,是这样,我见到你一高兴就给我们家老头子打了电话,他高兴地要请你今天晚上到家里吃顿便饭,你可千万不要推辞。

要不然,不但我会不高兴的,就连我们家老头子也会怪我办事不力的。

李纲只好答应。

张校长对李纲语重心长地说:小李呀,你一定要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

尽量少到外面去喝大酒,逛歌厅地瞎胡闹,这样既伤自己的身子,又影响自己的前途。

好了,多余的话我也不多说了。

今天下午五点,我在校门口等你。

千万不要迟到呀。

从张校长的办公室出来,李纲心里琢磨给老人买点啥东西好。

如果说买一般的礼物,人家肯定看不上,做为党校的校长,肯定送礼的人不少。

午饭后,李纲走出了党校的大门,准备到商场里去看看。

可是李纲走了半天也没进商场,而是来到了商业街的古玩地摊中。

这里有固定的摊位,也有摆地摊的小贩,李纲的口袋里没有装多少钱,只有在地摊上瞎转。

他转了一大圈,也没有发现人相中的东西,就在他转身准备离开时,李纲突然发现一个体摊上有一个东西让他的眼睛一亮,他觉得这一定是个宝贝。

这件物件就在一大堆的古玩中放着。

李纲走了过去,他假装要买别的物件,在这堆古玩中挑三拣四地看。

装做不经意地拿起了那个宝贝。

这是一枚张庄县抗日政府武装科公章,材质为汉白玉。

由于年代久远,保管不当,其中的科字不全,但是李纲还是信出了这个字。

而李纲的家乡就是张庄县。

这是一枚有着纪念意义的物件儿。

他拿起来只是不经意地看了看,就又放下了。

小摊主见李纲是个买主,知道有他相中的东西,他小声地对李纲说:哥们儿,一看你就是有眼力的买主,怎么样,有看一眼的的物件儿吗?价格好商量。

李纲没有答话,他在那堆古玩中又看了看,最后拿起了那枚印章,:哥们儿,这个东西多少钱呀?那小贩见李纲拿起了这个不值钱的东西,脸上露出了失望的神情有,但是他没有过分地流露出来,而且咬了咬牙,说道:一百块钱,一口价。

李纲一看这小子并没有把这枚章池回事,于是他狠狠地回价道:这也就是几十年前的物件儿,根本就算不了古董,而且他的材质也不值钱,30块钱,你要是卖,我就拿走,你要是不卖,我走人。

我是多一分钱也不填。

说宗教仪式起身就走。

小贩见李纲确实有心买这个东西,于是他又提了提价:这么着,哥们儿你再填点。

50块钱,这回是少一分钱也不行了。

如果你想要就掏钱,如果不要,那就走人。

李纲掏出了50块钱递给了小贩,拿起了那枚章就走。

小贩看着李纲远去的身影,他有些不解:这小子花50块钱买一块小石头,有病呀。

可是李纲却不这么认为:他的老家就是革命老区,自小他的爷爷就没少给他讲当地的革命故事,而且老区的人对这些东西是有着相当深厚的感情的,他打算今年春节回家时把这枚印章送给爷爷。

送印下午四点五十分,李纲回到了党校,他没有走进大门,而是在大门口等着,这也是他的习惯,因为他觉得和别人约会时只有提前到达,才能体现出对别人的尊重。

本来他是准备提前五分钟到的,但是他回来早了,不能再回去了。

他不想让一名老人等着自己。

五点整,张校长的车停在了李纲的身边,只见老太太冲李纲一招手:小伙子,上一吧。

李纲赶紧钻进了车里,他不想让人家看见,以为他和张校长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小车一溜烟地向市区驶去。

只走了有十几分钟的时间车就到了张老师的家门口。

这是一幢独家小院,李纲对这一地区的环境并不熟悉,他并这知道,这是市委领导的居住区。

老太太领着李纲走进了小院,正房大约有五间,东西厢房南倒座,这是标准的四合院。

李纲看到,院子里摆满了五颜六色的花。

老太太一进门,就兴奋地对屋子里喊道:老头子,你看我把谁带来。

听到了老太太的话,从屋里走出了那天摔倒在地的老头。

李纲看到这老头现在的精神很好,他赶紧向老人一施礼:大爷,您老的身恢复的咋样了?老人看到李纲,那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小伙子,你看呢?李纲也被老人的精神所感染,他高兴地说:大爷,您老的身体恢复的还真不错。

老太太对李纲说:你们爷俩先聊着,我帮阿姨做饭去。

两人坐在了沙发上,李纲拘谨地坐着,不知说些什么好。

老头看李纲有些紧张,他和气地问李纲道:小伙子,你是哪里人呀?家里还有哪些人呀?李纲回答道:我的家在三省交界的一个小县张庄县的一个小镇,叫鸡柳镇。

老人听到这里,嘴上哦了一声:鸡柳镇,镇上有一李姓人家,不知你可了解?李纲回答说:我就姓李,不知道您说的李姓人家叫什么?我们那里姓李的人很多。

老人仔细地端详着李纲,若有所思地说:那家的老人叫李山柱,年纪和我差不多,我们有四十年没有见面了。

不知道他还在不在了?李纲拿起杯子刚要喝水,听到老人的这句话,手中的杯子一下子掉在了地上。

他惊讶地说:李山柱是我爷爷。

您……您咋认识我爷爷的呀。

老人听了李纲的话,也吃惊不小:你是李山柱的孙子?怪不得长得这么像呢。

李纲用力地点了点头。

老人把李纲拉到自己的身边,他对李纲说:想当年在张庄县打鬼子的时候,你爷爷还救过我的命呢。

那是一九四四年,我刚刚二十岁,是新四军三支队二连的连长。

那时你们张庄县是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县。

那时我带领二连在张庄县正在休整。

我们接到情报,说是鬼子扫荡的队伍突然包围了我们的驻地。

当时你爷爷也就二十多岁,是县大队二中队的中队长。

不知是情报有误还是在送情报的时候半路耽搁了,我们接到情报的时候,鬼子已经把我们包围了。

我带领队伍赶到村口去阻击鬼子,你爷爷带领二中队的战士掩护乡亲们转移。

那次扫荡的鬼子很多,我们只有一个连的兵力,根本就抵挡不住鬼子的进攻,眼看我们就要被鬼子包了饺子,这时你爷爷带着人在鬼子的包围圈内撕开了一个口子又杀了进来,在撤退的时候,我被鬼子的冷枪击中,你爷爷拚命地背着我跑,这样,我们成功地突了出去,而且没有受到多大的损失。

我也捡到了一条命。

没有想到现在你又救了我的一条命。

你们李家的恩情我是没法报答了。

咱们真是有缘啊。

李纲听到自己的爷爷和眼前的这位老人有着生死之交,而且又在自己的家乡打过仗,他觉得老有一定认识自己刚刚买到的这枚印章。

于是他把那枚印章掏了出来,递给了老人:爷爷,您看这是我在地摊上买的一枚张庄县政府的印章,您给看看是真的吗?老人接过了那枚印章看了一会儿,只见他的双手有些发抖,他激动地说:这章是真的。

那时我们三支队在你们县创建了抗日根据地。

我们的团长任第一任县委书记。

当时县政府的各个部门都需要刻章,但是由于需要刻的章太多,不敢到外面去刻。

正好团长知道我会刻章,于是县政府各部门的这些章都都是我刻的。

当我刻到这枚章时,突然得到鬼子扫荡的消息,所以这枚章的科字没有刻完收起来就转移了。

等到到了驻地之后,我接着刻完了公章两个字。

把科字给忘了。

李纲一听,他的心里十分地激动:爷爷,我正愁没有给您带来有价值的礼物呢,我觉得这枚印章就是最好的礼物,还请您收下,也算是完璧归赵。

老人一听,嘴都合不上了:好,好,好。

那我就谢谢了。

说话间,张校长和阿姨把饭菜都摆好了,她们招呼这一老一小上桌吃饭。

老人高兴地把张校长拉到了自己的身边,兴奋得满脸通红:老太婆,你知道你给我带回来的是啥人吗?这小李就是当年我在打鬼子的时候把我从死人堆里背出来的救命恩人李山柱的孙子。

不但如此,他还帮我找回了那时候我刻的一枚印章,今天我太高兴了,咱们爷俩说啥也得好好喝两杯。

李纲的心里也十分地高兴,他没有想到,在江城还能见到当年和爷爷一起打仗的人。

于是两个人你一杯我一杯地喝了起来。

张校长看着这一老一小高兴地喝酒,她笑着对李纲说:小李呀,以后你就把这里当成你自己的家。

到周未的时候就到家里来,我给你准备好吃的。

李纲乘着酒劲也就答应了:好,好。

以后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了。

此时此刻,李纲心里高兴的是,自己在江城终于也有亲人了。

但是他并不了解张校长一家人的情况,他并没有意识到张校长一家人会成为自己的贵人。

这真是机太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