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原罪(2)

2025-03-30 19:07:31

 阿姆斯特丹DDB广告公司2000年为中央贝赫保险公司(Central Beheer)设计的广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水泥搅拌机司机误以为有个男人在勾引自己老婆,嫉妒地把水泥倒进了这人的敞篷车里。

这跟1998年凯马特(K Mart)给66号牛仔裤(Route 66)打的广告很类似:这一段广告同样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广告公司弗尼米塔斯(Formitas)1993年为KM肉品公司制作了一段恐怖的广告,并送展戛纳。

广告说的是一个宫廷里替人试尝饭菜的品鉴师假装中毒,把国王和朝臣从桌子边吓跑,自己独享美味。

四年后,在美国橄榄球超级碗大赛期间,全国猪肉生产商委员会(National Pork Producers Council)播放了一段相似的广告,是芝加哥博泽尔广告公司(Bozell)制作的。

同样很恶心。

 最后,1989年戛纳广告节全场大奖(Cannes Grand Prix)颁给了西班牙国家电视台,它拍了一段小狗挖空心思、做出各种可笑的极端行为来吸引主人注意力的广告。

两年之后,美国西部电话公司(US West)也推出了一段广告,拍的同样是小狗挖空心思、做出各种可笑的极端行为来吸引主人的注意力。

这些只不过是我说的天大误会中的极小一部分。

我以为,绝大多数创意工作者看到这些天大误会,恐怕都会对涉事者产生一点点的蔑视之情,至少也会为他们感到遗憾吧。

如果你和我一样,尊重杰出的广告作品背后原创想象力,那么,你看到有人拿别人的点子赚钱,至少会觉得很不舒服的。

比方说吧,美国西部电话公司的那段广告,是弗吉尼亚州里士满马汀广告公司(Martin Agency)一位负责公关工作的女士寄给我的。

两天之后,她例行公事地给我打来一通跟进的电话。

请问您收到快递了吗?她问。

其实没必要回答的,她知道快递已经到了——快递很少有收不到的时候。

她真正想知道的是,我到底有没有打开包裹,看没看里面的录像带,喜不喜欢里面的东西?收到了,我说,挺准时的。

你喜欢它吗?她问。

我一直就很喜欢它,我回答。

公关女士显然对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音乐没什么头绪,不晓得我话里的典故——这就好像全美国的电视观众,看到西部电话公司的那段广告就知道它是天大误会的比例,恐怕占不了千分之一吧。

由此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天大误会真有那么叫人义愤填膺么?要是有人从创意森林里偷上一个,周围其他人又没有看出来,它又有什么要紧的呢?这可不是一个单纯的修辞问题。

我可以回答。

答案是:没什么要紧的。

只要受众没有重合,一个能在西班牙大获成功——或者失败——的创意,完全没有理由不能照搬到美国来。

我的意思是说,大多数时候,上帝都是对的。

汝不得杀生,除非碰上了最可怕的情况。

汝不得崇拜假神,哪怕是大名鼎鼎的摇滚歌手斯普林斯汀(Springsteen)。

汝当尊重父母,因为没有他们,就不会有如此特别的你。

但对汝不得偷窃这档子事嘛……呃……万能的主啊,替我行行好,开一扇方便的小门吧。

请看一看伦敦BBH广告公司(Bartle Bogle Hegarty)1996年为法巴芝(Faberge)男士香水打的一段广告,再来定义何为偷窃吧。

因为,还很少有哪段60秒的电视广告借鉴了如此之多的前辈资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