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的大奖到底花落谁家呢?万胜磁带。
这可真有意思,因为它模仿别人的程度,完全不比劲量兔子少。
让一个人不出声地翻看提示卡,这个点子本身就是从1965年鲍勃·迪伦的纪录片《别回头》(Dont Look Back,导演是D. A. Pennebacker)里抄来的。
纪录片一开始,迪伦站在摄像机中央,展示着地下乡愁蓝调(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的手抄歌词。
哦,好吧。
兴许禁止抄袭的法律这次作废了。
(干吗要回头呢?)广告行业在道德原则上从来就有点摇摆不定。
对广告行业来说,义愤不过是看着方便就拿来用用的东西,就好像有首歌里唱过:想知道风儿朝哪边吹,何须当个气象员?到了2000年,戛纳广告节光顾着对咋~~~啦?大献殷勤,不仅忘了梵天啤酒的前身,还忘了咋~~~啦这个说法的真正起源。
它并非来自百威啤酒广告,而是出自导演查尔斯·斯通拍摄的一部介绍短片。
DDB广告公司的某个人看过这部短片,脑袋里灵光一闪,结果是:这个概念用到了百威啤酒上。
它非但不是什么原创的主意,根本就是自己偷了自己。
那么,我的意思是咋~~~啦不够资格得大奖吗?不,当然不。
我的意思恰恰相反。
在我看来,基于前面陈述的种种理由,这个广告赢得戛纳全场大奖是实至名归的。
它完美地再现了人们普遍的感受,引起了目标观众的共鸣。
它出人意料又轻松愉快,还朗朗上口,叫人过目难忘。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它都是一段经典作品。
有谁会介意它脱胎于介绍短片呢?有谁会介意劲量兔子借鉴了卡林黑标啤酒呢?广告节是为了表彰创造性成果的。
所有这些广告都是创造性的成果——它并不等同于以前从来没人做过的事。
把原创性视为广告最重要的价值观毫无必要,大多数时候甚至可以这样说:死守着原创性一点意义也没有。
如果广告是科学,是学术活动,是新闻,是艺术,那么,当然,情况有所不同。
这些活动的本质,是要挑战既定的观念,探索未知领域,冲破认知障碍,怀疑现有的一切。
如果广告存在的目的是追求普遍真理,从美学上打动观众;如果广告本身就是最终结果,创作者的表达就是它的最终意义,那么答案是现成的:著作者对作品有着所有权。
但我这里有个最可怕的消息要告诉戛纳广告节上那些衣冠楚楚的绅士们:广告创作者不是艺术家,也不是电影导演。
他们是商人——至少,他们应该是商人。
他们的工作不是要探索未知,而是要卖东西。
广告,是要找到一种吸引人的方式,把客户的信息传递给疑心重重、暗怀敌意的受众。
它不一定非得是原创的。
为什么要叩拜原创这座祭坛呢?除了原创者,谁在乎什么原创性呢?是什么书上写过,消费者一定会对新颖的东西有反应?我告诉你吧,消费者才不在乎呢。
如果广告公司真要供奉什么神仙,不该供奉原创大神,而应该供奉聪明大神:要以巧妙、机智、容易为人理解的方法——没错,这种方法说不定从前早就有人采用过——来解决沟通中的根本问题。
不管目标是塑造品牌形象,阐释品牌内涵,建立品牌认知度,比较品牌差异,重新定位品牌,还是别的什么,广告存在的目的就是沟通。
聘用广告人的目的不是做什么新颖的事情。
标新立异往往是为了打掩护:当事者没有能力解决当前的问题。
劲量兔子的广告十分精彩,不在于它是原创的,而在于它那么做是对的。
我的意思是,如果你真的那么热衷原创,我建议你去看看《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我相信,水底保龄球这个项目的大门是对你敞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