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塑造品牌形象:广告大师的告诫 > 第3章 抽个空子插句嘴(1)

第3章 抽个空子插句嘴(1)

2025-03-30 19:07:32

很快,咱们就要谈到广告的重要教训了。

但首先,我还想解释一下一切文学作品存在的目的。

写作与意义有关。

不管是小说还是非虚构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还是派拉蒙影业最新发行的电影,其存在都跟某种意思有关——尽管不一定真的是字面上那个有关。

这里,我不是要讨论情节,甚至也不是要讨论一系列基本的事实。

我想谈的是意义,这也是我发言的目的。

讲故事必然是有理由的;故事讲出来也是有理由的。

这是文学的本质,可由于这一本质是在高中课堂上传授的,老师讲课讲得枯燥乏味,课程编得乱七八糟,学生们又心不在焉、毫不在乎,是的,几乎没人真正理解它。

这就是为什么当你说,我看电影不是为了受教育,我只想找点乐子。

周围的人一定会点头附和。

这也是为什么像《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和《泰坦尼克》(Titanic)这样无可救药的大烂片会变成票房大热门的原因。

但所谓的受教育跟文学是毫无关系的。

在我们这个国家,5岁的小孩子就怀着正义的道德心读过了伊索寓言,然后到16岁之前可能再也不会碰文学,直到上了高中,被老师强迫灌输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一类义正词严的作家写的书,还非要他们总结出作者到底想说些什么。

也难怪我们成为一个笨蛋之国。

谁在乎作者想说些什么呢?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什么样的体验?这个故事里有些什么地方反映了我们的生活,引发了我们内心的共鸣?它跟我们理解宇宙、理解社会,或简单地理解自我,有些什么样的关系?简单地说,文学和我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所以,美国高中在介绍美国文学的时候,真的应该拿掉《红字》(霍桑的小说),换成《麦田里的守望者》(Catcher in the Rye,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一本青春小说),这样,要是老师问,故事想讲的是什么呢?孩子们用一句话就可以回答啦:青春期的疏离感。

然后,他们兴许会好奇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Holden Caulfield)如何被自己的幻想折磨,虚伪的预科学校跟他们内心的感受又是多么惊人的类似。

一刹那间,他们立刻就能理解人类体验的普遍性,理解文学作品不是为了给人教育,而是借用故事和人物,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缺陷,看清它们是怎样折磨我们的。

所以,教学大纲真的该从JD塞林格(J. D. Salinger)着手。

再接着,要是我来当老师,马上就会进入莎士比亚,看过了塞林格之后,莎翁的作品小孩子们读起来似乎就没那么不知所云了。

我的意思是,你读了第一章的那些十四行诗了吗?作为一个过世好几百年的人,他显然很明白如何打动人们的心。

至于霍桑嘛,就打动青少年而言,他得往后头排,排到很后面很后面。

这么说吧,他永远不可能打动青少年。

好吧,文学暂且说到这儿。

当然,广告没有责任去弹动人性的和弦。

虽然有时候它做得很好。

例如,20多年来,麦当劳的广告总是关注家长和小孩子之间的关系,轻松地捕捉到4岁的小孩给人带来的欢喜和懊恼。

好多可怕的广告之所以可怕,因为它总是故作艺术。

多年来,李奥贝纳和DDB只不过靠着努力卖汉堡包,就创造了好多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