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年年底,雷克萨斯的销售量是英菲尼迪的两倍,此后,这一差距越拉越大。
2001年,雷克萨斯轿车和轻型卡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量是13%,英菲尼迪仅为04%。
这叫人不禁好奇:为什么打破传统会叫人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呢。
1984悖论我一直在问为什么,但是,得了吧,我明明就知道是为什么。
原因之一在于,从事广告创意工作的人,非常痴迷于自己幻想出来的前卫神话,总觉得自己是一群危险的叛逆分子,一群不用安全网就在高空作业的大胆年轻人,一群靠重塑现状来定义自我的艺术家。
正如我们将在第7章(命中注定?来做个简单的小测验吧!)中看到的,我认为,这并不是一种健康且有成效的想法,但稍后再来讨论这个好了。
原因之二则在于1984悖论。
名为1984的广告(本书在前言中提到的那一则),兴许可算是广告史上最了不起的作品了。
它由Chiat/Day公司提供创意,由著名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执导,表现了乔治·奥威尔笔下的未来噩梦:电视屏幕上,残暴的老大哥对着礼堂里一群表情麻木、神色呆滞的臣民训话。
臣民们安分地坐着,眼里没有半分生气,可过道里却跑来一个年轻姑娘,她身材苗条而强壮,动作分外灵活。
她挥动着一柄大铁锤,抡着它原地转了几转,然后把它朝着巨大的屏幕扔了出去。
屏幕炸开,老大哥的形象消失了,奴隶们获得了自由。
此刻传来了画外音:苹果推出麦金塔。
所以,1984年不再非得像《一九八四》了。
明白了吗?老大哥就是IBM,当时若隐若现、控制信息的暴君,麦金塔则是无所畏惧的解放者。
对勇敢的叛逆者来说,麦金塔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它还是独立的象征。
不用说,这一套如今听起来很荒谬,因为不管从规模还是形式上看,IBM跟万知万能、只手遮天的老大哥一点儿都不搭调。
很明显,微软才是老大哥嘛。
但当时的情况有点不同,总而言之,这段广告的确是饱含着情绪张力的杰作。
从线性、逻辑、理性和信息沟通的常规尺度来看,它也是广告史上最反理性的一次尝试。
想想看,当时的个人计算机是DOS的世界——纯粹的DOS,不是以DOS为底层的Windows。
难看、黑白界面、到处都是命令提示符的DOS。
而麦金塔却带来了一种革命性的全新技术,对用户很友好,还引入了图形界面和鼠标,为应用程序导航。
这段广告是在橄榄球联赛期间播出的,它要向全世界介绍这种非凡的新技术,却没在影片中对产品拍上哪怕一个镜头。
这种冲破束缚意味着什么呢?这是一场带来了惊人回报的豪赌。
姑且不论它在历史上被吹嘘到了多高的地位,就算我在18年之后写这本书的时候,这种叛逆的心理诉求仍然是苹果公司一直以来所有营销活动的核心。
不同凡想这里指苹果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采用的广告语Think Different。
——译者注和1984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这下你该懂了吧。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商业广告——甚至还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了不起的单个广告——打破了人们能想到的每一条规则。
诚然,第一流的广告全都打破了人们能想到的每一条规则,它们最天才的地方就在于,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感染了消费者。
比方说,我想到了大众汽车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为甲壳虫汽车打的柠檬广告,伊卡璐(Clairol)染发剂在1953年打的她用了……还是没用(染发剂)?(Does she … or doesnt she?)还有耐克的想做就做(Just Do It)。
上文提到的这三则广告,在广告史上都非常出名,各位读者如欲了解其更多背景,可以用括号内附的英文原文在搜索引擎上搜索。
——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