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野名将录第一部:一将难求 > 一将难求 第三章(1)

一将难求 第三章(1)

2025-03-30 19:10:13

11、前面说过,1946年5月四平失守后,国民党军猖狂到了极点。

结果北满在拉法、新站挨了一闷棍,南满先是鞍(山)海(城)战役,184师师长率部起义,接着又在新开岭被吃掉了号称千里驹的52军25师。

国民党军的战略是南攻北守,先南后北,即在南满采取攻势,在北满暂取守势,先消灭南满民主联军的两个纵队,占领南满,再转兵北上,夺取北满,占领全东北。

10月初,国民党军队打通沈(阳)吉(林)线后,兵分三路向南满大举进犯。

左路新1军30师、52军195师、71军91师,由兴京(今新宾)、柳河、营盘向辑安(今集安)、临江方向进攻,企图切断民主联军南北满之间联系。

右路新6军14师、新22师,由海城、大石桥向庄河、大孤山攻击,迂回安东(今丹东)。

中路52军2师、25师,又分成左右两翼,从本溪向辽东军区所在地安东进犯。

这时,4纵的3个师,10师和11师32团奉辽东军区命令,由副司令韩先楚率领,东去兴京地区配合3纵作战,11师两个团在凤城县赛马集一线布防,12师在本溪南面的南芬、连山关地区设防,兵力分散在100多公里长的战线上。

司令员胡奇才觉得不妥。

10月15日,25师74团占领本溪县小市镇,辽东军区首长命令胡奇才将其夺回,以保障10师后侧安全。

胡奇才率11师两个团和军区警卫团、纵队炮兵团,从赛马集星夜赶去夺回,第二天25师即猛烈反扑。

他认为这一路敌人是向赛马集、宽甸进攻,迂回安东,军区首长同意他的判断,让他立即赶回赛马集。

抄小路,急行军,星夜赶回赛马集,军区一位首长又电令11师31团速去草河口设第二道防线,阻击连山关方向的敌人。

胡奇才决定不执行这个命令。

四平保卫战期间,南北满的大中城市几乎被冠以保字,结果是保什么丢什么,因为实力摆在那儿。

现在,掘壕据守,抢夺空间,争取时间,掩护军区机关转移是必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应该被动挨打。

敌强我弱,100多公里的战线,迟早会被分割、围歼。

沿安(东)沈(阳)线步步设防,在强敌压迫下也只能节节后退,在凤城地区被多路敌人围攻。

现在的局面,是走与打都被敌人运动着。

摆脱被动,应该是该顶住的坚决顶住,同时适当集中兵力在运动战中伺机消灭敌人,打击敌人的气焰。

在纵队司令部紧急会议上,有两种方案。

一是遵照军区首长命令,屁股朝南,面向北来之敌节节抗击。

二是屁股朝东,边打边撤,在掩护军区机关转移的同时,诱敌深入,选择有利时机、地势,集中主力歼灭突出冒进之敌。

反复比较,权衡利弊,胡奇才当机立断,选定第二种方案。

纵队政委彭嘉庆在安东开会,胡奇才与他通电话,说明决心、方案。

彭嘉庆表示完全同意,并向军区报告。

立即调整部署。

命令12师主力立即撤出连山关、摩天岭防区,向11师驻地赛马集迅速开进。

命令12师副师长率35团,在安沈线正面边打边走,迟滞敌人,掩护安东后方机关转移。

命令11师31团,在赛马集以北的分水岭构筑阵地,必须坚守两昼夜,掩护12师主力和纵队直属机关转移到新开岭地区。

老将军在回忆录中说,新开岭战役,并不是一开始就要那样打的,而是随着战场的发展,敌我斗智斗勇的结果。

战争瞬息万变,尤其在敌进我退之时,只能根据敌我斗争实际情况适时做出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