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是东北的门户,塔山是锦州的门户。
毛泽东说关键是争取在一星期内外攻克锦州,而一星期内外能否攻克锦州,关键在于一星期内外能否守住塔山。
林彪曾经说过,守住塔山,胜利就抓住一半,塔山必须守住。
攻不下锦州,军委要我的脑袋。
守不住塔山,我要你的脑袋。
没查到这话是在什么场合说的,也没听说战争年代林彪要过谁的脑袋。
他那性格,说这话时似乎也用不着加重语气,却不能不让人感到一股冷飕飕的杀气。
蒋介石的话,就有点气急败坏了:攻不下塔山,军法从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48年10月11日,4纵接到林罗刘电令,点名让胡奇才到塔山前线,坐镇指挥这场大战、恶战。
10月5日,4纵从兴城赶到塔山,8日胡奇才和纵队首长去前线看地形。
印象深刻4个字:无险可守。
名曰塔山,无塔无山,一片退海小丘陵,所谓塔山只是个海拔59米的小土包。
200来户人家的村子,南面一条饮马河,将敌我双方隔开。
这边是低低的开阔丘陵地,那边是米高地、米高地、高地,一直延续到影碑山,敌我阵地高差20余米。
塔山防线,东起渤海,西至虹螺山,长约30公里。
从海滨到白台山10余公里,为4纵防线(其余为11纵),塔山村左右7公里多为防御重点,那么重点中的重点应该是哪儿呢?第二天,胡奇才和参谋长李福泽①又去了一趟。
笔者第一次采访时,老将军正在家里整理回忆录,他指着自己绘制的塔山阻击战示意图说,12师在塔山村放了1个连,村后那个叫塔山的土包放两个连。
塔山村地形低洼,小土包是最高点,冷眼一看,当然重要,实际却是假象。
头一天看了,觉得好像有点什么问题,又说不大明白,第二天看明白了。
在塔山这扇绝不能被开启的门上,正卡在锦榆公路上的塔山村,就像个门闩,无险可守,却是守中之重。
实际上,塔山激战6昼夜,4纵官兵就是凭借村前天然屏障的那条小河,每天打烂了再重新构筑的工事,以及村中的房舍,顶住进攻、插紧门闩的。
而村后那个小土包,则带有迷惑性,因为防御战,通常都会想到抢占制高点。
如果将重兵置于上面,而将塔山村放在其次,敌人绕过它也奔锦州了,可能上演一出现代版的《失街亭》了,他胡奇才就成那个马谡了,而林罗刘却是没有办法演《空城计》的。
李福泽同意他的意见,12师师长江燮元①、政委潘寿才②也说有道理,当即将防守塔山村的兵力增至1个营。
被林罗刘点将当天,胡奇才就去了12师。
在34团1营阵地,胡奇才跳上一个刚修好的工事。
这是个由3层树干、4层草包垒起的半人多高的半地下的堡垒,他跳了几跳,有点颤悠。
他说试它一炮。
1发六○炮弹落上去,工事塌了。
他说:六○炮弹都顶不住,就别说敌人的飞机大炮了,也就难以顶住敌人的进攻。
咱们4纵打过许多硬仗、恶仗,但是哪次也比不上这次。
这次来的都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飞机大炮咱们见得多了,海上还会来军舰,是咱们从未见识过的地面空中海上的立体战争。
更重要的是,这次大战打胜了,东北就解放了,国民党就没几天蹦跶的了。
所以,敌人一定会跟咱们拼命,咱们一定要有打前所未有的大仗、恶仗的准备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