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野名将录第一部:一将难求 > 一将难求 第三章(5)

一将难求 第三章(5)

2025-03-30 19:10:13

两眼通红,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擎望远镜胳膊都僵硬了,也没觉出来。

硝烟战火中什么不觉得,打完仗不行了,这肚子怎这么疼呀?送去医院,医生说再晚点就危险了——急性阑尾炎,差点穿孔了。

罗奇的自信,是不无道理的。

那么强大的火力,那么优势的兵力,那么不要命地一波一波地冲锋,怎么能拿不下个无险可守的弹丸之地塔山呢?就是拿不下来。

几十年来,一些中外军事专家,包括国防大学来这里实习的学员、教授,面对这个历史事实,有人也难免疑惑。

古人云:地之险易因人而险。

调来一只虎,再调上一员虎将,无险可守的塔山之险,立刻就显见了。

13、1944年8月的一天,苏北淮海区根据地来了个谈判代表,说奉宿迁日军旨意,要求新四军3师10旅允许宿迁至淮阴的运河通航,这样日军就不向外扫荡、安据点了,还给10旅十几挺机枪。

10旅旅长兼淮海军分区司令员刘震听罢报告,微微一笑。

几天后,驻宿迁日军72旅团135大队派出金井中队88人,另有地方反动武装90余人,来到林公渡修炮楼,安据点。

林公渡是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落,北靠运河,是宿迁、泗阳两县水陆交通要道。

敌人要保住运河航运,这个点必不可少。

而且这里周围地形开阔,易守难攻。

刘震料知敌人会在这里动手,便提前动员群众拆掉圩墙,埋藏粮食。

敌人到后,派出小部队会同地方武装,每天晚上打枪、佯攻,使其不得安宁。

9月6日晚,刘震以2支队的6个连将敌团团围住,1支队、4支队分别在宿迁、淮阴方向打援。

天黑后,几门改造的平射、曲射两用迫击炮吼叫起来,部队开始攻击。

3连首先突破前沿阵地,接着各连陆续攻入。

日军很顽强,凭借优势火力,不断反击,但都被打了回去,或者就地被歼灭。

战至拂晓,枪声停息,清点战果,击毙日军中队长以下66人,俘虏5人,毙俘伪军90余人。

1934年5月,红25军远程奔袭敌54师后方基地罗田县城。

战后总结,刘震说:咱们消灭一些敌人,缴获一批银元、弹药,应该算是个胜仗,但有不少缺点,主要是战术问题。

守军只有1个营,主要兵力守城北山头,咱们火力组织不好,两个团几次攻不上去,退出时队形又乱,不注意隐蔽、掩护。

手枪团进城晚了,不然还能多背出银元。

今后咱们要加强战术训练,用脑子打仗。

还有缴获火炮就埋起来,这不是个办法,要学会使用。

光用步兵冲锋,伤亡大,还不易取胜。

许多老人说,红军时期战术简单、幼稚,包括一些师长、团长,指挥作战就是一冲一打,不行,再冲再打。

而刘震说这话时,只是手枪团代理党支部书记——连个连级也算不上。

1941年2月,在豫皖苏,顽军两个师分头向蒙城、阚疃集进犯。

战前,新四军4师召开军政委员会讨论作战部署,要10旅、11旅各打1个师。

刘震不知道这是党中央、中原局、军部的指示,只是从实际出发建议集中兵力先消灭1个师,再视情况歼灭另1个师——他的意见自然被否决。

阚疃集、蒙城战斗失利,10旅撤到马店一带,师里要10旅以营为单位,分散游击。

刘震认为,顽军是骑兵,平原地区,分散游击,易被敌各个击破。

上级说就这么定了,不能改变。

3月3日,29团1营在半古店被顽军骑兵包围。

1营孤军苦战,子弹打光了,刺刀拼弯了,用枪托打,只有20多人夺马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