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野名将录第一部:一将难求 > 一将难求 第六章(4)

一将难求 第六章(4)

2025-03-30 19:10:14

能读懂战争这本大书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一个红安县出了200多个将军,为什么?穷,穷则思变,要革命,要造反。

可那时哪儿不穷,为何红安独领风骚?这就是知识分子独特的也是巨大的作用了。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红安人董必武,1920年在武昌创办私立武汉中学,红安先后有30多人入该校读书,其中许多人加入共产党,回乡宣传马列主义。

于是,才有小小黄安,人人好汉。

铜锣一响,四十八万。

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文化大革命开始,韩先楚忧心忡忡。

中国革命和建设都离不开知识分子,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了。

可从当年红军肃反开始,我们为什么总是看知识分子不顺眼,拿知识分子开刀呢?他在办公室转着转着,突然停住:你们说,我是不是知识分子?秘书夏承祖①和江如芬,看看韩先楚,又转而互相对视着,愣住了。

知识分子应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又从事脑力劳动的人。

司令员肯定是个脑力劳动者,可那另一半呢?他有领导能力、水平,战争年代打了那么多好仗,一些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或是把兵书背得滚瓜烂熟的人,都不如他。

国民党那些从著名学府、军校毕业的将军,更是成了他的手下败将。

从这上讲,到底是谁更有知识呢?可从传统和现代的标准讲,这知识分子的标准,不都是以相当的学历来界定的吗?那么,你这个只读过一年书,芬、芳不分的大老粗,又怎么能算作知识分子呢?两个秘书认定司令员的问题有道理,可问题来得太突兀,一时间就难以作答。

韩先楚站在那里,望着他们,一字一句地道:我是知识分子。

声音不高,却是坚定、自信,甚至还挺自豪。

本书写到的这些名将,无疑都是战争大学的高才生,军事科学领域中有真才实学的大知识分子。

一个杰出将领的名字,总是与一个或数个著名的战斗、战役相伴的,和平时期而能够青史留名的将军,应该是理论研究型的,而这种将军的成果,也需要下一场战争才能证实它们的价值。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四野当然不止本书写到的这些名将,一野、二野、三野还有那么多名将。

战将如云。

他们是从千军万马中打出来的名将,首先则是幸存者——谁知道第一次战斗,刚跃出堑壕就中弹牺牲的知名的不知名的烈士中,有多少人后来可以成为名将?17、1927年6月的一天,一位身材瘦长的农村青年,急匆匆地来到驻武昌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亦称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的招兵处,报名当兵。

负责招兵的军官,先简单地询问了他的籍贯和家庭情况,接着又问他叫什么名字。

这位青年稍一迟疑,然后语气坚定地说:黄永胜!哪几个字?黄颜色的黄,永远的永,胜利的胜。

军官笑了:永远打胜仗,这名字好,你一直都叫这个名字吗?我在家叫黄叙全,是为参加革命军,才改了名字的。

你当兵不怕打仗,不怕死吗?怕死就不来当兵了!招兵军官对这个青年产生了好印象,当时部队还要继续北伐,正在广收兵员,当即表态:好,你就留下吧。

以上为笔者非常尊敬的一位老前辈,1997年前写的《黄永胜传》的开篇文字。

黄永胜,1910年生于湖北咸宁县高桥镇黄铁村普通农家,读过5年私塾,1922年夏考入武昌国立张之洞学校,第二年12月辍学,回家种田,并学会编竹篾的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