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打不打?能不能打?——本书写到的名将,大都曾经面对这样的时刻。
黄永胜毅然决定:把预备队调上来,最后一锤子。
22日10时,下令总攻。
又是战至黄昏,守军全线动摇,向东南方溃逃,被从冀东赶来的9纵堵住,万敌人悉数被歼,连军长王铁汉都被活捉了。
这小子原是东北军的,一口地道的东北话,装成个伙夫,混在俘虏堆里,晚上钻高粱地里跑了。
8纵开门大吉,三战三捷,而且步步登高,改变了热河局面,一下子发展到4万人,装备也鸟枪换炮了。
林彪挺高兴,说:这个8纵,还真有点主力样子。
战斗到了关键时刻,有人会不停地踱步,有人会一支接一支地抽烟。
黄永胜也想抽烟,一屁股坐在山坡上,从衣袋里掏出盒揉搓得纸团似的10支装小粉包:抽支烟,神仙神仙。
8纵副政委邱会作和参谋长黄鹄显①见了,上去就抢。
黄永胜大喊:别抢,我不是土豪呀。
黄鹄显按着,邱会作搜身,一盒小粉包变戏法似的不见了。
3个人嘻嘻哈哈滚成一团,参谋、干事和警卫员哈哈大笑。
指挥所距敌只有几千米,一阵炮弹飞来。
1发据说口径不下100毫米的炮弹,就落在离他们不到10米处,溅起的泥土石块,冰雹样砸在身上。
是发臭弹。
不然,9?13事件后林彪的五虎上将,可能就缺头没尾只剩吴叶李了。
这是拿下323高地后发生的一幕,从中也见黄永胜性情之一斑。
22、1948年秋,辽沈战役攻克锦州前,5纵、6纵(欠17师)、10纵和1纵3师,以及稍后南下的12纵,被置于彰武、新立屯以东地区,准备阻击从沈阳出援的廖耀湘兵团。
林罗刘在电报中,命令以上部队统归6纵首长黄赖(即司令员黄永胜、政委赖传珠①)指挥。
10月15日,拿下锦州后的辽沈战役,就是全力以赴对付廖耀湘兵团了。
而要吃掉这个有国民党五大主力中的两个的精锐兵团,就不能让它南逃营口,或东退沈阳。
廖兵团在黑山、大虎山一线,被10纵坚决拒止。
向台安撤退又被辽南独2师截击,遂掉头东奔,25日夜在北宁线上的厉家窝棚、姚家窝棚一带,迎头又撞上6纵。
而这时,6纵却在林罗刘的视野里没了踪影。
锦州攻坚,塔山阻援,一堆一块,就那么个地方。
林罗刘部署停当,各就各位,一声令下,你就按着预定路线、指定位置猛攻死打,把自己那明摆着的一亩三分地经营好了就行。
这辽西会战就全然不同了。
西进锦州?南下营口?东退沈阳?廖耀湘出沈阳后迟疑迟缓,连蒋介石都难搞清他怀的什么鬼胎。
实际上,一直认为去营口才是上策的廖耀湘,在得知锦州被攻克后,这一头那一头地撞墙,乱了分寸,那心脑与脚步没协调起来,也根本不可能协调起来。
后面将会写到林彪在电报中常说的密息,即截听、破译敌人电台信号,获取情报。
因了这一手,林彪在解放战争中,时常越过兵团、纵队(军),直接指挥到师。
有时还忽而让你向东,忽而前电作废,让你奔南,甚至调头往回跑。
敌变我变,他情报及时呀!只是林彪的密息再及时、准确,也不可能全部替代在前线直接指挥作战的指挥员的分析、判断和决心。
包括攻坚、防御,任何战斗、战役,都给各级指挥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
不然,1955年就用不着授那么多上将、中将、少将及校尉了。
而像辽西会战这种运动战,这种空间就更广阔,更需要发挥各级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了。
待到后期纯粹的打乱仗,林彪的电报也少了,你们就各自为战、机断专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