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丁大胆这个外号,让人想到李天佑那种一手大刀、一手驳壳枪的猛张飞形象。
勇敢是军人的第一品性、要素,但这丝毫也不妨碍李天佑平时温文尔雅的学者风度。
而与丁盛丁大胆成正比,并使他成为名将的,则是他的聪慧、精明和机灵。
战争年代,特别是红军时期,有时去营部送个报告,也要跑上十几里,甚至几十里。
有的通信员瞅着也挺机灵,一走夜道就蒙,枪一响就更蒙了。
不知丁盛的百米速度是多少,娄山关扑关,他冲在最前面。
而这时还没有丁大胆外号的丁盛,则是营里要他去当通信员,团里要他去当旗官。
据说团长最后是下了命令的,连长才不得不放人。
而丁盛则说,一块参军的6个放牛娃,两个后来开小差回家了,另3个在战斗班排,都牺牲了。
那时的红军指挥员,好多都是通信员、司号员、文书出身——这些人伤亡少呀。
当通信员还有机会学习,而他又非常爱学习。
他首先认识的两个字是革命,然后是自己的姓名丁盛,是王稼祥教的。
第三次反围剿后,他被调到红4军政治部当通信员,1932年又调到红军总政治部当通信班长,经常给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送信。
第四次反围剿时,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负伤,由他负责照料,闲来没事就教他学文化。
见他学习勤奋,进步神速,王稼祥愈发喜欢这个小鬼,就介绍他去公略中学(为纪念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牺牲的红3军军长黄公略①而得名)学习。
丁盛后来回忆,红军时期他有三步关键。
首先当然是参加红军了,当兵吃粮如果吃到白军去了,那就毁了。
二是王稼祥教他识字,让他读书,后来他才能当指导员。
没文化,睁眼瞎,连命令、地图也不会看,怎么指挥作战?好多人亏在这上头了。
三是娄山关战斗,丁大胆名声传到中央首长耳朵里了。
没有这次战斗,后来能否去红军大学读书,应该是个问号。
丁盛晚年,还认为这个学习对他非常重要。
1944年初,丁盛是晋察冀军区教导2旅(旅长黄永胜、政委邓华)1团政委,有的资料说是团长。
当时团部只有他和一个参谋长,还有个总支书记,他是既当政委,又当团长。
1945年8月底(或9月初),丁盛率1团从张家口出发,经宣化、承德到达锦州,已是10月中旬。
当时锦州部队很多,由1团和从冀中来的1个团,还有新组建的1个团,编成27旅,部署在锦州西部地区。
27旅旅长丁盛,带着队伍在锦州至山海关间转悠。
没钱,没吃的,没穿的,就找有钱大户。
对于土匪和保安团之类武装,你打我,那不客气。
黄永胜把他的1团带去赤峰了,好歹让他留下两个连,不然就成光杆司令了。
当年是当兵吃粮,现在是考验他的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了。
而他后来则说,这是他一生中最艰难、也最值得怀念的时期之一。
1946年12月,敌93军1个营从凌源县赶来,准备袭击已改称热辽纵队的27旅。
纵队部驻在建昌县姚路沟,正巧离开了,敌人扑了空。
丁盛指挥部队将姚路沟四面包围,再一寻思,又网开一面。
敌人是美式装备,火力猛,强攻硬打伤亡大,援敌上来就吃亏了。
留一口子,打溃军,冲上去近战,一会儿就结束战斗了。
接着又南进绥中,全歼12师1个营。
由通信班长而指导员,再团政委,一直为政工干部的丁盛,抗战时期基本没打过什么仗,此前也没有建立根据地的经历。
在军旅的阶梯中,连长(指导员)、团长(政委)是非常重要、并能锻炼人的职务、岗位。
当一些人随着迅速膨胀起来的部队而火箭般擢升,愈来愈感到力不从心时,也应列入火箭干部之列的丁盛,无论根据地建设,还是带兵打仗,都有板有眼,搞得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