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宋海唐风全集 > 第二章 人材优先

第二章 人材优先

2025-03-30 19:12:42

哦?为娘这几日在床上躺着也甚是无聊。

盛儿有什么新鲜主意,说来让娘听听。

听到李鸿盛说有几分思量,王氏也是颇有兴趣地坐了起来。

李鸿盛看了一眼旁边伺候着的彩霞,随口说:中午怕是吃得有点咸了。

彩霞,你去东厢给盛儿泡壶蜜渍玫瑰茶来。

王氏不露声色地把彩霞支开了,你这猴子,有什么心思这么缜密。

呵呵,娘亲。

我是让旺财去拢了一批孤儿。

屋里就剩母子二人,李鸿盛也不遮掩,直接把自己的心事说了出来,如今的形式虽说还算太平,可是宋辽之间的战事就没有断过,前几日又看到有南逃的难民,里面颇有些孤儿,看着也是凄惨,孩儿觉着他们还有些用处。

那你收拢来这些孤儿干什么呢?王氏颇为奇怪。

教他们读书。

自己的计划能否成功实施,王氏的支持至关重要,李鸿盛也没指望能绕过王氏,毕竟母子连心,说开了反而好,如今弟弟也要开始读书了,而且颇得父亲欢心,加上三娘……不要提那个狐狸精!王氏恼火地打断了李鸿盛的话,三娘,她也配!娘,毕竟她也是父亲下过聘的,孩儿倒是不得不这么称呼。

稍稍解释了一下,李鸿盛又接着说,很难说父亲以后的家产是不是会分给鸿昌一大块,既然孩儿如今也算是懂事了,有些人手日后也好帮衬着些。

这几年来,王氏因为三娘范华的缘故着实受了父亲的冷待,也难怪她火气大,不过正好用这个借口引起她的共鸣。

王氏点了点头:不错,还是自己调教出来的人用得顺手。

盛儿,你果然经事了不少,你先做着,若是手头紧了,来跟娘亲说一声。

父亲尽管冷待妻,但是该有的银钱还是一分不少,王氏作为主母在家族里面也还能说得上话,每年的用度甚是宽裕。

那就先谢谢娘亲了。

李鸿盛心中大喜,面上却还是谨小慎微,孩儿也是自己思量着,难免有些疏漏,娘亲还是要在旁边照看着,免得孩儿走了岔路。

你这孩儿,还是那个谨慎性子。

王氏爱溺地看了他一眼,去吧,为娘再看会儿话本便要午睡,你也别太累着了。

旺财离开了三天,带回来了七个孤儿,花了五两银子(注1),合理合法地将他们变成了李家的家奴――如今这年头,北方兵荒马乱,人命如草芥,逃难过来的人,只要有口饭吃,卖身为奴本是常事,更何况是当李家的家奴。

烟波庄很大,李鸿盛早就知道了,但是直到现在才有明确的认识。

为了安置这七个小孩,他去找陈管事要个院子,听了他的要求,陈管事七绕八拐带着李鸿盛到了一个打谷场:大少爷,这个院子本是农忙时给那些短工们住的,场子也大,这边一排房子都还算好,每年都修葺过。

现在农忙已经过去了,正好没人住。

庄子里面就这一块最大了,要是这嫌小的话,就要到庄子外面找地了。

这敢情好。

诺大一个打谷场,估摸着算了一下,几乎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

再看看那两排平房,李鸿盛满意地点了点头:辛苦陈管事了。

大少爷哪的话,都是小人该做的。

陈管事犹豫了一下,还是问了出来,大少爷,这几个孩子用得了这么大的地方吗?李鸿盛正在感慨烟波庄的占地面积,听到陈管事的疑问,开了个玩笑:地方大了,小孩子才活动得开身子嘛。

看了看莫名其妙的陈管事,自觉笑话冷了点,尴尬地咳了咳,若是见了成效,以后少不得还要再有人来,有这么个地方预备着,省得另找地方费时费力。

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李鸿盛不等陈管事反应过来,直接就奔着后面旺财带着的几个孩子去了。

陈管事摇了摇头,全当大少爷的小孩子心性作,反正这块地暂时也没什么用处,也由得李鸿盛去折腾了。

这几个小孩都是皮包骨头看不出个人形来,据旺财说,这七个孩子是跟着两批流民路过的,眼看着就要饿死,看到旺财招人,不管不顾也就来了。

现在有点东西吃了,看上去还好些,若是一开始,只怕看上去更是?人。

看到李鸿盛走了过来,这几个小孩知道是东家来了,一个个都站得恭敬,眼神都带着敬畏,生怕一不小心得罪了东家,再被赶出去,可就没有饭吃了。

李鸿盛看着这几个孩子,心中颇为满意:都是**岁的年纪,正在观念的形成期,管教起来也容易一些。

在他们面前站了一会儿,李鸿盛突然想起一个问题:旺财,怎么没有小女孩?旺财一个机灵,赶紧回道:少爷,我倒也问过,好像在过江前,那些流民已经把女孩都卖到扬州的妓院了。

真是作孽。

哦,这次差事你办得不错。

李鸿盛也就这么一问,看到旺财诚惶诚恐的样子不由得好笑,便夸奖了他一句,下次再去买人,记得买两个小丫头回来,光是小男孩也不成。

得了李鸿盛一夸,旺财浑身的骨头仿佛都软了:是,是,少爷怎么吩咐小的就怎么办。

李鸿盛笑着吩咐了旺财给这几个小孩子洗浴换身干净衣裳安顿下来,便回房去策划该怎么训练这些小孩子了。

世界上最宝贵的是什么?人才?错!是忠心耿耿的人才!若是想要人才,李鸿盛大可以不必这么麻烦,但要求忠心耿耿,除了洗脑式教育外,他暂时还没想出别的办法来。

这七个小孩既然被自己从濒死的流民转成了旱涝保收的家奴,感激之心自然是有的,但是忠心只怕也是寥寥,唯有自己不断地施恩、重复灌输忠心思想,这才能够保证他们将来的可靠。

――――――――――注1: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每两价钱二十贯,银每两一贯五百文。

岳飞的孙子岳珂的《金陀续编》记载,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银每两二贯三百文,金每两三十贯文。

从这里能看出,金银的兑换率差不多1:1o,但金银贵而铜钱便宜,差不多银铜兑换率在1两对2贯左右。

这是因为宣和7年(1125年)金兵入侵后,物价飞涨、铜钱贬值的缘故。

金兵南下后,大片国土沦陷、税基减小,产铜量也下降,而同时政府开支却并没有减少,宋政府财务紧张,钱币也开始粗制滥造(含铜量大幅降低),造成了币制崩坏和通货膨胀。

到了南宋后,1贯铜钱的购买力远不如北宋。

宋史上记载,南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的一两银子可换3贯3oo文。

所以,以此类推,北宋在金兵入侵前,宋徽宗刚刚上台还没有动花石纲扰乱市场经济的时候,金银兑换率为1两兑十两左右,银铜兑换率为1两兑1贯左右仍然是合理的,为了本书好计算,大家好阅读,干脆就取个整。

反正是小说家言,非考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