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盛对于悟心和尚的迂腐实在是有点无语。
这个什么朱斓明显是脑子有病,也难为他居然能将这个疯子牵住这么久在这里听他讲禅。
送到衙门去。
这人不管疯不疯,意图谋杀,都触犯了大宋律法。
纵虎归山殊为不智,和尚你就不要劝了。
李鸿盛对于这种心理扭曲的人没有什么好感,不顾悟心的劝阻,直接让护卫送去衙门,悟心法师,你也太迂腐了。
这人就是个疯子,你还跟他讲什么禅。
阿弥陀佛,世人皆有佛心,顿悟即可成佛。
眼看无法阻止李鸿盛的行为,李鸿盛也明显不像朱斓那般好忽悠,悟心只好两手合十,李施主,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贫僧在此替悟明师弟谢过。
悟明大概就是那个叫王琦的猎户吧?李鸿盛颇为好奇:一个猎户莫名其妙跑来当什么和尚?当然这话不能当面问出来,不然就显得太失礼了。
他大大咧咧地一挥手:法师不必客气。
家慈颇为信奉此地菩萨,还望法师以后多加照应。
不管自己信不信,至少王氏是深信不疑的,跟这些和尚打好关系倒也有些必要。
佛曰众生平等。
无论李施主对本寺有恩与否,凡有香客来本寺,绝无招待不周的情况。
请施主放心。
悟心和尚很有眼力劲儿,眼看李鸿盛跟着母亲过来上香,却不去正殿,而是到处乱跑,想来就知道李鸿盛并不信佛,于是颇有礼貌地邀请李鸿盛参观一下寒山寺,他来引路。
在后世,导游一般都是导购,难得有纯玩的,对于那些景点基本都是一知半解,老是怂恿游客购物。
如今有个正正经经的和尚带着自己逛寺庙,还是个住持,李鸿盛顿时就提起了兴趣。
尽管寒山寺不大,景点倒是不少,一路上悟心说东说西,把寒山寺建寺以来的历史给说了个遍,李鸿盛倒也听得津津有味。
本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
唐代贞观年间,寒山祖师和拾得祖师由天台山来此住持,方改名为寒山寺。
拾得祖师后来还远渡重洋,到一衣带水的东邻倭国传道,在倭国建立了拾得寺。
这等不畏艰险、蹈海东行、宣扬佛法的行为,真是众僧的典范啊。
一圈逛完,坐到了方丈内休息,一杯清茶放在面前,悟心如此感慨道。
李鸿盛对此嗤之以鼻。
佛法,不仅是个外来宗教,而且用软刀子阉割了华夏民族的血气,让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不仅如此,和尚不仅无需缴纳赋税、不必服劳役,有些心术不正的还借机垄断良田,大肆购买仆役,完全看不出什么众生平等的思想,就是社会展的毒瘤。
而且倭国那是什么地方?说起来是一衣带水,其实就是衣冠禽兽。
耶,等等!刚刚想到什么了?佛教不是个好东西!倭国也不是个好东西!那为什么不在倭国多多宣扬佛教呢?李鸿盛顿时兴奋起来:日本那叫一个地少人多啊,若是佛教再在那里兴盛起来,倭人都去供养寺庙,那粮食产量就更少了。
日本如今虽然也有佛教,可是那些佛教基本上和本土神社相结合,到最后偏离了佛教的基本方向,甚至成为了武士道的展根源。
李鸿盛突然觉得自己身上有一种沉重的使命感:倭国人是多么的可悲啊!自己一定要尽力将他们拉回到正道上来。
想到这里,李鸿盛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对悟心说道:法师,如今倭国的佛法已经偏离了正道,李某对此也是深感痛心啊。
若是李某提供经费,不知法师是否愿意前往倭国宣扬正宗佛法?李鸿盛的这番话显然颇为出乎悟心的意料,他手中的茶杯都不由得抖了一下,这还是李鸿盛第一次看到这个素来平和的和尚失态呢:李施主……悟心小心地将杯子放下,言语之间透露着一丝激动,若是李施主愿意帮助弘扬我佛,悟心又何惜此身!果然,是人就有弱点,只不过有人求才有人求名罢了。
这悟心虽然看上去平和淡定,那只是因为还没有遇到能够打动他的东西。
不过,显然,这位悟心法师热衷的显然就是弘扬佛法、佛史留名了。
李鸿盛看着眼睛流露出一丝迫切的悟心:若是法师愿意,李某必定不吝金钱。
只是这条道路极为艰苦,不知法师是否有这个决心和毅力啊。
李施主,鉴真大师和拾得祖师都是东渡弘扬佛法的先驱,悟心不敢说过两位大师,不过悟心的佛心决不会半途而废。
悟心的眼神里面透露着坚定。
李鸿盛点了点头:好,不知法师人手够不够?需要带多少东西过去?悟心大喜:只带两个随身沙弥,几卷经书就够了。
李鸿盛撇了撇嘴,看来这和尚是怕自己因为他东西带得多就不愿意赞助了啊:这么一点哪行。
李某愿意为此提供经费,多的不说,至少也要运个一船佛经去吧?钱我出了,法师你去挑选经典带上。
东西带少了怎么行?尤其是那些宣扬忍耐的佛经,多带些原本,就不至于那些倭国和尚以讹传讹曲解佛意了。
悟心顿时愣住了,过了一会儿,站了起来,恭恭敬敬地向李鸿盛行了一个礼:李施主对我佛的虔诚深感贫僧之心。
李鸿盛也不好说自己对佛法完全没有兴趣,只得扯开话题:如今的倭国形势不是很太平,那些宣扬武力伏魔的经书就不要带了,以免刺激形势,被那些怀有恶意的人滥用。
多带一些普渡众生劝世救人的经书为好。
不过法师放心,李某一定会派护卫保护您的安全,做个合格的护法金刚——李鸿盛挠了挠头,是叫护法金刚吧?悟心这时候已经完全被东渡的场景迷住了头脑,哪里顾得上李鸿盛的险恶用心,只一个劲地点头:是,李施主一定就是我佛派下来的护法金刚!——————————以下不算字数——————————注:佛门里面最尊敬的称呼是称和尚,这现在人世俗就不知道了,认为称和尚是小看了人。
和尚是印度话,一个寺庙只有一个和尚,方丈、住持他称和尚,别的人不能称,别的人称闍梨,阿闍梨。
在我们中国,一般出家了,我们称他师父,称他法师,不可以称和尚。
和尚翻成中国意思就是学校的校长,这个寺院里面的方丈、住持,所以他只有一个。
通常称呼称善知识,这是对人很尊敬的称呼,称善知识、称仁者,这都是很尊敬的,对菩萨都可以称仁者、称善知识。
仁是仁慈的人,是这个意思,慈悲、仁慈的人这是菩萨。
称大师是错误的,导师也不可以称。
因为在佛门里面,大师、导师是只有对佛的尊称。
有可是大师里面也有一种特殊,净土宗的祖师称大师。
但是不是他活着在世的时候,如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都称他印光法师,没有称大师的。
他往生之后,佛教界里面公推他为净宗第十三代祖,这称大师。
称他大师,他自己不知道。
导师跟大师都是对佛的称呼,他能真正教人成佛作祖,有这种德行、学问,菩萨当不得如此称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