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宋师全集 > 第十六章冤狱碧血

第十六章冤狱碧血

2025-03-30 19:15:01

第一节直道危行金朝都元帅完颜兀术(宗弼)经历绍兴十年和绍兴十一年几次大战的挫败,不得不承认南宋近年军势雄锐,有心争战,而决意讲和。

绍兴十年秋,完颜兀术(宗弼)曾正式写信给秦桧说: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

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

他提出以杀岳飞作为和议的条件,秦桧自然是惟命是从,而关键在于宋高宗本人对此书信与讲和条件持何种态度。

岳飞是战功赫赫的将帅,又是身为执政的高官。

按宋太祖秘密誓约的规定:不杀大臣及言事官,违者不祥。

十五年前,宋高宗杀害上书言事的陈东和欧阳澈,结果只是极大地提高了牺牲者的声誉,而使自己背负难以洗刷的恶名。

以后宋高宗一直引以为训,不敢轻易开杀戒。

秦桧对胡铨恨之入骨,在自己的一德格天阁中写上胡铨等人的姓名,必欲杀之而后已。

然而在宋太祖秘密誓约的约束下,只要宋高宗未予肯,他始终无法杀害官卑职小,而又贬黜流放的胡铨。

尽管岳飞的生命也受宋太祖誓约的保护,但宋高宗为了对金媾和的成功,加之对岳飞的忌恨,故在秦桧的怂恿下,决定杀害岳飞。

在淮西会战时,宋高宗一面褒奖岳飞,见苦寒嗽,乃能勉为朕行,国尔忘身,谁如卿者;另一方面,却已与秦桧进行罪恶的谋划。

罢岳飞兵权,仅是完成了第一个步骤。

秦桧和岳飞在和战问题上,自然是势不两立。

岳飞看到绍兴十年秦桧奏中所引德无常师,主善为师之语,认为此言饰奸罔上,气愤地说:君臣大伦,比之天性,大臣秉国政,忍面谩其主耶!两人的仇隙更深。

但是,秦桧对韩世忠的憎恶,也不亚于岳飞。

绍兴**年间,韩世忠曾命部属假扮红巾军,企图袭杀金使张通古,破坏和议,虽因部将告密,而未成功,却使秦桧切齿痛恨。

按秦桧的盘算,是一不做,二不休,先害韩世忠,后杀岳飞,这两人正是他的主要政敌。

五月上旬,三大帅任枢密使和副使不足半个月,宋廷即命张俊和岳飞前往淮南东路。

在名义上,他们的任务是措置战守,方国步之多艰,念寇雠之尚肆,当今行阵之习有素,战守之策无遗,伐彼奸谋,成兹善计。

事实上,他们的任务一是罗织韩世忠的罪状,二是肢解原韩家军,将其大本营由淮东前沿的楚州,撤往江南的镇江府。

这正是宋廷准备降金的又一重大步骤。

张俊的头衔是按阅御前军马,专一措置战守,岳飞的头衔是同按阅御前军马,专一同措置战守,加两个同字,作为副职。

宋廷规定,他们对前沿军务可以随宜措置,专一任责。

在枢密使张俊和枢密副使岳飞到前沿后,留在行在临安府的另一枢密使韩世忠,便处于有虚名而无实职的地位。

原来秦桧早已物色到一条走狗,这就是淮东总领胡纺。

胡纺原先因奉承韩世忠,奴事韩世忠的亲校耿著等人,步步高升。

他后来又见风使舵,趋附秦桧,绍兴八年、九年韩世忠袭击金使的计划,便是由他出面告密的。

三大帅罢兵权后。

胡纺依照秦桧的纵指示,出控告昔日奴事的对象,说耿著自行在临安府回楚州后,散布流言蜚语,二枢密来楚州,必分世忠之军,吕祉之戒,不可不虑,鼓惑众听,并且图叛逆,谋还世忠掌兵柄。

秦桧下令逮捕耿著,以酷刑逼供,企图由此牵连韩世忠。

当张俊和岳飞离开临安府前,秦桧曾在政事堂布置使命,示意岳飞以罗织之说,伪托以上意,并且假惺惺地说:且备反侧!耿直的岳飞明瞭秦桧的用心后,便严词回绝,说世忠归朝,则楚州之军,即朝廷之军也。

公相命飞以自卫,果何为者?若使飞捃摭同列之私,尤非所望于公相者。

秦桧受岳飞责备后,气得脸上变色。

岳飞出使后,方得知耿著的冤狱。

他说:吾与世忠同王事,而使之以不辜被罪,吾为负世忠!岳飞连忙写信,告知韩世忠。

韩世忠接信后,大吃一惊,立即求见宋高宗,大哭大吵一场,投地自明。

宋高宗本来就无意于杀害这位苗刘之变的救驾功臣,便召见秦桧,示意不得株连韩世忠。

于是,这件冤狱便以耿著杖脊和刺配了结。

六月,岳飞和张俊来到楚州,这是淮东战区的大本营,控扼运河的重镇。

岳飞巡视城防,凭吊当年赵立和全城军民苦斗与死难的遗迹,追忆自己当年在淮东的血战和挫败,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李宝当时正出戍海州,岳飞将他召来,慰劳甚周至。

李宝现,这位旧帅在备受挫折之余,依然我行我素,健旺的斗志并未衰减。

两人匆匆见面,又很快告别,谁也未曾料想到,这竟是最后的诀别。

李宝奉岳飞的命令,扬帆出海,北上登州(治蓬莱,今山东蓬莱市)和文登县(今山东文登市)扫荡一番,为他二十年后的密州胶西县(今山东胶州市)大海战,作了一番认真的预演。

岳飞检点兵籍,现韩世忠军才有三万余人马,居然自守有余,能西援淮西,北上京东,真是位奇特之士。

他更深切地感到,拒绝朝廷错误的政令和军令,实为责无旁贷。

他向张俊恳切地,然而又是强烈地表示,反对拆散原韩家军,反对将其大本营后撤镇江府。

岳飞说:今国家唯自家三、四辈,以图恢复。

万一官家复使之(指韩世忠)典军,吾曹将何颜以见之?张俊和韩世忠一直是同僚和平辈,因私交不坏,终于成为双重的儿女亲家。

但张俊此时正做着独掌天下之兵的迷梦,对岳飞的规劝自然置若罔闻。

他只是建议要修缮楚州的城壁、濠堑之类,岳飞不愿意回答。

张俊便一再追问,岳飞只能以直言相告:吾曹蒙国家厚恩,当相与戮力复中原,若今为退保计,何以激励将士?尽管耿著的冤狱,已对岳飞预示了险恶的征兆。

但他不忍坐视朝廷和张俊的倒行逆施,只要事关抗金大局,只能据理力争。

他一语道破了提倡修城,无非是准备撤军江南。

张俊听后,艴然变色。

他满腔恼怒,遂向两名卫兵泄,搜剔一点微小的罪名,要将两人处斩。

岳飞为此恳救数四,只是更增强了张俊不杀不足以解恨的兽性。

岳飞最后看到两名无辜者之屈死,更愤愤不平。

张俊秉承宋高宗和秦桧的旨意,怀着肢解原韩家军的鬼胎,处处疑神疑鬼。

岳飞住在楚州城里,他只敢住在城外,以备若有风吹草动,便于逃命。

中军统制王胜参见之前,有人捕风捉影地报告:王胜有害枢使意。

王胜在教场整列队伍,将士们顶盔贯甲,接受张俊检阅。

张俊心虚,便问:将士何故擐甲?王胜弄得莫名其妙,答道:枢使来点军马,不敢不带甲。

张俊忙令卸甲。

尽管有岳飞的反对,又不得军心,张俊仍然凭借自己的正职地位和朝廷的支持,一意孤行。

他下令拆毁位于淮北的海州城,其实是准备割让金朝,强迫当地居民迁移镇江府,人不乐迁,莫不垂涕。

淮东军也按宋廷的原计划,自楚州后撤镇江府,精锐的原韩世忠背嵬亲军,则抽调往临安府屯驻。

按宋高宗和秦桧的盘算,对原韩家军作如此措置,既消除了朝廷的一大隐患,也扫除了降金的一大障碍。

但张俊却执意冷自己的实力,他紧接着将自己的枢密行府设于镇江府,以便直接掌管这支原属韩世忠的部队。

第二节罢官赋闲岳飞不能制止张俊的胡作非为,于七月初回行在临安府后,便愤慨地提出辞呈,请求宋高宗罢免自己的枢密副使,别选异能,同张俊措置战守。

宋高宗和秦桧为对付三大帅,事实上采用了利用嫌隙,使之互攻,以坐收渔利的方针。

在韩世忠的问题大致解决后,紧接着就准备对岳飞下毒手,更何况岳飞出使时的所作所为,完全拂逆了朝廷的旨意。

尽管如此,宋高宗仍然耍弄帝王权术,他在不允诏中说,朕以二、三大帅各当一隅,不足以展其才,故命登于枢机之府,以极吾委任之意。

今卿授任甫及旬浃,乃求去位,行府之命,措置之责,乃辞不能。

举措如此,朕所未喻。

夫有其时,有其位,有其权,而谓不可以有为,人固弗之信也。

词意如此剀切,宋高宗似乎是全心全意希望淘宝网女装 天猫淘宝商城 淘宝网女装冬装外套 www.taobar8.com岳飞施展才能,御敌抗金,尽管岳飞不识抬举,而皇恩仍是曲加优容。

其实,这不过是一纸侮弄忠肝义胆的臣僚的文字游戏。

宋高宗再也没有强令岳飞去行使措置之责,前沿的军务全由张俊设在镇江府的枢密行府包揽,岳飞和韩世忠一样,留在行朝,有虚位而无实职。

当得知金朝已再次明确表示了愿媾和的意向,倔强的岳飞仍不肯暗默保身,他明知皇帝的主意毫无挽回余地,却依然上奏,犯颜直谏。

他说,金虏无故约和,必探我国之虚实。

今日兀术见我班师,有何惧而来约和?岂不伪诈。

据臣所见,见为害,不见为利也。

宋高宗下不允岳飞辞职诏后,对岳飞的弹劾奏章也接踵而至。

这是在秦桧的唆使下,由右谏议大夫万俟卨和御史中丞何铸、殿中侍御史罗汝楫三名台、谏官出面的。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是,像岳飞那样兢兢业业献身抗金事业的人,确实并无什么把柄,可资以纠弹。

即使在此类肆意诬蔑的奏章中,也不得不承认岳飞蚤称敢毅,亟蒙奖拔,慨然似有功名之志,人亦以此称之。

作为攻讦口实者,主要是以下数事。

第一,不避嫌疑,而妄贪非常之功;不量彼己,而几败国之大事。

言语含混,其实是指岳飞建议立皇储和反对与金媾和。

此两事仅一笔带过,尚不作为攻讦的重点。

第二,自登枢管,郁郁不乐,日谋引去,以就安闲,每对士大夫但言山林之适,不思报称,亦忧国爱君者所不忍为也。

第三,淮西之役,坚拒明诏,不肯出师,略至龙舒(舒州别名)而不进,以玩合肥之寇。

第四,衔命出使,则妄执偏见,欲弃山阳(楚州别名)而守江,以楚为不可守,沮丧士气,动摇民心。

后两条则完全是摭拾张俊之唾余,含血喷人。

由于张俊对岳飞援淮西的问题,不断地散布流言飞语,有人曾劝岳飞与张俊进行廷辨,岳飞却说:吾所无愧者,此心耳,何必辨。

岳飞胸襟坦荡,认为不辨自明,然而在事实上,援淮西之谤,却渐至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地步。

宋高宗也把握时机,亲自出面配合,他说:飞于众中倡言:楚不可守,城安用修。

盖将士戍山阳厌久,欲弃而之他,飞意在附下以要誉,故其言如此,朕何赖焉!秦桧连忙帮腔说:飞对人之言乃至是,中外或未知也。

按照惯例,台、谏官上章弹劾之日,即是宰执引咎辞官之时。

更何况是岳飞,他既明白朝廷的用心,更以素餐尸禄为耻,他上奏沉痛地说,臣性识疏暗,昧于事机,立功无毫之微,论罪有丘山之积。

岂熙职之可虞,抑亦妨贤之是惧,冀保全于终始,宜远引于山林。

岳飞通过耿著的冤狱事件,更体察到了秦桧的心狠手辣,他深知自己的退闲,决不意味着秦桧就能善罢甘休。

故岳飞摆脱宋代辞职奏的常规,特别强调保全于终始的问题。

八月九日,宋高宗不失时机地解除岳飞枢密副使的职务,为岳飞保留了少保的阶官,又特授他原来的武胜、定**两镇节度使,充万寿观使的闲职。

在罢官制词中,宋高宗说岳飞的深衅,有骇予闻,良乖众望,但他仍然宽大为怀,记功掩过,宠以宽科全禄,所以保功臣之终。

他要求岳飞无2色猜情,朕方监此以御下。

表面上看,罢官制与岳飞的辞职奏是互相呼应的。

其实,宋高宗根本不想保功臣之终,而是在2色猜情一句中,埋伏了杀机。

岳雲也保留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的遥郡官阶,改任提举醴泉观,与父亲一同退闲。

岳飞的幕僚沈作喆为他作谢表说:功状蔑闻,敢遂良田之请;谤书狎至,犹存息壤之盟。

岳飞对谤书表明了理所当然的蔑视,但对宋高宗保功臣之终的盟誓,却仍以臣子之礼,而表示感戴之情。

秦桧读此谢表,更是怀恨在心。

宋廷对岳飞的幕僚非常忌恨。

岳飞任枢密副使后,尚有于鹏、党尚友、孔戊、孙革、张节夫等十一人与他过从甚密。

岳飞出使楚州时,他们都被岳飞奏辟,充任枢密行府的属官。

岳飞不去镇江府后,他们仍始终不渝地追随岳飞,各请宫祠,平居无事,聚于门下。

宋廷表他们为地方官,趣令之任,强行遣散,以防他们再与岳飞直接往来,为之出谋划策。

高颖本是北宋进士,陷伪十年,固穷守节,他迟至绍兴十年九月,方出任岳飞湖北、京西宣抚司参议官。

高颖主动请求,愿裨赞岳飞十年连结河朔之谋。

岳飞被解除兵柄后,高颖曾任司农少卿,旋即以实无他能为由而放罢。

无差遣实职的高颖回到鄂州。

宋廷害怕他与王贵、张宪等有交往,在岳飞罢官的前一日,又表高颖添差福建路安抚大使司参议官,添差意味着并无实职,限三日之任,并且命令湖、广总领林大声优与津。

岳飞闲废后,一无兵,二无权,对皇权已毫无威胁,对宋廷的降金乞和活动也无力干预。

但是,宋高宗和秦桧并未至此罢休,罢官仅是完成了陷害岳飞的第二步骤。

古代的通信技术十分落后,而战争形势往往瞬息万变,故皇帝对远征的将帅实行遥控,一般是不适宜的。

但是,军事上十分保守和怯弱的赵宋皇朝,又将遥控视为防范武将、维护皇权的家规。

有时,甚至连作战的阵图都须皇帝亲授,前线每一项军事行动都须禀命而行,把将帅们随机应变的主动权剥夺干净。

宋代最快的马递是金字牌,用一宋尺多长的朱漆木牌,上写金字:御前文字,不得入铺。

用驿马接力传送,不得入递铺稍事停留。

凡皇帝下急件,用金字牌传递,日行五百宋里。

臣僚给朝廷急件,另用急递,日行四百宋里。

事实上,纸面规定日行四、五百宋里的度往往达不到,这是由战争、道路条件、气候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岳飞自鄂州或前方往行在临安府的急递奏状,行程须十日以上;临安府行朝用金字牌传递诏令,一个来回,约需二十日左右。

鉴于如此长的往返时间,宋高宗在手诏中也曾说朕不可以遥度、兵难遥度等语。

但是,为了贯彻他的意图,有时又非遥度不可。

宋廷命李若虚制止岳飞出师未成。

宋高宗便又命令岳飞在攻占蔡州和淮宁府后,于闰六月底终止军事行动,轻骑一来相见。

岳飞却继续提兵北上,长驱中原,使宋高宗和秦桧惶惶不可终日。

宋高宗对战争前途心存两怕,一怕全胜,二怕大败。

如果全胜,则武将兵多、功高而权重,会威胁皇权。

尽管岳飞再三真心诚意地表示,北伐成功后要解甲退隐,宋高宗总是疑神疑鬼。

在他看来,岳飞绍兴七年自行解职,奏请建储等事,不是证明岳飞居心叵测吗?倘若大败,则宋高宗有可能成为阶下之囚,欲为临安布衣而不可得。

绍兴元年以来宋军的多次胜利,也不可能根除宋高宗的恐敌顽症,他始终对金方的力量估计过高,对自己的力量估计过低。

岳家军节节推进,宋高宗在深宫中反而惴惴不安,因此,他在手诏中再三叮咛岳飞,要避免与完颜兀术(宗弼)大军决战,全军为上,占稳自固,必保万全。

秦桧身为奸细,与抗金事业势不两立。

然而两个多月以来,各战场传来的是或大或小的捷报,而无败报,这使他更急于要从中破坏。

秦桧捣鬼有术,然亦有限,单凭他以三省、枢密院的省札号施令,对岳飞、韩世忠等官高权重的将帅并无多大约束力。

根据若干年来形成的惯例,惟有宋高宗的亲笔手诏,才对将帅们具有更大的约束力;而宋高宗手诏也并非他个人的作品,往往是由他和宰执大臣一起商量,并由他们为之起草。

到七月上旬,秦桧对各战场动态有一个基本了解。

宋、金两军在东部和西部战场处于拉锯或胶着状态,进展不大。

中部战场的张俊已经撤军,惟独岳家军却长驱猛进,攻势凌厉。

显然,对金战局的成败,系于岳家军之进退。

秦桧看准时机,也透彻地了解宋高宗的心理,迫不及待地向宋高宗提出班师的建议,理由是岳飞孤军不可留。

他还唆使殿中侍御史罗汝楫上奏说: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飞若深入,岂不危也!愿陛下降诏,且令班师。

班师,一不至于大败,二不至于全胜,正中宋高宗下怀。

于是,宋高宗在七月八日或稍后,即与郾城之战大致同时,出了第一道班师诏。

岳飞在七月五日,即郾城之战前夕,上奏报告梁兴、董荣、赵俊、乔握坚等部的胜利,并说:臣契勘金贼近累败衄,其虏酋四太子等皆令老小渡河。

惟是贼众尚徘徊于厩南壁一带,近却八千人过河北。

此正是陛下中兴之机,乃金贼必亡之日,若不乘势殄灭,恐贻后患。

伏望降指挥,令诸路之兵火急并进,庶几早见成功。

此奏一去十余日,并无一兵一卒进援的消息。

待熬过郾城和颍昌两次苦战后,却盼到一道班师诏,时值十八日,即张宪进行临颍之战的当天。

岳飞不愿,不忍,也不肯舍弃行将到手的胜果,他没有下令终止向开封府的进军,而是写了一封言词激切的奏章,反对措置班师,他说:契勘金虏重兵尽聚东京,屡经败衄,锐气沮丧,内外震骇。

闻之谍者,虏欲弃其辎重,疾走渡河。

况今豪杰向风,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

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图之。

隔了两三日,大军前锋已进抵朱仙镇,而岳飞却在一天之内,接连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递的班师诏。

这十二道诏旨全是措辞严峻、不容改变的急令:大军班师回鄂州,岳飞本人去行在临安府朝见皇帝。

宋高宗诏的时间,大约是在七月十日左右,正是他得到七月二日克复西京河南府捷报之时,就急忙作出丧心病狂的决定。

岳飞遭受了绍兴七年以来的又一次政治、打击,而这次打击的分量要沉重得多。

这个敢于藐视刀光、斜睨剑影的大丈夫,不禁悲愤地啜泣起来,他面东朝行在临安府的方向再拜,说:臣十年之力,废于一旦!非臣不称职,权臣秦桧实误陛下也。

岳飞终于领悟到一条真理,朝廷是决不允许他抗金成功的。

他只能作出一生中最痛心的决定,下令班师。

撤军令自然严重地影响了岳家军的军心和士气。

原来将士们与家属相约,不破金军不团圆,如今却功败垂成,中途折回,又有何面目见人。

岳飞看到自己这支在强敌面前不屈不挠、毫无愧色的雄师,居然变得行伍不整,旗靡辙乱,真是心如刀割,半天不说一句话,最后,他长叹一声:岂非天乎!岳飞夜宿荒村野寺,与部将们相对而坐,久久沉默不语,他突然问:天下事竟如何?众人都不愿再说什么,唯独张宪回答:在相公处置耳!然而他的劝勉未能使岳飞产生回师的勇气。

岳飞的退师,使京西的百姓大失所望,很多人闻讯拦阻在岳飞的马前,边哭边诉,说:我等顶香盆,运粮草,以迎官军,虏人悉知之。

今日相公去此,某等不遗噍类矣!岳飞含泪取诏书出示众人,说:朝廷有诏,吾不得擅留!大军撤至蔡州时,又有成百上千的人拥到衙门内外,其中有百姓,有僧道,也有书生。

一名进士率众人向岳飞叩头,说:某等沦陷腥膻,将逾一纪(十二年)。

伏闻宣相整军北来,志在恢复,某等歧望车马之音,以日为岁。

今先声所至,故疆渐复,丑虏兽奔,民方室家胥庆,以谓幸脱左衽。

忽闻宣相班师,诚所未谕,宣相纵不以中原赤子为心,其亦忍弃垂成之功耶?岳飞又以班师诏出示众人,大家都失声痛哭。

最后,岳飞决定留军五日,以掩护当地百姓迁移襄汉。

大军从蔡州南下,回到鄂州。

岳飞本人在七月二十七日,率骑兵二千,取道顺昌府,渡过淮河,前往行在临安府。

他上奏说,自己恭依累降御笔处分,前赴行在奏事。

第二节金兵重占河南完颜兀术(宗弼)原以为此次战争败局已定,他夜弃开封府后,正准备渡过黄河,有个北宋时的无耻太学生却要求进见,对完颜兀术(宗弼)说: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

以愚观之,岳少保祸且不免,况欲成功乎!完颜兀术(宗弼)经此人提醒后,决定暂不过河。

他想起被杀的族叔完颜挞懒(昌)为金朝留下了奸细秦桧,决定加以利用。

完颜兀术(宗弼)在迭遭挫败之余,开始了从主战派到主和派的转变。

岳飞撤兵的消息被证实后,完颜兀术(宗弼)喜出望外,立即整军卷土重来。

在前一阶段的战争中,完颜兀术(宗弼)很不信任原伪齐降附的兵痞,除李成外,如孔彦舟之流只是单马随军,并无兵权。

此时才利用了孔彦舟、徐文等人。

完颜兀术(宗弼)以孔彦舟为前锋,重新回军开封府。

岳飞在前沿尚留下少量部队,是为掩护河南百姓南迁,并且接应大河以北梁兴等军撤退者。

他们在兵力单薄,士气受挫的情势下,难以抵挡金方大军的进攻。

孔彦舟袭郑州时,曾夜劫中牟县敌营的准备将刘政不幸被俘。

留驻西京河南府登封县(今河南省登封市)的孟邦傑,守汝州的郭清、郭远等军,也接着败退。

八月上旬,金朝翟将军率部包围淮宁府。

新任知州赵秉渊一扫昔日的怯战心理,勇敢地进行抵抗。

岳飞派遣李山和史贵的部队,刘锜派遣韩直的部队,内外夹攻,打败金军。

他们结束了岳家军第四次北伐的最后一战,然后撤兵。

岳家军作战仍十分勇猛。

小军官杨兴率领几十人,在淮宁府沿河同数百散骑接战。

杨兴左臂中六箭入骨,犹坚力向前,从上午苦战到下午,金军死伤累累,最后被迫遁走。

岳家军的班师,使整个战局生逆转。

八月,韩世忠因久攻淮阳军不克,也在宋廷的命令下撤军了。

宋高宗得到岳飞郾城之战的捷报,特别是接到他七月十八日反对班师的上奏后,又略为回心转意。

七月二十五日,即岳飞班师后几天,杨沂中的殿前司军奉命自行在临安府开赴淮南西路。

宋高宗接着又手诏,改令岳飞且留京西,伺贼意向,为牵制之势。

此类手诏当落笔之际,其实已成废文。

八月中旬,杨沂中军到达宿州,以五千骑兵夜袭临涣县(今安徽临涣)柳子镇,却不见金兵踪影。

他得知金方以重兵埋伏于归路,遂横奔而溃。

金军乘胜占领宿州,因当地百姓欢迎过宋军,遂恣意报复,大肆屠戮。

绍兴十年的宋金大战,从顺昌之战开始,至宿州失陷告终。

宋高宗和秦桧的战略指挥,帮助了金军重占河南之地,使宋军屡次大捷的辉煌战果毁于一旦。

岳飞前往行在临安府的路途已走了大半,又不断接到宋高宗前后自相矛盾的手诏,还有秦桧以三省、枢密院名义递的省札。

尽管来回更改,最后仍是令他疾驰入觐,赴行在奏事。

他对此类诏札,只能报以苦笑。

当岳飞不断听到中原传来的意料中的凶耗,不由悲愤地说: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以本军单独完成北伐的希望淘宝网女装 天猫淘宝商城 淘宝网女装冬装外套 www.taobar8.com至此彻底幻灭。

他八月到行朝,不愿再说废话,只是一心一意力请解除军务。

岳飞还恳辞新加的少保官衔。

他痛切地说,比者羯胡败盟,再犯河南之地,肆为残忍,人神共愤。

今则虏骑寇边,未见殄灭,区区之志,未效一二。

臣复以身为谋,惟贪爵禄,万诛何赎!在颍昌大战中,岳雲功先诸将,但岳飞按照惯例,不予上报。

宋廷查明后,承认显赏未行,殊非国典,将岳雲升迁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

其升官制词说,成功行封,犹有遗者,大帅之子,能以勇闻。

比从偏师,亲与敌角,刈旗斩将,厥功为多。

岳飞仍然上奏力辞,说父之教子,岂可责以近功。

赏典过优,义不遑处。

宋高宗针对岳飞辞职的回诏说:未有息戈之期,而有告老之请。

虽卿所志,固尝在于山林;而臣事君,可遽忘于王室?所请宜不允。

尽管猜忌已甚,只因未有息戈之期,宋高宗还不敢顺水推舟地削夺岳飞的兵柄。

岳飞无可奈何地返回鄂州。

战事看来尚须进行,结果无非是今日收复一地,明日又放弃一地,养敌残民,无补国事。

捐躯者血沃中原,肉肥广野,作出了惨重的牺牲,自己的祖国却南北分裂如故。

岳飞每念及此,真是心如刀割。

第三节北方抗金义军的失败宋朝的正规军撤退了,而北方的爱**民却依然在敌后苦斗。

李宝军在开德府一带被金将徐文所败,被迫向南方转移。

抗金义军在广济军夺取金人的纲船队,虏获很多银、绢、钱、粮,乘船沿运河南下。

到达徐州(治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时,李宝依曹洋的建议,袭击一支前往增戍的金军,杀敌无数,捉住七十余人当活口。

这支义军途经金朝前沿要塞淮阳军时,有贾姓知军率数十骑追来,问为何人,李宝说:我曹州泼李三也,欲归朝廷耳!他引弓一,贾知军应声中箭坠马。

李宝率部兵到达楚州后,将七十多名俘虏交付韩世忠。

韩世忠殷勤款留,李宝截大哭,表示一定要还归岳家军。

韩世忠只好写信征询岳飞的意见。

岳飞回复说:是皆为国家报虏,何分彼此。

于是、李宝就在韩世忠军中正式任职。

在京东,袭庆府奉符县(金改为泰安州,今山东泰安市)卒徒张贵领导的抗金义军,被金将王伯龙所镇压。

镇守西京河南府的李兴军,屡次挫败金将李成的反扑。

李成无可奈何,请求完颜兀术(宗弼)增援了大批军马。

绍兴十年九月,李兴因众寡不敌,放弃河南府城,转移到永宁县白马山寨。

李成在冬季围攻山寨,李兴挥兵夜焚敌营,一直追杀过洛水以北十八宋里,直至福昌县三乡镇(今河南三乡),连战克捷,李成逃窜,奔回河南府。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六月,李兴组织几万军民南撤,在大章谷打退金朝几千骑兵的邀击,历尽艰辛,直抵鄂州。

宋廷命李兴担任左军同统制,成为牛皋的副手。

梁兴、赵雲等人闻知大军班师后,不肯渡河南撤,仍在大河以北与金军作战。

他们转战各地,在大名府、开德府一带,截取了金朝山东路的金、帛纲,河北路的马纲。

梁兴、赵雲等人出生入死,迭挫强敌,饱经磨难,在绍兴十一年或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u,杀回鄂州。

河北抗金义军控制下的冀州和北京大名府,也相继被金军攻破。

王忠植所率抗金义军,奉川、陕宣抚司之命,转移至陕西,解救被围的庆阳府(治安化,今甘肃庆阳县)。

他率部途经延安府(治肤施,今陕西延安市)时,不幸被叛将赵惟清所俘。

金军将王忠植押到庆阳城下劝降,他大声疾呼:我河东步佛山忠义人也,为金人所执,使来招降。

愿将士勿负朝廷,坚守城壁,忠植即死城下!金朝元帅右监军完颜撤离喝(杲)大怒,王忠植披襟高喊:当杀我!遂慷慨就义。

北方很多爱**民临危不惧,以勿负朝廷互相勉励。

然而宋高宗和秦桧控制下的宋廷,却置故土遗民于不顾。

北方广大的抗金义军,因缺乏正规军的支援,与金朝军力对比悬殊,终于陷于失败。

第四节三援淮西金朝都元帅完颜兀术(宗弼)在绍兴十年战争的最后阶段,得到便宜,又趾高气扬起来。

绍兴十一年春,他以重兵突入淮南西路。

由于以往战事中的损兵折将,此次金军入侵,名为十三名万夫长的编额,其实只有九万余人,兵势非复往年之盛。

宋朝在淮南西路有三支大军,淮西宣抚使张俊有兵八万人,淮北宣抚副使杨沂中有兵三万人,淮北宣抚判官刘锜有兵约二万人,总兵力过其他各大战区,完全足以抵御金军的进攻。

但是,宋高宗每逢感到军情紧急时,最急需的将帅还是岳飞。

一道道金字牌传递的急件,如星飞电驰,直鄂州的湖北、京西路宣抚司。

宋高宗在手诏中用尽了甘言美语,卿忠智冠世,朕素以社稷之计,倚重于卿,破敌成功,非卿不可,朝夕需卿出师之报。

惊慌失措的神态,跃然纸上。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岳飞恢复故土的希冀,似乎又有点死灰复燃了。

他在宋高宗手诏下达之前,就上奏请求令臣提军前去,会合诸帅,同共掩击,兵力既合,必成大功。

二月四日,岳飞又连两奏,说虏既举国来寇,巢穴必虚,若长驱京、洛,势必得利。

这当然是出奇制胜的上策,中**事史上早有围魏救赵的成功战例。

虽然金将李成带领一万五千多人驻守蔡州,也决非是岳家军的对手。

但是,岳飞素谙宋高宗的脾胃,估计到皇帝决不会接受此策,故又于当日第二奏中提出了中策。

他说,虏知荆、鄂宿师必自九江进援,乞且亲至蕲、黄,相度形势利害,以议攻却,贵得不拘,使敌罔测。

岳飞认为,本军若改由蕲州和黄州一带渡江,出敌不意,或可收腹背夹击之效。

果然不出岳飞所料,宋高宗看到长驱京、洛的奏章,当即回绝:备悉卿意,然事有轻重,今江、浙驻跸,贼马近在淮西,势所当先。

在另一道手诏中,宋高宗批准了岳飞的中策。

由于公文往返颇费时日,在宋高宗写这两份手诏前,岳飞已于二月九日接到宋高宗在正月二十九日出的第一份援淮西手诏,立即上奏,报告本军择定十一日起,往蕲、黄、舒州界。

这是岳家军第三次驰援淮西,见苦寒嗽的岳飞,亲率八千多背嵬铁骑,以为前驱。

十八日,岳家军尚未赶到战场,淮西的宋、金两军已在无为军巢县(今安徽巢湖市)西北的柘皋镇,举行了大规模的会战。

此战的特点是两军的主将张俊和完颜兀术(宗弼)都未亲临战场。

张俊在名义上是主将,其实与杨沂中、刘锜各自成军,不相节制,只是各军进退由他一人决定。

王德隶属张俊后,任都统制,张俊多少有点自知之明,故让王德负责战场指挥。

张俊素来怯战,他未亲临战场,在某种意义上是成全了这次会战。

完颜兀术(宗弼)此次出兵,其副手是元帅左监军、龙虎大王完颜突合和五太子、邢王完颜阿鲁补(汉名宗敏),而柘皋的金军由完颜阿鲁补(宗敏)、韩常等指挥,完颜突合亦未参战,参战兵力估计应只有几万人。

宋方有杨沂中、刘锜两军,另加王德所率行营中护军的一部分,参战兵力估汁在十万上下,比金军占有优势。

双方接战后,金兵依旧用左、右翼拐子马奔突进击,宋方的步兵挥长柄大斧迎战,打败了金军。

这也是一次激烈的鏖兵。

柘皋战胜后,金军退出庐州。

张俊根据不确实的情报,以为敌人已经退兵,命令刘锜军渡江回太平州,自己准备和旧部属杨沂中耀兵淮上,再行班师,其实是企图排挤刘锜,独吞战功。

岳飞兵临庐州,也接到张俊的咨目,说敌军已退,前途粮乏,不可行师,实际上是给这支客军下逐客令。

岳飞明白张俊的居心,就退兵舒州,上奏宋廷,请宋高宗决定进止。

不料完颜兀术(宗弼)为了报复,用郦琼之计,以孔彦舟作先锋,在三月四日,即张俊令刘锜班师的前一日,已急攻濠州(治钟离,今安徽风阳县)。

濠州的流星马前来告急求援,方惊破了张俊的美梦,他立即召回业已南撤的刘锜军,共同进兵北上。

三月九日,张俊、杨沂中和刘锜约十三万大军赶至黄连埠,距濠州尚六十宋里,便接到八日州城陷落的消息。

金兵破城后,大肆烧杀剽掠,驱掳居民而去。

张俊得到探报,说濠州已无金兵,又希图去空城耀武扬威一番,以掩饰赴援不及的窘态,他命王德和杨沂中率两军所选精锐六万人,包括二干余骑前往。

不料遭金军伏击,杨沂中和王德只身逃回,部众大部被歼,沿途遗弃兵器和甲胄无数。

在黄连埠的张俊和刘锜闻讯后,也拔寨南撤。

他一人决定。

王德隶属张俊后,任都统制,张俊多少有点自知之明,故让王德负责战场指挥。

张俊素来怯战,他未亲临战场,在某种意义上是成全了这次会战。

完颜兀术(宗弼)此次出兵,其副手是元帅左监军、龙虎大王完颜突合和五太子、邢王完颜阿鲁补(汉名宗敏),而柘皋的金军由完颜阿鲁补(宗敏)、韩常等指挥,完颜突合亦未参战,参战兵力估计应只有几万人。

宋方有杨沂中、刘锜两军,另加王德所率行营中护军的一部分,参战兵力估汁在十万上下,比金军占有优势。

双方接战后,金兵依旧用左、右翼拐子马奔突进击,宋方的步兵挥长柄大斧迎战,打败了金军。

这也是一次激烈的鏖兵。

柘皋战胜后,金军退出庐州。

张俊根据不确实的情报,以为敌人已经退兵,命令刘锜军渡江回太平州,自己准备和旧部属杨沂中耀兵淮上,再行班师,其实是企图排挤刘锜,独吞战功。

岳飞兵临庐州,也接到张俊的咨目,说敌军已退,前途粮乏,不可行师,实际上是给这支客军下逐客令。

岳飞明白张俊的居心,就退兵舒州,上奏宋廷,请宋高宗决定进止。

不料完颜兀术(宗弼)为了报复,用郦琼之计,以孔彦舟作先锋,在三月四日,即张俊令刘锜班师的前一日,已急攻濠州(治钟离,今安徽风阳县)。

濠州的流星马前来告急求援,方惊破了张俊的美梦,他立即召回业已南撤的刘锜军,共同进兵北上。

三月九日,张俊、杨沂中和刘锜约十三万大军赶至黄连埠,距濠州尚六十宋里,便接到八日州城陷落的消息。

金兵破城后,大肆烧杀剽掠,驱掳居民而去。

张俊得到探报,说濠州已无金兵,又希图去空城耀武扬威一番,以掩饰赴援不及的窘态,他命王德和杨沂中率两军所选精锐六万人,包括二干余骑前往。

不料遭金军伏击,杨沂中和王德只身逃回,部众大部被歼,沿途遗弃兵器和甲胄无数。

在黄连埠的张俊和刘锜闻讯后,也拔寨南撤。

他一人决定。

王德隶属张俊后,任都统制,张俊多少有点自知之明,故让王德负责战场指挥。

张俊素来怯战,他未亲临战场,在某种意义上是成全了这次会战。

完颜兀术(宗弼)此次出兵,其副手是元帅左监军、龙虎大王完颜突合和五太子、邢王完颜阿鲁补(汉名宗敏),而柘皋的金军由完颜阿鲁补(宗敏)、韩常等指挥,完颜突合亦未参战,参战兵力估计应只有几万人。

宋方有杨沂中、刘锜两军,另加王德所率行营中护军的一部分,参战兵力估汁在十万上下,比金军占有优势。

双方接战后,金兵依旧用左、右翼拐子马奔突进击,宋方的步兵挥长柄大斧迎战,打败了金军。

这也是一次激烈的鏖兵。

柘皋战胜后,金军退出庐州。

张俊根据不确实的情报,以为敌人已经退兵,命令刘锜军渡江回太平州,自己准备和旧部属杨沂中耀兵淮上,再行班师,其实是企图排挤刘锜,独吞战功。

岳飞兵临庐州,也接到张俊的咨目,说敌军已退,前途粮乏,不可行师,实际上是给这支客军下逐客令。

岳飞明白张俊的居心,就退兵舒州,上奏宋廷,请宋高宗决定进止。

不料完颜兀术(宗弼)为了报复,用郦琼之计,以孔彦舟作先锋,在三月四日,即张俊令刘锜班师的前一日,已急攻濠州(治钟离,今安徽风阳县)。

濠州的流星马前来告急求援,方惊破了张俊的美梦,他立即召回业已南撤的刘锜军,共同进兵北上。

三月九日,张俊、杨沂中和刘锜约十三万大军赶至黄连埠,距濠州尚六十宋里,便接到八日州城陷落的消息。

金兵破城后,大肆烧杀剽掠,驱掳居民而去。

张俊得到探报,说濠州已无金兵,又希图去空城耀武扬威一番,以掩饰赴援不及的窘态,他命王德和杨沂中率两军所选精锐六万人,包括二干余骑前往。

不料遭金军伏击,杨沂中和王德只身逃回,部众大部被歼,沿途遗弃兵器和甲胄无数。

在黄连埠的张俊和刘锜闻讯后,也拔寨南撤。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岳飞恢复故土的希冀,似乎又有点死灰复燃了。

他在宋高宗手诏下达之前,就上奏请求令臣提军前去,会合诸帅,同共掩击,兵力既合,必成大功。

二月四日,岳飞又连两奏,说虏既举国来寇,巢穴必虚,若长驱京、洛,势必得利。

这当然是出奇制胜的上策,中**事史上早有围魏救赵的成功战例。

虽然金将李成带领一万五千多人驻守蔡州,也决非是岳家军的对手。

但是,岳飞素谙宋高宗的脾胃,估计到皇帝决不会接受此策,故又于当日第二奏中提出了中策。

他说,虏知荆、鄂宿师必自九江进援,乞且亲至蕲、黄,相度形势利害,以议攻却,贵得不拘,使敌罔测。

岳飞认为,本军若改由蕲州和黄州一带渡江,出敌不意,或可收腹背夹击之效。

果然不出岳飞所料,宋高宗看到长驱京、洛的奏章,当即回绝:备悉卿意,然事有轻重,今江、浙驻跸,贼马近在淮西,势所当先。

在另一道手诏中,宋高宗批准了岳飞的中策。

由于公文往返颇费时日,在宋高宗写这两份手诏前,岳飞已于二月九日接到宋高宗在正月二十九日出的第一份援淮西手诏,立即上奏,报告本军择定十一日起,往蕲、黄、舒州界。

这是岳家军第三次驰援淮西,见苦寒嗽的岳飞,亲率八千多背嵬铁骑,以为前驱。

十八日,岳家军尚未赶到战场,淮西的宋、金两军已在无为军巢县(今安徽巢湖市)西北的柘皋镇,举行了大规模的会战。

此战的特点是两军的主将张俊和完颜兀术(宗弼)都未亲临战场。

张俊在名义上是主将,其实与杨沂中、刘锜各自成军,不相节制,只是各军进退由他一人决定。

王德隶属张俊后,任都统制,张俊多少有点自知之明,故让王德负责战场指挥。

张俊素来怯战,他未亲临战场,在某种意义上是成全了这次会战。

完颜兀术(宗弼)此次出兵,其副手是元帅左监军、龙虎大王完颜突合和五太子、邢王完颜阿鲁补(汉名宗敏),而柘皋的金军由完颜阿鲁补(宗敏)、韩常等指挥,完颜突合亦未参战,参战兵力估计应只有几万人。

宋方有杨沂中、刘锜两军,另加王德所率行营中护军的一部分,参战兵力估汁在十万上下,比金军占有优势。

双方接战后,金兵依旧用左、右翼拐子马奔突进击,宋方的步兵挥长柄大斧迎战,打败了金军。

这也是一次激烈的鏖兵。

柘皋战胜后,金军退出庐州。

张俊根据不确实的情报,以为敌人已经退兵,命令刘锜军渡江回太平州,自己准备和旧部属杨沂中耀兵淮上,再行班师,其实是企图排挤刘锜,独吞战功。

岳飞兵临庐州,也接到张俊的咨目,说敌军已退,前途粮乏,不可行师,实际上是给这支客军下逐客令。

岳飞明白张俊的居心,就退兵舒州,上奏宋廷,请宋高宗决定进止。

不料完颜兀术(宗弼)为了报复,用郦琼之计,以孔彦舟作先锋,在三月四日,即张俊令刘锜班师的前一日,已急攻濠州(治钟离,今安徽风阳县)。

濠州的流星马前来告急求援,方惊破了张俊的美梦,他立即召回业已南撤的刘锜军,共同进兵北上。

三月九日,张俊、杨沂中和刘锜约十三万大军赶至黄连埠,距濠州尚六十宋里,便接到八日州城陷落的消息。

金兵破城后,大肆烧杀剽掠,驱掳居民而去。

张俊得到探报,说濠州已无金兵,又希图去空城耀武扬威一番,以掩饰赴援不及的窘态,他命王德和杨沂中率两军所选精锐六万人,包括二干余骑前往。

不料遭金军伏击,杨沂中和王德只身逃回,部众大部被歼,沿途遗弃兵器和甲胄无数。

在黄连埠的张俊和刘锜闻讯后,也拔寨南撤。

他一人决定。

王德隶属张俊后,任都统制,张俊多少有点自知之明,故让王德负责战场指挥。

张俊素来怯战,他未亲临战场,在某种意义上是成全了这次会战。

完颜兀术(宗弼)此次出兵,其副手是元帅左监军、龙虎大王完颜突合和五太子、邢王完颜阿鲁补(汉名宗敏),而柘皋的金军由完颜阿鲁补(宗敏)、韩常等指挥,完颜突合亦未参战,参战兵力估计应只有几万人。

宋方有杨沂中、刘锜两军,另加王德所率行营中护军的一部分,参战兵力估汁在十万上下,比金军占有优势。

双方接战后,金兵依旧用左、右翼拐子马奔突进击,宋方的步兵挥长柄大斧迎战,打败了金军。

这也是一次激烈的鏖兵。

柘皋战胜后,金军退出庐州。

张俊根据不确实的情报,以为敌人已经退兵,命令刘锜军渡江回太平州,自己准备和旧部属杨沂中耀兵淮上,再行班师,其实是企图排挤刘锜,独吞战功。

岳飞兵临庐州,也接到张俊的咨目,说敌军已退,前途粮乏,不可行师,实际上是给这支客军下逐客令。

岳飞明白张俊的居心,就退兵舒州,上奏宋廷,请宋高宗决定进止。

不料完颜兀术(宗弼)为了报复,用郦琼之计,以孔彦舟作先锋,在三月四日,即张俊令刘锜班师的前一日,已急攻濠州(治钟离,今安徽风阳县)。

濠州的流星马前来告急求援,方惊破了张俊的美梦,他立即召回业已南撤的刘锜军,共同进兵北上。

三月九日,张俊、杨沂中和刘锜约十三万大军赶至黄连埠,距濠州尚六十宋里,便接到八日州城陷落的消息。

金兵破城后,大肆烧杀剽掠,驱掳居民而去。

张俊得到探报,说濠州已无金兵,又希图去空城耀武扬威一番,以掩饰赴援不及的窘态,他命王德和杨沂中率两军所选精锐六万人,包括二干余骑前往。

不料遭金军伏击,杨沂中和王德只身逃回,部众大部被歼,沿途遗弃兵器和甲胄无数。

在黄连埠的张俊和刘锜闻讯后,也拔寨南撤。

他一人决定。

王德隶属张俊后,任都统制,张俊多少有点自知之明,故让王德负责战场指挥。

张俊素来怯战,他未亲临战场,在某种意义上是成全了这次会战。

完颜兀术(宗弼)此次出兵,其副手是元帅左监军、龙虎大王完颜突合和五太子、邢王完颜阿鲁补(汉名宗敏),而柘皋的金军由完颜阿鲁补(宗敏)、韩常等指挥,完颜突合亦未参战,参战兵力估计应只有几万人。

宋方有杨沂中、刘锜两军,另加王德所率行营中护军的一部分,参战兵力估汁在十万上下,比金军占有优势。

双方接战后,金兵依旧用左、右翼拐子马奔突进击,宋方的步兵挥长柄大斧迎战,打败了金军。

这也是一次激烈的鏖兵。

柘皋战胜后,金军退出庐州。

张俊根据不确实的情报,以为敌人已经退兵,命令刘锜军渡江回太平州,自己准备和旧部属杨沂中耀兵淮上,再行班师,其实是企图排挤刘锜,独吞战功。

岳飞兵临庐州,也接到张俊的咨目,说敌军已退,前途粮乏,不可行师,实际上是给这支客军下逐客令。

岳飞明白张俊的居心,就退兵舒州,上奏宋廷,请宋高宗决定进止。

不料完颜兀术(宗弼)为了报复,用郦琼之计,以孔彦舟作先锋,在三月四日,即张俊令刘锜班师的前一日,已急攻濠州(治钟离,今安徽风阳县)。

濠州的流星马前来告急求援,方惊破了张俊的美梦,他立即召回业已南撤的刘锜军,共同进兵北上。

三月九日,张俊、杨沂中和刘锜约十三万大军赶至黄连埠,距濠州尚六十宋里,便接到八日州城陷落的消息。

金兵破城后,大肆烧杀剽掠,驱掳居民而去。

张俊得到探报,说濠州已无金兵,又希图去空城耀武扬威一番,以掩饰赴援不及的窘态,他命王德和杨沂中率两军所选精锐六万人,包括二干余骑前往。

不料遭金军伏击,杨沂中和王德只身逃回,部众大部被歼,沿途遗弃兵器和甲胄无数。

在黄连埠的张俊和刘锜闻讯后,也拔寨南撤。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岳飞恢复故土的希冀,似乎又有点死灰复燃了。

他在宋高宗手诏下达之前,就上奏请求令臣提军前去,会合诸帅,同共掩击,兵力既合,必成大功。

二月四日,岳飞又连两奏,说虏既举国来寇,巢穴必虚,若长驱京、洛,势必得利。

这当然是出奇制胜的上策,中**事史上早有围魏救赵的成功战例。

虽然金将李成带领一万五千多人驻守蔡州,也决非是岳家军的对手。

但是,岳飞素谙宋高宗的脾胃,估计到皇帝决不会接受此策,故又于当日第二奏中提出了中策。

他说,虏知荆、鄂宿师必自九江进援,乞且亲至蕲、黄,相度形势利害,以议攻却,贵得不拘,使敌罔测。

岳飞认为,本军若改由蕲州和黄州一带渡江,出敌不意,或可收腹背夹击之效。

果然不出岳飞所料,宋高宗看到长驱京、洛的奏章,当即回绝:备悉卿意,然事有轻重,今江、浙驻跸,贼马近在淮西,势所当先。

在另一道手诏中,宋高宗批准了岳飞的中策。

由于公文往返颇费时日,在宋高宗写这两份手诏前,岳飞已于二月九日接到宋高宗在正月二十九日出的第一份援淮西手诏,立即上奏,报告本军择定十一日起,往蕲、黄、舒州界。

这是岳家军第三次驰援淮西,见苦寒嗽的岳飞,亲率八千多背嵬铁骑,以为前驱。

十八日,岳家军尚未赶到战场,淮西的宋、金两军已在无为军巢县(今安徽巢湖市)西北的柘皋镇,举行了大规模的会战。

此战的特点是两军的主将张俊和完颜兀术(宗弼)都未亲临战场。

张俊在名义上是主将,其实与杨沂中、刘锜各自成军,不相节制,只是各军进退由他一人决定。

王德隶属张俊后,任都统制,张俊多少有点自知之明,故让王德负责战场指挥。

张俊素来怯战,他未亲临战场,在某种意义上是成全了这次会战。

完颜兀术(宗弼)此次出兵,其副手是元帅左监军、龙虎大王完颜突合和五太子、邢王完颜阿鲁补(汉名宗敏),而柘皋的金军由完颜阿鲁补(宗敏)、韩常等指挥,完颜突合亦未参战,参战兵力估计应只有几万人。

宋方有杨沂中、刘锜两军,另加王德所率行营中护军的一部分,参战兵力估汁在十万上下,比金军占有优势。

双方接战后,金兵依旧用左、右翼拐子马奔突进击,宋方的步兵挥长柄大斧迎战,打败了金军。

这也是一次激烈的鏖兵。

柘皋战胜后,金军退出庐州。

张俊根据不确实的情报,以为敌人已经退兵,命令刘锜军渡江回太平州,自己准备和旧部属杨沂中耀兵淮上,再行班师,其实是企图排挤刘锜,独吞战功。

岳飞兵临庐州,也接到张俊的咨目,说敌军已退,前途粮乏,不可行师,实际上是给这支客军下逐客令。

岳飞明白张俊的居心,就退兵舒州,上奏宋廷,请宋高宗决定进止。

不料完颜兀术(宗弼)为了报复,用郦琼之计,以孔彦舟作先锋,在三月四日,即张俊令刘锜班师的前一日,已急攻濠州(治钟离,今安徽风阳县)。

濠州的流星马前来告急求援,方惊破了张俊的美梦,他立即召回业已南撤的刘锜军,共同进兵北上。

三月九日,张俊、杨沂中和刘锜约十三万大军赶至黄连埠,距濠州尚六十宋里,便接到八日州城陷落的消息。

金兵破城后,大肆烧杀剽掠,驱掳居民而去。

张俊得到探报,说濠州已无金兵,又希图去空城耀武扬威一番,以掩饰赴援不及的窘态,他命王德和杨沂中率两军所选精锐六万人,包括二干余骑前往。

不料遭金军伏击,杨沂中和王德只身逃回,部众大部被歼,沿途遗弃兵器和甲胄无数。

在黄连埠的张俊和刘锜闻讯后,也拔寨南撤。

他一人决定。

王德隶属张俊后,任都统制,张俊多少有点自知之明,故让王德负责战场指挥。

张俊素来怯战,他未亲临战场,在某种意义上是成全了这次会战。

完颜兀术(宗弼)此次出兵,其副手是元帅左监军、龙虎大王完颜突合和五太子、邢王完颜阿鲁补(汉名宗敏),而柘皋的金军由完颜阿鲁补(宗敏)、韩常等指挥,完颜突合亦未参战,参战兵力估计应只有几万人。

宋方有杨沂中、刘锜两军,另加王德所率行营中护军的一部分,参战兵力估汁在十万上下,比金军占有优势。

双方接战后,金兵依旧用左、右翼拐子马奔突进击,宋方的步兵挥长柄大斧迎战,打败了金军。

这也是一次激烈的鏖兵。

柘皋战胜后,金军退出庐州。

张俊根据不确实的情报,以为敌人已经退兵,命令刘锜军渡江回太平州,自己准备和旧部属杨沂中耀兵淮上,再行班师,其实是企图排挤刘锜,独吞战功。

岳飞兵临庐州,也接到张俊的咨目,说敌军已退,前途粮乏,不可行师,实际上是给这支客军下逐客令。

岳飞明白张俊的居心,就退兵舒州,上奏宋廷,请宋高宗决定进止。

不料完颜兀术(宗弼)为了报复,用郦琼之计,以孔彦舟作先锋,在三月四日,即张俊令刘锜班师的前一日,已急攻濠州(治钟离,今安徽风阳县)。

濠州的流星马前来告急求援,方惊破了张俊的美梦,他立即召回业已南撤的刘锜军,共同进兵北上。

三月九日,张俊、杨沂中和刘锜约十三万大军赶至黄连埠,距濠州尚六十宋里,便接到八日州城陷落的消息。

金兵破城后,大肆烧杀剽掠,驱掳居民而去。

张俊得到探报,说濠州已无金兵,又希图去空城耀武扬威一番,以掩饰赴援不及的窘态,他命王德和杨沂中率两军所选精锐六万人,包括二干余骑前往。

不料遭金军伏击,杨沂中和王德只身逃回,部众大部被歼,沿途遗弃兵器和甲胄无数。

在黄连埠的张俊和刘锜闻讯后,也拔寨南撤。

他一人决定。

王德隶属张俊后,任都统制,张俊多少有点自知之明,故让王德负责战场指挥。

张俊素来怯战,他未亲临战场,在某种意义上是成全了这次会战。

完颜兀术(宗弼)此次出兵,其副手是元帅左监军、龙虎大王完颜突合和五太子、邢王完颜阿鲁补(汉名宗敏),而柘皋的金军由完颜阿鲁补(宗敏)、韩常等指挥,完颜突合亦未参战,参战兵力估计应只有几万人。

宋方有杨沂中、刘锜两军,另加王德所率行营中护军的一部分,参战兵力估汁在十万上下,比金军占有优势。

双方接战后,金兵依旧用左、右翼拐子马奔突进击,宋方的步兵挥长柄大斧迎战,打败了金军。

这也是一次激烈的鏖兵。

柘皋战胜后,金军退出庐州。

张俊根据不确实的情报,以为敌人已经退兵,命令刘锜军渡江回太平州,自己准备和旧部属杨沂中耀兵淮上,再行班师,其实是企图排挤刘锜,独吞战功。

岳飞兵临庐州,也接到张俊的咨目,说敌军已退,前途粮乏,不可行师,实际上是给这支客军下逐客令。

岳飞明白张俊的居心,就退兵舒州,上奏宋廷,请宋高宗决定进止。

不料完颜兀术(宗弼)为了报复,用郦琼之计,以孔彦舟作先锋,在三月四日,即张俊令刘锜班师的前一日,已急攻濠州(治钟离,今安徽风阳县)。

濠州的流星马前来告急求援,方惊破了张俊的美梦,他立即召回业已南撤的刘锜军,共同进兵北上。

三月九日,张俊、杨沂中和刘锜约十三万大军赶至黄连埠,距濠州尚六十宋里,便接到八日州城陷落的消息。

金兵破城后,大肆烧杀剽掠,驱掳居民而去。

张俊得到探报,说濠州已无金兵,又希图去空城耀武扬威一番,以掩饰赴援不及的窘态,他命王德和杨沂中率两军所选精锐六万人,包括二干余骑前往。

不料遭金军伏击,杨沂中和王德只身逃回,部众大部被歼,沿途遗弃兵器和甲胄无数。

在黄连埠的张俊和刘锜闻讯后,也拔寨南撤。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岳飞恢复故土的希冀,似乎又有点死灰复燃了。

他在宋高宗手诏下达之前,就上奏请求令臣提军前去,会合诸帅,同共掩击,兵力既合,必成大功。

二月四日,岳飞又连两奏,说虏既举国来寇,巢穴必虚,若长驱京、洛,势必得利。

这当然是出奇制胜的上策,中**事史上早有围魏救赵的成功战例。

虽然金将李成带领一万五千多人驻守蔡州,也决非是岳家军的对手。

但是,岳飞素谙宋高宗的脾胃,估计到皇帝决不会接受此策,故又于当日第二奏中提出了中策。

他说,虏知荆、鄂宿师必自九江进援,乞且亲至蕲、黄,相度形势利害,以议攻却,贵得不拘,使敌罔测。

岳飞认为,本军若改由蕲州和黄州一带渡江,出敌不意,或可收腹背夹击之效。

果然不出岳飞所料,宋高宗看到长驱京、洛的奏章,当即回绝:备悉卿意,然事有轻重,今江、浙驻跸,贼马近在淮西,势所当先。

在另一道手诏中,宋高宗批准了岳飞的中策。

由于公文往返颇费时日,在宋高宗写这两份手诏前,岳飞已于二月九日接到宋高宗在正月二十九日出的第一份援淮西手诏,立即上奏,报告本军择定十一日起,往蕲、黄、舒州界。

这是岳家军第三次驰援淮西,见苦寒嗽的岳飞,亲率八千多背嵬铁骑,以为前驱。

十八日,岳家军尚未赶到战场,淮西的宋、金两军已在无为军巢县(今安徽巢湖市)西北的柘皋镇,举行了大规模的会战。

此战的特点是两军的主将张俊和完颜兀术(宗弼)都未亲临战场。

张俊在名义上是主将,其实与杨沂中、刘锜各自成军,不相节制,只是各军进退由他一人决定。

王德隶属张俊后,任都统制,张俊多少有点自知之明,故让王德负责战场指挥。

张俊素来怯战,他未亲临战场,在某种意义上是成全了这次会战。

完颜兀术(宗弼)此次出兵,其副手是元帅左监军、龙虎大王完颜突合和五太子、邢王完颜阿鲁补(汉名宗敏),而柘皋的金军由完颜阿鲁补(宗敏)、韩常等指挥,完颜突合亦未参战,参战兵力估计应只有几万人。

宋方有杨沂中、刘锜两军,另加王德所率行营中护军的一部分,参战兵力估汁在十万上下,比金军占有优势。

双方接战后,金兵依旧用左、右翼拐子马奔突进击,宋方的步兵挥长柄大斧迎战,打败了金军。

这也是一次激烈的鏖兵。

柘皋战胜后,金军退出庐州。

张俊根据不确实的情报,以为敌人已经退兵,命令刘锜军渡江回太平州,自己准备和旧部属杨沂中耀兵淮上,再行班师,其实是企图排挤刘锜,独吞战功。

岳飞兵临庐州,也接到张俊的咨目,说敌军已退,前途粮乏,不可行师,实际上是给这支客军下逐客令。

岳飞明白张俊的居心,就退兵舒州,上奏宋廷,请宋高宗决定进止。

不料完颜兀术(宗弼)为了报复,用郦琼之计,以孔彦舟作先锋,在三月四日,即张俊令刘锜班师的前一日,已急攻濠州(治钟离,今安徽风阳县)。

濠州的流星马前来告急求援,方惊破了张俊的美梦,他立即召回业已南撤的刘锜军,共同进兵北上。

三月九日,张俊、杨沂中和刘锜约十三万大军赶至黄连埠,距濠州尚六十宋里,便接到八日州城陷落的消息。

金兵破城后,大肆烧杀剽掠,驱掳居民而去。

张俊得到探报,说濠州已无金兵,又希图去空城耀武扬威一番,以掩饰赴援不及的窘态,他命王德和杨沂中率两军所选精锐六万人,包括二干余骑前往。

不料遭金军伏击,杨沂中和王德只身逃回,部众大部被歼,沿途遗弃兵器和甲胄无数。

在黄连埠的张俊和刘锜闻讯后,也拔寨南撤。

他一人决定。

王德隶属张俊后,任都统制,张俊多少有点自知之明,故让王德负责战场指挥。

张俊素来怯战,他未亲临战场,在某种意义上是成全了这次会战。

完颜兀术(宗弼)此次出兵,其副手是元帅左监军、龙虎大王完颜突合和五太子、邢王完颜阿鲁补(汉名宗敏),而柘皋的金军由完颜阿鲁补(宗敏)、韩常等指挥,完颜突合亦未参战,参战兵力估计应只有几万人。

宋方有杨沂中、刘锜两军,另加王德所率行营中护军的一部分,参战兵力估汁在十万上下,比金军占有优势。

双方接战后,金兵依旧用左、右翼拐子马奔突进击,宋方的步兵挥长柄大斧迎战,打败了金军。

这也是一次激烈的鏖兵。

柘皋战胜后,金军退出庐州。

张俊根据不确实的情报,以为敌人已经退兵,命令刘锜军渡江回太平州,自己准备和旧部属杨沂中耀兵淮上,再行班师,其实是企图排挤刘锜,独吞战功。

岳飞兵临庐州,也接到张俊的咨目,说敌军已退,前途粮乏,不可行师,实际上是给这支客军下逐客令。

岳飞明白张俊的居心,就退兵舒州,上奏宋廷,请宋高宗决定进止。

不料完颜兀术(宗弼)为了报复,用郦琼之计,以孔彦舟作先锋,在三月四日,即张俊令刘锜班师的前一日,已急攻濠州(治钟离,今安徽风阳县)。

濠州的流星马前来告急求援,方惊破了张俊的美梦,他立即召回业已南撤的刘锜军,共同进兵北上。

三月九日,张俊、杨沂中和刘锜约十三万大军赶至黄连埠,距濠州尚六十宋里,便接到八日州城陷落的消息。

金兵破城后,大肆烧杀剽掠,驱掳居民而去。

张俊得到探报,说濠州已无金兵,又希图去空城耀武扬威一番,以掩饰赴援不及的窘态,他命王德和杨沂中率两军所选精锐六万人,包括二干余骑前往。

不料遭金军伏击,杨沂中和王德只身逃回,部众大部被歼,沿途遗弃兵器和甲胄无数。

在黄连埠的张俊和刘锜闻讯后,也拔寨南撤。

他一人决定。

王德隶属张俊后,任都统制,张俊多少有点自知之明,故让王德负责战场指挥。

张俊素来怯战,他未亲临战场,在某种意义上是成全了这次会战。

完颜兀术(宗弼)此次出兵,其副手是元帅左监军、龙虎大王完颜突合和五太子、邢王完颜阿鲁补(汉名宗敏),而柘皋的金军由完颜阿鲁补(宗敏)、韩常等指挥,完颜突合亦未参战,参战兵力估计应只有几万人。

宋方有杨沂中、刘锜两军,另加王德所率行营中护军的一部分,参战兵力估汁在十万上下,比金军占有优势。

双方接战后,金兵依旧用左、右翼拐子马奔突进击,宋方的步兵挥长柄大斧迎战,打败了金军。

这也是一次激烈的鏖兵。

柘皋战胜后,金军退出庐州。

张俊根据不确实的情报,以为敌人已经退兵,命令刘锜军渡江回太平州,自己准备和旧部属杨沂中耀兵淮上,再行班师,其实是企图排挤刘锜,独吞战功。

岳飞兵临庐州,也接到张俊的咨目,说敌军已退,前途粮乏,不可行师,实际上是给这支客军下逐客令。

岳飞明白张俊的居心,就退兵舒州,上奏宋廷,请宋高宗决定进止。

不料完颜兀术(宗弼)为了报复,用郦琼之计,以孔彦舟作先锋,在三月四日,即张俊令刘锜班师的前一日,已急攻濠州(治钟离,今安徽风阳县)。

濠州的流星马前来告急求援,方惊破了张俊的美梦,他立即召回业已南撤的刘锜军,共同进兵北上。

三月九日,张俊、杨沂中和刘锜约十三万大军赶至黄连埠,距濠州尚六十宋里,便接到八日州城陷落的消息。

金兵破城后,大肆烧杀剽掠,驱掳居民而去。

张俊得到探报,说濠州已无金兵,又希图去空城耀武扬威一番,以掩饰赴援不及的窘态,他命王德和杨沂中率两军所选精锐六万人,包括二干余骑前往。

不料遭金军伏击,杨沂中和王德只身逃回,部众大部被歼,沿途遗弃兵器和甲胄无数。

在黄连埠的张俊和刘锜闻讯后,也拔寨南撤。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岳飞恢复故土的希冀,似乎又有点死灰复燃了。

他在宋高宗手诏下达之前,就上奏请求令臣提军前去,会合诸帅,同共掩击,兵力既合,必成大功。

二月四日,岳飞又连两奏,说虏既举国来寇,巢穴必虚,若长驱京、洛,势必得利。

这当然是出奇制胜的上策,中**事史上早有围魏救赵的成功战例。

虽然金将李成带领一万五千多人驻守蔡州,也决非是岳家军的对手。

但是,岳飞素谙宋高宗的脾胃,估计到皇帝决不会接受此策,故又于当日第二奏中提出了中策。

他说,虏知荆、鄂宿师必自九江进援,乞且亲至蕲、黄,相度形势利害,以议攻却,贵得不拘,使敌罔测。

岳飞认为,本军若改由蕲州和黄州一带渡江,出敌不意,或可收腹背夹击之效。

果然不出岳飞所料,宋高宗看到长驱京、洛的奏章,当即回绝:备悉卿意,然事有轻重,今江、浙驻跸,贼马近在淮西,势所当先。

在另一道手诏中,宋高宗批准了岳飞的中策。

由于公文往返颇费时日,在宋高宗写这两份手诏前,岳飞已于二月九日接到宋高宗在正月二十九日出的第一份援淮西手诏,立即上奏,报告本军择定十一日起,往蕲、黄、舒州界。

这是岳家军第三次驰援淮西,见苦寒嗽的岳飞,亲率八千多背嵬铁骑,以为前驱。

十八日,岳家军尚未赶到战场,淮西的宋、金两军已在无为军巢县(今安徽巢湖市)西北的柘皋镇,举行了大规模的会战。

此战的特点是两军的主将张俊和完颜兀术(宗弼)都未亲临战场。

张俊在名义上是主将,其实与杨沂中、刘锜各自成军,不相节制,只是各军进退由他一人决定。

王德隶属张俊后,任都统制,张俊多少有点自知之明,故让王德负责战场指挥。

张俊素来怯战,他未亲临战场,在某种意义上是成全了这次会战。

完颜兀术(宗弼)此次出兵,其副手是元帅左监军、龙虎大王完颜突合和五太子、邢王完颜阿鲁补(汉名宗敏),而柘皋的金军由完颜阿鲁补(宗敏)、韩常等指挥,完颜突合亦未参战,参战兵力估计应只有几万人。

宋方有杨沂中、刘锜两军,另加王德所率行营中护军的一部分,参战兵力估汁在十万上下,比金军占有优势。

双方接战后,金兵依旧用左、右翼拐子马奔突进击,宋方的步兵挥长柄大斧迎战,打败了金军。

这也是一次激烈的鏖兵。

柘皋战胜后,金军退出庐州。

张俊根据不确实的情报,以为敌人已经退兵,命令刘锜军渡江回太平州,自己准备和旧部属杨沂中耀兵淮上,再行班师,其实是企图排挤刘锜,独吞战功。

岳飞兵临庐州,也接到张俊的咨目,说敌军已退,前途粮乏,不可行师,实际上是给这支客军下逐客令。

岳飞明白张俊的居心,就退兵舒州,上奏宋廷,请宋高宗决定进止。

不料完颜兀术(宗弼)为了报复,用郦琼之计,以孔彦舟作先锋,在三月四日,即张俊令刘锜班师的前一日,已急攻濠州(治钟离,今安徽风阳县)。

濠州的流星马前来告急求援,方惊破了张俊的美梦,他立即召回业已南撤的刘锜军,共同进兵北上。

三月九日,张俊、杨沂中和刘锜约十三万大军赶至黄连埠,距濠州尚六十宋里,便接到八日州城陷落的消息。

金兵破城后,大肆烧杀剽掠,驱掳居民而去。

张俊得到探报,说濠州已无金兵,又希图去空城耀武扬威一番,以掩饰赴援不及的窘态,他命王德和杨沂中率两军所选精锐六万人,包括二干余骑前往。

不料遭金军伏击,杨沂中和王德只身逃回,部众大部被歼,沿途遗弃兵器和甲胄无数。

在黄连埠的张俊和刘锜闻讯后,也拔寨南撤。

他一人决定。

王德隶属张俊后,任都统制,张俊多少有点自知之明,故让王德负责战场指挥。

张俊素来怯战,他未亲临战场,在某种意义上是成全了这次会战。

完颜兀术(宗弼)此次出兵,其副手是元帅左监军、龙虎大王完颜突合和五太子、邢王完颜阿鲁补(汉名宗敏),而柘皋的金军由完颜阿鲁补(宗敏)、韩常等指挥,完颜突合亦未参战,参战兵力估计应只有几万人。

古代的通信技术十分落后,而战争形势往往瞬息万变,故皇帝对远征的将帅实行遥控,一般是不适宜的。

但是,军事上十分保守和怯弱的赵宋皇朝,又将遥控视为防范武将、维护皇权的家规。

有时,甚至连作战的阵图都须皇帝亲授,前线每一项军事行动都须禀命而行,把将帅们随机应变的主动权剥夺干净。

宋代最快的马递是金字牌,用一宋尺多长的朱漆木牌,上写金字:御前文字,不得入铺。

用驿马接力传送,不得入递铺稍事停留。

凡皇帝下急件,用金字牌传递,日行五百宋里。

臣僚给朝廷急件,另用急递,日行四百宋里。

事实上,纸面规定日行四、五百宋里的度往往达不到,这是由战争、道路条件、气候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岳飞自鄂州或前方往行在临安府的急递奏状,行程须十日以上;临安府行朝用金字牌传递诏令,一个来回,约需二十日左右。

鉴于如此长的往返时间,宋高宗在手诏中也曾说朕不可以遥度、兵难遥度等语。

但是,为了贯彻他的意图,有时又非遥度不可。

宋廷命李若虚制止岳飞出师未成。

宋高宗便又命令岳飞在攻占蔡州和淮宁府后,于闰六月底终止军事行动,轻骑一来相见。

岳飞却继续提兵北上,长驱中原,使宋高宗和秦桧惶惶不可终日。

宋高宗对战争前途心存两怕,一怕全胜,二怕大败。

如果全胜,则武将兵多、功高而权重,会威胁皇权。

尽管岳飞再三真心诚意地表示,北伐成功后要解甲退隐,宋高宗总是疑神疑鬼。

在他看来,岳飞绍兴七年自行解职,奏请建储等事,不是证明岳飞居心叵测吗?倘若大败,则宋高宗有可能成为阶下之囚,欲为临安布衣而不可得。

绍兴元年以来宋军的多次胜利,也不可能根除宋高宗的恐敌顽症,他始终对金方的力量估计过高,对自己的力量估计过低。

岳家军节节推进,宋高宗在深宫中反而惴惴不安,因此,他在手诏中再三叮咛岳飞,要避免与完颜兀术(宗弼)大军决战,全军为上,占稳自固,必保万全。

秦桧身为奸细,与抗金事业势不两立。

然而两个多月以来,各战场传来的是或大或小的捷报,而无败报,这使他更急于要从中破坏。

秦桧捣鬼有术,然亦有限,单凭他以三省、枢密院的省札号施令,对岳飞、韩世忠等官高权重的将帅并无多大约束力。

根据若干年来形成的惯例,惟有宋高宗的亲笔手诏,才对将帅们具有更大的约束力;而宋高宗手诏也并非他个人的作品,往往是由他和宰执大臣一起商量,并由他们为之起草。

到七月上旬,秦桧对各战场动态有一个基本了解。

宋、金两军在东部和西部战场处于拉锯或胶着状态,进展不大。

中部战场的张俊已经撤军,惟独岳家军却长驱猛进,攻势凌厉。

显然,对金战局的成败,系于岳家军之进退。

秦桧看准时机,也透彻地了解宋高宗的心理,迫不及待地向宋高宗提出班师的建议,理由是岳飞孤军不可留。

他还唆使殿中侍御史罗汝楫上奏说: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飞若深入,岂不危也!愿陛下降诏,且令班师。

班师,一不至于大败,二不至于全胜,正中宋高宗下怀。

于是,宋高宗在七月八日或稍后,即与郾城之战大致同时,出了第一道班师诏。

岳飞在七月五日,即郾城之战前夕,上奏报告梁兴、董荣、赵俊、乔握坚等部的胜利,并说:臣契勘金贼近累败衄,其虏酋四太子等皆令老小渡河。

惟是贼众尚徘徊于厩南壁一带,近却八千人过河北。

此正是陛下中兴之机,乃金贼必亡之日,若不乘势殄灭,恐贻后患。

伏望降指挥,令诸路之兵火急并进,庶几早见成功。

此奏一去十余日,并无一兵一卒进援的消息。

待熬过郾城和颍昌两次苦战后,却盼到一道班师诏,时值十八日,即张宪进行临颍之战的当天。

岳飞不愿,不忍,也不肯舍弃行将到手的胜果,他没有下令终止向开封府的进军,而是写了一封言词激切的奏章,反对措置班师,他说:契勘金虏重兵尽聚东京,屡经败衄,锐气沮丧,内外震骇。

闻之谍者,虏欲弃其辎重,疾走渡河。

况今豪杰向风,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

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图之。

隔了两三日,大军前锋已进抵朱仙镇,而岳飞却在一天之内,接连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递的班师诏。

这十二道诏旨全是措辞严峻、不容改变的急令:大军班师回鄂州,岳飞本人去行在临安府朝见皇帝。

宋高宗诏的时间,大约是在七月十日左右,正是他得到七月二日克复西京河南府捷报之时,就急忙作出丧心病狂的决定。

岳飞遭受了绍兴七年以来的又一次政治、打击,而这次打击的分量要沉重得多。

这个敢于藐视刀光、斜睨剑影的大丈夫,不禁悲愤地啜泣起来,他面东朝行在临安府的方向再拜,说:臣十年之力,废于一旦!非臣不称职,权臣秦桧实误陛下也。

岳飞终于领悟到一条真理,朝廷是决不允许他抗金成功的。

他只能作出一生中最痛心的决定,下令班师。

撤军令自然严重地影响了岳家军的军心和士气。

原来将士们与家属相约,不破金军不团圆,如今却功败垂成,中途折回,又有何面目见人。

岳飞看到自己这支在强敌面前不屈不挠、毫无愧色的雄师,居然变得行伍不整,旗靡辙乱,真是心如刀割,半天不说一句话,最后,他长叹一声:岂非天乎!岳飞夜宿荒村野寺,与部将们相对而坐,久久沉默不语,他突然问:天下事竟如何?众人都不愿再说什么,唯独张宪回答:在相公处置耳!然而他的劝勉未能使岳飞产生回师的勇气。

岳飞的退师,使京西的百姓大失所望,很多人闻讯拦阻在岳飞的马前,边哭边诉,说:我等顶香盆,运粮草,以迎官军,虏人悉知之。

今日相公去此,某等不遗噍类矣!岳飞含泪取诏书出示众人,说:朝廷有诏,吾不得擅留!大军撤至蔡州时,又有成百上千的人拥到衙门内外,其中有百姓,有僧道,也有书生。

一名进士率众人向岳飞叩头,说:某等沦陷腥膻,将逾一纪(十二年)。

伏闻宣相整军北来,志在恢复,某等歧望车马之音,以日为岁。

今先声所至,故疆渐复,丑虏兽奔,民方室家胥庆,以谓幸脱左衽。

忽闻宣相班师,诚所未谕,宣相纵不以中原赤子为心,其亦忍弃垂成之功耶?岳飞又以班师诏出示众人,大家都失声痛哭。

最后,岳飞决定留军五日,以掩护当地百姓迁移襄汉。

大军从蔡州南下,回到鄂州。

岳飞本人在七月二十七日,率骑兵二千,取道顺昌府,渡过淮河,前往行在临安府。

他上奏说,自己恭依累降御笔处分,前赴行在奏事。

第二节金兵重占河南完颜兀术(宗弼)原以为此次战争败局已定,他夜弃开封府后,正准备渡过黄河,有个北宋时的无耻太学生却要求进见,对完颜兀术(宗弼)说: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

以愚观之,岳少保祸且不免,况欲成功乎!完颜兀术(宗弼)经此人提醒后,决定暂不过河。

他想起被杀的族叔完颜挞懒(昌)为金朝留下了奸细秦桧,决定加以利用。

完颜兀术(宗弼)在迭遭挫败之余,开始了从主战派到主和派的转变。

岳飞撤兵的消息被证实后,完颜兀术(宗弼)喜出望外,立即整军卷土重来。

在前一阶段的战争中,完颜兀术(宗弼)很不信任原伪齐降附的兵痞,除李成外,如孔彦舟之流只是单马随军,并无兵权。

此时才利用了孔彦舟、徐文等人。

完颜兀术(宗弼)以孔彦舟为前锋,重新回军开封府。

岳飞在前沿尚留下少量部队,是为掩护河南百姓南迁,并且接应大河以北梁兴等军撤退者。

他们在兵力单薄,士气受挫的情势下,难以抵挡金方大军的进攻。

孔彦舟袭郑州时,曾夜劫中牟县敌营的准备将刘政不幸被俘。

留驻西京河南府登封县(今河南省登封市)的孟邦傑,守汝州的郭清、郭远等军,也接着败退。

八月上旬,金朝翟将军率部包围淮宁府。

新任知州赵秉渊一扫昔日的怯战心理,勇敢地进行抵抗。

岳飞派遣李山和史贵的部队,刘锜派遣韩直的部队,内外夹攻,打败金军。

他们结束了岳家军第四次北伐的最后一战,然后撤兵。

岳家军作战仍十分勇猛。

小军官杨兴率领几十人,在淮宁府沿河同数百散骑接战。

杨兴左臂中六箭入骨,犹坚力向前,从上午苦战到下午,金军死伤累累,最后被迫遁走。

岳家军的班师,使整个战局生逆转。

八月,韩世忠因久攻淮阳军不克,也在宋廷的命令下撤军了。

宋高宗得到岳飞郾城之战的捷报,特别是接到他七月十八日反对班师的上奏后,又略为回心转意。

七月二十五日,即岳飞班师后几天,杨沂中的殿前司军奉命自行在临安府开赴淮南西路。

宋高宗接着又手诏,改令岳飞且留京西,伺贼意向,为牵制之势。

此类手诏当落笔之际,其实已成废文。

八月中旬,杨沂中军到达宿州,以五千骑兵夜袭临涣县(今安徽临涣)柳子镇,却不见金兵踪影。

他得知金方以重兵埋伏于归路,遂横奔而溃。

金军乘胜占领宿州,因当地百姓欢迎过宋军,遂恣意报复,大肆屠戮。

绍兴十年的宋金大战,从顺昌之战开始,至宿州失陷告终。

宋高宗和秦桧的战略指挥,帮助了金军重占河南之地,使宋军屡次大捷的辉煌战果毁于一旦。

岳飞前往行在临安府的路途已走了大半,又不断接到宋高宗前后自相矛盾的手诏,还有秦桧以三省、枢密院名义递的省札。

尽管来回更改,最后仍是令他疾驰入觐,赴行在奏事。

他对此类诏札,只能报以苦笑。

当岳飞不断听到中原传来的意料中的凶耗,不由悲愤地说: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以本军单独完成北伐的希望淘宝网女装 天猫淘宝商城 淘宝网女装冬装外套 www.taobar8.com至此彻底幻灭。

他八月到行朝,不愿再说废话,只是一心一意力请解除军务。

岳飞还恳辞新加的少保官衔。

他痛切地说,比者羯胡败盟,再犯河南之地,肆为残忍,人神共愤。

今则虏骑寇边,未见殄灭,区区之志,未效一二。

臣复以身为谋,惟贪爵禄,万诛何赎!在颍昌大战中,岳雲功先诸将,但岳飞按照惯例,不予上报。

宋廷查明后,承认显赏未行,殊非国典,将岳雲升迁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

其升官制词说,成功行封,犹有遗者,大帅之子,能以勇闻。

比从偏师,亲与敌角,刈旗斩将,厥功为多。

岳飞仍然上奏力辞,说父之教子,岂可责以近功。

赏典过优,义不遑处。

宋高宗针对岳飞辞职的回诏说:未有息戈之期,而有告老之请。

虽卿所志,固尝在于山林;而臣事君,可遽忘于王室?所请宜不允。

尽管猜忌已甚,只因未有息戈之期,宋高宗还不敢顺水推舟地削夺岳飞的兵柄。

岳飞无可奈何地返回鄂州。

战事看来尚须进行,结果无非是今日收复一地,明日又放弃一地,养敌残民,无补国事。

捐躯者血沃中原,肉肥广野,作出了惨重的牺牲,自己的祖国却南北分裂如故。

岳飞每念及此,真是心如刀割。

第三节北方抗金义军的失败宋朝的正规军撤退了,而北方的爱**民却依然在敌后苦斗。

李宝军在开德府一带被金将徐文所败,被迫向南方转移。

抗金义军在广济军夺取金人的纲船队,虏获很多银、绢、钱、粮,乘船沿运河南下。

到达徐州(治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时,李宝依曹洋的建议,袭击一支前往增戍的金军,杀敌无数,捉住七十余人当活口。

这支义军途经金朝前沿要塞淮阳军时,有贾姓知军率数十骑追来,问为何人,李宝说:我曹州泼李三也,欲归朝廷耳!他引弓一,贾知军应声中箭坠马。

李宝率部兵到达楚州后,将七十多名俘虏交付韩世忠。

韩世忠殷勤款留,李宝截大哭,表示一定要还归岳家军。

韩世忠只好写信征询岳飞的意见。

岳飞回复说:是皆为国家报虏,何分彼此。

于是、李宝就在韩世忠军中正式任职。

在京东,袭庆府奉符县(金改为泰安州,今山东泰安市)卒徒张贵领导的抗金义军,被金将王伯龙所镇压。

镇守西京河南府的李兴军,屡次挫败金将李成的反扑。

李成无可奈何,请求完颜兀术(宗弼)增援了大批军马。

绍兴十年九月,李兴因众寡不敌,放弃河南府城,转移到永宁县白马山寨。

李成在冬季围攻山寨,李兴挥兵夜焚敌营,一直追杀过洛水以北十八宋里,直至福昌县三乡镇(今河南三乡),连战克捷,李成逃窜,奔回河南府。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六月,李兴组织几万军民南撤,在大章谷打退金朝几千骑兵的邀击,历尽艰辛,直抵鄂州。

宋廷命李兴担任左军同统制,成为牛皋的副手。

梁兴、赵雲等人闻知大军班师后,不肯渡河南撤,仍在大河以北与金军作战。

他们转战各地,在大名府、开德府一带,截取了金朝山东路的金、帛纲,河北路的马纲。

梁兴、赵雲等人出生入死,迭挫强敌,饱经磨难,在绍兴十一年或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u,杀回鄂州。

河北抗金义军控制下的冀州和北京大名府,也相继被金军攻破。

王忠植所率抗金义军,奉川、陕宣抚司之命,转移至陕西,解救被围的庆阳府(治安化,今甘肃庆阳县)。

他率部途经延安府(治肤施,今陕西延安市)时,不幸被叛将赵惟清所俘。

金军将王忠植押到庆阳城下劝降,他大声疾呼:我河东步佛山忠义人也,为金人所执,使来招降。

愿将士勿负朝廷,坚守城壁,忠植即死城下!金朝元帅右监军完颜撤离喝(杲)大怒,王忠植披襟高喊:当杀我!遂慷慨就义。

北方很多爱**民临危不惧,以勿负朝廷互相勉励。

然而宋高宗和秦桧控制下的宋廷,却置故土遗民于不顾。

北方广大的抗金义军,因缺乏正规军的支援,与金朝军力对比悬殊,终于陷于失败。

第四节三援淮西金朝都元帅完颜兀术(宗弼)在绍兴十年战争的最后阶段,得到便宜,又趾高气扬起来。

绍兴十一年春,他以重兵突入淮南西路。

由于以往战事中的损兵折将,此次金军入侵,名为十三名万夫长的编额,其实只有九万余人,兵势非复往年之盛。

宋朝在淮南西路有三支大军,淮西宣抚使张俊有兵八万人,淮北宣抚副使杨沂中有兵三万人,淮北宣抚判官刘锜有兵约二万人,总兵力过其他各大战区,完全足以抵御金军的进攻。

但是,宋高宗每逢感到军情紧急时,最急需的将帅还是岳飞。

一道道金字牌传递的急件,如星飞电驰,直鄂州的湖北、京西路宣抚司。

宋高宗在手诏中用尽了甘言美语,卿忠智冠世,朕素以社稷之计,倚重于卿,破敌成功,非卿不可,朝夕需卿出师之报。

惊慌失措的神态,跃然纸上。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岳飞恢复故土的希冀,似乎又有点死灰复燃了。

他在宋高宗手诏下达之前,就上奏请求令臣提军前去,会合诸帅,同共掩击,兵力既合,必成大功。

二月四日,岳飞又连两奏,说虏既举国来寇,巢穴必虚,若长驱京、洛,势必得利。

这当然是出奇制胜的上策,中**事史上早有围魏救赵的成功战例。

虽然金将李成带领一万五千多人驻守蔡州,也决非是岳家军的对手。

但是,岳飞素谙宋高宗的脾胃,估计到皇帝决不会接受此策,故又于当日第二奏中提出了中策。

他说,虏知荆、鄂宿师必自九江进援,乞且亲至蕲、黄,相度形势利害,以议攻却,贵得不拘,使敌罔测。

岳飞认为,本军若改由蕲州和黄州一带渡江,出敌不意,或可收腹背夹击之效。

果然不出岳飞所料,宋高宗看到长驱京、洛的奏章,当即回绝:备悉卿意,然事有轻重,今江、浙驻跸,贼马近在淮西,势所当先。

在另一道手诏中,宋高宗批准了岳飞的中策。

古代的通信技术十分落后,而战争形势往往瞬息万变,故皇帝对远征的将帅实行遥控,一般是不适宜的。

但是,军事上十分保守和怯弱的赵宋皇朝,又将遥控视为防范武将、维护皇权的家规。

有时,甚至连作战的阵图都须皇帝亲授,前线每一项军事行动都须禀命而行,把将帅们随机应变的主动权剥夺干净。

宋代最快的马递是金字牌,用一宋尺多长的朱漆木牌,上写金字:御前文字,不得入铺。

用驿马接力传送,不得入递铺稍事停留。

凡皇帝下急件,用金字牌传递,日行五百宋里。

臣僚给朝廷急件,另用急递,日行四百宋里。

事实上,纸面规定日行四、五百宋里的度往往达不到,这是由战争、道路条件、气候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岳飞自鄂州或前方往行在临安府的急递奏状,行程须十日以上;临安府行朝用金字牌传递诏令,一个来回,约需二十日左右。

鉴于如此长的往返时间,宋高宗在手诏中也曾说朕不可以遥度、兵难遥度等语。

但是,为了贯彻他的意图,有时又非遥度不可。

宋廷命李若虚制止岳飞出师未成。

宋高宗便又命令岳飞在攻占蔡州和淮宁府后,于闰六月底终止军事行动,轻骑一来相见。

岳飞却继续提兵北上,长驱中原,使宋高宗和秦桧惶惶不可终日。

宋高宗对战争前途心存两怕,一怕全胜,二怕大败。

如果全胜,则武将兵多、功高而权重,会威胁皇权。

尽管岳飞再三真心诚意地表示,北伐成功后要解甲退隐,宋高宗总是疑神疑鬼。

在他看来,岳飞绍兴七年自行解职,奏请建储等事,不是证明岳飞居心叵测吗?倘若大败,则宋高宗有可能成为阶下之囚,欲为临安布衣而不可得。

绍兴元年以来宋军的多次胜利,也不可能根除宋高宗的恐敌顽症,他始终对金方的力量估计过高,对自己的力量估计过低。

岳家军节节推进,宋高宗在深宫中反而惴惴不安,因此,他在手诏中再三叮咛岳飞,要避免与完颜兀术(宗弼)大军决战,全军为上,占稳自固,必保万全。

秦桧身为奸细,与抗金事业势不两立。

然而两个多月以来,各战场传来的是或大或小的捷报,而无败报,这使他更急于要从中破坏。

秦桧捣鬼有术,然亦有限,单凭他以三省、枢密院的省札号施令,对岳飞、韩世忠等官高权重的将帅并无多大约束力。

根据若干年来形成的惯例,惟有宋高宗的亲笔手诏,才对将帅们具有更大的约束力;而宋高宗手诏也并非他个人的作品,往往是由他和宰执大臣一起商量,并由他们为之起草。

到七月上旬,秦桧对各战场动态有一个基本了解。

宋、金两军在东部和西部战场处于拉锯或胶着状态,进展不大。

中部战场的张俊已经撤军,惟独岳家军却长驱猛进,攻势凌厉。

显然,对金战局的成败,系于岳家军之进退。

秦桧看准时机,也透彻地了解宋高宗的心理,迫不及待地向宋高宗提出班师的建议,理由是岳飞孤军不可留。

他还唆使殿中侍御史罗汝楫上奏说: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飞若深入,岂不危也!愿陛下降诏,且令班师。

班师,一不至于大败,二不至于全胜,正中宋高宗下怀。

于是,宋高宗在七月八日或稍后,即与郾城之战大致同时,出了第一道班师诏。

岳飞在七月五日,即郾城之战前夕,上奏报告梁兴、董荣、赵俊、乔握坚等部的胜利,并说:臣契勘金贼近累败衄,其虏酋四太子等皆令老小渡河。

惟是贼众尚徘徊于厩南壁一带,近却八千人过河北。

此正是陛下中兴之机,乃金贼必亡之日,若不乘势殄灭,恐贻后患。

伏望降指挥,令诸路之兵火急并进,庶几早见成功。

此奏一去十余日,并无一兵一卒进援的消息。

待熬过郾城和颍昌两次苦战后,却盼到一道班师诏,时值十八日,即张宪进行临颍之战的当天。

岳飞不愿,不忍,也不肯舍弃行将到手的胜果,他没有下令终止向开封府的进军,而是写了一封言词激切的奏章,反对措置班师,他说:契勘金虏重兵尽聚东京,屡经败衄,锐气沮丧,内外震骇。

闻之谍者,虏欲弃其辎重,疾走渡河。

况今豪杰向风,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

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图之。

隔了两三日,大军前锋已进抵朱仙镇,而岳飞却在一天之内,接连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递的班师诏。

这十二道诏旨全是措辞严峻、不容改变的急令:大军班师回鄂州,岳飞本人去行在临安府朝见皇帝。

宋高宗诏的时间,大约是在七月十日左右,正是他得到七月二日克复西京河南府捷报之时,就急忙作出丧心病狂的决定。

岳飞遭受了绍兴七年以来的又一次政治、打击,而这次打击的分量要沉重得多。

这个敢于藐视刀光、斜睨剑影的大丈夫,不禁悲愤地啜泣起来,他面东朝行在临安府的方向再拜,说:臣十年之力,废于一旦!非臣不称职,权臣秦桧实误陛下也。

岳飞终于领悟到一条真理,朝廷是决不允许他抗金成功的。

他只能作出一生中最痛心的决定,下令班师。

撤军令自然严重地影响了岳家军的军心和士气。

原来将士们与家属相约,不破金军不团圆,如今却功败垂成,中途折回,又有何面目见人。

岳飞看到自己这支在强敌面前不屈不挠、毫无愧色的雄师,居然变得行伍不整,旗靡辙乱,真是心如刀割,半天不说一句话,最后,他长叹一声:岂非天乎!岳飞夜宿荒村野寺,与部将们相对而坐,久久沉默不语,他突然问:天下事竟如何?众人都不愿再说什么,唯独张宪回答:在相公处置耳!然而他的劝勉未能使岳飞产生回师的勇气。

岳飞的退师,使京西的百姓大失所望,很多人闻讯拦阻在岳飞的马前,边哭边诉,说:我等顶香盆,运粮草,以迎官军,虏人悉知之。

今日相公去此,某等不遗噍类矣!岳飞含泪取诏书出示众人,说:朝廷有诏,吾不得擅留!大军撤至蔡州时,又有成百上千的人拥到衙门内外,其中有百姓,有僧道,也有书生。

一名进士率众人向岳飞叩头,说:某等沦陷腥膻,将逾一纪(十二年)。

伏闻宣相整军北来,志在恢复,某等歧望车马之音,以日为岁。

今先声所至,故疆渐复,丑虏兽奔,民方室家胥庆,以谓幸脱左衽。

忽闻宣相班师,诚所未谕,宣相纵不以中原赤子为心,其亦忍弃垂成之功耶?岳飞又以班师诏出示众人,大家都失声痛哭。

最后,岳飞决定留军五日,以掩护当地百姓迁移襄汉。

大军从蔡州南下,回到鄂州。

岳飞本人在七月二十七日,率骑兵二千,取道顺昌府,渡过淮河,前往行在临安府。

他上奏说,自己恭依累降御笔处分,前赴行在奏事。

第二节金兵重占河南完颜兀术(宗弼)原以为此次战争败局已定,他夜弃开封府后,正准备渡过黄河,有个北宋时的无耻太学生却要求进见,对完颜兀术(宗弼)说: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

以愚观之,岳少保祸且不免,况欲成功乎!完颜兀术(宗弼)经此人提醒后,决定暂不过河。

他想起被杀的族叔完颜挞懒(昌)为金朝留下了奸细秦桧,决定加以利用。

完颜兀术(宗弼)在迭遭挫败之余,开始了从主战派到主和派的转变。

岳飞撤兵的消息被证实后,完颜兀术(宗弼)喜出望外,立即整军卷土重来。

在前一阶段的战争中,完颜兀术(宗弼)很不信任原伪齐降附的兵痞,除李成外,如孔彦舟之流只是单马随军,并无兵权。

此时才利用了孔彦舟、徐文等人。

完颜兀术(宗弼)以孔彦舟为前锋,重新回军开封府。

岳飞在前沿尚留下少量部队,是为掩护河南百姓南迁,并且接应大河以北梁兴等军撤退者。

他们在兵力单薄,士气受挫的情势下,难以抵挡金方大军的进攻。

孔彦舟袭郑州时,曾夜劫中牟县敌营的准备将刘政不幸被俘。

留驻西京河南府登封县(今河南省登封市)的孟邦傑,守汝州的郭清、郭远等军,也接着败退。

八月上旬,金朝翟将军率部包围淮宁府。

新任知州赵秉渊一扫昔日的怯战心理,勇敢地进行抵抗。

岳飞派遣李山和史贵的部队,刘锜派遣韩直的部队,内外夹攻,打败金军。

他们结束了岳家军第四次北伐的最后一战,然后撤兵。

岳家军作战仍十分勇猛。

小军官杨兴率领几十人,在淮宁府沿河同数百散骑接战。

杨兴左臂中六箭入骨,犹坚力向前,从上午苦战到下午,金军死伤累累,最后被迫遁走。

岳家军的班师,使整个战局生逆转。

八月,韩世忠因久攻淮阳军不克,也在宋廷的命令下撤军了。

宋高宗得到岳飞郾城之战的捷报,特别是接到他七月十八日反对班师的上奏后,又略为回心转意。

七月二十五日,即岳飞班师后几天,杨沂中的殿前司军奉命自行在临安府开赴淮南西路。

宋高宗接着又手诏,改令岳飞且留京西,伺贼意向,为牵制之势。

此类手诏当落笔之际,其实已成废文。

八月中旬,杨沂中军到达宿州,以五千骑兵夜袭临涣县(今安徽临涣)柳子镇,却不见金兵踪影。

他得知金方以重兵埋伏于归路,遂横奔而溃。

金军乘胜占领宿州,因当地百姓欢迎过宋军,遂恣意报复,大肆屠戮。

绍兴十年的宋金大战,从顺昌之战开始,至宿州失陷告终。

宋高宗和秦桧的战略指挥,帮助了金军重占河南之地,使宋军屡次大捷的辉煌战果毁于一旦。

岳飞前往行在临安府的路途已走了大半,又不断接到宋高宗前后自相矛盾的手诏,还有秦桧以三省、枢密院名义递的省札。

尽管来回更改,最后仍是令他疾驰入觐,赴行在奏事。

他对此类诏札,只能报以苦笑。

当岳飞不断听到中原传来的意料中的凶耗,不由悲愤地说: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以本军单独完成北伐的希望淘宝网女装 天猫淘宝商城 淘宝网女装冬装外套 www.taobar8.com至此彻底幻灭。

他八月到行朝,不愿再说废话,只是一心一意力请解除军务。

岳飞还恳辞新加的少保官衔。

他痛切地说,比者羯胡败盟,再犯河南之地,肆为残忍,人神共愤。

今则虏骑寇边,未见殄灭,区区之志,未效一二。

臣复以身为谋,惟贪爵禄,万诛何赎!在颍昌大战中,岳雲功先诸将,但岳飞按照惯例,不予上报。

宋廷查明后,承认显赏未行,殊非国典,将岳雲升迁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

其升官制词说,成功行封,犹有遗者,大帅之子,能以勇闻。

比从偏师,亲与敌角,刈旗斩将,厥功为多。

岳飞仍然上奏力辞,说父之教子,岂可责以近功。

赏典过优,义不遑处。

宋高宗针对岳飞辞职的回诏说:未有息戈之期,而有告老之请。

虽卿所志,固尝在于山林;而臣事君,可遽忘于王室?所请宜不允。

尽管猜忌已甚,只因未有息戈之期,宋高宗还不敢顺水推舟地削夺岳飞的兵柄。

岳飞无可奈何地返回鄂州。

战事看来尚须进行,结果无非是今日收复一地,明日又放弃一地,养敌残民,无补国事。

捐躯者血沃中原,肉肥广野,作出了惨重的牺牲,自己的祖国却南北分裂如故。

岳飞每念及此,真是心如刀割。

第三节北方抗金义军的失败宋朝的正规军撤退了,而北方的爱**民却依然在敌后苦斗。

李宝军在开德府一带被金将徐文所败,被迫向南方转移。

抗金义军在广济军夺取金人的纲船队,虏获很多银、绢、钱、粮,乘船沿运河南下。

到达徐州(治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时,李宝依曹洋的建议,袭击一支前往增戍的金军,杀敌无数,捉住七十余人当活口。

这支义军途经金朝前沿要塞淮阳军时,有贾姓知军率数十骑追来,问为何人,李宝说:我曹州泼李三也,欲归朝廷耳!

——每当我路过北厩西北的西直门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的望一望西环广场那造型奇特的三座拱型大楼,因为在它们后面,有一座并不出名的小桥,叫高梁桥,桥下的长河,便是高梁河。

如果我们把时间倒转一千三百年的话,就在现在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的同一块地面上,身穿黑色铁甲的骑兵排出编队和红色军装的步兵组成的方阵正激烈的搏杀,数万支长矛组成了森林,漫天的箭矢下成了暴雨,无数的马蹄踩出漫天的烟尘和震耳欲聋的雷声……公元979年,就在这片土地上生了一场决定了当时中国命运的会战——宋辽高梁河会战。

这一仗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宋占领燕云统一全国梦想的破灭。

从此之后,宋顶着积弱的恶名生存在史书中长达一千年。

公元979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一个不太平的年份。

农历(此后的日期均为农历,不注)五月六日,清晨,宋太宗赵光义站在太原城北门的城台上遥望北方,他的背后,北汉国王刘继元身着素服纱帽,正在宋军将士的押送下一步步走下城台——前一天的晚上,坚守太原孤城四个月的刘继元终于守不下去了,向攻城的宋军投降。

他那落寞的背影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那个叫做五代十国的分崩离析、兵荒马乱的时代。

公元9o7年,东亚曾经的巨人唐王朝,安史之乱后在藩镇割据和阉党擅权的内外交困中苟延残喘了近一个半世纪,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

它带走了全部的宦官作为陪葬,让一群手握兵权的大小藩镇分割了自己的遗体。

这是一个只论拳头的年代,这个年代流行一句大实话——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于是一群五大三粗的武人相互比较着拳头的大小,走马灯一般的轮流坐庄。

就是实在对自己的拳头最大没有信心的,也不甘示弱纷纷占据自己的一块地盘,当起土皇帝来。

而就在这些大小藩镇你争我夺,相互攻杀的时候,北方塞外的草原上,一个强大的政权崛起了,契丹人。

其实远在武则天当权,大唐王朝正辉煌的时代,契丹人就已经开始当刺头了。

那时候草原上最强大的势力是复兴的后突厥汗国,不过和还是个小弟弟的契丹比,后突厥这个老大当的实在是太怂了点——论和唐打的仗,论给唐造成的损失,三个后突厥也比不上契丹。

从武周到安史之乱这么短短六十年的时间里,契丹和唐军大规模的交锋近十次,胜负比例居然过了二比一,更有连续两次击败十余万大军,歼灭大半,破军杀将的辉煌胜利。

收复河西四镇的英雄王孝杰、薛仁贵的儿子,后来在武街之战中痛揍吐蕃的薛讷、祸乱中原,差点要了大唐王朝命的安禄山……他们却都是契丹人的手下败将。

只是那个时候契丹的实力还太弱小,他们只能选择依附于后突厥与唐对抗或者依附于唐与突厥对抗。

他们需要机会,展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

公元84o年,取代后突厥的草原王者回鹘汗国灭亡。

草原上的权力真空给当时依附于回鹘的各小部族留下了广阔的天空。

室韦、契丹、奚、沙陀、党项……谁能在新的一轮竞争中拔得头筹,谁就能更有希望淘宝网女装 天猫淘宝商城 淘宝网女装冬装外套 www.taobar8.com成为新的王者。

在竞争的初期,契丹并不被看好,在懦弱的领痕德堇可汗的带领下,甚至连割据幽州的藩镇军阀刘仁恭都能不时去欺负他们,敲诈他们。

契丹人无法忍受这样的领,于是,他们推举契丹八部中最强大的迭剌部的领耶律阿保机为可汗。

这成为契丹民族崛起的转折点。

在阿保机的带领下,契丹人不断去中原掠夺人口物资,然后,再依靠掠夺来的汉族和渤海族农民展农业,利用汉族士人构建更加有力的上层统治体系。

同时,去中原纷乱的政局中插上一脚。

就这样,契丹的势力不断的壮大,更重要的是,不仅是数量上的加强,更是质量上的蜕变,到公元916年,阿保机仿照中原的王朝体制,称皇帝,建年号神册,国号契丹。

虽然这时候的契丹政权还有着浓厚的部落联盟的味道,因此此前此后,阿保机和他的儿子、孙子还不得不面对一系列部落联盟中常见的内部叛乱和分裂。

但这毕竟是通往集权帝国道路上的关键一步。

契丹人用了76年走出的这一步,之前的匈奴人、突厥人几百年都没能迈出去。

就如五胡乱华时代从这里成功崛起的鲜卑族一样,同样出身辽河流域的契丹有着相同的特质——有着非凡的包容力和转变力,从而能将纯游牧的部落与半农半牧甚至纯农耕的人群结合在一起,并随着内部群体成员与外在资源环境的变化而转型。

前提是给他们展的空间和机遇——上一次是五胡乱华,这一次是五代十国,给他们的展提供了熬过最脆弱的蜕变期的机会。

公元92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去世,在死之前,他给自己的继承人赚下了丰厚的遗产,对外,吞并了室韦、奚和渤海国,基本统一了北方草原和东北的森林草原地区,更打进榆关(今天的山海关),占领了营州、滦州和平州地区(今天的昌黎、迁安、滦县和唐山地区),将草原帝国的势力扩张到燕山以内,中原的一角。

对内,初步建立起完整的统治构架,辽河流域的农业也蓬勃的展起来。

一个新的草原霸主已经隐然成型了。

继承他位子的,是他的儿子耶律德光,父亲的遗产,使他有了进一步挑战的实力。

无论是对外挑战中原的霸权,还是对内挑战那些部落的酋长。

很快,中原的拳头比大小竞赛就给他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有人拳头不够大,又想坐庄,于是就想办法作弊,请他这个拳头够大的来助拳。

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派人来请他帮忙对抗后唐末帝李从珂,扶自己坐上帝位。

代价是送上沿着阴山和燕山山脉南侧的幽、涿、蓟、松、顺、瀛、莫、蔚、朔、云、应、新、妫、儒、武、寰十六州(也就是今天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向契丹称臣,并且腆着脸认小自己11岁的耶律德光为父。

耶律德光一盘算,这生意划算,名利双收,还外带一便宜儿子。

于是,在他的支持下,石敬塘翻盘成功,推翻了后唐,建立了后晋政权。

而作为传统中原王朝对抗北方草原帝国的前沿要地的燕云十六州和作为关键屏障的阴山和燕山山脉,也落入了契丹人手中。

中原的大门,便从此向契丹人敞开了。

六月债,还得快,后晋的报应马上就到。

石敬塘死后,他的侄子石重贵登位,由于不满对契丹的屈辱地位,他向耶律德光提出不称臣,这在耶律德光看来无疑是忘恩负义。

于是大怒的耶律德光连年进攻后晋。

虽然后晋军在作战中获得了像阳城之战这样巨大的胜利,但架不住无险可守,契丹人想什么时候来进攻就可以什么时候来。

后晋军却处在输不起的境地,一旦关键性的会战失败,国家也就只有灭亡了。

在抗住了前两次大规模进攻后,第三次终于崩溃,大军统帅杜重威在被包围后向耶律德光投降,契丹人长驱直入攻入开封,后晋亡国。

直到这个时候,耶律德光才现,在赛场上,已经没人比他的拳头更大,那么,也应当由他来坐庄了。

于是他在开封以汉人的礼节登上皇帝的宝座,改国号为辽。

可是,中原的老百姓并不买帐——契丹人的军队是不管后勤的,要吃要用就出去抢,他们管这个叫打草谷,进入中原后,他们也照此办理,四处大肆抢掠——各路武装纷纷抗击契丹侵略者,小股辽兵不断遭到歼灭,令耶律德光出我没想到中国人如此难制的感叹,不得不下令撤退。

就在撤退的路上,相州人民起来反抗,耶律德光下令攻城破后进行大屠杀,男子全部杀死,女子都随军带回草原。

契丹兵杀人杀到最后甚至玩出把婴儿抛到空中用刀捅死的花样。

后来驻守相州的官员光掩埋的尸骸就达到了十余万具。

撤出开封的时候正是四月,天气正热,习惯生活在北方塞外的耶律德光很快就水土不服生了病,走到半路就翘了辫子。

传说他去世的地方叫杀胡林,不过也很难说这个地名是原来就有的,正好被他撞上了,还是后来宋人专门起来恶心辽人的。

天气酷热,尸体会很快腐烂,契丹人为了把耶律德光的尸体运回草原,就把他的肚子剖开,摘除肠胃,在里面放满了盐,直接把皇帝整成了好大一块腌腊肉。

中原的百姓管这叫帝羓,我们可以将这两个字理解为皇帝牌腊肉。

辽太宗耶律德光之死引了一场大规模的分裂——游牧部落联盟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导致的内部分裂可以算是常态,不生才奇怪。

这其实也可以算契丹草原帝国的一次危机。

但老天又帮了契丹人一把——中原的大小军阀继续醉心于拳头比大小的比赛,对于契丹,只要他们不来添乱就行了。

和部落联盟不同的是,已经走在通往集权帝国道路上的契丹并没有像之前的匈奴、突厥那样分裂下去——他们分而又合了。

接着即位的辽世宗耶律耶律阮、穆宗耶律璟无论是雄才大略还是能力手段都不能和阿保机、德光这样的强人相提并论。

但他们的时代却是契丹帝国史上最关键的时刻——就在他们的时代,契丹正式完成了从部落联盟到集权帝国的蜕变——从他们自身就可以看出。

靠强人维持的政权很常见,草原上出现过太多,但在强人死后,大多免不了四分五裂的命运。

而只有常人甚至庸人都能维持政权的稳定和整体性的时候,这个政权才是真正进化到了有严整的政治架构的集权帝国。

耶律德光灭后晋,真正接触到了中原政权的组织形式,他带回的大量后晋高级官员也为契丹政权结构的最后完成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就在这个时代,日后辽帝国的基本政权结构最终固定下来。

谈到辽帝国的政治架构,却是出了名的复杂。

辽帝国根本的政治组织结构是啥?可能会有许多人说是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以汉制制汉人,北面官以契丹制制契丹人。

正确,但不完全正确。

因为还有一个根本,斡鲁朵制度。

而偏偏这两个制度还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

每个辽帝上台的时候,都要从各个契丹和其他游牧部落以及生活在州县中的汉族、渤海族人民中抽调出一部分,脱离国家政府,组成自己的私属游牧集团,这就是斡鲁朵,汉语的意思是行宫。

这个游牧集团一旦产生就不再解散,在皇帝生前,它扈从着皇帝在国内四处迁徙游牧,皇帝的所有子孙后裔(除了即位为新皇帝的)也隶属于这个斡鲁朵。

而在皇帝死后,则作为先帝的遗产,追随着新皇帝继续履行扈从的职责——虽然新皇帝也要组建自己的斡鲁朵。

终辽一世,共有九位皇帝,两位当权太后,一位皇弟和一为权势滔天的大臣组建了十三个斡鲁朵,称为十二宫一府。

斡鲁朵由于是皇帝的私属,所以并不归政府管辖,组成它的各族百姓也不由国家管理。

在它的内部,也有南北面官之分,由北面官管理部族百姓,由南面官管理汉族和渤海族百姓。

而按辽的兵制,每个成年男子都是士兵。

我们可以现,斡鲁朵这个巨大的游牧集团实际上是皇帝手中随时都掌握着的一只可观的军事力量。

在跟随皇帝迁徙之外,还有一部分汉族和渤海族百姓,他们定居分布在全国各地,但也属于斡鲁朵,也不是国家的齐民编户,称为蕃汉转户。

他们平时劳动,为迁徙的斡鲁朵提供经济支持,战时如有需要,则马上转为军队,就是所谓的宫卫骑军。

斡鲁朵之外的部族和州县下辖的定居百姓才归辽政府统辖。

同样,由北面官管理部族百姓,由南面官管理定居的汉、渤海族百姓。

辽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分别管理北面官和南面官的北、南枢密院。

由北面官管理的各部族又被分为两部分,分别隶属于北南二府(契丹人在命名两分的机构时,习惯使用南北作为区分,北、南面,北、南府和后面要提到的北、南院是不同的概念),二府的长官称宰相,其中北府宰相原则上由后族萧氏世预其选,而南府宰相原则上由皇族耶律氏世预其选。

但有原则就是用来被打破的,到了辽中后期,也偶尔出现了汉族人担任北面官里的两府宰相,我们姑且可以把这看成民族融合的加深吧。

北南二府统辖了辽境内的所有部族,包括契丹、奚、室韦、女真、祖卜等等。

其中契丹本部的诸部族中,五院部、六院部、品部、乌隗部、涅剌部、突吕不部隶属北府,乙室部、楮特部、突举部隶属南府。

这九个契丹部族里,又属五院部、六院部和乙室部最为强大,它们的领被称为大王,官署被称谓王府。

而五院部又称北院,六院部又称南院——那是因为这两个部落是由一个部落分割而成,那就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出生其中并凭借其力量统一契丹的迭剌部。

正因为迭剌部太过强大,阿保机才将其一份为二,另立皇帝绝对掌握的斡鲁朵制度。

而就算这样,五院部、六院部仍旧是契丹诸部中数一数二的大部落,更由于和辽国宗室不一般的亲缘关系,从而被视为皇族的一部分。

统领两部的北院大王和南院大王的政治地位自然也是相当的高。

被契丹征服的奚组族也有着强大的势力,契丹人在同化奚人的同时,也给了奚族较高的地位,奚族设为奚王府,和南、北、乙室三大部并称为辽的四王府。

辽国的部族兵制也十分独特,所有的部族都在平时分出一小部分男丁服役去边界戍守,过一段时间后再轮番替代,这和唐代府兵制度很有相似之处。

而一旦生大规模战事,则在政府命令下全体动员开赴战场——因此不要问辽究竟有多少军队,辽统治下的游牧部落有多少男丁,他就能动员出多少部队——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

北院、南院、乙室三王府部族的驻扎地沿燕山山脉和阴山山脉的北麓自东向西一字排开,一旦燕云有事,就可以就近动员增援。

而燕云地区还存在着汉军,和中原地区的军队一样,辽的汉军也是募兵制下的职业兵,当兵吃粮,为国服役。

每当我路过北厩西北的西直门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的望一望西环广场那造型奇特的三座拱型大楼,因为在它们后面,有一座并不出名的小桥,叫高梁桥,桥下的长河,便是高梁河。

如果我们把时间倒转一千三百年的话,就在现在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的同一块地面上,身穿黑色铁甲的骑兵排出编队和红色军装的步兵组成的方阵正激烈的搏杀,数万支长矛组成了森林,漫天的箭矢下成了暴雨,无数的马蹄踩出漫天的烟尘和震耳欲聋的雷声……公元979年,就在这片土地上生了一场决定了当时中国命运的会战——宋辽高梁河会战。

这一仗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宋占领燕云统一全国梦想的破灭。

从此之后,宋顶着积弱的恶名生存在史书中长达一千年。

公元979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一个不太平的年份。

农历(此后的日期均为农历,不注)五月六日,清晨,宋太宗赵光义站在太原城北门的城台上遥望北方,他的背后,北汉国王刘继元身着素服纱帽,正在宋军将士的押送下一步步走下城台——前一天的晚上,坚守太原孤城四个月的刘继元终于守不下去了,向攻城的宋军投降。

他那落寞的背影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那个叫做五代十国的分崩离析、兵荒马乱的时代。

公元9o7年,东亚曾经的巨人唐王朝,安史之乱后在藩镇割据和阉党擅权的内外交困中苟延残喘了近一个半世纪,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

它带走了全部的宦官作为陪葬,让一群手握兵权的大小藩镇分割了自己的遗体。

这是一个只论拳头的年代,这个年代流行一句大实话——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于是一群五大三粗的武人相互比较着拳头的大小,走马灯一般的轮流坐庄。

就是实在对自己的拳头最大没有信心的,也不甘示弱纷纷占据自己的一块地盘,当起土皇帝来。

而就在这些大小藩镇你争我夺,相互攻杀的时候,北方塞外的草原上,一个强大的政权崛起了,契丹人。

其实远在武则天当权,大唐王朝正辉煌的时代,契丹人就已经开始当刺头了。

那时候草原上最强大的势力是复兴的后突厥汗国,不过和还是个小弟弟的契丹比,后突厥这个老大当的实在是太怂了点——论和唐打的仗,论给唐造成的损失,三个后突厥也比不上契丹。

从武周到安史之乱这么短短六十年的时间里,契丹和唐军大规模的交锋近十次,胜负比例居然过了二比一,更有连续两次击败十余万大军,歼灭大半,破军杀将的辉煌胜利。

收复河西四镇的英雄王孝杰、薛仁贵的儿子,后来在武街之战中痛揍吐蕃的薛讷、祸乱中原,差点要了大唐王朝命的安禄山……他们却都是契丹人的手下败将。

只是那个时候契丹的实力还太弱小,他们只能选择依附于后突厥与唐对抗或者依附于唐与突厥对抗。

他们需要机会,展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

公元84o年,取代后突厥的草原王者回鹘汗国灭亡。

草原上的权力真空给当时依附于回鹘的各小部族留下了广阔的天空。

室韦、契丹、奚、沙陀、党项……谁能在新的一轮竞争中拔得头筹,谁就能更有希望淘宝网女装 天猫淘宝商城 淘宝网女装冬装外套 www.taobar8.com成为新的王者。

在竞争的初期,契丹并不被看好,在懦弱的领痕德堇可汗的带领下,甚至连割据幽州的藩镇军阀刘仁恭都能不时去欺负他们,敲诈他们。

契丹人无法忍受这样的领,于是,他们推举契丹八部中最强大的迭剌部的领耶律阿保机为可汗。

这成为契丹民族崛起的转折点。

在阿保机的带领下,契丹人不断去中原掠夺人口物资,然后,再依靠掠夺来的汉族和渤海族农民展农业,利用汉族士人构建更加有力的上层统治体系。

同时,去中原纷乱的政局中插上一脚。

就这样,契丹的势力不断的壮大,更重要的是,不仅是数量上的加强,更是质量上的蜕变,到公元916年,阿保机仿照中原的王朝体制,称皇帝,建年号神册,国号契丹。

虽然这时候的契丹政权还有着浓厚的部落联盟的味道,因此此前此后,阿保机和他的儿子、孙子还不得不面对一系列部落联盟中常见的内部叛乱和分裂。

但这毕竟是通往集权帝国道路上的关键一步。

契丹人用了76年走出的这一步,之前的匈奴人、突厥人几百年都没能迈出去。

就如五胡乱华时代从这里成功崛起的鲜卑族一样,同样出身辽河流域的契丹有着相同的特质——有着非凡的包容力和转变力,从而能将纯游牧的部落与半农半牧甚至纯农耕的人群结合在一起,并随着内部群体成员与外在资源环境的变化而转型。

前提是给他们展的空间和机遇——上一次是五胡乱华,这一次是五代十国,给他们的展提供了熬过最脆弱的蜕变期的机会。

公元92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去世,在死之前,他给自己的继承人赚下了丰厚的遗产,对外,吞并了室韦、奚和渤海国,基本统一了北方草原和东北的森林草原地区,更打进榆关(今天的山海关),占领了营州、滦州和平州地区(今天的昌黎、迁安、滦县和唐山地区),将草原帝国的势力扩张到燕山以内,中原的一角。

对内,初步建立起完整的统治构架,辽河流域的农业也蓬勃的展起来。

一个新的草原霸主已经隐然成型了。

继承他位子的,是他的儿子耶律德光,父亲的遗产,使他有了进一步挑战的实力。

无论是对外挑战中原的霸权,还是对内挑战那些部落的酋长。

很快,中原的拳头比大小竞赛就给他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有人拳头不够大,又想坐庄,于是就想办法作弊,请他这个拳头够大的来助拳。

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派人来请他帮忙对抗后唐末帝李从珂,扶自己坐上帝位。

代价是送上沿着阴山和燕山山脉南侧的幽、涿、蓟、松、顺、瀛、莫、蔚、朔、云、应、新、妫、儒、武、寰十六州(也就是今天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向契丹称臣,并且腆着脸认小自己11岁的耶律德光为父。

耶律德光一盘算,这生意划算,名利双收,还外带一便宜儿子。

于是,在他的支持下,石敬塘翻盘成功,推翻了后唐,建立了后晋政权。

而作为传统中原王朝对抗北方草原帝国的前沿要地的燕云十六州和作为关键屏障的阴山和燕山山脉,也落入了契丹人手中。

中原的大门,便从此向契丹人敞开了。

六月债,还得快,后晋的报应马上就到。

石敬塘死后,他的侄子石重贵登位,由于不满对契丹的屈辱地位,他向耶律德光提出不称臣,这在耶律德光看来无疑是忘恩负义。

于是大怒的耶律德光连年进攻后晋。

虽然后晋军在作战中获得了像阳城之战这样巨大的胜利,但架不住无险可守,契丹人想什么时候来进攻就可以什么时候来。

后晋军却处在输不起的境地,一旦关键性的会战失败,国家也就只有灭亡了。

在抗住了前两次大规模进攻后,第三次终于崩溃,大军统帅杜重威在被包围后向耶律德光投降,契丹人长驱直入攻入开封,后晋亡国。

直到这个时候,耶律德光才现,在赛场上,已经没人比他的拳头更大,那么,也应当由他来坐庄了。

于是他在开封以汉人的礼节登上皇帝的宝座,改国号为辽。

可是,中原的老百姓并不买帐——契丹人的军队是不管后勤的,要吃要用就出去抢,他们管这个叫打草谷,进入中原后,他们也照此办理,四处大肆抢掠——各路武装纷纷抗击契丹侵略者,小股辽兵不断遭到歼灭,令耶律德光出我没想到中国人如此难制的感叹,不得不下令撤退。

就在撤退的路上,相州人民起来反抗,耶律德光下令攻城破后进行大屠杀,男子全部杀死,女子都随军带回草原。

契丹兵杀人杀到最后甚至玩出把婴儿抛到空中用刀捅死的花样。

后来驻守相州的官员光掩埋的尸骸就达到了十余万具。

撤出开封的时候正是四月,天气正热,习惯生活在北方塞外的耶律德光很快就水土不服生了病,走到半路就翘了辫子。

传说他去世的地方叫杀胡林,不过也很难说这个地名是原来就有的,正好被他撞上了,还是后来宋人专门起来恶心辽人的。

天气酷热,尸体会很快腐烂,契丹人为了把耶律德光的尸体运回草原,就把他的肚子剖开,摘除肠胃,在里面放满了盐,直接把皇帝整成了好大一块腌腊肉。

中原的百姓管这叫帝羓,我们可以将这两个字理解为皇帝牌腊肉。

辽太宗耶律德光之死引了一场大规模的分裂——游牧部落联盟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导致的内部分裂可以算是常态,不生才奇怪。

这其实也可以算契丹草原帝国的一次危机。

但老天又帮了契丹人一把——中原的大小军阀继续醉心于拳头比大小的比赛,对于契丹,只要他们不来添乱就行了。

和部落联盟不同的是,已经走在通往集权帝国道路上的契丹并没有像之前的匈奴、突厥那样分裂下去——他们分而又合了。

接着即位的辽世宗耶律耶律阮、穆宗耶律璟无论是雄才大略还是能力手段都不能和阿保机、德光这样的强人相提并论。

但他们的时代却是契丹帝国史上最关键的时刻——就在他们的时代,契丹正式完成了从部落联盟到集权帝国的蜕变——从他们自身就可以看出。

靠强人维持的政权很常见,草原上出现过太多,但在强人死后,大多免不了四分五裂的命运。

而只有常人甚至庸人都能维持政权的稳定和整体性的时候,这个政权才是真正进化到了有严整的政治架构的集权帝国。

耶律德光灭后晋,真正接触到了中原政权的组织形式,他带回的大量后晋高级官员也为契丹政权结构的最后完成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就在这个时代,日后辽帝国的基本政权结构最终固定下来。

谈到辽帝国的政治架构,却是出了名的复杂。

辽帝国根本的政治组织结构是啥?可能会有许多人说是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以汉制制汉人,北面官以契丹制制契丹人。

正确,但不完全正确。

因为还有一个根本,斡鲁朵制度。

而偏偏这两个制度还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

每个辽帝上台的时候,都要从各个契丹和其他游牧部落以及生活在州县中的汉族、渤海族人民中抽调出一部分,脱离国家政府,组成自己的私属游牧集团,这就是斡鲁朵,汉语的意思是行宫。

这个游牧集团一旦产生就不再解散,在皇帝生前,它扈从着皇帝在国内四处迁徙游牧,皇帝的所有子孙后裔(除了即位为新皇帝的)也隶属于这个斡鲁朵。

而在皇帝死后,则作为先帝的遗产,追随着新皇帝继续履行扈从的职责——虽然新皇帝也要组建自己的斡鲁朵。

终辽一世,共有九位皇帝,两位当权太后,一位皇弟和一为权势滔天的大臣组建了十三个斡鲁朵,称为十二宫一府。

斡鲁朵由于是皇帝的私属,所以并不归政府管辖,组成它的各族百姓也不由国家管理。

在它的内部,也有南北面官之分,由北面官管理部族百姓,由南面官管理汉族和渤海族百姓。

而按辽的兵制,每个成年男子都是士兵。

我们可以现,斡鲁朵这个巨大的游牧集团实际上是皇帝手中随时都掌握着的一只可观的军事力量。

在跟随皇帝迁徙之外,还有一部分汉族和渤海族百姓,他们定居分布在全国各地,但也属于斡鲁朵,也不是国家的齐民编户,称为蕃汉转户。

他们平时劳动,为迁徙的斡鲁朵提供经济支持,战时如有需要,则马上转为军队,就是所谓的宫卫骑军。

斡鲁朵之外的部族和州县下辖的定居百姓才归辽政府统辖。

同样,由北面官管理部族百姓,由南面官管理定居的汉、渤海族百姓。

辽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分别管理北面官和南面官的北、南枢密院。

由北面官管理的各部族又被分为两部分,分别隶属于北南二府(契丹人在命名两分的机构时,习惯使用南北作为区分,北、南面,北、南府和后面要提到的北、南院是不同的概念),二府的长官称宰相,其中北府宰相原则上由后族萧氏世预其选,而南府宰相原则上由皇族耶律氏世预其选。

但有原则就是用来被打破的,到了辽中后期,也偶尔出现了汉族人担任北面官里的两府宰相,我们姑且可以把这看成民族融合的加深吧。

北南二府统辖了辽境内的所有部族,包括契丹、奚、室韦、女真、祖卜等等。

其中契丹本部的诸部族中,五院部、六院部、品部、乌隗部、涅剌部、突吕不部隶属北府,乙室部、楮特部、突举部隶属南府。

这九个契丹部族里,又属五院部、六院部和乙室部最为强大,它们的领被称为大王,官署被称谓王府。

而五院部又称北院,六院部又称南院——那是因为这两个部落是由一个部落分割而成,那就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出生其中并凭借其力量统一契丹的迭剌部。

正因为迭剌部太过强大,阿保机才将其一份为二,另立皇帝绝对掌握的斡鲁朵制度。

而就算这样,五院部、六院部仍旧是契丹诸部中数一数二的大部落,更由于和辽国宗室不一般的亲缘关系,从而被视为皇族的一部分。

统领两部的北院大王和南院大王的政治地位自然也是相当的高。

被契丹征服的奚组族也有着强大的势力,契丹人在同化奚人的同时,也给了奚族较高的地位,奚族设为奚王府,和南、北、乙室三大部并称为辽的四王府。

辽国的部族兵制也十分独特,所有的部族都在平时分出一小部分男丁服役去边界戍守,过一段时间后再轮番替代,这和唐代府兵制度很有相似之处。

而一旦生大规模战事,则在政府命令下全体动员开赴战场——因此不要问辽究竟有多少军队,辽统治下的游牧部落有多少男丁,他就能动员出多少部队——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

北院、南院、乙室三王府部族的驻扎地沿燕山山脉和阴山山脉的北麓自东向西一字排开,一旦燕云有事,就可以就近动员增援。

而燕云地区还存在着汉军,和中原地区的军队一样,辽的汉军也是募兵制下的职业兵,当兵吃粮,为国服役。

每当我路过北厩西北的西直门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的望一望西环广场那造型奇特的三座拱型大楼,因为在它们后面,有一座并不出名的小桥,叫高梁桥,桥下的长河,便是高梁河。

如果我们把时间倒转一千三百年的话,就在现在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的同一块地面上,身穿黑色铁甲的骑兵排出编队和红色军装的步兵组成的方阵正激烈的搏杀,数万支长矛组成了森林,漫天的箭矢下成了暴雨,无数的马蹄踩出漫天的烟尘和震耳欲聋的雷声……公元979年,就在这片土地上生了一场决定了当时中国命运的会战——宋辽高梁河会战。

这一仗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宋占领燕云统一全国梦想的破灭。

从此之后,宋顶着积弱的恶名生存在史书中长达一千年。

公元979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一个不太平的年份。

农历(此后的日期均为农历,不注)五月六日,清晨,宋太宗赵光义站在太原城北门的城台上遥望北方,他的背后,北汉国王刘继元身着素服纱帽,正在宋军将士的押送下一步步走下城台——前一天的晚上,坚守太原孤城四个月的刘继元终于守不下去了,向攻城的宋军投降。

他那落寞的背影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那个叫做五代十国的分崩离析、兵荒马乱的时代。

公元9o7年,东亚曾经的巨人唐王朝,安史之乱后在藩镇割据和阉党擅权的内外交困中苟延残喘了近一个半世纪,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

它带走了全部的宦官作为陪葬,让一群手握兵权的大小藩镇分割了自己的遗体。

这是一个只论拳头的年代,这个年代流行一句大实话——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于是一群五大三粗的武人相互比较着拳头的大小,走马灯一般的轮流坐庄。

就是实在对自己的拳头最大没有信心的,也不甘示弱纷纷占据自己的一块地盘,当起土皇帝来。

而就在这些大小藩镇你争我夺,相互攻杀的时候,北方塞外的草原上,一个强大的政权崛起了,契丹人。

其实远在武则天当权,大唐王朝正辉煌的时代,契丹人就已经开始当刺头了。

那时候草原上最强大的势力是复兴的后突厥汗国,不过和还是个小弟弟的契丹比,后突厥这个老大当的实在是太怂了点——论和唐打的仗,论给唐造成的损失,三个后突厥也比不上契丹。

从武周到安史之乱这么短短六十年的时间里,契丹和唐军大规模的交锋近十次,胜负比例居然过了二比一,更有连续两次击败十余万大军,歼灭大半,破军杀将的辉煌胜利。

收复河西四镇的英雄王孝杰、薛仁贵的儿子,后来在武街之战中痛揍吐蕃的薛讷、祸乱中原,差点要了大唐王朝命的安禄山……他们却都是契丹人的手下败将。

只是那个时候契丹的实力还太弱小,他们只能选择依附于后突厥与唐对抗或者依附于唐与突厥对抗。

他们需要机会,展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

公元84o年,取代后突厥的草原王者回鹘汗国灭亡。

草原上的权力真空给当时依附于回鹘的各小部族留下了广阔的天空。

室韦、契丹、奚、沙陀、党项……谁能在新的一轮竞争中拔得头筹,谁就能更有希望淘宝网女装 天猫淘宝商城 淘宝网女装冬装外套 www.taobar8.com成为新的王者。

在竞争的初期,契丹并不被看好,在懦弱的领痕德堇可汗的带领下,甚至连割据幽州的藩镇军阀刘仁恭都能不时去欺负他们,敲诈他们。

契丹人无法忍受这样的领,于是,他们推举契丹八部中最强大的迭剌部的领耶律阿保机为可汗。

这成为契丹民族崛起的转折点。

在阿保机的带领下,契丹人不断去中原掠夺人口物资,然后,再依靠掠夺来的汉族和渤海族农民展农业,利用汉族士人构建更加有力的上层统治体系。

同时,去中原纷乱的政局中插上一脚。

就这样,契丹的势力不断的壮大,更重要的是,不仅是数量上的加强,更是质量上的蜕变,到公元916年,阿保机仿照中原的王朝体制,称皇帝,建年号神册,国号契丹。

虽然这时候的契丹政权还有着浓厚的部落联盟的味道,因此此前此后,阿保机和他的儿子、孙子还不得不面对一系列部落联盟中常见的内部叛乱和分裂。

但这毕竟是通往集权帝国道路上的关键一步。

契丹人用了76年走出的这一步,之前的匈奴人、突厥人几百年都没能迈出去。

就如五胡乱华时代从这里成功崛起的鲜卑族一样,同样出身辽河流域的契丹有着相同的特质——有着非凡的包容力和转变力,从而能将纯游牧的部落与半农半牧甚至纯农耕的人群结合在一起,并随着内部群体成员与外在资源环境的变化而转型。

前提是给他们展的空间和机遇——上一次是五胡乱华,这一次是五代十国,给他们的展提供了熬过最脆弱的蜕变期的机会。

公元92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去世,在死之前,他给自己的继承人赚下了丰厚的遗产,对外,吞并了室韦、奚和渤海国,基本统一了北方草原和东北的森林草原地区,更打进榆关(今天的山海关),占领了营州、滦州和平州地区(今天的昌黎、迁安、滦县和唐山地区),将草原帝国的势力扩张到燕山以内,中原的一角。

对内,初步建立起完整的统治构架,辽河流域的农业也蓬勃的展起来。

一个新的草原霸主已经隐然成型了。

继承他位子的,是他的儿子耶律德光,父亲的遗产,使他有了进一步挑战的实力。

无论是对外挑战中原的霸权,还是对内挑战那些部落的酋长。

很快,中原的拳头比大小竞赛就给他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有人拳头不够大,又想坐庄,于是就想办法作弊,请他这个拳头够大的来助拳。

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派人来请他帮忙对抗后唐末帝李从珂,扶自己坐上帝位。

代价是送上沿着阴山和燕山山脉南侧的幽、涿、蓟、松、顺、瀛、莫、蔚、朔、云、应、新、妫、儒、武、寰十六州(也就是今天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向契丹称臣,并且腆着脸认小自己11岁的耶律德光为父。

耶律德光一盘算,这生意划算,名利双收,还外带一便宜儿子。

于是,在他的支持下,石敬塘翻盘成功,推翻了后唐,建立了后晋政权。

而作为传统中原王朝对抗北方草原帝国的前沿要地的燕云十六州和作为关键屏障的阴山和燕山山脉,也落入了契丹人手中。

中原的大门,便从此向契丹人敞开了。

六月债,还得快,后晋的报应马上就到。

石敬塘死后,他的侄子石重贵登位,由于不满对契丹的屈辱地位,他向耶律德光提出不称臣,这在耶律德光看来无疑是忘恩负义。

于是大怒的耶律德光连年进攻后晋。

虽然后晋军在作战中获得了像阳城之战这样巨大的胜利,但架不住无险可守,契丹人想什么时候来进攻就可以什么时候来。

后晋军却处在输不起的境地,一旦关键性的会战失败,国家也就只有灭亡了。

在抗住了前两次大规模进攻后,第三次终于崩溃,大军统帅杜重威在被包围后向耶律德光投降,契丹人长驱直入攻入开封,后晋亡国。

直到这个时候,耶律德光才现,在赛场上,已经没人比他的拳头更大,那么,也应当由他来坐庄了。

于是他在开封以汉人的礼节登上皇帝的宝座,改国号为辽。

可是,中原的老百姓并不买帐——契丹人的军队是不管后勤的,要吃要用就出去抢,他们管这个叫打草谷,进入中原后,他们也照此办理,四处大肆抢掠——各路武装纷纷抗击契丹侵略者,小股辽兵不断遭到歼灭,令耶律德光出我没想到中国人如此难制的感叹,不得不下令撤退。

就在撤退的路上,相州人民起来反抗,耶律德光下令攻城破后进行大屠杀,男子全部杀死,女子都随军带回草原。

契丹兵杀人杀到最后甚至玩出把婴儿抛到空中用刀捅死的花样。

后来驻守相州的官员光掩埋的尸骸就达到了十余万具。

撤出开封的时候正是四月,天气正热,习惯生活在北方塞外的耶律德光很快就水土不服生了病,走到半路就翘了辫子。

传说他去世的地方叫杀胡林,不过也很难说这个地名是原来就有的,正好被他撞上了,还是后来宋人专门起来恶心辽人的。

天气酷热,尸体会很快腐烂,契丹人为了把耶律德光的尸体运回草原,就把他的肚子剖开,摘除肠胃,在里面放满了盐,直接把皇帝整成了好大一块腌腊肉。

中原的百姓管这叫帝羓,我们可以将这两个字理解为皇帝牌腊肉。

辽太宗耶律德光之死引了一场大规模的分裂——游牧部落联盟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导致的内部分裂可以算是常态,不生才奇怪。

这其实也可以算契丹草原帝国的一次危机。

但老天又帮了契丹人一把——中原的大小军阀继续醉心于拳头比大小的比赛,对于契丹,只要他们不来添乱就行了。

和部落联盟不同的是,已经走在通往集权帝国道路上的契丹并没有像之前的匈奴、突厥那样分裂下去——他们分而又合了。

接着即位的辽世宗耶律耶律阮、穆宗耶律璟无论是雄才大略还是能力手段都不能和阿保机、德光这样的强人相提并论。

但他们的时代却是契丹帝国史上最关键的时刻——就在他们的时代,契丹正式完成了从部落联盟到集权帝国的蜕变——从他们自身就可以看出。

靠强人维持的政权很常见,草原上出现过太多,但在强人死后,大多免不了四分五裂的命运。

而只有常人甚至庸人都能维持政权的稳定和整体性的时候,这个政权才是真正进化到了有严整的政治架构的集权帝国。

耶律德光灭后晋,真正接触到了中原政权的组织形式,他带回的大量后晋高级官员也为契丹政权结构的最后完成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就在这个时代,日后辽帝国的基本政权结构最终固定下来。

谈到辽帝国的政治架构,却是出了名的复杂。

辽帝国根本的政治组织结构是啥?可能会有许多人说是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以汉制制汉人,北面官以契丹制制契丹人。

正确,但不完全正确。

因为还有一个根本,斡鲁朵制度。

而偏偏这两个制度还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

每个辽帝上台的时候,都要从各个契丹和其他游牧部落以及生活在州县中的汉族、渤海族人民中抽调出一部分,脱离国家政府,组成自己的私属游牧集团,这就是斡鲁朵,汉语的意思是行宫。

这个游牧集团一旦产生就不再解散,在皇帝生前,它扈从着皇帝在国内四处迁徙游牧,皇帝的所有子孙后裔(除了即位为新皇帝的)也隶属于这个斡鲁朵。

而在皇帝死后,则作为先帝的遗产,追随着新皇帝继续履行扈从的职责——虽然新皇帝也要组建自己的斡鲁朵。

终辽一世,共有九位皇帝,两位当权太后,一位皇弟和一为权势滔天的大臣组建了十三个斡鲁朵,称为十二宫一府。

斡鲁朵由于是皇帝的私属,所以并不归政府管辖,组成它的各族百姓也不由国家管理。

在它的内部,也有南北面官之分,由北面官管理部族百姓,由南面官管理汉族和渤海族百姓。

而按辽的兵制,每个成年男子都是士兵。

我们可以现,斡鲁朵这个巨大的游牧集团实际上是皇帝手中随时都掌握着的一只可观的军事力量。

在跟随皇帝迁徙之外,还有一部分汉族和渤海族百姓,他们定居分布在全国各地,但也属于斡鲁朵,也不是国家的齐民编户,称为蕃汉转户。

他们平时劳动,为迁徙的斡鲁朵提供经济支持,战时如有需要,则马上转为军队,就是所谓的宫卫骑军。

斡鲁朵之外的部族和州县下辖的定居百姓才归辽政府统辖。

同样,由北面官管理部族百姓,由南面官管理定居的汉、渤海族百姓。

辽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分别管理北面官和南面官的北、南枢密院。

由北面官管理的各部族又被分为两部分,分别隶属于北南二府(契丹人在命名两分的机构时,习惯使用南北作为区分,北、南面,北、南府和后面要提到的北、南院是不同的概念),二府的长官称宰相,其中北府宰相原则上由后族萧氏世预其选,而南府宰相原则上由皇族耶律氏世预其选。

但有原则就是用来被打破的,到了辽中后期,也偶尔出现了汉族人担任北面官里的两府宰相,我们姑且可以把这看成民族融合的加深吧。

北南二府统辖了辽境内的所有部族,包括契丹、奚、室韦、女真、祖卜等等。

其中契丹本部的诸部族中,五院部、六院部、品部、乌隗部、涅剌部、突吕不部隶属北府,乙室部、楮特部、突举部隶属南府。

这九个契丹部族里,又属五院部、六院部和乙室部最为强大,它们的领被称为大王,官署被称谓王府。

而五院部又称北院,六院部又称南院——那是因为这两个部落是由一个部落分割而成,那就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出生其中并凭借其力量统一契丹的迭剌部。

正因为迭剌部太过强大,阿保机才将其一份为二,另立皇帝绝对掌握的斡鲁朵制度。

而就算这样,五院部、六院部仍旧是契丹诸部中数一数二的大部落,更由于和辽国宗室不一般的亲缘关系,从而被视为皇族的一部分。

统领两部的北院大王和南院大王的政治地位自然也是相当的高。

被契丹征服的奚组族也有着强大的势力,契丹人在同化奚人的同时,也给了奚族较高的地位,奚族设为奚王府,和南、北、乙室三大部并称为辽的四王府。

辽国的部族兵制也十分独特,所有的部族都在平时分出一小部分男丁服役去边界戍守,过一段时间后再轮番替代,这和唐代府兵制度很有相似之处。

而一旦生大规模战事,则在政府命令下全体动员开赴战场——因此不要问辽究竟有多少军队,辽统治下的游牧部落有多少男丁,他就能动员出多少部队——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

北院、南院、乙室三王府部族的驻扎地沿燕山山脉和阴山山脉的北麓自东向西一字排开,一旦燕云有事,就可以就近动员增援。

而燕云地区还存在着汉军,和中原地区的军队一样,辽的汉军也是募兵制下的职业兵,当兵吃粮,为国服役。

每当我路过北厩西北的西直门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的望一望西环广场那造型奇特的三座拱型大楼,因为在它们后面,有一座并不出名的小桥,叫高梁桥,桥下的长河,便是高梁河。

如果我们把时间倒转一千三百年的话,就在现在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的同一块地面上,身穿黑色铁甲的骑兵排出编队和红色军装的步兵组成的方阵正激烈的搏杀,数万支长矛组成了森林,漫天的箭矢下成了暴雨,无数的马蹄踩出漫天的烟尘和震耳欲聋的雷声……公元979年,就在这片土地上生了一场决定了当时中国命运的会战——宋辽高梁河会战。

这一仗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宋占领燕云统一全国梦想的破灭。

从此之后,宋顶着积弱的恶名生存在史书中长达一千年。

公元979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一个不太平的年份。

农历(此后的日期均为农历,不注)五月六日,清晨,宋太宗赵光义站在太原城北门的城台上遥望北方,他的背后,北汉国王刘继元身着素服纱帽,正在宋军将士的押送下一步步走下城台——前一天的晚上,坚守太原孤城四个月的刘继元终于守不下去了,向攻城的宋军投降。

他那落寞的背影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那个叫做五代十国的分崩离析、兵荒马乱的时代。

公元9o7年,东亚曾经的巨人唐王朝,安史之乱后在藩镇割据和阉党擅权的内外交困中苟延残喘了近一个半世纪,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

它带走了全部的宦官作为陪葬,让一群手握兵权的大小藩镇分割了自己的遗体。

这是一个只论拳头的年代,这个年代流行一句大实话——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于是一群五大三粗的武人相互比较着拳头的大小,走马灯一般的轮流坐庄。

就是实在对自己的拳头最大没有信心的,也不甘示弱纷纷占据自己的一块地盘,当起土皇帝来。

而就在这些大小藩镇你争我夺,相互攻杀的时候,北方塞外的草原上,一个强大的政权崛起了,契丹人。

其实远在武则天当权,大唐王朝正辉煌的时代,契丹人就已经开始当刺头了。

那时候草原上最强大的势力是复兴的后突厥汗国,不过和还是个小弟弟的契丹比,后突厥这个老大当的实在是太怂了点——论和唐打的仗,论给唐造成的损失,三个后突厥也比不上契丹。

从武周到安史之乱这么短短六十年的时间里,契丹和唐军大规模的交锋近十次,胜负比例居然过了二比一,更有连续两次击败十余万大军,歼灭大半,破军杀将的辉煌胜利。

收复河西四镇的英雄王孝杰、薛仁贵的儿子,后来在武街之战中痛揍吐蕃的薛讷、祸乱中原,差点要了大唐王朝命的安禄山……他们却都是契丹人的手下败将。

只是那个时候契丹的实力还太弱小,他们只能选择依附于后突厥与唐对抗或者依附于唐与突厥对抗。

他们需要机会,展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

公元84o年,取代后突厥的草原王者回鹘汗国灭亡。

草原上的权力真空给当时依附于回鹘的各小部族留下了广阔的天空。

室韦、契丹、奚、沙陀、党项……谁能在新的一轮竞争中拔得头筹,谁就能更有希望淘宝网女装 天猫淘宝商城 淘宝网女装冬装外套 www.taobar8.com成为新的王者。

在竞争的初期,契丹并不被看好,在懦弱的领痕德堇可汗的带领下,甚至连割据幽州的藩镇军阀刘仁恭都能不时去欺负他们,敲诈他们。

契丹人无法忍受这样的领,于是,他们推举契丹八部中最强大的迭剌部的领耶律阿保机为可汗。

这成为契丹民族崛起的转折点。

在阿保机的带领下,契丹人不断去中原掠夺人口物资,然后,再依靠掠夺来的汉族和渤海族农民展农业,利用汉族士人构建更加有力的上层统治体系。

同时,去中原纷乱的政局中插上一脚。

就这样,契丹的势力不断的壮大,更重要的是,不仅是数量上的加强,更是质量上的蜕变,到公元916年,阿保机仿照中原的王朝体制,称皇帝,建年号神册,国号契丹。

虽然这时候的契丹政权还有着浓厚的部落联盟的味道,因此此前此后,阿保机和他的儿子、孙子还不得不面对一系列部落联盟中常见的内部叛乱和分裂。

但这毕竟是通往集权帝国道路上的关键一步。

契丹人用了76年走出的这一步,之前的匈奴人、突厥人几百年都没能迈出去。

就如五胡乱华时代从这里成功崛起的鲜卑族一样,同样出身辽河流域的契丹有着相同的特质——有着非凡的包容力和转变力,从而能将纯游牧的部落与半农半牧甚至纯农耕的人群结合在一起,并随着内部群体成员与外在资源环境的变化而转型。

前提是给他们展的空间和机遇——上一次是五胡乱华,这一次是五代十国,给他们的展提供了熬过最脆弱的蜕变期的机会。

公元92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去世,在死之前,他给自己的继承人赚下了丰厚的遗产,对外,吞并了室韦、奚和渤海国,基本统一了北方草原和东北的森林草原地区,更打进榆关(今天的山海关),占领了营州、滦州和平州地区(今天的昌黎、迁安、滦县和唐山地区),将草原帝国的势力扩张到燕山以内,中原的一角。

对内,初步建立起完整的统治构架,辽河流域的农业也蓬勃的展起来。

一个新的草原霸主已经隐然成型了。

继承他位子的,是他的儿子耶律德光,父亲的遗产,使他有了进一步挑战的实力。

无论是对外挑战中原的霸权,还是对内挑战那些部落的酋长。

很快,中原的拳头比大小竞赛就给他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有人拳头不够大,又想坐庄,于是就想办法作弊,请他这个拳头够大的来助拳。

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派人来请他帮忙对抗后唐末帝李从珂,扶自己坐上帝位。

代价是送上沿着阴山和燕山山脉南侧的幽、涿、蓟、松、顺、瀛、莫、蔚、朔、云、应、新、妫、儒、武、寰十六州(也就是今天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向契丹称臣,并且腆着脸认小自己11岁的耶律德光为父。

耶律德光一盘算,这生意划算,名利双收,还外带一便宜儿子。

于是,在他的支持下,石敬塘翻盘成功,推翻了后唐,建立了后晋政权。

而作为传统中原王朝对抗北方草原帝国的前沿要地的燕云十六州和作为关键屏障的阴山和燕山山脉,也落入了契丹人手中。

中原的大门,便从此向契丹人敞开了。

六月债,还得快,后晋的报应马上就到。

石敬塘死后,他的侄子石重贵登位,由于不满对契丹的屈辱地位,他向耶律德光提出不称臣,这在耶律德光看来无疑是忘恩负义。

于是大怒的耶律德光连年进攻后晋。

虽然后晋军在作战中获得了像阳城之战这样巨大的胜利,但架不住无险可守,契丹人想什么时候来进攻就可以什么时候来。

后晋军却处在输不起的境地,一旦关键性的会战失败,国家也就只有灭亡了。

在抗住了前两次大规模进攻后,第三次终于崩溃,大军统帅杜重威在被包围后向耶律德光投降,契丹人长驱直入攻入开封,后晋亡国。

直到这个时候,耶律德光才现,在赛场上,已经没人比他的拳头更大,那么,也应当由他来坐庄了。

于是他在开封以汉人的礼节登上皇帝的宝座,改国号为辽。

可是,中原的老百姓并不买帐——契丹人的军队是不管后勤的,要吃要用就出去抢,他们管这个叫打草谷,进入中原后,他们也照此办理,四处大肆抢掠——各路武装纷纷抗击契丹侵略者,小股辽兵不断遭到歼灭,令耶律德光出我没想到中国人如此难制的感叹,不得不下令撤退。

就在撤退的路上,相州人民起来反抗,耶律德光下令攻城破后进行大屠杀,男子全部杀死,女子都随军带回草原。

契丹兵杀人杀到最后甚至玩出把婴儿抛到空中用刀捅死的花样。

后来驻守相州的官员光掩埋的尸骸就达到了十余万具。

撤出开封的时候正是四月,天气正热,习惯生活在北方塞外的耶律德光很快就水土不服生了病,走到半路就翘了辫子。

传说他去世的地方叫杀胡林,不过也很难说这个地名是原来就有的,正好被他撞上了,还是后来宋人专门起来恶心辽人的。

天气酷热,尸体会很快腐烂,契丹人为了把耶律德光的尸体运回草原,就把他的肚子剖开,摘除肠胃,在里面放满了盐,直接把皇帝整成了好大一块腌腊肉。

中原的百姓管这叫帝羓,我们可以将这两个字理解为皇帝牌腊肉。

辽太宗耶律德光之死引了一场大规模的分裂——游牧部落联盟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导致的内部分裂可以算是常态,不生才奇怪。

这其实也可以算契丹草原帝国的一次危机。

但老天又帮了契丹人一把——中原的大小军阀继续醉心于拳头比大小的比赛,对于契丹,只要他们不来添乱就行了。

和部落联盟不同的是,已经走在通往集权帝国道路上的契丹并没有像之前的匈奴、突厥那样分裂下去——他们分而又合了。

接着即位的辽世宗耶律耶律阮、穆宗耶律璟无论是雄才大略还是能力手段都不能和阿保机、德光这样的强人相提并论。

但他们的时代却是契丹帝国史上最关键的时刻——就在他们的时代,契丹正式完成了从部落联盟到集权帝国的蜕变——从他们自身就可以看出。

靠强人维持的政权很常见,草原上出现过太多,但在强人死后,大多免不了四分五裂的命运。

而只有常人甚至庸人都能维持政权的稳定和整体性的时候,这个政权才是真正进化到了有严整的政治架构的集权帝国。

耶律德光灭后晋,真正接触到了中原政权的组织形式,他带回的大量后晋高级官员也为契丹政权结构的最后完成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就在这个时代,日后辽帝国的基本政权结构最终固定下来。

谈到辽帝国的政治架构,却是出了名的复杂。

辽帝国根本的政治组织结构是啥?可能会有许多人说是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以汉制制汉人,北面官以契丹制制契丹人。

正确,但不完全正确。

因为还有一个根本,斡鲁朵制度。

而偏偏这两个制度还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

每个辽帝上台的时候,都要从各个契丹和其他游牧部落以及生活在州县中的汉族、渤海族人民中抽调出一部分,脱离国家政府,组成自己的私属游牧集团,这就是斡鲁朵,汉语的意思是行宫。

这个游牧集团一旦产生就不再解散,在皇帝生前,它扈从着皇帝在国内四处迁徙游牧,皇帝的所有子孙后裔(除了即位为新皇帝的)也隶属于这个斡鲁朵。

而在皇帝死后,则作为先帝的遗产,追随着新皇帝继续履行扈从的职责——虽然新皇帝也要组建自己的斡鲁朵。

终辽一世,共有九位皇帝,两位当权太后,一位皇弟和一为权势滔天的大臣组建了十三个斡鲁朵,称为十二宫一府。

斡鲁朵由于是皇帝的私属,所以并不归政府管辖,组成它的各族百姓也不由国家管理。

在它的内部,也有南北面官之分,由北面官管理部族百姓,由南面官管理汉族和渤海族百姓。

而按辽的兵制,每个成年男子都是士兵。

我们可以现,斡鲁朵这个巨大的游牧集团实际上是皇帝手中随时都掌握着的一只可观的军事力量。

在跟随皇帝迁徙之外,还有一部分汉族和渤海族百姓,他们定居分布在全国各地,但也属于斡鲁朵,也不是国家的齐民编户,称为蕃汉转户。

他们平时劳动,为迁徙的斡鲁朵提供经济支持,战时如有需要,则马上转为军队,就是所谓的宫卫骑军。

斡鲁朵之外的部族和州县下辖的定居百姓才归辽政府统辖。

同样,由北面官管理部族百姓,由南面官管理定居的汉、渤海族百姓。

辽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分别管理北面官和南面官的北、南枢密院。

由北面官管理的各部族又被分为两部分,分别隶属于北南二府(契丹人在命名两分的机构时,习惯使用南北作为区分,北、南面,北、南府和后面要提到的北、南院是不同的概念),二府的长官称宰相,其中北府宰相原则上由后族萧氏世预其选,而南府宰相原则上由皇族耶律氏世预其选。

但有原则就是用来被打破的,到了辽中后期,也偶尔出现了汉族人担任北面官里的两府宰相,我们姑且可以把这看成民族融合的加深吧。

北南二府统辖了辽境内的所有部族,包括契丹、奚、室韦、女真、祖卜等等。

其中契丹本部的诸部族中,五院部、六院部、品部、乌隗部、涅剌部、突吕不部隶属北府,乙室部、楮特部、突举部隶属南府。

这九个契丹部族里,又属五院部、六院部和乙室部最为强大,它们的领被称为大王,官署被称谓王府。

而五院部又称北院,六院部又称南院——那是因为这两个部落是由一个部落分割而成,那就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出生其中并凭借其力量统一契丹的迭剌部。

正因为迭剌部太过强大,阿保机才将其一份为二,另立皇帝绝对掌握的斡鲁朵制度。

而就算这样,五院部、六院部仍旧是契丹诸部中数一数二的大部落,更由于和辽国宗室不一般的亲缘关系,从而被视为皇族的一部分。

统领两部的北院大王和南院大王的政治地位自然也是相当的高。

被契丹征服的奚组族也有着强大的势力,契丹人在同化奚人的同时,也给了奚族较高的地位,奚族设为奚王府,和南、北、乙室三大部并称为辽的四王府。

辽国的部族兵制也十分独特,所有的部族都在平时分出一小部分男丁服役去边界戍守,过一段时间后再轮番替代,这和唐代府兵制度很有相似之处。

而一旦生大规模战事,则在政府命令下全体动员开赴战场——因此不要问辽究竟有多少军队,辽统治下的游牧部落有多少男丁,他就能动员出多少部队——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

北院、南院、乙室三王府部族的驻扎地沿燕山山脉和阴山山脉的北麓自东向西一字排开,一旦燕云有事,就可以就近动员增援。

而燕云地区还存在着汉军,和中原地区的军队一样,辽的汉军也是募兵制下的职业兵,当兵吃粮,为国服役。

每当我路过北厩西北的西直门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的望一望西环广场那造型奇特的三座拱型大楼,因为在它们后面,有一座并不出名的小桥,叫高梁桥,桥下的长河,便是高梁河。

如果我们把时间倒转一千三百年的话,就在现在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的同一块地面上,身穿黑色铁甲的骑兵排出编队和红色军装的步兵组成的方阵正激烈的搏杀,数万支长矛组成了森林,漫天的箭矢下成了暴雨,无数的马蹄踩出漫天的烟尘和震耳欲聋的雷声……公元979年,就在这片土地上生了一场决定了当时中国命运的会战——宋辽高梁河会战。

这一仗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宋占领燕云统一全国梦想的破灭。

从此之后,宋顶着积弱的恶名生存在史书中长达一千年。

公元979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一个不太平的年份。

农历(此后的日期均为农历,不注)五月六日,清晨,宋太宗赵光义站在太原城北门的城台上遥望北方,他的背后,北汉国王刘继元身着素服纱帽,正在宋军将士的押送下一步步走下城台——前一天的晚上,坚守太原孤城四个月的刘继元终于守不下去了,向攻城的宋军投降。

他那落寞的背影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那个叫做五代十国的分崩离析、兵荒马乱的时代。

公元9o7年,东亚曾经的巨人唐王朝,安史之乱后在藩镇割据和阉党擅权的内外交困中苟延残喘了近一个半世纪,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

它带走了全部的宦官作为陪葬,让一群手握兵权的大小藩镇分割了自己的遗体。

这是一个只论拳头的年代,这个年代流行一句大实话——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于是一群五大三粗的武人相互比较着拳头的大小,走马灯一般的轮流坐庄。

就是实在对自己的拳头最大没有信心的,也不甘示弱纷纷占据自己的一块地盘,当起土皇帝来。

而就在这些大小藩镇你争我夺,相互攻杀的时候,北方塞外的草原上,一个强大的政权崛起了,契丹人。

其实远在武则天当权,大唐王朝正辉煌的时代,契丹人就已经开始当刺头了。

那时候草原上最强大的势力是复兴的后突厥汗国,不过和还是个小弟弟的契丹比,后突厥这个老大当的实在是太怂了点——论和唐打的仗,论给唐造成的损失,三个后突厥也比不上契丹。

从武周到安史之乱这么短短六十年的时间里,契丹和唐军大规模的交锋近十次,胜负比例居然过了二比一,更有连续两次击败十余万大军,歼灭大半,破军杀将的辉煌胜利。

收复河西四镇的英雄王孝杰、薛仁贵的儿子,后来在武街之战中痛揍吐蕃的薛讷、祸乱中原,差点要了大唐王朝命的安禄山……他们却都是契丹人的手下败将。

只是那个时候契丹的实力还太弱小,他们只能选择依附于后突厥与唐对抗或者依附于唐与突厥对抗。

他们需要机会,展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

公元84o年,取代后突厥的草原王者回鹘汗国灭亡。

草原上的权力真空给当时依附于回鹘的各小部族留下了广阔的天空。

室韦、契丹、奚、沙陀、党项……谁能在新的一轮竞争中拔得头筹,谁就能更有希望淘宝网女装 天猫淘宝商城 淘宝网女装冬装外套 www.taobar8.com成为新的王者。

在竞争的初期,契丹并不被看好,在懦弱的领痕德堇可汗的带领下,甚至连割据幽州的藩镇军阀刘仁恭都能不时去欺负他们,敲诈他们。

契丹人无法忍受这样的领,于是,他们推举契丹八部中最强大的迭剌部的领耶律阿保机为可汗。

这成为契丹民族崛起的转折点。

在阿保机的带领下,契丹人不断去中原掠夺人口物资,然后,再依靠掠夺来的汉族和渤海族农民展农业,利用汉族士人构建更加有力的上层统治体系。

同时,去中原纷乱的政局中插上一脚。

就这样,契丹的势力不断的壮大,更重要的是,不仅是数量上的加强,更是质量上的蜕变,到公元916年,阿保机仿照中原的王朝体制,称皇帝,建年号神册,国号契丹。

虽然这时候的契丹政权还有着浓厚的部落联盟的味道,因此此前此后,阿保机和他的儿子、孙子还不得不面对一系列部落联盟中常见的内部叛乱和分裂。

但这毕竟是通往集权帝国道路上的关键一步。

契丹人用了76年走出的这一步,之前的匈奴人、突厥人几百年都没能迈出去。

就如五胡乱华时代从这里成功崛起的鲜卑族一样,同样出身辽河流域的契丹有着相同的特质——有着非凡的包容力和转变力,从而能将纯游牧的部落与半农半牧甚至纯农耕的人群结合在一起,并随着内部群体成员与外在资源环境的变化而转型。

前提是给他们展的空间和机遇——上一次是五胡乱华,这一次是五代十国,给他们的展提供了熬过最脆弱的蜕变期的机会。

公元92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去世,在死之前,他给自己的继承人赚下了丰厚的遗产,对外,吞并了室韦、奚和渤海国,基本统一了北方草原和东北的森林草原地区,更打进榆关(今天的山海关),占领了营州、滦州和平州地区(今天的昌黎、迁安、滦县和唐山地区),将草原帝国的势力扩张到燕山以内,中原的一角。

对内,初步建立起完整的统治构架,辽河流域的农业也蓬勃的展起来。

一个新的草原霸主已经隐然成型了。

继承他位子的,是他的儿子耶律德光,父亲的遗产,使他有了进一步挑战的实力。

无论是对外挑战中原的霸权,还是对内挑战那些部落的酋长。

很快,中原的拳头比大小竞赛就给他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有人拳头不够大,又想坐庄,于是就想办法作弊,请他这个拳头够大的来助拳。

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派人来请他帮忙对抗后唐末帝李从珂,扶自己坐上帝位。

代价是送上沿着阴山和燕山山脉南侧的幽、涿、蓟、松、顺、瀛、莫、蔚、朔、云、应、新、妫、儒、武、寰十六州(也就是今天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向契丹称臣,并且腆着脸认小自己11岁的耶律德光为父。

耶律德光一盘算,这生意划算,名利双收,还外带一便宜儿子。

于是,在他的支持下,石敬塘翻盘成功,推翻了后唐,建立了后晋政权。

而作为传统中原王朝对抗北方草原帝国的前沿要地的燕云十六州和作为关键屏障的阴山和燕山山脉,也落入了契丹人手中。

中原的大门,便从此向契丹人敞开了。

六月债,还得快,后晋的报应马上就到。

石敬塘死后,他的侄子石重贵登位,由于不满对契丹的屈辱地位,他向耶律德光提出不称臣,这在耶律德光看来无疑是忘恩负义。

于是大怒的耶律德光连年进攻后晋。

虽然后晋军在作战中获得了像阳城之战这样巨大的胜利,但架不住无险可守,契丹人想什么时候来进攻就可以什么时候来。

后晋军却处在输不起的境地,一旦关键性的会战失败,国家也就只有灭亡了。

在抗住了前两次大规模进攻后,第三次终于崩溃,大军统帅杜重威在被包围后向耶律德光投降,契丹人长驱直入攻入开封,后晋亡国。

直到这个时候,耶律德光才现,在赛场上,已经没人比他的拳头更大,那么,也应当由他来坐庄了。

于是他在开封以汉人的礼节登上皇帝的宝座,改国号为辽。

可是,中原的老百姓并不买帐——契丹人的军队是不管后勤的,要吃要用就出去抢,他们管这个叫打草谷,进入中原后,他们也照此办理,四处大肆抢掠——各路武装纷纷抗击契丹侵略者,小股辽兵不断遭到歼灭,令耶律德光出我没想到中国人如此难制的感叹,不得不下令撤退。

就在撤退的路上,相州人民起来反抗,耶律德光下令攻城破后进行大屠杀,男子全部杀死,女子都随军带回草原。

契丹兵杀人杀到最后甚至玩出把婴儿抛到空中用刀捅死的花样。

后来驻守相州的官员光掩埋的尸骸就达到了十余万具。

撤出开封的时候正是四月,天气正热,习惯生活在北方塞外的耶律德光很快就水土不服生了病,走到半路就翘了辫子。

传说他去世的地方叫杀胡林,不过也很难说这个地名是原来就有的,正好被他撞上了,还是后来宋人专门起来恶心辽人的。

天气酷热,尸体会很快腐烂,契丹人为了把耶律德光的尸体运回草原,就把他的肚子剖开,摘除肠胃,在里面放满了盐,直接把皇帝整成了好大一块腌腊肉。

中原的百姓管这叫帝羓,我们可以将这两个字理解为皇帝牌腊肉。

辽太宗耶律德光之死引了一场大规模的分裂——游牧部落联盟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导致的内部分裂可以算是常态,不生才奇怪。

这其实也可以算契丹草原帝国的一次危机。

但老天又帮了契丹人一把——中原的大小军阀继续醉心于拳头比大小的比赛,对于契丹,只要他们不来添乱就行了。

和部落联盟不同的是,已经走在通往集权帝国道路上的契丹并没有像之前的匈奴、突厥那样分裂下去——他们分而又合了。

接着即位的辽世宗耶律耶律阮、穆宗耶律璟无论是雄才大略还是能力手段都不能和阿保机、德光这样的强人相提并论。

但他们的时代却是契丹帝国史上最关键的时刻——就在他们的时代,契丹正式完成了从部落联盟到集权帝国的蜕变——从他们自身就可以看出。

靠强人维持的政权很常见,草原上出现过太多,但在强人死后,大多免不了四分五裂的命运。

而只有常人甚至庸人都能维持政权的稳定和整体性的时候,这个政权才是真正进化到了有严整的政治架构的集权帝国。

耶律德光灭后晋,真正接触到了中原政权的组织形式,他带回的大量后晋高级官员也为契丹政权结构的最后完成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就在这个时代,日后辽帝国的基本政权结构最终固定下来。

谈到辽帝国的政治架构,却是出了名的复杂。

辽帝国根本的政治组织结构是啥?可能会有许多人说是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以汉制制汉人,北面官以契丹制制契丹人。

正确,但不完全正确。

因为还有一个根本,斡鲁朵制度。

而偏偏这两个制度还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

每个辽帝上台的时候,都要从各个契丹和其他游牧部落以及生活在州县中的汉族、渤海族人民中抽调出一部分,脱离国家政府,组成自己的私属游牧集团,这就是斡鲁朵,汉语的意思是行宫。

这个游牧集团一旦产生就不再解散,在皇帝生前,它扈从着皇帝在国内四处迁徙游牧,皇帝的所有子孙后裔(除了即位为新皇帝的)也隶属于这个斡鲁朵。

而在皇帝死后,则作为先帝的遗产,追随着新皇帝继续履行扈从的职责——虽然新皇帝也要组建自己的斡鲁朵。

终辽一世,共有九位皇帝,两位当权太后,一位皇弟和一为权势滔天的大臣组建了十三个斡鲁朵,称为十二宫一府。

斡鲁朵由于是皇帝的私属,所以并不归政府管辖,组成它的各族百姓也不由国家管理。

在它的内部,也有南北面官之分,由北面官管理部族百姓,由南面官管理汉族和渤海族百姓。

而按辽的兵制,每个成年男子都是士兵。

我们可以现,斡鲁朵这个巨大的游牧集团实际上是皇帝手中随时都掌握着的一只可观的军事力量。

在跟随皇帝迁徙之外,还有一部分汉族和渤海族百姓,他们定居分布在全国各地,但也属于斡鲁朵,也不是国家的齐民编户,称为蕃汉转户。

他们平时劳动,为迁徙的斡鲁朵提供经济支持,战时如有需要,则马上转为军队,就是所谓的宫卫骑军。

斡鲁朵之外的部族和州县下辖的定居百姓才归辽政府统辖。

同样,由北面官管理部族百姓,由南面官管理定居的汉、渤海族百姓。

辽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分别管理北面官和南面官的北、南枢密院。

由北面官管理的各部族又被分为两部分,分别隶属于北南二府(契丹人在命名两分的机构时,习惯使用南北作为区分,北、南面,北、南府和后面要提到的北、南院是不同的概念),二府的长官称宰相,其中北府宰相原则上由后族萧氏世预其选,而南府宰相原则上由皇族耶律氏世预其选。

但有原则就是用来被打破的,到了辽中后期,也偶尔出现了汉族人担任北面官里的两府宰相,我们姑且可以把这看成民族融合的加深吧。

北南二府统辖了辽境内的所有部族,包括契丹、奚、室韦、女真、祖卜等等。

其中契丹本部的诸部族中,五院部、六院部、品部、乌隗部、涅剌部、突吕不部隶属北府,乙室部、楮特部、突举部隶属南府。

这九个契丹部族里,又属五院部、六院部和乙室部最为强大,它们的领被称为大王,官署被称谓王府。

而五院部又称北院,六院部又称南院——那是因为这两个部落是由一个部落分割而成,那就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出生其中并凭借其力量统一契丹的迭剌部。

正因为迭剌部太过强大,阿保机才将其一份为二,另立皇帝绝对掌握的斡鲁朵制度。

而就算这样,五院部、六院部仍旧是契丹诸部中数一数二的大部落,更由于和辽国宗室不一般的亲缘关系,从而被视为皇族的一部分。

统领两部的北院大王和南院大王的政治地位自然也是相当的高。

被契丹征服的奚组族也有着强大的势力,契丹人在同化奚人的同时,也给了奚族较高的地位,奚族设为奚王府,和南、北、乙室三大部并称为辽的四王府。

辽国的部族兵制也十分独特,所有的部族都在平时分出一小部分男丁服役去边界戍守,过一段时间后再轮番替代,这和唐代府兵制度很有相似之处。

而一旦生大规模战事,则在政府命令下全体动员开赴战场——因此不要问辽究竟有多少军队,辽统治下的游牧部落有多少男丁,他就能动员出多少部队——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

北院、南院、乙室三王府部族的驻扎地沿燕山山脉和阴山山脉的北麓自东向西一字排开,一旦燕云有事,就可以就近动员增援。

而燕云地区还存在着汉军,和中原地区的军队一样,辽的汉军也是募兵制下的职业兵,当兵吃粮,为国服役。

每当我路过北厩西北的西直门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的望一望西环广场那造型奇特的三座拱型大楼,因为在它们后面,有一座并不出名的小桥,叫高梁桥,桥下的长河,便是高梁河。

如果我们把时间倒转一千三百年的话,就在现在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的同一块地面上,身穿黑色铁甲的骑兵排出编队和红色军装的步兵组成的方阵正激烈的搏杀,数万支长矛组成了森林,漫天的箭矢下成了暴雨,无数的马蹄踩出漫天的烟尘和震耳欲聋的雷声……公元979年,就在这片土地上生了一场决定了当时中国命运的会战——宋辽高梁河会战。

这一仗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宋占领燕云统一全国梦想的破灭。

从此之后,宋顶着积弱的恶名生存在史书中长达一千年。

公元979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一个不太平的年份。

农历(此后的日期均为农历,不注)五月六日,清晨,宋太宗赵光义站在太原城北门的城台上遥望北方,他的背后,北汉国王刘继元身着素服纱帽,正在宋军将士的押送下一步步走下城台——前一天的晚上,坚守太原孤城四个月的刘继元终于守不下去了,向攻城的宋军投降。

他那落寞的背影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那个叫做五代十国的分崩离析、兵荒马乱的时代。

公元9o7年,东亚曾经的巨人唐王朝,安史之乱后在藩镇割据和阉党擅权的内外交困中苟延残喘了近一个半世纪,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

它带走了全部的宦官作为陪葬,让一群手握兵权的大小藩镇分割了自己的遗体。

这是一个只论拳头的年代,这个年代流行一句大实话——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于是一群五大三粗的武人相互比较着拳头的大小,走马灯一般的轮流坐庄。

就是实在对自己的拳头最大没有信心的,也不甘示弱纷纷占据自己的一块地盘,当起土皇帝来。

而就在这些大小藩镇你争我夺,相互攻杀的时候,北方塞外的草原上,一个强大的政权崛起了,契丹人。

其实远在武则天当权,大唐王朝正辉煌的时代,契丹人就已经开始当刺头了。

那时候草原上最强大的势力是复兴的后突厥汗国,不过和还是个小弟弟的契丹比,后突厥这个老大当的实在是太怂了点——论和唐打的仗,论给唐造成的损失,三个后突厥也比不上契丹。

从武周到安史之乱这么短短六十年的时间里,契丹和唐军大规模的交锋近十次,胜负比例居然过了二比一,更有连续两次击败十余万大军,歼灭大半,破军杀将的辉煌胜利。

收复河西四镇的英雄王孝杰、薛仁贵的儿子,后来在武街之战中痛揍吐蕃的薛讷、祸乱中原,差点要了大唐王朝命的安禄山……他们却都是契丹人的手下败将。

只是那个时候契丹的实力还太弱小,他们只能选择依附于后突厥与唐对抗或者依附于唐与突厥对抗。

他们需要机会,展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

公元84o年,取代后突厥的草原王者回鹘汗国灭亡。

草原上的权力真空给当时依附于回鹘的各小部族留下了广阔的天空。

室韦、契丹、奚、沙陀、党项……谁能在新的一轮竞争中拔得头筹,谁就能更有希望淘宝网女装 天猫淘宝商城 淘宝网女装冬装外套 www.taobar8.com成为新的王者。

在竞争的初期,契丹并不被看好,在懦弱的领痕德堇可汗的带领下,甚至连割据幽州的藩镇军阀刘仁恭都能不时去欺负他们,敲诈他们。

契丹人无法忍受这样的领,于是,他们推举契丹八部中最强大的迭剌部的领耶律阿保机为可汗。

这成为契丹民族崛起的转折点。

在阿保机的带领下,契丹人不断去中原掠夺人口物资,然后,再依靠掠夺来的汉族和渤海族农民展农业,利用汉族士人构建更加有力的上层统治体系。

同时,去中原纷乱的政局中插上一脚。

就这样,契丹的势力不断的壮大,更重要的是,不仅是数量上的加强,更是质量上的蜕变,到公元916年,阿保机仿照中原的王朝体制,称皇帝,建年号神册,国号契丹。

虽然这时候的契丹政权还有着浓厚的部落联盟的味道,因此此前此后,阿保机和他的儿子、孙子还不得不面对一系列部落联盟中常见的内部叛乱和分裂。

但这毕竟是通往集权帝国道路上的关键一步。

契丹人用了76年走出的这一步,之前的匈奴人、突厥人几百年都没能迈出去。

就如五胡乱华时代从这里成功崛起的鲜卑族一样,同样出身辽河流域的契丹有着相同的特质——有着非凡的包容力和转变力,从而能将纯游牧的部落与半农半牧甚至纯农耕的人群结合在一起,并随着内部群体成员与外在资源环境的变化而转型。

前提是给他们展的空间和机遇——上一次是五胡乱华,这一次是五代十国,给他们的展提供了熬过最脆弱的蜕变期的机会。

公元92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去世,在死之前,他给自己的继承人赚下了丰厚的遗产,对外,吞并了室韦、奚和渤海国,基本统一了北方草原和东北的森林草原地区,更打进榆关(今天的山海关),占领了营州、滦州和平州地区(今天的昌黎、迁安、滦县和唐山地区),将草原帝国的势力扩张到燕山以内,中原的一角。

对内,初步建立起完整的统治构架,辽河流域的农业也蓬勃的展起来。

一个新的草原霸主已经隐然成型了。

继承他位子的,是他的儿子耶律德光,父亲的遗产,使他有了进一步挑战的实力。

无论是对外挑战中原的霸权,还是对内挑战那些部落的酋长。

很快,中原的拳头比大小竞赛就给他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有人拳头不够大,又想坐庄,于是就想办法作弊,请他这个拳头够大的来助拳。

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派人来请他帮忙对抗后唐末帝李从珂,扶自己坐上帝位。

代价是送上沿着阴山和燕山山脉南侧的幽、涿、蓟、松、顺、瀛、莫、蔚、朔、云、应、新、妫、儒、武、寰十六州(也就是今天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向契丹称臣,并且腆着脸认小自己11岁的耶律德光为父。

耶律德光一盘算,这生意划算,名利双收,还外带一便宜儿子。

于是,在他的支持下,石敬塘翻盘成功,推翻了后唐,建立了后晋政权。

而作为传统中原王朝对抗北方草原帝国的前沿要地的燕云十六州和作为关键屏障的阴山和燕山山脉,也落入了契丹人手中。

中原的大门,便从此向契丹人敞开了。

六月债,还得快,后晋的报应马上就到。

石敬塘死后,他的侄子石重贵登位,由于不满对契丹的屈辱地位,他向耶律德光提出不称臣,这在耶律德光看来无疑是忘恩负义。

于是大怒的耶律德光连年进攻后晋。

虽然后晋军在作战中获得了像阳城之战这样巨大的胜利,但架不住无险可守,契丹人想什么时候来进攻就可以什么时候来。

后晋军却处在输不起的境地,一旦关键性的会战失败,国家也就只有灭亡了。

在抗住了前两次大规模进攻后,第三次终于崩溃,大军统帅杜重威在被包围后向耶律德光投降,契丹人长驱直入攻入开封,后晋亡国。

直到这个时候,耶律德光才现,在赛场上,已经没人比他的拳头更大,那么,也应当由他来坐庄了。

于是他在开封以汉人的礼节登上皇帝的宝座,改国号为辽。

可是,中原的老百姓并不买帐——契丹人的军队是不管后勤的,要吃要用就出去抢,他们管这个叫打草谷,进入中原后,他们也照此办理,四处大肆抢掠——各路武装纷纷抗击契丹侵略者,小股辽兵不断遭到歼灭,令耶律德光出我没想到中国人如此难制的感叹,不得不下令撤退。

就在撤退的路上,相州人民起来反抗,耶律德光下令攻城破后进行大屠杀,男子全部杀死,女子都随军带回草原。

契丹兵杀人杀到最后甚至玩出把婴儿抛到空中用刀捅死的花样。

后来驻守相州的官员光掩埋的尸骸就达到了十余万具。

撤出开封的时候正是四月,天气正热,习惯生活在北方塞外的耶律德光很快就水土不服生了病,走到半路就翘了辫子。

传说他去世的地方叫杀胡林,不过也很难说这个地名是原来就有的,正好被他撞上了,还是后来宋人专门起来恶心辽人的。

天气酷热,尸体会很快腐烂,契丹人为了把耶律德光的尸体运回草原,就把他的肚子剖开,摘除肠胃,在里面放满了盐,直接把皇帝整成了好大一块腌腊肉。

中原的百姓管这叫帝羓,我们可以将这两个字理解为皇帝牌腊肉。

辽太宗耶律德光之死引了一场大规模的分裂——游牧部落联盟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导致的内部分裂可以算是常态,不生才奇怪。

这其实也可以算契丹草原帝国的一次危机。

但老天又帮了契丹人一把——中原的大小军阀继续醉心于拳头比大小的比赛,对于契丹,只要他们不来添乱就行了。

和部落联盟不同的是,已经走在通往集权帝国道路上的契丹并没有像之前的匈奴、突厥那样分裂下去——他们分而又合了。

接着即位的辽世宗耶律耶律阮、穆宗耶律璟无论是雄才大略还是能力手段都不能和阿保机、德光这样的强人相提并论。

但他们的时代却是契丹帝国史上最关键的时刻——就在他们的时代,契丹正式完成了从部落联盟到集权帝国的蜕变——从他们自身就可以看出。

靠强人维持的政权很常见,草原上出现过太多,但在强人死后,大多免不了四分五裂的命运。

而只有常人甚至庸人都能维持政权的稳定和整体性的时候,这个政权才是真正进化到了有严整的政治架构的集权帝国。

耶律德光灭后晋,真正接触到了中原政权的组织形式,他带回的大量后晋高级官员也为契丹政权结构的最后完成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就在这个时代,日后辽帝国的基本政权结构最终固定下来。

谈到辽帝国的政治架构,却是出了名的复杂。

辽帝国根本的政治组织结构是啥?可能会有许多人说是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以汉制制汉人,北面官以契丹制制契丹人。

正确,但不完全正确。

因为还有一个根本,斡鲁朵制度。

而偏偏这两个制度还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

每个辽帝上台的时候,都要从各个契丹和其他游牧部落以及生活在州县中的汉族、渤海族人民中抽调出一部分,脱离国家政府,组成自己的私属游牧集团,这就是斡鲁朵,汉语的意思是行宫。

这个游牧集团一旦产生就不再解散,在皇帝生前,它扈从着皇帝在国内四处迁徙游牧,皇帝的所有子孙后裔(除了即位为新皇帝的)也隶属于这个斡鲁朵。

而在皇帝死后,则作为先帝的遗产,追随着新皇帝继续履行扈从的职责——虽然新皇帝也要组建自己的斡鲁朵。

终辽一世,共有九位皇帝,两位当权太后,一位皇弟和一为权势滔天的大臣组建了十三个斡鲁朵,称为十二宫一府。

斡鲁朵由于是皇帝的私属,所以并不归政府管辖,组成它的各族百姓也不由国家管理。

在它的内部,也有南北面官之分,由北面官管理部族百姓,由南面官管理汉族和渤海族百姓。

而按辽的兵制,每个成年男子都是士兵。

我们可以现,斡鲁朵这个巨大的游牧集团实际上是皇帝手中随时都掌握着的一只可观的军事力量。

在跟随皇帝迁徙之外,还有一部分汉族和渤海族百姓,他们定居分布在全国各地,但也属于斡鲁朵,也不是国家的齐民编户,称为蕃汉转户。

他们平时劳动,为迁徙的斡鲁朵提供经济支持,战时如有需要,则马上转为军队,就是所谓的宫卫骑军。

斡鲁朵之外的部族和州县下辖的定居百姓才归辽政府统辖。

同样,由北面官管理部族百姓,由南面官管理定居的汉、渤海族百姓。

辽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分别管理北面官和南面官的北、南枢密院。

由北面官管理的各部族又被分为两部分,分别隶属于北南二府(契丹人在命名两分的机构时,习惯使用南北作为区分,北、南面,北、南府和后面要提到的北、南院是不同的概念),二府的长官称宰相,其中北府宰相原则上由后族萧氏世预其选,而南府宰相原则上由皇族耶律氏世预其选。

但有原则就是用来被打破的,到了辽中后期,也偶尔出现了汉族人担任北面官里的两府宰相,我们姑且可以把这看成民族融合的加深吧。

北南二府统辖了辽境内的所有部族,包括契丹、奚、室韦、女真、祖卜等等。

其中契丹本部的诸部族中,五院部、六院部、品部、乌隗部、涅剌部、突吕不部隶属北府,乙室部、楮特部、突举部隶属南府。

这九个契丹部族里,又属五院部、六院部和乙室部最为强大,它们的领被称为大王,官署被称谓王府。

而五院部又称北院,六院部又称南院——那是因为这两个部落是由一个部落分割而成,那就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出生其中并凭借其力量统一契丹的迭剌部。

正因为迭剌部太过强大,阿保机才将其一份为二,另立皇帝绝对掌握的斡鲁朵制度。

而就算这样,五院部、六院部仍旧是契丹诸部中数一数二的大部落,更由于和辽国宗室不一般的亲缘关系,从而被视为皇族的一部分。

统领两部的北院大王和南院大王的政治地位自然也是相当的高。

被契丹征服的奚组族也有着强大的势力,契丹人在同化奚人的同时,也给了奚族较高的地位,奚族设为奚王府,和南、北、乙室三大部并称为辽的四王府。

辽国的部族兵制也十分独特,所有的部族都在平时分出一小部分男丁服役去边界戍守,过一段时间后再轮番替代,这和唐代府兵制度很有相似之处。

而一旦生大规模战事,则在政府命令下全体动员开赴战场——因此不要问辽究竟有多少军队,辽统治下的游牧部落有多少男丁,他就能动员出多少部队——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

北院、南院、乙室三王府部族的驻扎地沿燕山山脉和阴山山脉的北麓自东向西一字排开,一旦燕云有事,就可以就近动员增援。

而燕云地区还存在着汉军,和中原地区的军队一样,辽的汉军也是募兵制下的职业兵,当兵吃粮,为国服役。

每当我路过北厩西北的西直门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的望一望西环广场那造型奇特的三座拱型大楼,因为在它们后面,有一座并不出名的小桥,叫高梁桥,桥下的长河,便是高梁河。

如果我们把时间倒转一千三百年的话,就在现在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的同一块地面上,身穿黑色铁甲的骑兵排出编队和红色军装的步兵组成的方阵正激烈的搏杀,数万支长矛组成了森林,漫天的箭矢下成了暴雨,无数的马蹄踩出漫天的烟尘和震耳欲聋的雷声……公元979年,就在这片土地上生了一场决定了当时中国命运的会战——宋辽高梁河会战。

这一仗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宋占领燕云统一全国梦想的破灭。

从此之后,宋顶着积弱的恶名生存在史书中长达一千年。

公元979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一个不太平的年份。

农历(此后的日期均为农历,不注)五月六日,清晨,宋太宗赵光义站在太原城北门的城台上遥望北方,他的背后,北汉国王刘继元身着素服纱帽,正在宋军将士的押送下一步步走下城台——前一天的晚上,坚守太原孤城四个月的刘继元终于守不下去了,向攻城的宋军投降。

他那落寞的背影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那个叫做五代十国的分崩离析、兵荒马乱的时代。

公元9o7年,东亚曾经的巨人唐王朝,安史之乱后在藩镇割据和阉党擅权的内外交困中苟延残喘了近一个半世纪,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

它带走了全部的宦官作为陪葬,让一群手握兵权的大小藩镇分割了自己的遗体。

这是一个只论拳头的年代,这个年代流行一句大实话——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于是一群五大三粗的武人相互比较着拳头的大小,走马灯一般的轮流坐庄。

就是实在对自己的拳头最大没有信心的,也不甘示弱纷纷占据自己的一块地盘,当起土皇帝来。

而就在这些大小藩镇你争我夺,相互攻杀的时候,北方塞外的草原上,一个强大的政权崛起了,契丹人。

其实远在武则天当权,大唐王朝正辉煌的时代,契丹人就已经开始当刺头了。

那时候草原上最强大的势力是复兴的后突厥汗国,不过和还是个小弟弟的契丹比,后突厥这个老大当的实在是太怂了点——论和唐打的仗,论给唐造成的损失,三个后突厥也比不上契丹。

从武周到安史之乱这么短短六十年的时间里,契丹和唐军大规模的交锋近十次,胜负比例居然过了二比一,更有连续两次击败十余万大军,歼灭大半,破军杀将的辉煌胜利。

收复河西四镇的英雄王孝杰、薛仁贵的儿子,后来在武街之战中痛揍吐蕃的薛讷、祸乱中原,差点要了大唐王朝命的安禄山……他们却都是契丹人的手下败将。

只是那个时候契丹的实力还太弱小,他们只能选择依附于后突厥与唐对抗或者依附于唐与突厥对抗。

他们需要机会,展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

公元84o年,取代后突厥的草原王者回鹘汗国灭亡。

草原上的权力真空给当时依附于回鹘的各小部族留下了广阔的天空。

室韦、契丹、奚、沙陀、党项……谁能在新的一轮竞争中拔得头筹,谁就能更有希望淘宝网女装 天猫淘宝商城 淘宝网女装冬装外套 www.taobar8.com成为新的王者。

在竞争的初期,契丹并不被看好,在懦弱的领痕德堇可汗的带领下,甚至连割据幽州的藩镇军阀刘仁恭都能不时去欺负他们,敲诈他们。

契丹人无法忍受这样的领,于是,他们推举契丹八部中最强大的迭剌部的领耶律阿保机为可汗。

这成为契丹民族崛起的转折点。

在阿保机的带领下,契丹人不断去中原掠夺人口物资,然后,再依靠掠夺来的汉族和渤海族农民展农业,利用汉族士人构建更加有力的上层统治体系。

同时,去中原纷乱的政局中插上一脚。

就这样,契丹的势力不断的壮大,更重要的是,不仅是数量上的加强,更是质量上的蜕变,到公元916年,阿保机仿照中原的王朝体制,称皇帝,建年号神册,国号契丹。

虽然这时候的契丹政权还有着浓厚的部落联盟的味道,因此此前此后,阿保机和他的儿子、孙子还不得不面对一系列部落联盟中常见的内部叛乱和分裂。

但这毕竟是通往集权帝国道路上的关键一步。

契丹人用了76年走出的这一步,之前的匈奴人、突厥人几百年都没能迈出去。

就如五胡乱华时代从这里成功崛起的鲜卑族一样,同样出身辽河流域的契丹有着相同的特质——有着非凡的包容力和转变力,从而能将纯游牧的部落与半农半牧甚至纯农耕的人群结合在一起,并随着内部群体成员与外在资源环境的变化而转型。

前提是给他们展的空间和机遇——上一次是五胡乱华,这一次是五代十国,给他们的展提供了熬过最脆弱的蜕变期的机会。

公元92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去世,在死之前,他给自己的继承人赚下了丰厚的遗产,对外,吞并了室韦、奚和渤海国,基本统一了北方草原和东北的森林草原地区,更打进榆关(今天的山海关),占领了营州、滦州和平州地区(今天的昌黎、迁安、滦县和唐山地区),将草原帝国的势力扩张到燕山以内,中原的一角。

对内,初步建立起完整的统治构架,辽河流域的农业也蓬勃的展起来。

一个新的草原霸主已经隐然成型了。

继承他位子的,是他的儿子耶律德光,父亲的遗产,使他有了进一步挑战的实力。

无论是对外挑战中原的霸权,还是对内挑战那些部落的酋长。

很快,中原的拳头比大小竞赛就给他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有人拳头不够大,又想坐庄,于是就想办法作弊,请他这个拳头够大的来助拳。

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派人来请他帮忙对抗后唐末帝李从珂,扶自己坐上帝位。

代价是送上沿着阴山和燕山山脉南侧的幽、涿、蓟、松、顺、瀛、莫、蔚、朔、云、应、新、妫、儒、武、寰十六州(也就是今天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向契丹称臣,并且腆着脸认小自己11岁的耶律德光为父。

耶律德光一盘算,这生意划算,名利双收,还外带一便宜儿子。

于是,在他的支持下,石敬塘翻盘成功,推翻了后唐,建立了后晋政权。

而作为传统中原王朝对抗北方草原帝国的前沿要地的燕云十六州和作为关键屏障的阴山和燕山山脉,也落入了契丹人手中。

中原的大门,便从此向契丹人敞开了。

六月债,还得快,后晋的报应马上就到。

石敬塘死后,他的侄子石重贵登位,由于不满对契丹的屈辱地位,他向耶律德光提出不称臣,这在耶律德光看来无疑是忘恩负义。

于是大怒的耶律德光连年进攻后晋。

虽然后晋军在作战中获得了像阳城之战这样巨大的胜利,但架不住无险可守,契丹人想什么时候来进攻就可以什么时候来。

后晋军却处在输不起的境地,一旦关键性的会战失败,国家也就只有灭亡了。

在抗住了前两次大规模进攻后,第三次终于崩溃,大军统帅杜重威在被包围后向耶律德光投降,契丹人长驱直入攻入开封,后晋亡国。

直到这个时候,耶律德光才现,在赛场上,已经没人比他的拳头更大,那么,也应当由他来坐庄了。

于是他在开封以汉人的礼节登上皇帝的宝座,改国号为辽。

可是,中原的老百姓并不买帐——契丹人的军队是不管后勤的,要吃要用就出去抢,他们管这个叫打草谷,进入中原后,他们也照此办理,四处大肆抢掠——各路武装纷纷抗击契丹侵略者,小股辽兵不断遭到歼灭,令耶律德光出我没想到中国人如此难制的感叹,不得不下令撤退。

就在撤退的路上,相州人民起来反抗,耶律德光下令攻城破后进行大屠杀,男子全部杀死,女子都随军带回草原。

契丹兵杀人杀到最后甚至玩出把婴儿抛到空中用刀捅死的花样。

后来驻守相州的官员光掩埋的尸骸就达到了十余万具。

撤出开封的时候正是四月,天气正热,习惯生活在北方塞外的耶律德光很快就水土不服生了病,走到半路就翘了辫子。

传说他去世的地方叫杀胡林,不过也很难说这个地名是原来就有的,正好被他撞上了,还是后来宋人专门起来恶心辽人的。

天气酷热,尸体会很快腐烂,契丹人为了把耶律德光的尸体运回草原,就把他的肚子剖开,摘除肠胃,在里面放满了盐,直接把皇帝整成了好大一块腌腊肉。

中原的百姓管这叫帝羓,我们可以将这两个字理解为皇帝牌腊肉。

辽太宗耶律德光之死引了一场大规模的分裂——游牧部落联盟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导致的内部分裂可以算是常态,不生才奇怪。

这其实也可以算契丹草原帝国的一次危机。

但老天又帮了契丹人一把——中原的大小军阀继续醉心于拳头比大小的比赛,对于契丹,只要他们不来添乱就行了。

和部落联盟不同的是,已经走在通往集权帝国道路上的契丹并没有像之前的匈奴、突厥那样分裂下去——他们分而又合了。

接着即位的辽世宗耶律耶律阮、穆宗耶律璟无论是雄才大略还是能力手段都不能和阿保机、德光这样的强人相提并论。

但他们的时代却是契丹帝国史上最关键的时刻——就在他们的时代,契丹正式完成了从部落联盟到集权帝国的蜕变——从他们自身就可以看出。

靠强人维持的政权很常见,草原上出现过太多,但在强人死后,大多免不了四分五裂的命运。

而只有常人甚至庸人都能维持政权的稳定和整体性的时候,这个政权才是真正进化到了有严整的政治架构的集权帝国。

耶律德光灭后晋,真正接触到了中原政权的组织形式,他带回的大量后晋高级官员也为契丹政权结构的最后完成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就在这个时代,日后辽帝国的基本政权结构最终固定下来。

谈到辽帝国的政治架构,却是出了名的复杂。

辽帝国根本的政治组织结构是啥?可能会有许多人说是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以汉制制汉人,北面官以契丹制制契丹人。

正确,但不完全正确。

因为还有一个根本,斡鲁朵制度。

而偏偏这两个制度还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

每个辽帝上台的时候,都要从各个契丹和其他游牧部落以及生活在州县中的汉族、渤海族人民中抽调出一部分,脱离国家政府,组成自己的私属游牧集团,这就是斡鲁朵,汉语的意思是行宫。

这个游牧集团一旦产生就不再解散,在皇帝生前,它扈从着皇帝在国内四处迁徙游牧,皇帝的所有子孙后裔(除了即位为新皇帝的)也隶属于这个斡鲁朵。

而在皇帝死后,则作为先帝的遗产,追随着新皇帝继续履行扈从的职责——虽然新皇帝也要组建自己的斡鲁朵。

终辽一世,共有九位皇帝,两位当权太后,一位皇弟和一为权势滔天的大臣组建了十三个斡鲁朵,称为十二宫一府。

斡鲁朵由于是皇帝的私属,所以并不归政府管辖,组成它的各族百姓也不由国家管理。

在它的内部,也有南北面官之分,由北面官管理部族百姓,由南面官管理汉族和渤海族百姓。

而按辽的兵制,每个成年男子都是士兵。

我们可以现,斡鲁朵这个巨大的游牧集团实际上是皇帝手中随时都掌握着的一只可观的军事力量。

在跟随皇帝迁徙之外,还有一部分汉族和渤海族百姓,他们定居分布在全国各地,但也属于斡鲁朵,也不是国家的齐民编户,称为蕃汉转户。

他们平时劳动,为迁徙的斡鲁朵提供经济支持,战时如有需要,则马上转为军队,就是所谓的宫卫骑军。

斡鲁朵之外的部族和州县下辖的定居百姓才归辽政府统辖。

同样,由北面官管理部族百姓,由南面官管理定居的汉、渤海族百姓。

辽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分别管理北面官和南面官的北、南枢密院。

由北面官管理的各部族又被分为两部分,分别隶属于北南二府(契丹人在命名两分的机构时,习惯使用南北作为区分,北、南面,北、南府和后面要提到的北、南院是不同的概念),二府的长官称宰相,其中北府宰相原则上由后族萧氏世预其选,而南府宰相原则上由皇族耶律氏世预其选。

但有原则就是用来被打破的,到了辽中后期,也偶尔出现了汉族人担任北面官里的两府宰相,我们姑且可以把这看成民族融合的加深吧。

北南二府统辖了辽境内的所有部族,包括契丹、奚、室韦、女真、祖卜等等。

其中契丹本部的诸部族中,五院部、六院部、品部、乌隗部、涅剌部、突吕不部隶属北府,乙室部、楮特部、突举部隶属南府。

这九个契丹部族里,又属五院部、六院部和乙室部最为强大,它们的领被称为大王,官署被称谓王府。

而五院部又称北院,六院部又称南院——那是因为这两个部落是由一个部落分割而成,那就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出生其中并凭借其力量统一契丹的迭剌部。

正因为迭剌部太过强大,阿保机才将其一份为二,另立皇帝绝对掌握的斡鲁朵制度。

而就算这样,五院部、六院部仍旧是契丹诸部中数一数二的大部落,更由于和辽国宗室不一般的亲缘关系,从而被视为皇族的一部分。

统领两部的北院大王和南院大王的政治地位自然也是相当的高。

被契丹征服的奚组族也有着强大的势力,契丹人在同化奚人的同时,也给了奚族较高的地位,奚族设为奚王府,和南、北、乙室三大部并称为辽的四王府。

辽国的部族兵制也十分独特,所有的部族都在平时分出一小部分男丁服役去边界戍守,过一段时间后再轮番替代,这和唐代府兵制度很有相似之处。

而一旦生大规模战事,则在政府命令下全体动员开赴战场——因此不要问辽究竟有多少军队,辽统治下的游牧部落有多少男丁,他就能动员出多少部队——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

北院、南院、乙室三王府部族的驻扎地沿燕山山脉和阴山山脉的北麓自东向西一字排开,一旦燕云有事,就可以就近动员增援。

而燕云地区还存在着汉军,和中原地区的军队一样,辽的汉军也是募兵制下的职业兵,当兵吃粮,为国服役。

每当我路过北厩西北的西直门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的望一望西环广场那造型奇特的三座拱型大楼,因为在它们后面,有一座并不出名的小桥,叫高梁桥,桥下的长河,便是高梁河。

如果我们把时间倒转一千三百年的话,就在现在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的同一块地面上,身穿黑色铁甲的骑兵排出编队和红色军装的步兵组成的方阵正激烈的搏杀,数万支长矛组成了森林,漫天的箭矢下成了暴雨,无数的马蹄踩出漫天的烟尘和震耳欲聋的雷声……公元979年,就在这片土地上生了一场决定了当时中国命运的会战——宋辽高梁河会战。

这一仗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宋占领燕云统一全国梦想的破灭。

从此之后,宋顶着积弱的恶名生存在史书中长达一千年。

公元979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一个不太平的年份。

农历(此后的日期均为农历,不注)五月六日,清晨,宋太宗赵光义站在太原城北门的城台上遥望北方,他的背后,北汉国王刘继元身着素服纱帽,正在宋军将士的押送下一步步走下城台——前一天的晚上,坚守太原孤城四个月的刘继元终于守不下去了,向攻城的宋军投降。

他那落寞的背影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那个叫做五代十国的分崩离析、兵荒马乱的时代。

公元9o7年,东亚曾经的巨人唐王朝,安史之乱后在藩镇割据和阉党擅权的内外交困中苟延残喘了近一个半世纪,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

它带走了全部的宦官作为陪葬,让一群手握兵权的大小藩镇分割了自己的遗体。

这是一个只论拳头的年代,这个年代流行一句大实话——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于是一群五大三粗的武人相互比较着拳头的大小,走马灯一般的轮流坐庄。

就是实在对自己的拳头最大没有信心的,也不甘示弱纷纷占据自己的一块地盘,当起土皇帝来。

而就在这些大小藩镇你争我夺,相互攻杀的时候,北方塞外的草原上,一个强大的政权崛起了,契丹人。

其实远在武则天当权,大唐王朝正辉煌的时代,契丹人就已经开始当刺头了。

那时候草原上最强大的势力是复兴的后突厥汗国,不过和还是个小弟弟的契丹比,后突厥这个老大当的实在是太怂了点——论和唐打的仗,论给唐造成的损失,三个后突厥也比不上契丹。

从武周到安史之乱这么短短六十年的时间里,契丹和唐军大规模的交锋近十次,胜负比例居然过了二比一,更有连续两次击败十余万大军,歼灭大半,破军杀将的辉煌胜利。

收复河西四镇的英雄王孝杰、薛仁贵的儿子,后来在武街之战中痛揍吐蕃的薛讷、祸乱中原,差点要了大唐王朝命的安禄山……他们却都是契丹人的手下败将。

只是那个时候契丹的实力还太弱小,他们只能选择依附于后突厥与唐对抗或者依附于唐与突厥对抗。

他们需要机会,展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

公元84o年,取代后突厥的草原王者回鹘汗国灭亡。

草原上的权力真空给当时依附于回鹘的各小部族留下了广阔的天空。

室韦、契丹、奚、沙陀、党项……谁能在新的一轮竞争中拔得头筹,谁就能更有希望淘宝网女装 天猫淘宝商城 淘宝网女装冬装外套 www.taobar8.com成为新的王者。

在竞争的初期,契丹并不被看好,在懦弱的领痕德堇可汗的带领下,甚至连割据幽州的藩镇军阀刘仁恭都能不时去欺负他们,敲诈他们。

契丹人无法忍受这样的领,于是,他们推举契丹八部中最强大的迭剌部的领耶律阿保机为可汗。

这成为契丹民族崛起的转折点。

在阿保机的带领下,契丹人不断去中原掠夺人口物资,然后,再依靠掠夺来的汉族和渤海族农民展农业,利用汉族士人构建更加有力的上层统治体系。

同时,去中原纷乱的政局中插上一脚。

就这样,契丹的势力不断的壮大,更重要的是,不仅是数量上的加强,更是质量上的蜕变,到公元916年,阿保机仿照中原的王朝体制,称皇帝,建年号神册,国号契丹。

虽然这时候的契丹政权还有着浓厚的部落联盟的味道,因此此前此后,阿保机和他的儿子、孙子还不得不面对一系列部落联盟中常见的内部叛乱和分裂。

但这毕竟是通往集权帝国道路上的关键一步。

契丹人用了76年走出的这一步,之前的匈奴人、突厥人几百年都没能迈出去。

就如五胡乱华时代从这里成功崛起的鲜卑族一样,同样出身辽河流域的契丹有着相同的特质——有着非凡的包容力和转变力,从而能将纯游牧的部落与半农半牧甚至纯农耕的人群结合在一起,并随着内部群体成员与外在资源环境的变化而转型。

前提是给他们展的空间和机遇——上一次是五胡乱华,这一次是五代十国,给他们的展提供了熬过最脆弱的蜕变期的机会。

公元92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去世,在死之前,他给自己的继承人赚下了丰厚的遗产,对外,吞并了室韦、奚和渤海国,基本统一了北方草原和东北的森林草原地区,更打进榆关(今天的山海关),占领了营州、滦州和平州地区(今天的昌黎、迁安、滦县和唐山地区),将草原帝国的势力扩张到燕山以内,中原的一角。

对内,初步建立起完整的统治构架,辽河流域的农业也蓬勃的展起来。

一个新的草原霸主已经隐然成型了。

继承他位子的,是他的儿子耶律德光,父亲的遗产,使他有了进一步挑战的实力。

无论是对外挑战中原的霸权,还是对内挑战那些部落的酋长。

很快,中原的拳头比大小竞赛就给他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有人拳头不够大,又想坐庄,于是就想办法作弊,请他这个拳头够大的来助拳。

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派人来请他帮忙对抗后唐末帝李从珂,扶自己坐上帝位。

代价是送上沿着阴山和燕山山脉南侧的幽、涿、蓟、松、顺、瀛、莫、蔚、朔、云、应、新、妫、儒、武、寰十六州(也就是今天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向契丹称臣,并且腆着脸认小自己11岁的耶律德光为父。

耶律德光一盘算,这生意划算,名利双收,还外带一便宜儿子。

于是,在他的支持下,石敬塘翻盘成功,推翻了后唐,建立了后晋政权。

而作为传统中原王朝对抗北方草原帝国的前沿要地的燕云十六州和作为关键屏障的阴山和燕山山脉,也落入了契丹人手中。

中原的大门,便从此向契丹人敞开了。

六月债,还得快,后晋的报应马上就到。

石敬塘死后,他的侄子石重贵登位,由于不满对契丹的屈辱地位,他向耶律德光提出不称臣,这在耶律德光看来无疑是忘恩负义。

于是大怒的耶律德光连年进攻后晋。

虽然后晋军在作战中获得了像阳城之战这样巨大的胜利,但架不住无险可守,契丹人想什么时候来进攻就可以什么时候来。

后晋军却处在输不起的境地,一旦关键性的会战失败,国家也就只有灭亡了。

在抗住了前两次大规模进攻后,第三次终于崩溃,大军统帅杜重威在被包围后向耶律德光投降,契丹人长驱直入攻入开封,后晋亡国。

直到这个时候,耶律德光才现,在赛场上,已经没人比他的拳头更大,那么,也应当由他来坐庄了。

于是他在开封以汉人的礼节登上皇帝的宝座,改国号为辽。

可是,中原的老百姓并不买帐——契丹人的军队是不管后勤的,要吃要用就出去抢,他们管这个叫打草谷,进入中原后,他们也照此办理,四处大肆抢掠——各路武装纷纷抗击契丹侵略者,小股辽兵不断遭到歼灭,令耶律德光出我没想到中国人如此难制的感叹,不得不下令撤退。

就在撤退的路上,相州人民起来反抗,耶律德光下令攻城破后进行大屠杀,男子全部杀死,女子都随军带回草原。

契丹兵杀人杀到最后甚至玩出把婴儿抛到空中用刀捅死的花样。

后来驻守相州的官员光掩埋的尸骸就达到了十余万具。

撤出开封的时候正是四月,天气正热,习惯生活在北方塞外的耶律德光很快就水土不服生了病,走到半路就翘了辫子。

传说他去世的地方叫杀胡林,不过也很难说这个地名是原来就有的,正好被他撞上了,还是后来宋人专门起来恶心辽人的。

天气酷热,尸体会很快腐烂,契丹人为了把耶律德光的尸体运回草原,就把他的肚子剖开,摘除肠胃,在里面放满了盐,直接把皇帝整成了好大一块腌腊肉。

中原的百姓管这叫帝羓,我们可以将这两个字理解为皇帝牌腊肉。

辽太宗耶律德光之死引了一场大规模的分裂——游牧部落联盟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导致的内部分裂可以算是常态,不生才奇怪。

这其实也可以算契丹草原帝国的一次危机。

但老天又帮了契丹人一把——中原的大小军阀继续醉心于拳头比大小的比赛,对于契丹,只要他们不来添乱就行了。

和部落联盟不同的是,已经走在通往集权帝国道路上的契丹并没有像之前的匈奴、突厥那样分裂下去——他们分而又合了。

接着即位的辽世宗耶律耶律阮、穆宗耶律璟无论是雄才大略还是能力手段都不能和阿保机、德光这样的强人相提并论。

但他们的时代却是契丹帝国史上最关键的时刻——就在他们的时代,契丹正式完成了从部落联盟到集权帝国的蜕变——从他们自身就可以看出。

靠强人维持的政权很常见,草原上出现过太多,但在强人死后,大多免不了四分五裂的命运。

而只有常人甚至庸人都能维持政权的稳定和整体性的时候,这个政权才是真正进化到了有严整的政治架构的集权帝国。

耶律德光灭后晋,真正接触到了中原政权的组织形式,他带回的大量后晋高级官员也为契丹政权结构的最后完成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就在这个时代,日后辽帝国的基本政权结构最终固定下来。

谈到辽帝国的政治架构,却是出了名的复杂。

辽帝国根本的政治组织结构是啥?可能会有许多人说是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以汉制制汉人,北面官以契丹制制契丹人。

正确,但不完全正确。

因为还有一个根本,斡鲁朵制度。

而偏偏这两个制度还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

每个辽帝上台的时候,都要从各个契丹和其他游牧部落以及生活在州县中的汉族、渤海族人民中抽调出一部分,脱离国家政府,组成自己的私属游牧集团,这就是斡鲁朵,汉语的意思是行宫。

这个游牧集团一旦产生就不再解散,在皇帝生前,它扈从着皇帝在国内四处迁徙游牧,皇帝的所有子孙后裔(除了即位为新皇帝的)也隶属于这个斡鲁朵。

而在皇帝死后,则作为先帝的遗产,追随着新皇帝继续履行扈从的职责——虽然新皇帝也要组建自己的斡鲁朵。

终辽一世,共有九位皇帝,两位当权太后,一位皇弟和一为权势滔天的大臣组建了十三个斡鲁朵,称为十二宫一府。

斡鲁朵由于是皇帝的私属,所以并不归政府管辖,组成它的各族百姓也不由国家管理。

在它的内部,也有南北面官之分,由北面官管理部族百姓,由南面官管理汉族和渤海族百姓。

而按辽的兵制,每个成年男子都是士兵。

我们可以现,斡鲁朵这个巨大的游牧集团实际上是皇帝手中随时都掌握着的一只可观的军事力量。

在跟随皇帝迁徙之外,还有一部分汉族和渤海族百姓,他们定居分布在全国各地,但也属于斡鲁朵,也不是国家的齐民编户,称为蕃汉转户。

他们平时劳动,为迁徙的斡鲁朵提供经济支持,战时如有需要,则马上转为军队,就是所谓的宫卫骑军。

斡鲁朵之外的部族和州县下辖的定居百姓才归辽政府统辖。

同样,由北面官管理部族百姓,由南面官管理定居的汉、渤海族百姓。

辽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分别管理北面官和南面官的北、南枢密院。

由北面官管理的各部族又被分为两部分,分别隶属于北南二府(契丹人在命名两分的机构时,习惯使用南北作为区分,北、南面,北、南府和后面要提到的北、南院是不同的概念),二府的长官称宰相,其中北府宰相原则上由后族萧氏世预其选,而南府宰相原则上由皇族耶律氏世预其选。

但有原则就是用来被打破的,到了辽中后期,也偶尔出现了汉族人担任北面官里的两府宰相,我们姑且可以把这看成民族融合的加深吧。

北南二府统辖了辽境内的所有部族,包括契丹、奚、室韦、女真、祖卜等等。

其中契丹本部的诸部族中,五院部、六院部、品部、乌隗部、涅剌部、突吕不部隶属北府,乙室部、楮特部、突举部隶属南府。

这九个契丹部族里,又属五院部、六院部和乙室部最为强大,它们的领被称为大王,官署被称谓王府。

而五院部又称北院,六院部又称南院——那是因为这两个部落是由一个部落分割而成,那就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出生其中并凭借其力量统一契丹的迭剌部。

正因为迭剌部太过强大,阿保机才将其一份为二,另立皇帝绝对掌握的斡鲁朵制度。

而就算这样,五院部、六院部仍旧是契丹诸部中数一数二的大部落,更由于和辽国宗室不一般的亲缘关系,从而被视为皇族的一部分。

统领两部的北院大王和南院大王的政治地位自然也是相当的高。

被契丹征服的奚组族也有着强大的势力,契丹人在同化奚人的同时,也给了奚族较高的地位,奚族设为奚王府,和南、北、乙室三大部并称为辽的四王府。

辽国的部族兵制也十分独特,所有的部族都在平时分出一小部分男丁服役去边界戍守,过一段时间后再轮番替代,这和唐代府兵制度很有相似之处。

而一旦生大规模战事,则在政府命令下全体动员开赴战场——因此不要问辽究竟有多少军队,辽统治下的游牧部落有多少男丁,他就能动员出多少部队——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

北院、南院、乙室三王府部族的驻扎地沿燕山山脉和阴山山脉的北麓自东向西一字排开,一旦燕云有事,就可以就近动员增援。

而燕云地区还存在着汉军,和中原地区的军队一样,辽的汉军也是募兵制下的职业兵,当兵吃粮,为国服役。

每当我路过北厩西北的西直门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的望一望西环广场那造型奇特的三座拱型大楼,因为在它们后面,有一座并不出名的小桥,叫高梁桥,桥下的长河,便是高梁河。

如果我们把时间倒转一千三百年的话,就在现在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的同一块地面上,身穿黑色铁甲的骑兵排出编队和红色军装的步兵组成的方阵正激烈的搏杀,数万支长矛组成了森林,漫天的箭矢下成了暴雨,无数的马蹄踩出漫天的烟尘和震耳欲聋的雷声……公元979年,就在这片土地上生了一场决定了当时中国命运的会战——宋辽高梁河会战。

这一仗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宋占领燕云统一全国梦想的破灭。

从此之后,宋顶着积弱的恶名生存在史书中长达一千年。

公元979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一个不太平的年份。

农历(此后的日期均为农历,不注)五月六日,清晨,宋太宗赵光义站在太原城北门的城台上遥望北方,他的背后,北汉国王刘继元身着素服纱帽,正在宋军将士的押送下一步步走下城台——前一天的晚上,坚守太原孤城四个月的刘继元终于守不下去了,向攻城的宋军投降。

他那落寞的背影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那个叫做五代十国的分崩离析、兵荒马乱的时代。

公元9o7年,东亚曾经的巨人唐王朝,安史之乱后在藩镇割据和阉党擅权的内外交困中苟延残喘了近一个半世纪,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

它带走了全部的宦官作为陪葬,让一群手握兵权的大小藩镇分割了自己的遗体。

这是一个只论拳头的年代,这个年代流行一句大实话——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于是一群五大三粗的武人相互比较着拳头的大小,走马灯一般的轮流坐庄。

就是实在对自己的拳头最大没有信心的,也不甘示弱纷纷占据自己的一块地盘,当起土皇帝来。

而就在这些大小藩镇你争我夺,相互攻杀的时候,北方塞外的草原上,一个强大的政权崛起了,契丹人。

其实远在武则天当权,大唐王朝正辉煌的时代,契丹人就已经开始当刺头了。

那时候草原上最强大的势力是复兴的后突厥汗国,不过和还是个小弟弟的契丹比,后突厥这个老大当的实在是太怂了点——论和唐打的仗,论给唐造成的损失,三个后突厥也比不上契丹。

从武周到安史之乱这么短短六十年的时间里,契丹和唐军大规模的交锋近十次,胜负比例居然过了二比一,更有连续两次击败十余万大军,歼灭大半,破军杀将的辉煌胜利。

收复河西四镇的英雄王孝杰、薛仁贵的儿子,后来在武街之战中痛揍吐蕃的薛讷、祸乱中原,差点要了大唐王朝命的安禄山……他们却都是契丹人的手下败将。

只是那个时候契丹的实力还太弱小,他们只能选择依附于后突厥与唐对抗或者依附于唐与突厥对抗。

他们需要机会,展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

公元84o年,取代后突厥的草原王者回鹘汗国灭亡。

草原上的权力真空给当时依附于回鹘的各小部族留下了广阔的天空。

室韦、契丹、奚、沙陀、党项……谁能在新的一轮竞争中拔得头筹,谁就能更有希望淘宝网女装 天猫淘宝商城 淘宝网女装冬装外套 www.taobar8.com成为新的王者。

在竞争的初期,契丹并不被看好,在懦弱的领痕德堇可汗的带领下,甚至连割据幽州的藩镇军阀刘仁恭都能不时去欺负他们,敲诈他们。

契丹人无法忍受这样的领,于是,他们推举契丹八部中最强大的迭剌部的领耶律阿保机为可汗。

这成为契丹民族崛起的转折点。

在阿保机的带领下,契丹人不断去中原掠夺人口物资,然后,再依靠掠夺来的汉族和渤海族农民展农业,利用汉族士人构建更加有力的上层统治体系。

同时,去中原纷乱的政局中插上一脚。

就这样,契丹的势力不断的壮大,更重要的是,不仅是数量上的加强,更是质量上的蜕变,到公元916年,阿保机仿照中原的王朝体制,称皇帝,建年号神册,国号契丹。

虽然这时候的契丹政权还有着浓厚的部落联盟的味道,因此此前此后,阿保机和他的儿子、孙子还不得不面对一系列部落联盟中常见的内部叛乱和分裂。

但这毕竟是通往集权帝国道路上的关键一步。

契丹人用了76年走出的这一步,之前的匈奴人、突厥人几百年都没能迈出去。

就如五胡乱华时代从这里成功崛起的鲜卑族一样,同样出身辽河流域的契丹有着相同的特质——有着非凡的包容力和转变力,从而能将纯游牧的部落与半农半牧甚至纯农耕的人群结合在一起,并随着内部群体成员与外在资源环境的变化而转型。

前提是给他们展的空间和机遇——上一次是五胡乱华,这一次是五代十国,给他们的展提供了熬过最脆弱的蜕变期的机会。

公元92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去世,在死之前,他给自己的继承人赚下了丰厚的遗产,对外,吞并了室韦、奚和渤海国,基本统一了北方草原和东北的森林草原地区,更打进榆关(今天的山海关),占领了营州、滦州和平州地区(今天的昌黎、迁安、滦县和唐山地区),将草原帝国的势力扩张到燕山以内,中原的一角。

对内,初步建立起完整的统治构架,辽河流域的农业也蓬勃的展起来。

一个新的草原霸主已经隐然成型了。

继承他位子的,是他的儿子耶律德光,父亲的遗产,使他有了进一步挑战的实力。

无论是对外挑战中原的霸权,还是对内挑战那些部落的酋长。

很快,中原的拳头比大小竞赛就给他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有人拳头不够大,又想坐庄,于是就想办法作弊,请他这个拳头够大的来助拳。

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派人来请他帮忙对抗后唐末帝李从珂,扶自己坐上帝位。

代价是送上沿着阴山和燕山山脉南侧的幽、涿、蓟、松、顺、瀛、莫、蔚、朔、云、应、新、妫、儒、武、寰十六州(也就是今天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向契丹称臣,并且腆着脸认小自己11岁的耶律德光为父。

耶律德光一盘算,这生意划算,名利双收,还外带一便宜儿子。

于是,在他的支持下,石敬塘翻盘成功,推翻了后唐,建立了后晋政权。

而作为传统中原王朝对抗北方草原帝国的前沿要地的燕云十六州和作为关键屏障的阴山和燕山山脉,也落入了契丹人手中。

中原的大门,便从此向契丹人敞开了。

六月债,还得快,后晋的报应马上就到。

石敬塘死后,他的侄子石重贵登位,由于不满对契丹的屈辱地位,他向耶律德光提出不称臣,这在耶律德光看来无疑是忘恩负义。

于是大怒的耶律德光连年进攻后晋。

虽然后晋军在作战中获得了像阳城之战这样巨大的胜利,但架不住无险可守,契丹人想什么时候来进攻就可以什么时候来。

后晋军却处在输不起的境地,一旦关键性的会战失败,国家也就只有灭亡了。

在抗住了前两次大规模进攻后,第三次终于崩溃,大军统帅杜重威在被包围后向耶律德光投降,契丹人长驱直入攻入开封,后晋亡国。

直到这个时候,耶律德光才现,在赛场上,已经没人比他的拳头更大,那么,也应当由他来坐庄了。

于是他在开封以汉人的礼节登上皇帝的宝座,改国号为辽。

可是,中原的老百姓并不买帐——契丹人的军队是不管后勤的,要吃要用就出去抢,他们管这个叫打草谷,进入中原后,他们也照此办理,四处大肆抢掠——各路武装纷纷抗击契丹侵略者,小股辽兵不断遭到歼灭,令耶律德光出我没想到中国人如此难制的感叹,不得不下令撤退。

就在撤退的路上,相州人民起来反抗,耶律德光下令攻城破后进行大屠杀,男子全部杀死,女子都随军带回草原。

契丹兵杀人杀到最后甚至玩出把婴儿抛到空中用刀捅死的花样。

后来驻守相州的官员光掩埋的尸骸就达到了十余万具。

撤出开封的时候正是四月,天气正热,习惯生活在北方塞外的耶律德光很快就水土不服生了病,走到半路就翘了辫子。

传说他去世的地方叫杀胡林,不过也很难说这个地名是原来就有的,正好被他撞上了,还是后来宋人专门起来恶心辽人的。

天气酷热,尸体会很快腐烂,契丹人为了把耶律德光的尸体运回草原,就把他的肚子剖开,摘除肠胃,在里面放满了盐,直接把皇帝整成了好大一块腌腊肉。

中原的百姓管这叫帝羓,我们可以将这两个字理解为皇帝牌腊肉。

辽太宗耶律德光之死引了一场大规模的分裂——游牧部落联盟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导致的内部分裂可以算是常态,不生才奇怪。

这其实也可以算契丹草原帝国的一次危机。

但老天又帮了契丹人一把——中原的大小军阀继续醉心于拳头比大小的比赛,对于契丹,只要他们不来添乱就行了。

和部落联盟不同的是,已经走在通往集权帝国道路上的契丹并没有像之前的匈奴、突厥那样分裂下去——他们分而又合了。

接着即位的辽世宗耶律耶律阮、穆宗耶律璟无论是雄才大略还是能力手段都不能和阿保机、德光这样的强人相提并论。

但他们的时代却是契丹帝国史上最关键的时刻——就在他们的时代,契丹正式完成了从部落联盟到集权帝国的蜕变——从他们自身就可以看出。

靠强人维持的政权很常见,草原上出现过太多,但在强人死后,大多免不了四分五裂的命运。

而只有常人甚至庸人都能维持政权的稳定和整体性的时候,这个政权才是真正进化到了有严整的政治架构的集权帝国。

耶律德光灭后晋,真正接触到了中原政权的组织形式,他带回的大量后晋高级官员也为契丹政权结构的最后完成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就在这个时代,日后辽帝国的基本政权结构最终固定下来。

谈到辽帝国的政治架构,却是出了名的复杂。

辽帝国根本的政治组织结构是啥?可能会有许多人说是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以汉制制汉人,北面官以契丹制制契丹人。

正确,但不完全正确。

因为还有一个根本,斡鲁朵制度。

而偏偏这两个制度还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

每个辽帝上台的时候,都要从各个契丹和其他游牧部落以及生活在州县中的汉族、渤海族人民中抽调出一部分,脱离国家政府,组成自己的私属游牧集团,这就是斡鲁朵,汉语的意思是行宫。

这个游牧集团一旦产生就不再解散,在皇帝生前,它扈从着皇帝在国内四处迁徙游牧,皇帝的所有子孙后裔(除了即位为新皇帝的)也隶属于这个斡鲁朵。

而在皇帝死后,则作为先帝的遗产,追随着新皇帝继续履行扈从的职责——虽然新皇帝也要组建自己的斡鲁朵。

终辽一世,共有九位皇帝,两位当权太后,一位皇弟和一为权势滔天的大臣组建了十三个斡鲁朵,称为十二宫一府。

斡鲁朵由于是皇帝的私属,所以并不归政府管辖,组成它的各族百姓也不由国家管理。

在它的内部,也有南北面官之分,由北面官管理部族百姓,由南面官管理汉族和渤海族百姓。

而按辽的兵制,每个成年男子都是士兵。

我们可以现,斡鲁朵这个巨大的游牧集团实际上是皇帝手中随时都掌握着的一只可观的军事力量。

在跟随皇帝迁徙之外,还有一部分汉族和渤海族百姓,他们定居分布在全国各地,但也属于斡鲁朵,也不是国家的齐民编户,称为蕃汉转户。

他们平时劳动,为迁徙的斡鲁朵提供经济支持,战时如有需要,则马上转为军队,就是所谓的宫卫骑军。

斡鲁朵之外的部族和州县下辖的定居百姓才归辽政府统辖。

同样,由北面官管理部族百姓,由南面官管理定居的汉、渤海族百姓。

辽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分别管理北面官和南面官的北、南枢密院。

由北面官管理的各部族又被分为两部分,分别隶属于北南二府(契丹人在命名两分的机构时,习惯使用南北作为区分,北、南面,北、南府和后面要提到的北、南院是不同的概念),二府的长官称宰相,其中北府宰相原则上由后族萧氏世预其选,而南府宰相原则上由皇族耶律氏世预其选。

但有原则就是用来被打破的,到了辽中后期,也偶尔出现了汉族人担任北面官里的两府宰相,我们姑且可以把这看成民族融合的加深吧。

北南二府统辖了辽境内的所有部族,包括契丹、奚、室韦、女真、祖卜等等。

其中契丹本部的诸部族中,五院部、六院部、品部、乌隗部、涅剌部、突吕不部隶属北府,乙室部、楮特部、突举部隶属南府。

这九个契丹部族里,又属五院部、六院部和乙室部最为强大,它们的领被称为大王,官署被称谓王府。

而五院部又称北院,六院部又称南院——那是因为这两个部落是由一个部落分割而成,那就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出生其中并凭借其力量统一契丹的迭剌部。

正因为迭剌部太过强大,阿保机才将其一份为二,另立皇帝绝对掌握的斡鲁朵制度。

而就算这样,五院部、六院部仍旧是契丹诸部中数一数二的大部落,更由于和辽国宗室不一般的亲缘关系,从而被视为皇族的一部分。

统领两部的北院大王和南院大王的政治地位自然也是相当的高。

被契丹征服的奚组族也有着强大的势力,契丹人在同化奚人的同时,也给了奚族较高的地位,奚族设为奚王府,和南、北、乙室三大部并称为辽的四王府。

辽国的部族兵制也十分独特,所有的部族都在平时分出一小部分男丁服役去边界戍守,过一段时间后再轮番替代,这和唐代府兵制度很有相似之处。

而一旦生大规模战事,则在政府命令下全体动员开赴战场——因此不要问辽究竟有多少军队,辽统治下的游牧部落有多少男丁,他就能动员出多少部队——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

北院、南院、乙室三王府部族的驻扎地沿燕山山脉和阴山山脉的北麓自东向西一字排开,一旦燕云有事,就可以就近动员增援。

而燕云地区还存在着汉军,和中原地区的军队一样,辽的汉军也是募兵制下的职业兵,当兵吃粮,为国服役。

每当我路过北厩西北的西直门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的望一望西环广场那造型奇特的三座拱型大楼,因为在它们后面,有一座并不出名的小桥,叫高梁桥,桥下的长河,便是高梁河。

如果我们把时间倒转一千三百年的话,就在现在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的同一块地面上,身穿黑色铁甲的骑兵排出编队和红色军装的步兵组成的方阵正激烈的搏杀,数万支长矛组成了森林,漫天的箭矢下成了暴雨,无数的马蹄踩出漫天的烟尘和震耳欲聋的雷声……公元979年,就在这片土地上生了一场决定了当时中国命运的会战——宋辽高梁河会战。

这一仗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宋占领燕云统一全国梦想的破灭。

从此之后,宋顶着积弱的恶名生存在史书中长达一千年。

公元979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一个不太平的年份。

农历(此后的日期均为农历,不注)五月六日,清晨,宋太宗赵光义站在太原城北门的城台上遥望北方,他的背后,北汉国王刘继元身着素服纱帽,正在宋军将士的押送下一步步走下城台——前一天的晚上,坚守太原孤城四个月的刘继元终于守不下去了,向攻城的宋军投降。

他那落寞的背影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那个叫做五代十国的分崩离析、兵荒马乱的时代。

公元9o7年,东亚曾经的巨人唐王朝,安史之乱后在藩镇割据和阉党擅权的内外交困中苟延残喘了近一个半世纪,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

它带走了全部的宦官作为陪葬,让一群手握兵权的大小藩镇分割了自己的遗体。

这是一个只论拳头的年代,这个年代流行一句大实话——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于是一群五大三粗的武人相互比较着拳头的大小,走马灯一般的轮流坐庄。

就是实在对自己的拳头最大没有信心的,也不甘示弱纷纷占据自己的一块地盘,当起土皇帝来。

而就在这些大小藩镇你争我夺,相互攻杀的时候,北方塞外的草原上,一个强大的政权崛起了,契丹人。

其实远在武则天当权,大唐王朝正辉煌的时代,契丹人就已经开始当刺头了。

那时候草原上最强大的势力是复兴的后突厥汗国,不过和还是个小弟弟的契丹比,后突厥这个老大当的实在是太怂了点——论和唐打的仗,论给唐造成的损失,三个后突厥也比不上契丹。

从武周到安史之乱这么短短六十年的时间里,契丹和唐军大规模的交锋近十次,胜负比例居然过了二比一,更有连续两次击败十余万大军,歼灭大半,破军杀将的辉煌胜利。

收复河西四镇的英雄王孝杰、薛仁贵的儿子,后来在武街之战中痛揍吐蕃的薛讷、祸乱中原,差点要了大唐王朝命的安禄山……他们却都是契丹人的手下败将。

只是那个时候契丹的实力还太弱小,他们只能选择依附于后突厥与唐对抗或者依附于唐与突厥对抗。

他们需要机会,展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

公元84o年,取代后突厥的草原王者回鹘汗国灭亡。

草原上的权力真空给当时依附于回鹘的各小部族留下了广阔的天空。

室韦、契丹、奚、沙陀、党项……谁能在新的一轮竞争中拔得头筹,谁就能更有希望淘宝网女装 天猫淘宝商城 淘宝网女装冬装外套 www.taobar8.com成为新的王者。

在竞争的初期,契丹并不被看好,在懦弱的领痕德堇可汗的带领下,甚至连割据幽州的藩镇军阀刘仁恭都能不时去欺负他们,敲诈他们。

契丹人无法忍受这样的领,于是,他们推举契丹八部中最强大的迭剌部的领耶律阿保机为可汗。

这成为契丹民族崛起的转折点。

在阿保机的带领下,契丹人不断去中原掠夺人口物资,然后,再依靠掠夺来的汉族和渤海族农民展农业,利用汉族士人构建更加有力的上层统治体系。

同时,去中原纷乱的政局中插上一脚。

就这样,契丹的势力不断的壮大,更重要的是,不仅是数量上的加强,更是质量上的蜕变,到公元916年,阿保机仿照中原的王朝体制,称皇帝,建年号神册,国号契丹。

虽然这时候的契丹政权还有着浓厚的部落联盟的味道,因此此前此后,阿保机和他的儿子、孙子还不得不面对一系列部落联盟中常见的内部叛乱和分裂。

但这毕竟是通往集权帝国道路上的关键一步。

契丹人用了76年走出的这一步,之前的匈奴人、突厥人几百年都没能迈出去。

就如五胡乱华时代从这里成功崛起的鲜卑族一样,同样出身辽河流域的契丹有着相同的特质——有着非凡的包容力和转变力,从而能将纯游牧的部落与半农半牧甚至纯农耕的人群结合在一起,并随着内部群体成员与外在资源环境的变化而转型。

前提是给他们展的空间和机遇——上一次是五胡乱华,这一次是五代十国,给他们的展提供了熬过最脆弱的蜕变期的机会。

在阿保机的带领下,契丹人不断去中原掠夺人口物资,然后,再依靠掠夺来的汉族和渤海族农民展农业,利用汉族士人构建更加有力的上层统治体系。

同时,去中原纷乱的政局中插上一脚。

就这样,契丹的势力不断的壮大,更重要的是,不仅是数量上的加强,更是质量上的蜕变,到公元916年,阿保机仿照中原的王朝体制,称皇帝,建年号神册,国号契丹。

虽然这时候的契丹政权还有着浓厚的部落联盟的味道,因此此前此后,阿保机和他的儿子、孙子还不得不面对一系列部落联盟中常见的内部叛乱和分裂。

但这毕竟是通往集权帝国道路上的关键一步。

契丹人用了76年走出的这一步,之前的匈奴人、突厥人几百年都没能迈出去。

就如五胡乱华时代从这里成功崛起的鲜卑族一样,同样出身辽河流域的契丹有着相同的特质——有着非凡的包容力和转变力,从而能将纯游牧的部落与半农半牧甚至纯农耕的人群结合在一起,并随着内部群体成员与外在资源环境的变化而转型。

前提是给他们展的空间和机遇——上一次是五胡乱华,这一次是五代十国,给他们的展提供了熬过最脆弱的蜕变期的机会。

古战夏商时期战争年表(约前21世纪—前1o57年)相传帝禹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夏禹攻有扈氏甘之战夏王启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夏启攻益之战夏王启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甘之战夏王启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夏启攻河西之战夏王仲康时期(约公元前2o世纪)夏胤攻羲氏和氏之战夏王相时期(约公元前2o世纪)夏相攻东夷之战夏王少康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夏少康复国之战夏王相时期(约公元前2o世纪中后期)浇灭相之战夏王少康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后期)夏少康灭浇之战夏王少康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后期)夏季杼灭豷之战夏王少康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后期)夏伯靡灭寒浞之战夏王少康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后期)夏季杼攻东夷之战夏王槐时期(约公元前18世纪)洛伯与河伯之战夏王芒时期(约公元前17世纪)商上甲微灭有易氏之战夏王不降时期(约公元前17世纪)夏不降攻九苑之战夏王桀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夏桀攻有施氏之战夏王桀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夏桀攻有缗氏之战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商灭夏的战争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葛之战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韦顾之战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昆吾之战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鸣条之战商王中丁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商中丁攻蓝夷之战商王河亶甲时期(约公元前14世纪)商河亶甲攻蓝夷班方之战商王阳甲时期(约公元前14世纪末)商阳甲西征之战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周边各国的战争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甫之战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沚之战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周之战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巴方之战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下危之战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方之战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武丁攻宙方之战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攻?方之战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化攻?之战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雀攻?之战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缶之战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子方攻基攻缶之战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亘方之战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之战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荆楚之战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归、佣之战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方之战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方之战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虎方之战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对西北游牧民族的战争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土之战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方之战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方之战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洋方之战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羌方之战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北羌之战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方之战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方之战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龙方之战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震攻鬼方之战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武丁攻人方之战商王廪辛、康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廪辛、康丁攻危方之战商王廪辛、康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廪辛、康丁抗击羌方之战商王武乙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商武乙攻召方之战商王武乙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商武乙攻人方之战商王武乙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周季历攻西落鬼戎之战商王武乙二十四年(约公元前12世纪)周季历灭程之战商王文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周季历攻燕京戎之战商王文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周季历攻余无戎之战商王文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周季历攻始呼戎之战商王文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周季历攻翳徒戎之战商王帝乙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周文王攻商之战商王帝乙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商帝乙攻人方之战商王帝乙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商帝乙帝辛攻盂方之战商王帝辛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商帝辛攻东夷之战商代末年(约前12世纪末至前11世纪初)周灭商的战争商王帝辛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攻犬戎之战商王帝辛三十二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灭密须之战商王帝辛三十四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攻耆之战商王帝辛三十四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灭邗之战商王帝辛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周灭崇之战商代末年(约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西周时期战争年表(约前11世纪—前771年)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公东征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公灭武庚之战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公平管蔡之战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公攻东国之战周成王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攻录国之战周康王二十五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康王攻鬼方之战周昭王十六年(约公元前1o世纪)周昭王攻荆楚之战周昭王十六年(约公元前1o世纪)周昭王攻东夷之战周穆王十二年(约公元前1o世纪)周穆王攻犬戎之战周穆王十七年(约公元前1o世纪)周穆王攻徐之战周穆王三十七年(约公元前1o世纪)周穆王攻群舒之战周共王元年(约公元前1o世纪)周共王灭密之战周孝王元年(约公元前9世纪)周孝王攻西戎之战周懿王时期(约公元前9世纪)周懿王攻犬戎之战周夷王十七年(约公元前9世纪)周夷王攻太原戎之战周厉王时期(约公元前9世纪)武公攻玁狁之战周厉王时期(约公元前9世纪中)周厉王攻戎之战周厉王时期(约公元前9世纪中)周厉王与淮夷之战周厉王十七年(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周国人爆动周共和二年(公元前84o年)周抗玁允荆蛮之战周宣王五年至三十九年(公元前823—前789年)周宣王对周边各族之战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周宣王攻玁狁之战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周宣王攻楚荆之战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周宣王攻戎之战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周宣王东征周宣王二十二年至三十八年(公元前8o5—前79o年)晋穆侯攻戎之战周宣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97年)周宣王攻太原戎之战周宣王三十二年(公元前796年)周攻鲁之战周宣王三十六年(公元前792年)周宣王攻条奔戎之战周宣王三十八年(公元前79o年)晋攻北戎之战周宣王三十八年(公元前79o年)戎攻姜之战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千亩之战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o年)周子多父攻郐之战周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周攻六济戎之战周幽王五年(公元前777年)秦攻戎之战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周之战——战国时期战争年表(简)周定王十四年至十六年(公元前455—前453年)晋阳之战周威烈王七年至十八年(公元前419—前4o8年)魏攻秦河西之战周威烈王十八年至二十年(公元前4o8—前4o6年)魏灭中山之战周赧王八年至十九年(公元前397—前296年)赵攻中山之战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阴晋之战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浊泽之战周显王三年至四十七年(公元前366年—前322年)秦收复河西之战周显王十五年至十六年(公元前354—前353年)桂陵之战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周慎靓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合纵攻秦之战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函谷关之战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之战周赧王三年(公元前312年)秦楚丹阳、兰田之战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o8年)宜阳之战周赧王十四年(公元前3o1年)垂沙之战周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华阳之战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o年)长平之战周赧王五十六年至五十八年(公元前259—前257年)邯郸之战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鄗代之战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攻齐之战周赧王三十年(公元前284年)济西之战周赧王三十一年至三十六年(公元前284—前279年)即墨之战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o年)黔中之战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79—前278年)鄢郢之战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阏与之战周赧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64年)陉城之战魏安厘王三十年(公元前247年)河外之战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赵破匈奴之战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蕞之战秦王政十一年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36—前221年)秦灭六国的战争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肥之战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番吾之战秦王政十六年至十七年(公元前231—前23o年)秦灭韩之战秦王政十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前229—前222年)秦灭赵之战秦王政二十年至二十五年(公元前227—前222年)秦灭燕之战秦王政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226—223年)秦灭楚之战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灭魏之战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齐之战——秦朝时期战争年表(简)秦始皇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公元前214年—前213年)秦蒙恬攻匈奴之战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o9年)七月至二年十二月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o9年)九月戏之战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o8年)三月至三年九月项羽、刘邦灭秦之战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o7年)十二月巨鹿之战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o7年)七月(秦制,十月为岁)漳污之战——西汉时期战争年表(简)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o6年)八月至五年(前2o2年)十二月楚汉战争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o6年)八月至二年六月刘邦还定三秦之战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o6年)八月陈仓之战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o5年)四月彭城之战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o5年)四月至四年八月成皋之战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o5年)八月至四年十一月韩信破代、赵、燕、齐之战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o5年)八月安邑之战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o4年)十月井陉之战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o3年)十一月潍水之战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o2年)十二月垓下之战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o1年)至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西汉与匈奴的战争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oo年)十月白登之战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o年)九月汉平诸吕之乱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汉平七国之乱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二月下邑之战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上郡之战汉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马邑之战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河南之战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至六年漠南之战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河西之战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至元鼎六年冬汉平南越之战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秋至元封元年(前11o年)冬汉平东越之战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十月汉平西羌之战汉太初三年(公元前1o2年)汉攻大宛之战汉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浚稽山之战汉征和三年(公元前9o年)三月燕然山之战汉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四月至十一月赵充国平西羌之战汉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陈汤灭郅支单于之战新莽天凤四年(17年)至更始三年(汉建武元年,25年)九月绿林起义新莽天风五年(18年)至东汉建武三年(27年)正月赤眉起义新莽地皇三年(22年)十月成昌之战新莽地皇四年(汉更始元年,23年)六月昆阳之战东汉建武二年(26年)九月杜陵之战东汉建武三年(27年)正月湖县之战东汉建武三年(27年)闰正月崤底之战东汉建武三年(27年)闰正月宜阳之战——东汉时期战争年表(简)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元年,23年)十月至东汉建武二年(26年)刘秀统一河北之战汉更始二年(24年)冬至东汉建武三年(27年)三月刘秀攻关中、洛阳之战东汉建武元年(25年)十月至十二年十一月东汉统一战争东汉建武二年(26年)三月至六年正月东汉统一关东之战东汉建武二年(26年)春漳水之战东汉建武二年(26年)四月至三年七月睢阳之战东汉建武三年(27年)七月至五年六月黎丘之战东汉建武五年(29年)十月祝阿、临淄之战东汉建武六年(3o年)四月至建武十年十月东汉平陇西之战东汉建武六年(3o年)至东汉末(公元185年)东汉与羌的战争东汉建武八年(32年)天水之战东汉建武九年(33年)至延熹元年(158年)东汉与匈奴的战争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春至十二年十一月东汉灭蜀之战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三月至十月东汉攻公孙述之战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十二月至十二年十一月广都、成都之战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三月至十九年春马援征岭南之战东汉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至中平三年(186年)东汉与鲜卑的战争东汉永平十六年(73年)至汉灵帝末年(175年)东汉与西域各国的战争东汉水平十八年(75年)二月至建初元年(76年)正月疏勒城之战东汉永元元年(89年)六月稽落山之战东汉元初二年(115年)赤亭之战东汉中平元年(184年)至初平三年(192年)黄巾农民起义东汉光和七年(184年)四月长社之战东汉中平元年(184年)八月至十月广宗之战东汉中平元年(184年)十一月下曲阳之战——三国时期战争年表(简)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o年)鲁阳之战东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o8年)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东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武阳之战东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兖州之战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定陶之战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至建安四年(199年)孙策平江东之战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曲阿之战东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穰城之战东汉建安五年(2oo年)官渡之战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oo年)徐州之战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oo年)白马之战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oo年)乌巢之战东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o7年)白狼山之战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o8年)赤壁之战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o8年)林历山之战东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渭南之战东汉献帝建安十六年至十九年(211—214年)益州之战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皖城之战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合肥之战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十一月巴西之战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218—219年)汉中之战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樊城之战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江陵之战三国蜀汉章武元年至二年(221—222年)夷陵之战三国魏黄初四年(223年)濡须口之战三国魏黄初五年(吴黄武三年,224年)广陵之战三国蜀建兴三年(225年)南中之战三国蜀建兴六年至十二年(228—234年)诸葛亮攻魏之战三国吴嘉禾三年至六年(234—237年)吴平山越之战三国魏景初二年(238年)辽东之战三国魏正始五年(244年)汉中之战三国魏嘉平元年(249年)曲城之战三国吴建兴元年(252年)东兴之战三国魏嘉平五年(253年)南安、合肥之战三国魏正元二年(蜀延熙十八年,255年)狄道之战三国魏甘露元年(蜀延熙十九年256年)段谷之战三国魏甘露二年至三年(257—258年)寿春之战三国魏景元四年(蜀汉景耀六年263年)魏灭蜀之战三国魏景元五年(264年)永安之战三国吴凤凰元年(晋泰始八年,272年)西陵之战——晋朝时期战争年表(简)西晋咸宁五年(279年)正月至十二月凉州之战西晋咸宁五年(吴天纪三年,2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晋灭吴的战争西晋元康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o6)八王之乱西晋元康六年(296年)至建兴三年(315年)西晋末年流民起义西晋永兴二年(3o5年)至永嘉元年(3o7年)陈敏反晋之战汉光兴二年(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四月宁平城之战西晋永嘉五年(311年)至建兴三年(315年)杜弢起义汉嘉平二年(西晋永嘉六年,312年)十二月襄国之战汉嘉平四年(西晋建兴二年,314年)幽州之战汉建元二年(晋建兴四年,316年)八月至十一月长安之战汉麟嘉二年(西晋建兴五年,317年)二月荥阳之战东晋太兴二年(汉光初二年,319年)四月至次年六月浚义之战东晋太兴二年(319年)十二月棘城之战前赵光初三年(32o年)六月赵平大秦之战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十二月至四年二月晋平苏峻之战后赵太和元年(前赵光初十一年,328年)七月至十二月洛阳之战东晋永和二年(成汉嘉宁元年,346年)十一月至三年三月晋平成汉之战后赵永宁元年(35o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襄国之战前燕慕容俊三年(魏永兴二年,351年)八月至次年八月前燕灭冉魏之战东晋永和十年(前秦皇始四年,354年)二月晋攻前秦之战前燕元玺三年(354年)三月鲁口之战前燕元玺四年(355年)十一月至次年十一月广固之战东晋升平五年(前燕建熙二年,361年)二月至七月野王之战东晋太和四年(前燕建熙十年,369年)四月晋攻前燕之战前秦建元五年(前燕建熙十年,369年)十一月至次年十一月前秦灭前燕之战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至次年吕光攻龟兹之战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淝水之战北魏登国元年(386年)至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后凉太安二年(387年)凉州之战后秦建初四年(前秦太初四年,389年)大界之战后秦建初五年(前秦太初五年,39o年)四月杏城镇之战北魏登国五年(39o年)至六年七月北魏灭刘卫辰之战后凉麟嘉四年(西秦太初五年,392年)吕光攻西秦之战后燕建兴八年(西燕中兴八年,393年)十一月至九年八月后燕灭西燕之战后燕建兴十年(北魏登国十年,395年)五月至十一月参合陂之战北魏皇始元年(后燕永康元年,396年)八月至三年正月北魏攻后燕之战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十月至元兴元年(4o2年)三月孙恩起义东晋元兴元年(4o2年)至义熙七年(411年)卢循起义晋元兴三年(4o4年)二月至三月覆舟山之战晋元兴三年(4o4年)三月至五月刘裕击桓玄之战晋义熙五年(南燕太上五年,4o9年)四月至次年二月刘裕灭南燕之战东晋义熙十二年(后秦永和元年,416年)八月至次年八月刘裕灭后秦之战——南北朝时期战争年表(简)北魏蹋七年(宋永初三年,422年)九月至次年闰四月北魏攻宋河南之战宋元嘉三年(426年)闰正月至二月宋攻谢晦之战西秦建弘七年(北凉玄始十五年,426年)八月西秦攻北凉之战北魏始光三年(夏承光二年,426年)北魏攻统万之战北魏始光四年(夏承光三年,427年)统万之战北魏神麚二年(429年)北魏攻柔然之战宋元嘉七年(北魏神麚三年,43o年)三月至次年二月宋攻魏河南之战夏胜光三年(北魏神麚三年,43o年)平凉之战北魏延和元年(北燕太兴二年,432年)北魏攻北燕之战宋元嘉十年(433年)九月至次年闰三月汉中之战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六月至九月北魏灭北凉之战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雍州之战宋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o年)陕城之战宋元嘉二十九年(北魏正平二年,452年)五月至八月宋文帝攻魏河南之战宋孝建元年(454年)二月至六月,宋平刘义宣之战宋大明三年(459年)四月至七月广陵之战宋泰始二年(466年)正月宋平刘子勋之战宋泰始二年(北魏天安元年,466年)至次年彭城之战北魏天安二年(467年)至魏皇兴三年(宋泰始五年,469年)青州之战宋元徽二年(474年)五月建康之战齐建元元年至齐永元二年(479年—5oo年)齐与北魏的战争北魏太和三年(齐建元元年,479年)至次年寿阳之战齐建武元年(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淮汉之战齐建武二年(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汉中之战北魏太和二十一年(齐建武四年,497年)至次年南阳之战北魏景明四年(梁天监二年,5o3年)至次年钟离、义阳之战梁天监五年(北魏正始三年,5o6年)合肥之战北魏正始四年(梁天监六年,5o7)钟离之战梁天监十四年(北魏延昌四年,515年)硖石之战梁天监二年至大通元年(527年—5o3年)梁与北魏的战争梁中大通元年(北魏永安二年,529年)陈庆之攻北魏之战东魏武定五年(太清元年,547年)至承圣元年(552年)三月侯景之乱北魏中兴元年(531年)至次年高欢攻尔朱氏之战北魏永熙三年(534年)至次年正月北魏分裂之战东魏天平四年(西魏大统三年,537年)潼关之战东魏天平四年(西魏大统三年,537年)沙宛之战东魏武定元年(西魏大统九年,543年)邙山之战东魏武定四年(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玉壁之战梁承圣三年至天成元年(554—555年)江陵之战北齐天保七年(梁太平元年556年)三月至六月北齐攻梁之战北周保定四年(北齐河清三年,564年)九月至十二月洛阳之战陈光大元年(北周天和二年,567年)五月至次年三月沌口之战北周天和四年(北齐天统五年,569年)九月至六年六月宜阳、汾北之战北齐武平六年(北周建德四年,575年)七月至九月河阴之战北齐隆化元年(北周建德五年,576年)十月至十二月平阳之战北周大象二年(58o年)六月至八月杨坚平尉迟迥之战北周大象二年(58o年)八月至十月杨坚平王、谦之战北周大象二年(58o年)八月至十月利州之战北周大象二年(58o年)八月武涉之战北周大象二年(58o年)八月邺城之战北周大象二年(58o年)八月梁郡之战北周大象二年(58o年)八月金乡之战北周大象二年(58o年)十月始州之战——隋朝时期战争年表隋开皇元年(581年)九月至十一年春隋统一的战争隋开皇元年(581年)八月丰利山之战隋开皇元年(581年)九月至次年正月高颎攻陈之战隋开皇元年(581年)十二月至二年十二月突厥攻隋之战隋开皇二年(陈太建十四年,582年)正月陈平始兴王陈叔陵叛乱隋开皇二年(582年)正月甑山、涢口之战隋开皇二年(582年)六月可洛赅山之战隋开皇二年(582年)十二月周槃之战隋开皇三年(583年)四月至五月隋反击突厥之战隋开皇三年(583年)四月白道之战隋开皇三年(583年)四月隋灭高宝宁之战隋开皇三年(583年)五月高越原之战隋开皇三年(583年)沙钵略与阿波之战隋开皇三年(583年)六月砂城之战隋开皇三年(583年)六月隋梁远击吐谷浑之战隋开皇四年(584年)四月隋贺娄子干击吐谷浑之战隋开皇五年(陈至德三年,585年)三月陈平章大宝叛乱隋开皇五年(陈至德三年,585年)梁戚昕袭陈公安之战隋开皇五年(585年)隋助沙钵略可汗击阿波可汗之战隋开皇七年(587年)莫何可汗击阿波可汗之战隋开皇八年(588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隋灭陈的战争隋开皇八年(588年)十二月狼尾滩之战隋开皇九年(589年)正月歧亭、延州之战隋开皇九年(589年)正月白土岗之战隋开皇九年(589年)二月湘州之战隋开皇九年(589年)南康之战隋开皇九年(589年)二月隋定三吴之战隋开皇九年(589年)十二月南定州之战隋开皇十年(59o年)十一月至次年春隋平江南之战隋开皇十五年、十六年(595—596年)隋击降党项之战隋开皇十七年(597年)隋平定爨翫昆州之战隋开皇十七年(597年)隋平李光仕叛乱隋开皇十七年(597年)隋平李世贤叛乱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大业八年(612年)、九年、十年隋与高丽战争隋开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攻高丽之战隋开皇十九年(599年)隋击突厥之战隋开皇十九年(599年)隋与突厥达头可汗之战隋开皇二十年(6oo年)隋击达头可汗之战隋开皇二十年(6oo年)二月至三月隋平李英林叛乱隋仁寿元年(6o1年)隋卫文升平僚人叛乱隋仁寿元年(6o1年)隋冯盎平僚人叛乱隋仁寿二年(6o2年)杨素击突厥之战隋仁寿二年(6o2年)隋平李子佛之战隋仁寿四年(6o4年)隋平杨谅之战隋大业元年(6o5年)正月至四月隋攻林邑之战隋大业元年(6o5年)隋击契丹之战隋大业三年(6o7年)隋击铁勒之战隋大业四年(6o8)年隋灭伊吾之战隋大业四年至五年(6o8—6o9年)隋击吐谷浑之战隋大业六年(61o年)隋平建国门事变隋大业六年(61o年)隋击流求之战隋大业六年(61o年)西突厥射匮击处罗可汗之战隋大业六年(61o年)至隋亡(618年)隋末农民起义隋大业六年(61o年)六月尉文通起义隋大业六年(61o年)十二月王万昌起义隋大业六年(61o年)至隋亡(618年)瓦岗农民起义隋大业六年至十三年(61o年—617年)翟让起义隋大业七年(611年)王薄起义隋大业七年(611年)刘霸道起义隋大业七年(611年)孙安祖起义隋大业七年(611年)高土达起义隋大业七年(611年)至唐武德四年(621年)窦建德起义隋大业七年十二月至十二年(611—615年)张金称起义隋大业八年(612年)正月隋炀帝第一次攻高丽之战隋大业九年(613年)七月刘元进起义隋大业九年(613年)至唐武德七年(625年)杜伏威起义隋大业九年(613年)三月孟海公起义隋大业九年(613年)韩相国起义隋大业九年(613年)九月彭孝才起义隋大业九年(613年)宋子贤起义隋大业九年(613年)杜彦冰起义隋大业九年(613年)正月李德逸起义隋大业九年(613年)二月韩进洛、甄宝车起义隋大业九年(613年)白瑜娑起义隋大业九年(613年)三月郭方预起义隋大业九年(613年)三月孟让起义隋大业九年(613年)三月郝孝德起义隋大业九年(613年)三月至十二年格谦起义隋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第二次攻高丽之战隋炀帝第二次攻高丽之战隋大业九年(613年)六月至八月隋平杨玄感之战隋大业九年(613年)八月陈填、梁慧尚、李三儿起义隋大业九年(613年)八月朱燮起义隋大业九年(613年)八月管崇起义隋大业九年(613年)十月吕明星起义隋大业九年(613年)十二月向海明起义隋大业九年(613年)杜伏威灭宋颢之战隋大业十年(614年)二月唐弼起义隋大业十年(614年)四月张大彪、宗世模起义隋大业十年(614年)五月刘迦论起义隋大业十年(614年)六月郑文雅、林宝护起义隋大业十年(614年)七月隋炀帝第三次攻高丽之战隋大业十年(614年)八月杨公卿起义隋大业十年(614年)十一月司马长安起义隋大业十年(614年)十一月刘苗王起义隋大业十年(614年)十一月王德仁起义隋大业十年(614年)十一月左孝友起义隋大业十年(614年)十二月卢明月起义隋大业十一年(615年)正月颜宣政起义隋大业十一年(615年)二月王须拔、魏刀儿起义隋大业十一年(615年)二月杨仲绪起义隋大业十一年(615年)四月龙门之战隋大业十一年(615年)七月张起绪起义隋大业十一年(615年)八月雁门之战隋大业十一年(615年)十月李子通起义隋大业十一年(615年)十月魏骐驎起义隋大业十一年(615年)十二月敬盘陀、柴保昌起义隋大业十一年(615年)十二月李渊剿抚汾晋起义军隋大业十一年(615年)十二月至义宁元年(617年)朱粲起义隋大业十二年(616年)正月翟松柏起义隋大业十二年(616年)二月卢公暹起义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四月甄翟儿攻太原之战隋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孙华起义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八月赵万海起义隋大业十二年(616年)操师乞、林士弘起义隋大业十二年(616年)九月荔非世雄起义隋大业十二年(616年)九月杜扬州、沈觅敌起义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十月大海寺之战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十二月雀鼠谷之战隋大业十二年(616年)李渊击突厥之战隋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王仁恭击突厥之战隋大业十二年(616年)罗艺起事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正月杜伏威击陈稜之战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正月徐圆朗起义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洛口仓之战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石子河之战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王子英起义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梁师都起事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刘武周起事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三月张子路起义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三月李通德起义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三月郭子和起义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薛举起事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突厥攻扰晋阳之战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河间之战隋义宁元年(617年)十月杨世洛起义隋义宁元年(617年)十月黑石之战隋义宁元年(617年)十月萧铣起事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一月窦建德兼并魏刀儿之战隋义宁元年(617年)綦公顺起义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张善安起义隋义宁元年(617年)李轨起事隋义宁二年(618年)正月洛南之战隋义宁二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江都之乱隋义宁二年(618年)三月显福宫之战隋义宁二年(618年)三月沈法兴起事隋义宁二年(618年)五月徐世勣讨王德仁之战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黎阳之战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九月邙山之战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窦建德攻占冀州之战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窦建德攻幽州之战——唐朝时期战争年表(简)隋义宁元年(617年)八月霍邑之战唐武德元年(618年)至七年(624年)唐统一的战争唐武德元年(618年)八月至十一月浅水原之战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至次年四月柏壁之战唐武德三年(62o年)至显庆二年(657年)唐与突厥战争唐武德三年(62o年)七月至次年五月洛阳、虎牢之战唐武德四年(621年)三月至五月虎牢之战唐武德四年(621年)十月唐平萧铣之战唐武德五年(622年)正月至三月洺水之战唐武德五年(622年)灵州之战唐武德五年(622年)六月至十月下博之战唐武德五年(622年)十一月至次年正月唐灭刘黑闼之战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o7年)唐与吐蕃战争唐武德六年(623年)六月岷州之战唐武德六年(623年)至次年唐灭辅公祏之战唐武德七年(624年)五陇坂之战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玄武门事变唐武德九年(626年)八月泾阳之战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唐灭东突厥之战唐贞观九年(635年)唐击吐谷浑之战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八至九月松州之战唐贞观十四年(64o年)唐灭高昌之战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十二月唐击薛延陀之战唐贞观十八年(644年)九月唐击焉耆之战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至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与高丽战争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攻高丽之战唐贞观十九年(645年)至二十年唐灭薛延陀之战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攻龟兹之战唐显庆二年(657年)唐灭西突厥之战唐显庆五年(66o年)唐灭百济之战唐显庆五年(66o年)至光启年间(885—887年)唐与契丹、奚等之战唐龙朔元年(661年)至二年平壤之战唐龙朔二年(662年)三月天山之战唐乾封元年(666年)至总章元年(668年)唐灭高丽之战唐总章三年(咸亨元年,67o年)四月至八月大非川之战唐仪风三年(678年)正月至九月青海之战唐调露元年(679年)裴行俭破西突厥之战唐调露元年(6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朔州、黑山之战唐永隆二年(681年)裴行俭攻伏念之战唐永淳元年(682年)云州之战唐永淳元年(682年)至永昌元年(689年)骨笃禄攻唐之战唐则天后光宅元年(684年)十月至十一月武则天平李敬业之战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九月两井之战唐长寿元年(692年)十月安西之战唐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三月罗汗山之战唐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至七月黄麞谷之战唐武后神功元年(697年)三月东硖石谷之战唐景云三年(712年)冷陉之战唐开元二年(714年)七月滦水谷之战唐开元二年(714年)八月至十月武街之战唐开元十五年(727年)正月青海之战唐开元十五年(727年)十月瓜州之战唐开元十七年(729年)三月石堡城之战唐开元十八年(73o年)六月至二十年三月唐攻契丹之战唐天宝六载(747年)七月积石军之战唐天宝六载(747年)七月唐击小勃律之战唐天宝七载(748年)十二月青海之战唐天宝八载(749年)六月石堡城之战唐天宝年间至唐末(75o—875年)唐与南诏战争唐天宝十四载至宝应二年(755—763年)唐平安史之乱唐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范阳起兵唐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二月荥阳之战唐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二月安军攻占东都之战唐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二月郭子仪击叛军之战唐天宝十五载(756年)二月常山之战唐天宝十五载(756年)春雍丘之战唐天宝十五载(756年)四月九门之战唐天宝十五载(756年)五月嘉山之战唐至德元载(756年)五月至二载五月南阳之战唐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灵宝之战唐至德元载(756年)十月陈涛斜之战唐至德元载(756年)十二月宁陵之战唐至德二载(757年)春太原之战唐至德二载(757年)正月至十月睢阳之战唐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至十二月唐收复两京之战唐至德二载(757年)二月河东之战唐至德二载(757年)九月唐收复长安之战唐至德二载(757年)十月唐收复洛阳之战唐乾元元年(758年)十月至二年三月邺城之战唐乾元二年(759年)十月河阳之战唐上元二年(761年)二月邙山之战唐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再夺东京之战唐宝应元年(762年)十月至二年正月唐灭史朝义之战唐广德二年(764年)八月至十月邠州之战唐永泰元年(765年)九月至十月奉天、灵台之战唐大历八年(773年)八月至十月灵、宜、盐、百之战唐大历十四年(779年)十月剑南、西川之战唐建中二年(781年)临洺之战唐建中三年(782年)洹水之战唐建中三年(782年)魏州之战唐建中四年(783年)十月至兴元元年(784年)六月泾原兵变唐建中四年(783年)十月至十一月奉天之战唐兴元元年(784年)贝州之战唐兴元元年(784年)李晟收复长安之战唐兴元元年(784年)七月至贞元元年(785年)八月河中之战唐贞元二年(786年)八月至十二月汧城之战唐则天后垂拱四年(688年)八月唐诸王反武后之战唐贞元十年(794年)神川之战唐贞元十七年(8o1年)七月至十二月维州之战唐贞元十八年(8o2年)正月唐破吐番维州之战唐元和十二年(817年)蔡州之战唐大中十三年(859年)至咸通七年(866年)交趾之战唐咸通九年(868年)七月至十年十月庞勋起义唐咸通十年(869年)十月至十一年(87o年)二月成都之战唐乾符二年(875年)初王仙芝起义唐乾符二年(875年)六月至中和四年(884年)六月黄巢农民起义唐乾符四年(877年)十月至五年(878年)三月黄巢转战中原之战唐乾符五年(878年)三月至十二月黄巢南下福州之战唐广明元年(88o年)五月至七月信州之战唐广明元年(88o年)七月至十一月黄巢攻东都之战唐广明元年(88o年)十一月潼关之战唐广明元年(88o年)十二月长安之战唐中和元年(大齐金统二年,881年)四月黄巢攻长安之战唐中和元年(大齐金统二年,881年)四月至三年(大齐金统四年,883年)四月唐夺长安之战唐中和四年(大齐金统五年,884年)四月至六月唐灭大齐之战唐天复二年(9o2年)河东之战五代十国时期战争年表(简)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o7年)五月至二年五月潞州之战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吴天祐六年,9o9年)象牙潭之战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o年)十二月至五年正月柏乡之战五代后梁乾化五年(贞明元年,915年)三月至二年二月魏州之战契丹神册二年(后梁贞明三年,917年)三至八月幽州之战五代后梁贞明四年(918年)八月至十二月胡柳陂之战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923年)五至十月后唐灭后梁之战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923年)杨刘之战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九至十一月后唐灭前蜀之战五代后唐天成三年(928年)四月至四年二月定州之战五代后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至闰十一月后晋灭后唐之战五代后晋天福八年至开运三年(契丹会同六年至九年,943—946年)契丹灭后晋之战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契丹会同八年,945年)至三年阳城、滹沱之战五代后汉乾祐元年至二年(年)河中之战五代后汉乾祐三年(95o年)至四年正月郭威灭后汉之战五代后周显德元年(北汉乾祐七年,954年)高平之战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后蜀广政十八年,955年)秦凤之战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十二月至四年三月寿州之战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至四年紫金山之战五代后周显德五年至六年(辽应历八年至九年,年)河北之战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冬至五年春(南唐保大十三年至中兴元年,955—958年)后周攻南唐之战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之战五代后周显德四年(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年)冬至五年春淮南之战——北宋辽金西夏时期战争年表(简)北宋建隆三年至太平兴国四年(年)北宋统一战争北宋乾德元年(963年)正月至三月荆湖之战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至三年正月宋灭后蜀之战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至三年正月剑门之战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十二月夔州之战北宋开宝三年(97o年)九月至四年二月宋灭南汉之战北宋开宝三年(97o年)十至十二月韶州之战北宋开宝七年(974年)九月至八年十一月宋灭南唐之战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十一月采石之战北宋开宝八年(975年)正月秦淮河之战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十月皖口之战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至五月宋灭北汉之战北宋太平兴国四年至景德元年(辽乾亨元年至统和二十二年,979—1oo4年)北宋与辽的战争北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乾亨元年,979年)高梁河之战辽乾亨元年(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满城之战辽乾亨二年(宋太平兴国五年,98o年)雁门之战辽乾亨二年(宋太平兴国五年,98o年)瓦桥关之战北宋太平兴国七年至南宋建炎元年(982年—1127年)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北宋雍熙三年(辽统和四年,986年)岐沟关之战辽统和四年(宋雍熙三年,986年)冬君子馆之战辽统和四年(宋雍熙三年,986年)代州之战北宋端拱二年(辽统和七年,989年)徐河之战北宋淳化四年至至道二年(6年)王小波、李顺起义北宋咸平二年至三年(—1ooo年)河北之战北宋景德元年(1oo4年)澶州之战北宋景祐二年(1o35年)至三年鄯州之战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北宋康定元年,1o4o年)延州之战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四年(北宋庆历元年,1o41年)好水川之战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北宋庆历二年,1o42年)定川寨之战辽重熙十八年(西夏延嗣宁国元年,1o49年)河南、凉州之战北宋皇祐五年(1o53年)昆仑关之战北宋嘉祐二年(1o57年)五月断坞道之战北宋熙宁六年(1o73年)宋收复河、岷等州之战北宋熙宁七年(1o74年)定羌城之战北宋熙宁八年(1o75年)末至九年初邕州之战北宋熙宁九年(1o76年)富良江之战北宋元丰四年(西夏大安七年,1o81年)灵州之战北宋元丰五年(西夏大安八年,1o82年)永乐城之战西夏天仪治平元年(宋元祜二年,1o87年)西夏、吐番攻宋之战金朝开国前一年至天会三年(辽天庆四年至保大五年,1114—1125年)金与辽的战争金开国前一年(辽天庆四年,1114年)宁江州之战金开国前一年(辽天庆四年,1114年)出河店之战金收国元年(辽天庆五年,1115年)正月达鲁古城之战金收国元年(辽天庆五年,1115年)护步达冈之战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晏州之战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至三年宋江起义北宋宣和二年(112o年)至四年方腊起义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帮源洞之战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年)至南末端平元年(金天兴三年,1234年)宋金战争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年)至宋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1126年)太原之战金天会三年至五年(宋宣和七年至靖康二年,1125—1127年)金灭北宋东京之战——南宋金夏蒙元时期战争年表(简)南宋建炎元年至二年(金天会五年至六年,1127—1128年)邵兴抗金起义南宋建炎元年至绍兴三年(金天会五年至十一年,1127—1133年)八字军抗金起义南宋建炎元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红巾军抗金起义南宋建炎元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东京之战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十一月至三年二月宋平丁进之战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至绍兴元年(1131年)宋攻李成之战南宋建炎四年至绍兴四年(金天会八年至十二年,113o—1134年)川陕之战南宋建炎四年至绍兴五年(113o—1135年)钟相杨幺起义南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113o年)三月黄天荡之战南宋建炎四年至绍兴二年(113o—1132年)建州之战南宋建炎四年至绍兴元年(113o—1131年)下沚江之战金天会八年(南宋建炎四年,113o年)富平之战南宋绍兴元年(金天会九年,1131年)缩头湖之战南宋绍兴元年(金天会九年,1131年)和尚原之战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六月德安之战金天会十一年(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饶凤关之战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四月固石洞之战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阳武口之战南宋绍兴四年(金天会十二年,1134年)仙人关之战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正月至八月社木寨之战南宋绍兴四年(金天会十二年,1134年)岳飞收复襄阳六郡之战南宋绍兴四年(金天会十二年,1134年)九月大仪之战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二月至五月洞庭湖之战南宋绍兴十年(金天眷三年,114o年)顺昌之战南宋绍兴十年(金天眷三年,114o年)七月郾城之战南宋绍兴十一年(金皇统元年,1141年)柘皋之战南宋绍兴十一年(金皇统元年,1141年)剡家湾之战南宋绍兴三十一年至隆兴二年(金正隆六年至大定四年,1161—1164年)魏胜抗金起义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大定元年,1161年)十月皂角林之战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大定元年,1161年)九月至隆兴元年(金大定三年,1163年)正月德顺军之战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大定元年,1161年)十月陈家岛海战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大定元年,1161年)十一月采石之战南宋绍兴三十二年(金大定二年,1162年)五月海州之战南宋淳熙六年至宋嘉泰二年(公元1179年—12o2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战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十三翼之战南宋嘉泰二年(12o2年)秋阔亦田之战南宋嘉泰三年(金泰和三年,12o3年)春合兰真沙陀折折运都山之战南宋嘉泰四年(金泰和四年,12o4年)春纳忽昏山不黑都儿麻之战西夏天庆十二年(12o5年)至西夏乾定五年(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蒙古与西夏的战争南宋开禧二年(金泰和六年,12o6年)韩侂胄攻金之战南宋开禧二年(金泰和六年,12o6年)十月至开禧三年十一月仆散揆攻宋之战南宋开禧二年(金泰和六年,12o6年)十一月**之战南宋开禧三年(金泰和七年,12o7年)五月秦州之战蒙古成吉思汗六年至窝阔台汗六年(金大安三年至天兴三年,1211—1234年)蒙金战争金大安三年(蒙古成吉思汗六年,1211年)边堡寨之战金大安三年(宋嘉定四年,1211年)至金朝末年红袄巾抗金起义金至宁元年(蒙古成吉思汗八年,1213年)七月至贞祜二年(蒙古成吉思汗九年,1214年)十月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战金贞祐二年(蒙古成吉思汗九年,1214年)五月至三年五月中都之战金贞祐三年(蒙古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北京之战金贞祐四年(蒙古成吉思汗十一年,1216年)潼关、南京之战元太祖十二年(1217年)蒙古攻西辽之战南宋嘉定十年(金兴定元年,1217年)四月襄阳之战南宋嘉定十年(金兴定元年,1217年)四月至十一年三月枣阳之战南宋嘉定十二年(金兴定三年,1219年)二月金军三道攻宋之战南宋嘉定十二年(金兴定三年,1219年)七月枣阳之战元太祖十四至十九年(1219—1224年)蒙古第一次西征元太祖十四年(1219年)九月至十六年(1221年)二月河中之战元太祖十五年(122o年)春不花剌之战元太祖十五年(122o年)五月撒麻儿干之战元太祖十五年(122o年)秋至次年春玉龙赤杰之战南宋嘉定十四年(金兴定五年,1221年)正月仆散安贞攻宋之战元太祖十六年(1221年)四月你沙不儿之战元太祖十六年(1221年)秋范延堡之战元太祖十六年(1221年)申河之战元太祖十六年(1221年)春夏塔里寒之战元太祖十八年(1223年)五月迦勒迦河之战元太宗四年(金正大九年,1232年)三峰山之战元太宗六年(金天兴二年,1233年)十月至宋瑞平元年(金天兴三年,1234年)一月蔡州之战元太宗六年至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南宋端平元年至祥兴二年,1234—1279年)宋元战争元太宗七年至十三年(宋端平二年至淳祜元年,1235—1241年)窝阔台攻宋之战元太宗七年(宋端平二年,1235年)沔州之战元太宗八年至十四年(1236—1241年)蒙古第二次西征元太宗八年(宋端平三年,1236年)真州之战元太宗八年(宋端平三年,1236年)九月阳平关之战南宋端平三年(元太宗八年,1236年)十月江陵之战元太宗九年(宋嘉熙元年,1237年)黄州之战南宋嘉熙二年(元太宗十年,1238年)庐州之战南宋嘉熙二年(元太宗十年,1238年)至次年四月京襄之战南宋嘉熙三年(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大垭寨之战元太宗十二年(124o年)冬乞瓦之战元太宗十三年(1241年)三月赛约河之战宋淳祐三年(蒙古乃马真皇后称制二年,1243年)余玠防蜀之战宋淳祐四年(蒙古乃马真皇后称制三年,1244年)寿春之战元宪宗二年至世祖中统元年(1252年—126o年)蒙古第三次西征元宪宗二年(大理天定元年,1252年)至四年蒙古灭大理之战元宪宗三年至九年(南宋宝祐元年至开庆元年,1253—1259年)蒙哥攻宋之战元宪宗四年(大理天定三年,1254年)押赤城之战元宪宗六年(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蒙古攻四川之战元宪宗六年(1256年)十一月麦门底斯之战元宪宗七年(宋宝祐五年,1257年)至八年纽粦攻四川之战元宪宗七年(1257年)蒙古攻安南之战元宪宗七年(1257年)十一月底格里斯河之战元宪宗七年(1257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