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宋时明月全集 > 第3310章 赵兴的变法想法

第3310章 赵兴的变法想法

2025-03-30 19:17:55

赵兴缓了口气,继续说:除此之外,我大宋四邻强敌时时来骚扰,迫使我们不得不养军百万,也是负担沉重的一个原因。

要想彻底摆脱这种现象,就必须变革。

若不变革,再有百年,甚至要不了百年,三四十年过去了,官绅阶层进一步扩大,小民数量进一步减少,我估计,大祸为期不远了。

皇宋之地在于冗兵冗员,要想消除冗兵冗员,也不是没有办法的,其一就是扩展领土,开发海外空间,就是一个手段,让那些失地百姓到海外去垦荒,去为我大宋搜刮财赋,如此,方可减轻我大宋的财赋压力。

而开发海外领,还有一个好处——南洋小国战斗力不强,各地养的厢军遇上辽国人都是废材,但对付南洋小国却绰绰有余,让他们去南洋小国掠夺,刚好算做废物利用。

然而,这些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急策,开发海外领,拓展税源,虽然可以缓一时之急,但那些开发者到了海外,必定会成为新的官绅,若官绅继续不纳粮,要不了多久,我大宋没有小民了,全都成了官绅。

那时,税收怎么办,靠谁来纳税,靠谁来支应差役?所以,大宋真正的祸源是不平等的官绅不纳粮。

官绅享受这个国家给予他们的好处,却不承担义务,这才是国家最大的祸患。

要想消除这个祸患,就必须让官员们履行责任……赵佶插嘴:太尉在广南不是推行过官绅一体纳税吗,这个法子是否可行?赵兴点头:祖宗之法,官绅不纳粮,但商乃贱籍,祖宗可没说过允许官员经商,相反,还设置了重重禁令,只不过这些禁令都没人执行。

现在的官家在潜坻的时候,就曾经以端王的身份,向广州市舶司依律纳税。

这就是一个好的前例。

可以最少触动官绅的利益,而后慢慢变革——祖宗之法不是说官绅不纳粮吗,我们依旧官绅不纳粮,但经商必须纳税。

反正,当今经商的禁令也没人遵守,既然官府堵不住。

那就敞开口子让他们竞争去,我们按纲收税就行。

最终,我们是要过度到官绅与小民同税同义务,但我认为朝廷无需着急。

我们现在是重商主义,商人在交易过程中,最讲究公平,最讲究契约。

一个守契约,公正的进行交易的人,人都愿意跟他打交道。

这是商业文明带来的必然结果。

而我大宋地商业文明只持续了一百多年。

所以我们无需着急,只需要尽力维持这种商业文明的氛围,让公正精髓与契约精神再影响我们一百年。

甚至五百年。

那时,公正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意识中,自然而然,小民与商人会起来要求与官绅享有同等的权力,履行相同的义务。

于是,社会就趋向于公正。

若让我评价王安石的新法,我认为唯有两样新法必须刻不容缓地实行,其余则该缓就缓。

不着急实施——第一就是免役法。

官绅一体纳税后,老百姓也无需负担差役。

甚至可以靠服差役挣钱养家糊口,这就是为官府做工。

这一点我认为唯有大宋具备。

是我们地时代特色。

在别地朝代做到这点是不可想象地。

开玩笑。

老百姓给官府干活。

还能挣上钱。

也唯有在商业地大宋才不被视作洪水猛兽。

这是仁政。

我大宋应该将这项政策推至极盛处。

我有一个建议。

正想过几天跟朝廷说说。

比如:我们可以制定一个各地收入等级。

由各地地方官进行申报当地收入情况。

并告诉他们这个收入不得作假。

因为通过百姓地收入。

我们可以计算出当地地经济状况以及税务状况。

而今后地方官地政绩。

全通过这些数字来表现。

他们若想作假。

必然影响到自己地升迁。

这些数字报告朝廷后。

朝廷可以根据当地收入状况。

制定一份免役法实施细则。

使我们根据当地地收入制定免役钱——众所周知。

地南北不同。

北方农民辛苦一年。

所获不过三五贯。

而南方肥沃之地。

百姓劳作一年。

有可能收入在百十贯。

而广南更不能用这些衡量。

广南百姓辛苦一年。

每户收入在六百贯左右。

这个收入也可以计算出来:广南人口约两千五百万。

年均上交税收约在三千万贯。

按十五岁一地比例。

它地年均收入应该在十五贯以上。

除此之外。

广南养军费用、教育费用、免费医疗等各项开支加在一起。

应该在人均六十贯左右。

按每户十口计算。

每户年均收入应该是六百贯——这就是朝廷计算每地财赋税收地依据。

我这里只是粗略地算算。

苏三丈(苏辙)精通会计学。

应该更了解地方财赋地计算方法。

所以只要地方官报一个收入数据。

我们应该可以根据这个数据。

推算出地方财政地税收与民情。

而地方官地政绩。

全在于如何使百姓收入上升。

这就是量化考核地标准。

我广南就是这样对官员进行考核地。

百姓地年均收入出来了。

一年共有三百六十天(阴历每月三十天。

一年共十二个月)。

刨去休沐日。

刨去节庆。

剩下地就是百姓地工作时间。

用这个工作天数去除年均收入。

就是百姓平均劳作一天理应获得地平均收入——当地地免役法。

付给百姓地免役钱不应该低于这个数字。

这样。

百姓就可以通过替官府劳作。

获得不亚于当地平均收入地生活。

如此一来。

百姓怎么不愿意应付差役。

为了防止地方官无休无止的支应差役,我们还应该设立一套相应的预决算制定,每年秋季司考的时候,应该要求地方官上报明年的财政计划,若是地方政府支付差役地钱超过地方财赋收入,或者达到地方财赋收入的一定比例,我们就应该否决地方官的年度财政预算……这里面还有很多实行诀窍,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总之,免役法要想实行,前期需要做的工作很多。

我们需要堵住所有贪官可能贪污的漏洞,如此,才能让朝廷的初衷得以贯彻。

而朝廷确立这项工作以后,还可以加强中央地控制力,以后朝廷可以通过否决地方的开支计算,控制地方官、地方节镇的为所欲为。

将一切权力收归朝廷……赵佶插嘴:如此行事,确实能加强地方地掌控,但我怕控制不了太尉大人这样地弄钱高手。

太尉大人不加赋,便年年使广东财赋增长。

你刚才所说的广南户均收入超过六百贯,这恐怕是真话,但你地计算方法含含糊糊,说明你向朝廷少交税了,少交了不少,足够再养一支大军。

譬如像朱雀军那般耗费钱粮无数的吞金兽。

赵兴尴尬的一笑,跳过这个话题,继续说:王荆公另一个值得实行的法律就是三舍法。

朝廷每三年召集士子进京一次科举,路途遥遥的,需要提前一年做准备,许多人路费不够,便无望参加科举,譬如广南,坡公贬谪去惠州的时候,在路上走了八个月。

广南指射之地,有多少士子有这个财力。

维持八个月的旅行?而王荆公的三舍法,却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以学舍为单位,官府只需每年考核学舍的资格,就可以让天下寒士,能够就近读书,就近学习,学成之后,替国家效力。

我知道,根据朝廷律令。

各地官府对当地学生都有各种补贴,以替朝廷养士,栽培读书种子。

让朝廷负担养士地费用,也算冗员的一种,将这个负担下放到地方政府,朝廷可以减少支出,天下寒士也可降低求学成本。

所以我认为,指射之地的指射之法应该推行天下,本地人就应该担当本地官。

如此。

才不至于民怨***,祸害乡邻。

赵兴刚才说地六民。

是古代中国对国民的分类方法,其中包括官宦、商户、匠户々户。

而农户里又分几个等级,每一个等级的纳税额与承担的国民义务各不相同,而他们的权力也各自不同。

赵兴在这里侃侃而谈,谈的都是治国方略,态度异常恭敬,完全是朝堂奏对的格局。

他的这种态度与和乐楼的欢畅气氛有点格格不入,此地谈论国事,场合不对、人物不对,方式更不妥当。

然而,小皇帝听地入神,李师师装聋作哑,高俅则一副神游物外的表情,在场的两名太监心不在焉,于是,小房间里没人提醒赵兴——他一个当朝太尉,在此时此地,向赵乙这个大商人解释国策,是多么不合时宜。

满肚子不合时宜,这是王朝云对苏轼的评价。

而赵兴一向所作所为,也符合这句评价。

如今,当初说这话的西子姑娘已经病逝在岭南,满世界只剩下苏轼与赵兴这对不合时宜的师徒犹在。

皇帝是出来泡妞的,但赵兴却把这次泡妞行动变成了一场国事讨论会。

他将王安石的新法一一进行评价,指出其中的优劣之处。

别人评价王安石地新法,可能有所偏颇,大多数时候,他们是根据党派利益,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赞成而赞成。

赵兴这个调和派的评价,恰恰带有这个时代难得的公正态度。

王荆公不狼学问大家,他对这个时代的了解超越了同时代所有的人,所以他指出的时代弊病,无可回避,无可否认,赵兴最后评价说:我知道王荆公变法的目的不是替百姓谋利,苏三丈说的不错,他跟王没样,就是借口变法而揽权,然而,当时地人对于变法地辩论结果,却证明变法的必须。

这说明,王荆公在提出变法地理由之时,那理由确实无懈可击,以至于连司马君实(司马光)相公都不能否认王荆公说的有理。

然而,王荆公上台以来,所行所为却不是为了变法,变法只是他手中的一把刀,他将一切罪恶掩盖在变法这个借口下,排除异己,树立同党,不择手段的攫取权力。

方今天下,确实到了非变法不可的地步,王荆公没有说出变法的最根本理由,我认为最根本的理由是:我大宋已经到了商业社会,已经到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共和时代。

而我们许多祖宗之法,还停留在农奴社会,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寻求公正,遵守契约的律法,或者确立这样一个大原则,使得我们的社会稳步迈向商业时代。

神宗陛下当初没有做到这一点。

哲宗陛下没有人清楚方向,当今陛下若想超越两位先皇,就需认清时代的大方向。

古人说欲速则不达,有些事情过于急切,矫枉过正,反而不妥,我刚才说过,商业文明进化到一定程度,他必然寻求公正。

寻求契约精神,寻求诚信,所以我们无需拔苗助长。

只需要给今后地时代确立一个大方向。

起来,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整个南洋都匍匐在我大宋的脚下,那片广阔的海域,就像我大宋的洗澡盆,任我宋人徜翔。

与此同时,我大宋已经沐浴在商业文明之下百余年,大宋的百姓,大宋地子民、官绅已经深受商业文明的影响。

开始自觉自愿的寻求公正。

而民众自发的力量,比十所太学更能激励这个社会。

在这个时代的大潮面前,我们无需做太多的努力,只要给百姓指明方向,让他们在前进中不至于迷路,如此简单,已经足够了。

做到这一切,就可以超越两位先皇,甚至超越三皇五帝。

永远被我子民铭刻在心里——此诚为万世未有之基业,是建立于我们民族心中的丰碑。

很小的付出,很小的努力,只要让大宋这条航船不至于偏离方向,让它依照列祖列宗留下地教导继续航行,我们就可以完成前所未有的辉煌。

想一想这一切,都让我觉得无法呼吸,我是这个时代的人,我是这个时代地参与者。

是推动这个时代的人。

这份荣誉,舍我其遂。

舍今上,有谁还有这个资格?赵兴的话,就像一副徐徐展开的画面,那画面里不光有大宋,还有世界;不光有现在,还有永远。

在座的几个人都被赵兴的话引得两眼发亮。

宋徽宗赵佶轻声嘟囔:舍我其遂,舍我其遂,丰碑!千古未曾有的丰碑赵兴耐心的等待宋徽宗从激动中平复下来,但平静下来的宋徽宗首先问:或有人议:太尉大人在广南养军过万,此诚为逾越朝廷体制,太尉大人怎么说?赵兴淡然地回答:养军过万——养的什么军?我的回答是:大宋的军队。

皇帝话题一转:魔军三月初一进入皇宫,太尉大人可去观礼?自当到场!朱雀军留下的火器,可否发放其他禁军?这个问题不应该由一名商人提出,但赵兴态度很恭敬的回答:大宋火器,自当归于大宋。

皇帝又问:三月三,金明池开放。

此刻,万国来朝,我皇宋也该有些新气象,听说广南奇珍异巧格外多,广南可否派一支队伍,向京城人士表演一下当地风物?如今是二月中,时间来不及,我立刻派人前去广南,召请广南伎乐上京……到时候,还请赵大官人鉴赏。

赵兴这句话是提醒小皇帝,刚才两人的谈话已经超出了一个商人与太尉的谈话范畴,小皇帝反应过来,赶紧转向李师师,趁机掩饰:师师姑娘,三月三,金明池点校,师师姑娘一定身在魁星楼。

等口号唱罢,我请师师姑娘去宣德楼前,看广南表演。

赵兴轻轻摇头:赵大官人,到时候师师姑娘要应付官府点呈,恐怕没有时间闲逛,不如我派几个贴身侍从跟随,领师师姑娘观看宣德楼前的表演。

赵兴这里不是责难小皇帝,他是提醒:李师师做为京城行首,三月三科举唱名,她要应付官府差役。

与此同时,小皇帝也要履行自己地责任,接见新科进士。

即使见完了新科进士,小皇帝也脱不开身。

金明池里,闲逛的官宦家眷万一认出小皇帝,他的身份就被猜穿了,再也不可能在李师师面前扮演平民百姓。

经赵兴这么一提醒,小皇帝也醒悟过来,他马上顺势说:太尉大人的家将素有威名,听说十二人就敢迎战吐蕃凶人,有太尉大人作保,师师姑娘不用担心安全问题……停顿了一下。

赵佶打了个哈欠,捂住嘴说:今日谈的欢畅,耽误太尉大人寻欢了,如今夜已深,请太尉大人安置吧。

赵兴乖乖的站起身来,响应了赵佶的逐客令。

起身告辞。

门口,董小亮迎住了赵兴,懊恼的说:太尉,京城十绝汇齐了,我本想给和乐楼添一桩千古佳话,却没想到太尉大人跟一个大商人一聊许久,这不误事了吗?赵兴走了几步,回头暗示:小亮,我若是你。

就给所有的包厢挂上纱帐,使外面地人看包厢里地人隐隐错错,如此。

方显得高雅。

董小亮挠挠头,肉疼的自语:纱帐,好贵地。

满京城包厢都是这种装束,我添上一个纱帐,有必要吗?董小亮自语完,发现赵兴压根没听他的问题,正举步返回自己的包间,他连忙追上去,紧着问:太尉。

太尉,你房间里的请帖积了一堆,我跟你说京城十绝地事情,你却跟我谈纱帐,这是为何?说清楚再走!赵兴说不清楚,他返回自己的包间,放浪形骸的倾听汴梁其余九绝的表演,这一顿酒席,直到第二天天亮才吃完。

他是在半半醒之间,被仆人抬回去的。

第二天,上朝时间,应值的官员上朝了,不当值的官员则来赵兴府上穿梭拜访。

但赵兴谁都没有见,他独独接见了前来拜访的广南商人。

这几年,随着海陆的畅通,广南商人居留在京城地也渐渐多了起来,赵兴回到了京城。

这些广南商人好不容易找见一个机会。

以乡谊拜访赵兴,他们不约而同的齐集赵兴府上。

等看到候见的官员人山人海,这些商人原本想放下名帖,改日约时间拜访,没想到赵兴挡了所有官员地驾,直接接见了他们,这未免让他们有点受宠若惊。

一见面,赵兴也不客气,直接说:我查了广南今年的科举人数,广南一年今年上京科举的有三百一十四人,却没有一人登榜。

我觉得身为广南地方官,我对广南学子照顾不利,使他们在京城不能安心读书。

我有意仿照金钟大厦,在汴梁城外增添一座广南会馆——这是官府不好出面,全靠诸位商人赞助。

先说我吧,我赞助三千贯,家师坡公再赞助一千贯。

此外,凡贬谪到广南的朝廷官员,他们的捐助我也替他们出了,剩下的,就看诸位报效了。

广南商人这几年都有这个觉悟,跟着赵兴走没错。

这位地方官,有时候看起来是勒索商人,但实际上,凡是愿意跟赵兴一条死路走到底的人,个个都从赵兴的政策里获益。

如今,赵兴一倡议,广南商人唯恐落入人后,纷纷响应。

眨眼之间,赵兴募集到的资金已经达到了三十万之巨。

钱有了,赵兴接着解释:这座广南会馆,既接待广州学子,也面向商人开放,我打算建一个拥有三千栋房舍地大厦,此外,还要修建一座交易大厅,以供我广南商人在此挂牌交易。

诸位都是大厦的赞助人,有优先权认购大厦的铺位。

我打算将这座大厦完全交给广南商会管理,在我的理想之中,它应该拥有一座学舍,以供广南赶考弟子免费入住,同时还拥有一个经营场所,以便广南商人在这里与京城商人交往。

除此之外,它还应该拥有一个大仓库,便于储藏商人们的货物。

还有巨量的交易商铺,让商人们可以展示自己的货物,而营业收入,需要资助我广南的读书人,给他们提供免费的住宿与食宿,让他们在京城安心读书。

到读书,我还希望这所会馆拥有一座大花园,可以让士子们在春日地阳光下嗅着花香背书。

恰好我广南这几年引进外藩树种,我们应该向京城人士展示广南的花坛景绣,所以花园必不可少。

我记得京城这几年天气越来越冷,所以除了开放式的花园外,我们还应该建几座封闭的玻璃花棚,以便培植广南特有的南方花卉,令广南商人虽在京城也能感受到广南花雨。

当然,这花棚也应该是诸位商人与学子们会客读书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