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贡士服,走路都得小碎步。
赵兴解牛时已只穿短衣,还弄了一顶变种苏东坡帽——形状像厨师帽改变,当时称为子瞻帽或者东坡帽。
日暮时分,两顶小轿晃晃悠悠的抬出东门,轿中人远远的闻到院里的牛肉香,他深深嗅了一下,还没下轿就哈哈大笑起来:人都说子瞻在黄州生活困苦,居有屋、食有肉,饮有酒,何苦只有?当然困苦!苏轼大笑着出来迎接王巩:定国兄知道去年中秋我怎么过的,我做了一首诗记述当时的困苦——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赵兴在后面摇头晃脑的品味着,两名倭人也满脸陶醉。
紧接着,另一顶小轿落地了,轿中走出一名满脸笑容的女子。
朝云一见,赶紧挺着大肚子走上前去,两人拉着手叽叽喳喳的低声谈论。
王夫人则站在门口,远远地冲这位女子点了点头。
客人登门了,院子里还满地血污,朝云与王夫人犹豫了片刻,还是没勇气接过烹饪工作,而赵兴似乎很沉迷与厨师的职业,他手里舞着菜刀,干的兴冲冲,学生们被他支使的团团转,两名倭人也殷勤地打着下手。
朝云与王夫人彼此望了一眼,她们很有默契地同时转身,一句话不说就钻进屋里。
中国古代的做菜方式是与现代不同的,其基本特点是菜中不放盐。
由于盐在食物中的不可替代性,历朝历代政府都把盐当作科以重税的对象。
宋代盐税收入十倍于唐朝,这使得炒菜放盐都成了一种奢侈行为。
食无言不行,然而,酱是不征重税的,于是中国发展出独特的酱文化。
一般来说,古时地菜都是沾着浓咸的酱吃的,而发明将酱与菜一起煮——这就是苏东坡。
那种连酱一起煮的菜被叫做东坡肉、东坡鱼,等等东坡式菜肴。
赵兴不当家不知财米贵,他炒菜完全按现代人的做法大把放盐,这种现代风格的菜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不被酱污染,色香俱全,令客人们大开眼界……但,却让苏东坡夫人心惊肉跳。
王巩吃的心满意足,他指着苏东坡笑着说:子瞻过得好日子,日日品尝如此佳肴,便是给个神仙也不换。
酒宴进行到这时,苏轼的几个孩子已混到院中,围观赵兴的表演,屋里只剩下苏轼及其夫人作陪。
赵兴那里也进入尾声,还剩下几个菜肴及一锅炖牛肉,苏迈站在赵兴身边,等着端送。
两个倭人满脸堆着笑容,站在锅前挥舞勺子给孩子们盛滚热的牛肉,分到肉的学生端着盘子席地而坐,津津有味品尝才出锅的热汤,他们的欢笑洒满了整个院落,中间还夹杂着赵兴温和的劝导声:别急……小心烫着……别光吃,这盘子端上去给客人。
苏东坡朝院子方向望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慢慢说:这顿饭……出自院中人之手……他,也算是我的门生吧……这门生。
不喜诗律但性好杂学,我也是初次品尝他的手艺,没想到他连做饭都这么精通。
苏迈端着两碟新菜进来,看到客人已吃不动了,他出门打了个招呼:离人兄,客人尽兴了,你还没尽兴吗,你也停了,吃饭吧。
赵兴意犹未尽,看了看炖肉的锅吩咐:注意火,把肉汤全部煟ㄒ鬹ao)干,把肉都卤出来,才好存放。
知道了,学生们含含糊糊地答应着:老师放心,我们有数。
两名倭人已经端着盘子蹲到一边,他们没有要肉食,就拿了几个馒头蘸着菜汤,吃的津津有味,时不时望向赵兴的目光,充满了崇敬与畏惧。
赵兴看到他们如此律己,倒有点怜悯——吃点肉算什么?至于吃穷苏轼吗?他不知道,这其实是一种日本古代饮食习惯。
日本飞鸟时代,天武天皇下令禁止吃食牛、马、犬、猿、鸡,八世纪中旬奈良时代,圣武天皇又禁止屠杀牛、马,因而九世纪后的平安人,已养成不吃任何兽肉的习惯。
此禁令持续至明治维新后才解禁。
在此期间,也有人以狩猎为生,提供兽肉给贵族病人或体弱的贵族当补品,这些补品主要是飞禽——比如野鸡、野鸭。
所以,这时候的日本平民,压根没有吃肉的习惯。
直到明治维新后,日本还有这习俗:送给别人肉食,那就是莫大恩赐,是拿对方当贵族看——贵族,他们叫华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