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郑监押,那黄知县也推说县里积压了公务,要立即返回夏津。
徐卫虽然喝得不少,但脑袋还没迷糊,今天知县大人虽然表面上客客气气,但说的话极少,此人可不像郑监押那般好应付。
挽留不住,徐卫请他稍等,又命人取来一封银子,不由分说塞到他怀里。
黄潜善再三推辞,说是无功不受禄,叫徐卫不要这般客气。
大人,今天您亲自作陪,处处替我周旋,晚辈心里有数。
徐卫这句话一出口,黄潜善看了他一眼,脸上露出一丝捉摸不透的笑容。
老九,你这小子,啧啧……就这么一句没头没脑的半截话后,他竟啥也没说,只单手拍了拍徐卫肩膀,领着随从自顾去了。
总算松了口气,二世为人,这点门道徐卫还是懂的。
从古至今,中国就这个传统,酒桌子上好办事,有钱能使鬼推磨。
但话说回来,贪官也分等级,他穿越来大宋前曾经看过一个新闻,当时有个贪官,拿了钱,要了人,居然不办事。
要是摊上这么个下三滥,你就哭去吧。
徐卫本想去找张庆杨彦几人商量事情,但想到此时正是午休时刻,便打算歇息一阵再去。
徐家折腾了大半天,等送走了客人,一家人才真正坐下来好好吃顿饭,他经过偏厅时,正听到嫂子徐王氏在安慰徐秀萍。
脚步略一停顿,他还是没有进去。
赶走姐夫,并不是仅仅是因为生气,徐卫有自己的考虑。
几个月以后,金军就将挥师南下,真定靠近幽云十六州,到时候首当其冲,绝不能让姐姐和小肉球回到那不久之后就将成为战场的地方。
回到自己的房间,徐卫四仰八叉躺在床上,回想着方才郑监押说的那席话。
如果他所言不假,那还真就是个机会。
河北地区,历来英雄辈出,民风剽悍,如果能在这个地方拉起一支队伍,并得到朝廷的支持,无疑对自己的计划是个绝大推进。
现在关键的问题是,朝廷是怎么考虑的,要知道大宋立国以来,一直有重文轻武的传统,对带兵之人诸多限制。
即便朝廷批准下来,自己又能拉来多少人马?这批人马又怎么在几个月之内形成战斗力?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啊……一声轻叹,徐卫感到有些头大。
房外响起脚步声,徐卫一听便知,那是老爷子。
门开处,徐太公不声不响的踏入房中,坐在桌旁。
徐卫也坐直了身子,两父子沉默不语,相顾无言。
良久,徐卫开口打破了尴尬:姐姐她,没事吧?唉……一声沉重的叹息,徐太公摇了摇头,你三姐个性好强,表面上没什么事,心里肯定不好受。
儿子赶走了女婿,尽管出了口恶气,但却让女儿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说句不好听的,万一范家有什么想法,女儿的后半生可怎么办?想到此处,也禁有些怪徐卫太冲动了。
可他哪里知道徐卫的良苦用心?徐卫本想解释几句,但话到嘴边又作罢,到时候家人自然会明白的。
两人又陷入沉默,徐卫对这种感觉很不舒服,找话说道:梓州团练副使是个什么官?听他提起这个,徐太公暂时忘记了烦恼,解释道:你的官阶是正八品修武郎,差遣是梓州团练副使。
前者代表你官位的高低,后者代表你所担任的职务。
这是个寄禄官,也就是说,除了有俸禄之外。
没有具体负责的事务,也没有办公的场所。
徐卫这才明白,修武郎好比以后少尉中尉之类的军衔,而那个梓州团练副使就像是排长连长之类的职务,只不过光拿钱不干事。
心里盘算着要不要将郑监押透露的消息告诉老爷子,三思之后,还是决定说出来。
毕竟老爷子是作过军官,上过战场的人,或许能给自己一些建议。
一念至此,便将郑监押话简略告诉了徐太公。
后者听罢,十分意外,惊喜道:当真?在得到徐卫肯定答复后,老爷子心花怒放,站起身来,颇有些激动的在房中走来踱去,连声说好。
老九!若此事成真,那你的前途就有保证了!徐卫看着欣喜欲狂的老爷子,肃然道:我想的不全是前途。
嗯?徐太公明显不明白他话中之意。
思前想后,徐卫决定俱实以告,老爷子对这个时代的了解,又特别是对军事的了解,远胜自己,自己需要他的支持和帮助。
或许你认为我是在说疯话,但我可以肯定,几个月以后,女真人就会挥军南下,直扑汴京。
徐卫的话只说了一半,他知道,要是说出女真人会攻破开封,俘虏徽钦二帝,灭亡北宋,占据半个中国,康王赵构会在杭州称帝建立南宋,老爷子一定会认为他真疯了。
徐太公此时的震惊,较之方才犹甚,他首要想到的不是儿子这话的真假。
而是,这孩子脑子又出问题了?徐卫从他的脸上看出了他的疑惑,正色道:我没疯,也没傻。
您是老兵了,您想想看,宋军十万人马,进攻日薄西山的契丹人,还被打得大败而回,女真人全看在眼里。
您认为,他们会放过大宋?徐太公立即想到了反驳之词,可徐卫却抢在前头:我知道您想说自从辽国灭亡后,金国一直派遣使节入宋与我国修好,并归还了幽云六州。
可不幸得很,这些都是障眼法,**汤!一个能灭亡辽国的国家,为什么要对一个连辽国都打不过的国家如此客气?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答案只有一个,女真人想牧马长江!吞并中原!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徐太公虽然无力反驳,但绝计不会相信儿子的话。
退一万步说,即便女真人有这狼子野心,我大宋百万军队,难道还会怕他不成?徐卫心知,老爷子从前一直镇守西北,和党项人作战。
他是种家军战将,而以种家军杨家将折家军为主体的军队组成了大宋军队的一块遮羞布,那就是所谓的西军。
西军有个特点,将领世代承袭,与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普通宋军相比,战斗力的确高出许多,历年和西夏作战,也确实不落下风。
可你能指望一百多万的宋军全和西军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