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内的情况并不比城外好多少,商铺大多关门歇业,因为城门封闭已多时,各地的货物根本运不进来,没有东西可卖,如今的东京城里,新鲜瓜果已是凤毛麟角,天价之物。
街市上也少有行人,间或几人也是行色匆匆,见到骑马之人低头避开。
整个东京城,显得十分冷清。
倒是一队队全副武装的士兵往来巡逻,为这座几朝古都凭添肃杀氛围。
徐卫上次来东京时,不过是几个月前,可同样的地方,如今却是天壤之别。
上百年安逸太平的日子使东京百姓早就忘记了战争的滋味,如今金军骤然入侵,甚至隔河威胁京师,这让他们难以置信,心惊胆战。
行至御街之前,宫外之外,徐卫望见数百人跪于地上,最前头一人双手举着一件东西,纹丝不动。
四周卫士虎视眈眈,手中长枪都放下对准。
有人听得背后马蹄声急促,回头一望,突然喊道:是李右丞!话音一落,那跪于地上的人纷纷起来,将徐卫一行人团团转住,七嘴八知的说着什么。
这些人情绪激动,拦住道路不让他们通过。
徐卫听了半天才明白,他们是在向朝廷请愿。
再一细看,发现都是二十上下的年轻人。
宫门卫士见状,一拥而上想隔开他们。
可这些年轻人寸步不让,大声呼喝着,推挤着,人吼马嘶,场面一时极度混乱。
李纲身负皇命,急着回去交差,见众人拒不放行,大声道:诸位学子不必担忧,你们看这是谁?说罢,望向种师道。
有人朝这边看过来,发现种师道,脸色一变,奔到马前仔细辨认,忽然伏拜于地,激动地喊道:种公到了!本来嘈杂混乱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学子们面面相觑,种公?真是种公?几个人跑了过来,发现果然是种师道,遂奔走呼告。
数百人云集种师道四周,将徐卫等人隔在外头。
与他并肩而骑的姚平仲面露不耐之色,低声骂道:这等穷酸腐儒,只会夸夸其谈,真要事到临头,屁事不顶!徐卫料想,这些人便是京城的太学生。
历史上,正是以陈东为首的太学生联名请愿,逼得赵佶赵桓两父子拿以蔡京为代表的六贼十恶开刀。
从古至今,中国的学生们从来都是热血,爱国的代名词,每每国难当头之际,学子们都是振臂高呼,左右舆论,其力量不可小视。
但话说回来,姚平仲所言也不是全无道理,书生空谈误国的例子还少么?此时,太学生们激愤地向种师道诉说着朝廷上某某畏战,某某又弄权辱国,蒙蔽官家。
纷纷要求种师道率西军击退强敌,保境安民。
李纲见场面无法收拾,官家又在宫内等候,遂下马挤了过去,对种师道说道:且打发了学子们,速速进宫面圣吧。
种师道暗叹一声,他何尝不想提王者之师御敌?只是,有的事情没法对这些一腔热血的学子们说,也没有必要说。
望着四周一张张英气勃勃的年轻面孔,这位沙场老将于马背上拱手道:诸位稍安勿躁,此次回京便是面见官家。
别的不敢保证,老夫定当克尽职守。
学子们仍旧激愤难当,姚平仲恼怒,狂吼道:你等让是不让?行军打仗,抗敌御辱是我辈职责,何需你……种师道厉声喝止,再三安抚太学生后,才得以通行。
在宫门口下马,解了兵器,一行人在李纲带领下直奔讲武殿。
此时,任谁也没有心情去欣赏这座宏伟的皇城,女真人将黄河以北搅得一团糟,除西北外,各路兵马都被打残打散。
粘罕仍旧围着太原,去年还算一派升平的大宋王朝,转眼间便乱成一锅粥。
倒是徐卫注意到,这东京皇宫里,五步一岗,十步一哨已经不是夸张之词,看来皇帝是真吓怕了。
行至一处,眼前豁然开朗,长宽数百步的校场想来是皇帝检阅三军的所在。
穿过广场,拾阶而上,种师道有病在身,走得极为吃力。
刚过几十阶便气喘喘喘,低声道:徐卫,希晏,你二人扶我走一程。
希晏是姚平仲的表字,听到这话,与徐卫上前架起种师道继续前行。
即便如此,他也是步履艰难,李纲在旁看到,忍不住叹息一声。
国家倚若长城的大将已然是百病缠身,几乎到了油尽灯枯之时。
若有个三长两短,朝廷还能指望谁?区区几百步台阶,种师道被两个后辈扶着走上去,也不免满头大汗。
到殿门口,还得休息一阵,才让内侍进去禀报。
趁着这个空当,他特意对姚平仲说道:见了官家,不可莽撞,一切小心在意,不问你话切莫多嘴。
姚平仲心头虽不喜,嘴上还是应了一声。
扭头看了徐卫一眼,少保为何不说他?种师道又望向徐卫,一个字也没有,只是微微点头而已。
片刻之后,内侍出来报道:官家宣种少保等晋见。
空荡的大殿上,大宋第九代君王赵桓身披绛纱袍,头戴通天冠,正襟危坐。
一张俊秀白净的脸上,掩饰不住忧色,双手虽拢在袖中,却不断地搓着。
只有一名内侍立在旁边,使这大殿分外清冷。
种师道一行人入得殿内,推金山,倒玉柱,山呼万岁。
赵桓的语气显得格外亲切,甚至伸手虚托,朗声道:快快请起,老大人为柱国之臣,不必拘礼。
皇帝称呼臣子,历来直呼名讳,或亲近些,便称声爱卿也是隆宠。
如今赵桓却呼种师道为老大人,其意义非同寻常。
种师道拜谢,以手撑地怎么也爬不起来,徐卫伸手去扶。
赵桓一见,失声道:老大人这是……种师道勉强起身,告罪道:臣征战多年,旧疾复发,惊扰了陛下。
赵桓脸上闪过一抹惊色,关切道:老大人为国之长城,万望保重才是。
既然身体抱恙,从今以后,面君不必下跪,入宫可乘软轿。
朕初登大位,国家又是如此局面,卿等都是带兵之人,掌国家之戎器,朕还需卿等勉力团结,共渡时艰。
面君不跪,向来是把持朝政的权臣和劳苦功高的元勋之专利,种师道听罢,坚决推辞。
无奈赵桓再三不肯,只得接受。
礼节已毕,官家命人赐座,便询问起前线战事来。
..............今天第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