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苏预备部1951年12月初,留苏预备学校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经过研究,国家决定将留苏预备学校设在北京俄文专修学校之内,由俄专校长统一领导,因此又被称为俄专二部。
32北京俄文专修学校(简称北京俄专)是和新中国同日诞生的,其目的在于为新中国培养俄语翻译人才。
校长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曾任毛泽东主席首席俄文翻译的师哲,副校长是张锡俦。
1952年2月,留苏预备学校迎来了第一批六百名学生。
由于当时还没有专门的校舍,不得已借用位于定阜大街的原辅仁大学部分校舍栖身。
1952年6月33,俄专二部搬到位于西城区西南角的鲍家街21号,即醇亲王府的旧址。
在五十年代初,王府建筑还基本保持原有的格局。
空闲的殿堂廊庑经过简单修缮,就成了俄专二部师生的课堂和宿舍。
这时的俄专二部已正式命名为留苏预备部。
由于王府内空间狭小,教育部又将附近石驸马大街18号——北京女八中的部分场地腾让出来,供留苏预备部学员住宿使用。
每天,学员们要往返于教室和宿舍之间,步行大约一公里的路程。
可以想象,当年在石驸马大街上,众多学员夹着书本,成群结队往来穿行,该是怎样忙碌的景象。
据当时的学员回忆,由于教室有限,上课不得不实行二部制—— 一部分学生早八点至下午二点上课;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从下午二点上课到晚八点。
所谓男生宿舍,就是一个偌大的房间。
摆满了上下两层的硬木板床,百十号人挤在一起睡觉。
连桌椅板凳都没有。
1954年入学的学员任满仓回忆道。
吃饭也没有固定地点。
学校在伙房旁边用帆布支了一个大棚子,学生们用饭盒打了饭菜后,有的回到宿舍吃,有的干脆就在棚子下或蹲或立解决战斗。
体育锻炼的场地也是大问题。
校园里没有跑步的空间,学生们只好出校门,沿着古老的城墙和狭窄的街巷跑上一圈。
如今,留苏预备部旧址经过一系列的拆改,只剩下一进院落,湮没在后来的钢筋水泥丛林中了,门牌也变成了鲍家街43号。
石驸马大街的名字已经不复存在。
1969年,这个带有 封建色彩的名字被取消,街道更名为新文化大街。
为了与后来位于魏公村的俄专新校址区分,这里又时常被称为太平湖俄专——得名于附近一个已经干涸淤平的湖泊。
为了迎接派遣留苏的高潮,位于海淀区魏公村的留苏预备部新校址破土动工了。
1955年春节后,刚刚度过寒假回到北京的学生们,被通知到新校区报到。
一进校门,眼前的一切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宽敞的校园里,矗立着整整七座高大巍峨、气势恢弘的大楼!那感觉,绝对可以用震撼来形容!一位学长告诉我。
伫立在面前的,是一座中西合璧风格的五层教学楼。
建筑呈凹字型展开,如同张开巨大的臂膀拥抱来自远方的学子。
教学楼两侧,是同样风格、对称排开的六幢高楼。
在这当中,五幢是学生宿舍楼,还有一幢专门的外国专家楼。
师生的住宿条件大大改善。
楼内长长的走廊里,对称地分布着一个个独立的房间。
每个房间内平放四张床,还有一个共用的写字桌和四个小方凳。
楼群中央,是一个宽敞平坦的大操场,可以做操、跑步、踢球。
学生们日常体育锻炼再不用出校了。
留苏预备部不论在硬件设施,还是在教学水平方面,在北京,乃至全国的所有高校中都是佼佼者。
学校聘请了一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苏联语言专家。
后来由于人员不足,又从当时在北京工作的苏联技术专家的家属中聘请了一部分人来讲课。
中方俄语教员则来自于各校俄文系刚毕业的学生。
昨天,他们还是课堂上的学生,今天就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员们掌握尽可能多的俄语知识,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考验。
他们的辛苦和紧张,丝毫不亚于学生。
每天,教师们白天讲课,下班后还要备课、准备教案、与学生谈话,总要忙到深夜。
当时在留苏预备部工作的王敏慧就住在教师宿舍楼对面。
她至今清楚地记得,对面楼里家家户户的灯光在夜里十二点以前就没有熄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