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岁月无痕:中国留苏群体纪实 > 第六章 五分!五分!(4)

第六章 五分!五分!(4)

2025-03-30 19:30:16

曾在莫斯科装甲兵学院学习的张重远[U20]回忆道: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老师讲的东西必须要听懂,必须要领会,必须要记住。

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指标,每天必须记住七十个单词。

那时候真是走路背,吃饭背,睡觉前也要把当天背过的七十个单词逐一过一遍,看看是否还有没记清的。

军事留学生们为了尽快突破语言障碍、掌握专业技能,真正做到了废寝忘食。

很多人每天学习十二三个小时——下课后留在教室自习;教室锁门了就回到宿舍看书;困了就趴在桌子上打个盹,醒了就接着学习;夜里一两点钟才上床,躺在床上还要再背一篇课文。

到了周末,其他国家的留学生都结伴出去跳舞、游玩,却几乎没有中国学生的身影。

()邹伯贤[U21]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次学院领导召集包括中国、朝鲜、东欧等国家在内的学生干部开会,郑重宣布:朝鲜、东欧国家的干部请回去传达: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周末一律不许出去玩,否则严肃处理;中国的干部请传达:每个周末所有学生不许再看书,必须出去休息。

学校将指定专门的教员进行陪同和监督!哈哈大笑之后,邹老正色说道:和民用专业的留学生不同,我们的学费是由国家完全承担的。

我们上课要交学费,住宿要交住宿费,打靶要交子弹、弹药费,这些钱都是国家付的。

我们这些军事留学生都知道,培养一个人要十万元人民币呀!那时候国内一个月的生活费才十几元人民币,你想想当时的十万元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国家是真的下了本钱培养我们,你说我们不拼命学习能对得起国家吗?艰苦努力获得了丰硕的回报。

这些从青纱帐、黄土地、白山黑水中披着硝烟走出的战士,大部分以优异的成绩结束学业,向祖国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回顾留学苏联的收获,马春途[U22]感受比较深的有以下两点:一是军事指挥决策不能单纯依赖感性认识。

一切分析和决策必须建立在合理的、细致的计算和论证的基础上;二是在苏联的军事留学生,都受到了军容军纪,以及严谨完备的军事条令规范的熏陶。

尽管后来国内对这一套有过种种微词,但是必须承认我军的正规化建设还是受到其深刻影响。

军事留学生回国后,立即投入到军队建设的第一线。

他们当中,有的成为一线指挥将领,有的成为高级参谋人员,还有一部分进入军事院校从事教学工作。

在他们的积极参与下,一批高技术、现代化的军兵种建立起来,迅速填补了我国军队建制的空白,新中国军队整体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吉尔到一汽汽车工业,是带动一个国家重工业发展的龙头。

汽车工业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工业实力的表现。

因此,建国伊始,中苏两国政府对于在短时间内建立新中国的汽车工业十分重视。

在苏联援建的第一批四十五个项目中,一汽项目的规模仅次于鞍钢。

规划中的汽车制造厂选址于长春,年生产能力为三万辆,被命名为第一汽车制造厂。

一汽是以苏联莫斯科李哈乔夫汽车厂为蓝本建设的。

李哈乔夫汽车厂简称吉尔,其前身为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吉斯),不仅是苏联最大的汽车制造厂,在当时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

一汽的设施规划、生产流程和管理制度完全借鉴吉尔,生产设备则是由吉尔的专家们专门设计、购买、制造的。

一汽几乎可以称为吉尔在中国的姊妹厂。

曾在吉尔工作过的刘经传这样描述苏联专家们为一汽设计的现场:整个设计大厅热火朝天,横挂着大幅红布标语‘苏中友谊万岁’、‘为了一汽’等等。

他们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十分认真。

图纸上的俄文字句旁都要留出中文译文的空间。

他们经常把我叫到图桌旁咨询,问图纸和文件是否能看懂,应该如何修改才能让中国同行看得懂。

美术师曾将车头上‘解放’标徽旁的图案给我看,问是否具有中国风格。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