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岁月无痕:中国留苏群体纪实 > 第六章 五分!五分!(5)

第六章 五分!五分!(5)

2025-03-30 19:30:16

1953年,承载着中国汽车人无限希望与骄傲的一汽破土动工了。

现代化的工厂需要专业人员来管理,先进的设备需要成熟的技术工人来操控。

为了帮助中国同行最大限度地发挥工厂的潜能,苏联方面建议中方早派、多派人员到吉尔实习。

1953年4月,第一批八名实习生走进了吉尔的大门。

走进车间,眼前的景象令观摩者感到震撼。

在高大的厂房里,一排排巨大的机床发出轰鸣,自动完成原料充填、加工、传输的过程;在生产线上,几十台机床连在一起,只有一个人在操作台上按电钮,被加工完毕的零件就不断流出;总装配线上,仅用两分钟就装成一台汽车。

一名司机神气地跳上汽车,汽车喇叭一声长鸣,车就开走了。

初次目睹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壮观景象,想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幕将通过自己的双手在祖国实现,大家无不心潮澎湃。

厂方对于实习生的学习给予了高度重视。

尽管生产任务繁重,厂里还是安排了各岗位的主要业务骨干担当实习生的导师。

辅导是一对一进行的。

苏联的一线技术工人将操作步骤分解成一步步的程序,逐一进行示范,详细讲解每道工序的要领,然后再让中国徒弟亲手实践。

苏联工人实行计件工资制。

为了教授中国学员,他们不惜耽误工时,下班后再加班补上定额数量,甚至少拿计件工资也不在意。

在生活中,来自中国的劳动者也处处能够感受到苏联人民兄弟般的浓浓情意。

为了给实习生们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吉尔方面专门修建了一栋宿舍大楼。

宿舍里窗明几净,二十四小时供应热水。

实习生们四人一个房间,还有公共厨房可以自己烧菜做饭。

每逢周末和假期,厂里的共青团都要组织实习生们到莫斯科市内和周边旅游、参观。

车间里的师傅和同事,也常常邀请中国朋友到自己家里作客,详细询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从1953年初到1956年,一汽向吉尔先后派出九批共518名实习生,每人都参加了为期八个月到一年的技术培训。

43从厂长、车间主任到一线工人,从前方生产、辅助生产到后勤管理,从产品设计、工艺制造、计划管理到财务管理、质量管理,几乎所有的关键岗位都得到了苏联同行毫不保留、几乎是手把手的指导。

值得一提的是,江泽民同志也曾作为一汽职工在吉尔实习。

据曾和他在一起工作的同事们回忆,江泽民同志由于具有国内正规大学毕业的背景,加上个人勤奋好学,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充分掌握了俄语技能和业务知识。

作为实习生党支部的干部,江泽民同志一方面关心体贴同事们的生活,同时也严格督促大家的工作和学习。

他经常告诫大家不仅要学习,更要在学习中创新,要注意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重点在先进二字。

44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则作为一汽最后一批实习生的带队人,于1956年至1957年间在吉尔度过了学习和工作时光。

1956年7月,在中苏两国人民期待的目光中,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下线了。

当时正在吉尔实习的王少林撰文写道:1956年7月15日。

这一天我特别高兴。

因为我早晨在报纸上读到,在我的祖国,生产出了第一批国产汽车。

这个快乐的事件不能不使我激动,在高涨的情绪下度过了这一天。

七月十六日,当我刚刚跨进我工作的办公室的门槛时,所有的苏联同志都站起来欢迎我,热烈握手并高声说着同一个词‘解放’。

晚上,当我拿着《真理报》回到宿舍时,苏联朋友向我和我的同胞表示祝贺。

另一天,当我参观汽车部件厂和化油器厂时,上至工厂领导,下至工厂警卫人员都向我祝贺长春汽车制造厂的胜利。

45一汽的顺利投产,是中苏两国汽车人共同的骄傲。

一汽从1953年奠基到1956年下线,仅用了三年时间。

它的规模和水平在当时亚洲达到了领先的水平,将与世界最先进汽车生产水平的差距一下子缩短了六七十年,打下了我国本土汽车制造业的坚实基础。

建厂后的三年内,一汽开发研制了包括东风、红旗在内的十四种新产品。

其中红旗轿车以其优越的性能、舒适端庄的车身造型,被选用为政府礼宾车。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