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岁月无痕:中国留苏群体纪实 > 第十一章 相煎何急(4)

第十一章 相煎何急(4)

2025-03-30 19:30:16

在这扑面的寒风中,只有来自苏联师生的关爱,还能让中国学子们感受到温暖。

在采访王永志的时候,他向我提起了恩师米申。

米申是苏联航天之父科罗廖夫的第一助手,在当时是苏联航空航天领域数一数二的人物。

1960年,王永志正值大学最后一年。

当时中苏两国关系已经濒于破裂。

出乎王永志意料的是,米申竟主动要求担任他的毕业设计导师。

回忆师生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王永志深情地说: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米申就坦诚地对我说:‘我知道现在两国关系变化了,但这是政治家的事情,而我们之间仍是师生关系。

你不要有任何顾虑,有问题尽管提。

只要我知道的,我都会告诉你的。

’我本来很担心再回苏联,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

有了导师的这一席话,我就比较放心了。

1961年夏,基辅工学院56届的三十六名中国留学生完成学业,准备返回祖国了。

由于政治气候敏感,站台上送行的人不多。

学生们登上了列车,向送别的人群挥手致意。

突然,人群中传来呜咽的声音。

人们循声望去, 是白发苍苍的无线电系主任阿基耶夫斯基教授。

中国留学生景仰这位老人:这位曾亲手为流放中的列宁组装过地下无线电台的老革命者是基辅工学院最为德高望重的学术领袖;中国学生热爱这位老人:他平时给予了中国学生异乎寻常的关爱。

临行前,老人还自掏腰包送给每个学生一本厚厚的列宁画册。

此刻,泪水顺着老人皱纹纵横的面颊流淌,浸湿了花白的胡须。

老人缓慢地走上列车,伸开双臂,把身边最近的一个留学生揽入怀抱,一边摸挲着年轻人的后背,一边嗫嚅着:永别了,我的孩子!永别了!然后是下一个学生,下一个……直到和所有的学生一一拥抱分别。

后来,年轻的毕业生们才明白为什么老人没有使用常说的再见这个词,而是说永别了。

基于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政治的敏锐洞察,老人已经预感到在两国间将会发生怎样的风云变幻。

他的痛哭,是为自己有生之年可能再也无法再见到这些优秀青年而惋惜,更是对中苏两国间的美好岁月永远逝去不再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