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岁月无痕:中国留苏群体纪实 > 第十三章 百川入海(1)

第十三章 百川入海(1)

2025-03-30 19:30:16

自己的家园在北京旧皇城东部的南池子大街南口,坐落着一座规模宏大的庭院。

与对面富丽堂皇的北京饭店相比,庭院的入口显得内敛而凝重。

这里曾是清初三大喇嘛寺之一——普胜寺的原址,又称石达子庙。

1913年,一批清末留学归来的青年才俊,如顾维钧、梁敦彦、詹天佑、蔡元培、颜惠庆、王正廷、周诒春等人,为了维系海外同窗友谊,交流文化思想,发起成立了欧美同学会。

1915年,欧美同学会集资两千两白银,购买下残破不堪的石达子庙作为永久会所。

原来的建筑被拆除,后来又经过数次改建、扩建,逐渐形成了今天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欧美同学会成立之初,即以修学、游艺、敦谊、励行为宗旨,交流中西文化,切磋学术,以情会友,以文会友,承担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任务。

在它的历任会长中,不乏严济慈、茅以升、卢嘉锡、吴阶平等学术巨擘和社会名流。

随着时代的需要,欧美同学会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推动本世纪初的勤工俭学运动,探讨救国救民的道路;抗战时期,曾号召海外学子返国抗日,共赴国难;新中国建设时期,为吸引海外专家学者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有益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欧美同学会大力提倡科教兴国,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贡献力量。

欧美同学会下属十四个分会,现有会员一万余人。

其中留苏分会拥有会员约三千多人,是欧美同学会人数最多、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分会组织。

由于历史的原因,五六十年代学成归国的留苏学子们,在很长时间内没能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组织。

随着大家逐渐退出一线工作岗位,这个曾经是规模最大、管理最严密的留学生群体,又一次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

跨越了半个世纪不曾泯灭的亲情和友情,如同一张无形的巨手,将分布在各行各业、四面八方的学子们又一次集合在一起。

作为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筹备者之一的酆炳林,引领我回溯了近二十年前那些难以忘怀的日日夜夜。

1989年4月的一天, 李扈生[U38]、酆炳林、胡立生、张通、李瑞等几位留苏学长在欧美同学会聚会。

大家谈论的主题是如何建立一个属于留苏学子自己的组织。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关于同学会的构想逐渐成型了。

酆炳林告诉我,李扈生当时已经查出患有严重的肝病,可他还是主动承揽了外联工作。

筹备期间的奔波劳顿进一步吞噬了他的健康。

留苏分会成立后不久,他就因病故去了。

听着酆老的讲述,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个画面:身体瘦弱的李扈生穿着一件白衬衣,迎着初春的寒风,骑着一辆自行车穿行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街道上,扣响中央领导的房门,往返奔波于中央统战部、民政局、欧美同学会等众多管理机构之间,盖下林林总总的公章。

一切进展非常顺利。

4月24日,李扈生、酆炳林、张通等再次聚首。

这次会议,是留苏分会成立前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筹备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大家一致同意推举我国第一位留苏技术科学博士高景德[U39]先生作为第一任会长。

高景德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1989年5月14日,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举行了庄重的成立仪式。

会上通过了留苏分会的章程和组织机构。

除会长高景德外,大会还选举了副会长十人。

大会选举李扈生为首任秘书长。

从此,饱经沧桑的留苏学子们,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从1994年开始,几乎每年春节留苏分会都会组织留苏毕业生联欢会,至今已经延续了十几年。

我作为一名青年学子,多次作为义务工作者参加了春节联欢会的接待活动。

联欢会在九点开始,可是八点刚过,学长们便携带着家眷子女,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他们有的腿脚不便,在家人的搀扶下步履艰难地登上礼堂的台阶;有的在门口踯躅张望,等待老同学的到来。

大厅里,这些年过花甲的老人远远地高声打着招呼,疾步奔向对方,紧紧地握手、拥抱,关切地询问彼此的近况。

从他们眼中流露出的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友情,每每令我感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