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岁月无痕:中国留苏群体纪实 > 第十三章 百川入海(3)

第十三章 百川入海(3)

2025-03-30 19:30:16

2006年6月,会长朱训率领欧美同学会代表团访问了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

我有幸作为代表团成员跟随出访。

所到之处,除了拜会当地的民间友好机构外,代表团一项重要的日程就是和当地的青年留学生座谈。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国前往原苏联各共和国留学的机制发生很大的变化,自费留学成为主流。

年轻一代的留学生们承受着学习和生活上的巨大压力,同时也对学成回国的前途感到困惑不清。

朱训会长和老一辈学长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同学们揭示了青年留学人员的成材道路,以及年轻人应当承担的历史责任。

他们语重心长地指出,尽管老学长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当初所有人都是在最基础的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起来的。

年轻人不能浮躁虚荣,要踏踏实实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

欧美同学会具有广大而深远的社会资源,无疑是广大同学在国内和国际开展事业的巨大平台。

2006年11月11日,留苏分会中最年轻的组织——白俄罗斯校友会成立了。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派遣到苏联的留学生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乌克兰等地的高校,在白俄罗斯的则非常少。

在留苏分会领导的亲切关怀下,部分于二十一世纪初毕业于白俄罗斯高校的回国留学人员终于组建了白俄罗斯校友会。

和其他已经存在的校友会相比,它太弱小了,目前登记成员还不到三十人;它太年轻了,会员的平均年龄还不到二十五岁;它太稚嫩了,成员还都是初涉世事、寻找定位的年轻人。

然而,它像一棵古树上萌发的新枝,尽管看上去还娇嫩、弱小,却承载着事业传承、精神永续的无限希望。

情感的纽带毕业回国后的三十多年里,留苏学子们在繁重的工作与家庭负担中奔忙,几乎无暇顾及同窗之谊。

于百川[U41]:我们这些人在退休之前,大家都在没白天没黑夜地忙工作,彼此之间几乎顾不上有什么联系。

有时候,老同学住处相距也就隔着一条街,可是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下落。

九十年代初,大部分学长从工作第一线退了下来。

同窗之情的感情纽带再次将大家凝聚在一起。

在留苏分会的穿针引线下,各个原苏联高校毕业生的校友会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

在所有六十八个校友会中,列宁格勒矿业学院校友会称得上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1989年,在籍传茂等三人的倡议下,一部分列宁格勒矿业学院的毕业生们开始定期聚会活动,形成了校友会的雏形。

1995年,校友会正式成立,大家推举了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等领导成员。

会上明确了校友会的宗旨:加强联络、交流信息、组织联谊、增进友情、为校友服务。

据现任秘书长于百川介绍,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共有在册中国留学生一百七十八人,其中已有二十七人去世,还有一些人移居海外,平时保持联系的大约一百二十人。

校友会编印了同学录,散发到每个同学手中。

每年春节,校友们都要举行聚会,共叙亲情。

一些住在北京周边地区的校友,从外地开车,有的甚至坐火车赶来。

由于地矿工作性质的缘故,校友会有一半的成员分布在祖国各地。

列宁格勒矿业学院校友会定期编发的校友会简讯,像一条牢固的丝带,将大家的心紧紧系在一起。

据于百川介绍,校友会简讯第一期只有简单的一张纸,到现在已经有六张纸十二页,每期约两万字。

包含留苏分会信息、校友来信摘登、开展活动简报;活动基金募集和使用情况、返校旅游见闻、出国探亲感受等栏目。

校友会简讯每年出版三期,赠送给所有能联系上的校友。

校友会简讯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在全国各地的校友们通过它,及时了解到留苏分会和校友会的各项活动。

大家踊跃来函,介绍自己的生活情况和养生心得,表达对老同学们的问候。

校友会简讯在留苏分会、校友会、校友们之间架起了信息的桥梁,成为校友们沟通情况、传递信息、增进友情、互致敬意的精神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