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组织的运作都离不开资金的保障。
列宁格勒矿业学院校友会成立之初,便确定了活动基金募集的原则:自愿交费、数额不限、次数不限,公开监督。
共同基金的交纳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缴费金额从十元到一千元不等,缴费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基金主要用于校友会简讯的印刷和派送、同学聚会时的经费补贴、接待外地校友、购买留苏分会刊物送给外地校友等。
校友会还自费印刷出版了《无私的奉献、永远的纪念》一书,作为对同窗之谊和地质工作者奋斗历程的永恒纪念。
校友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一次对校友的救助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1996年8月下旬,北京的赵鸿才学长到洛阳出差,意外得知了三十六年未曾见面的同学黄士杰、张树平夫妇的下落。
当她提着礼物,兴冲冲地叩开老同学的家门时,眼前的情景简直让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房间里,家徒四壁。
丈夫黄士杰身患帕金森氏综合症,说话战战兢兢不能自已,终日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妻子张树平患心脏病和神经衰弱,一脸病容憔悴不堪。
还不到六十岁的两个人,看起来像七八十岁的人一样衰老。
老同学久别重逢,没想到却是这样一个凄凉的光景。
三人执手相看泪眼,未语已先哽咽。
黄士杰、张树平两人毕业后,双双被分配到洛阳矿山机械厂工作。
繁重的任务,日夜加班,严重摧残了两人的健康;再加上操劳过度,营养不良,到老时纷纷病魔缠身。
黄士杰的治疗需要服用特效药,每月的药费在四百元以上,都不能报销。
张树平自己患病也要治疗,还有女儿在上大学。
而由于退休时间早,两人退休金合起来还不到八百元,连药钱都不够,全家的生活陷入极度困苦之中。
赵鸿才回到北京后,立即联系两位同班同学,马上向洛阳汇去五百元,以解燃眉之急。
同时,她向校友会负责学长详谈了黄士杰、张树平夫妇的情况。
校友会领导成员马上开会商量应对措施,决定速办两件事:一是向处境艰难的两位学友写慰问信表示关切;二是以校友会的名义汇款五百元。
在当期的校友会简讯上,于百川介绍了两位校友的困境,号召大家伸出援助之手。
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地校友们纷纷来信或打电话表示关心和同情。
上海的马在田院士率先捐款五百元。
他在来信中写道:了解到洛阳两位同学的近况,心情十分沉重。
以前总认为我们这些人还来日方长,殊不知人生旅途的终点已近在咫尺。
在半年时间里,先后有三十多位校友总共捐款约六千三百元。
一笔笔寄托着关爱的汇款,一封封饱含深情的信函,像雪片一样飞向洛阳。
不少校友多次捐款,有的校友捐款不留下姓名。
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廖学盛同志,既不是黄、张二人的校友,也不是亲故。
当他得知列矿校友会的捐款活动后,也汇去五百元表示支持。
1997年10月的一天,赵鸿才收到黄士杰女儿的来信,得知张树平已于当年四月因心脏病突发去世,黄士杰也因长期患病医治无效于五月去世。
信中说道:这几年来多次得到各位叔叔阿姨们的关心和经济上的援助,我们全家都非常感动。
是你们给了我们向困难抗争的力量和勇气。
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向我们伸出了一双双温暖的手,我父母亲的在天之灵会永远记住你们的。
父母去世,对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不过在众多亲友的帮助和关怀下,我终于度过难关,开始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会鼓起勇气继续生活下去的。
再次向列宁格勒矿业学院校友会表示感谢!校友们的鼎力相助,固然没有能够挽救同学的生命,但是这份胜似亲人的关怀,再次印证了留苏学子间积淀的血浓于水的亲情。
61不是为了利益,不是有所图报,只因为共同的梦想、共同的誓言、共同的命运,只因为我们属于一个共同的光荣群体——留苏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