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岁月无痕:中国留苏群体纪实 > 第十六章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3)

第十六章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3)

2025-03-30 19:30:17

由于某些历史原因,一部分五六十年代的留苏学生毕业回国后,在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

尽管理工科留学生获得了苏联颁发的工程师毕业证书,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国内只按照技术员对待。

留苏学生参加工作,工资只比国内毕业的大学生高半级,为62元5角。

一年后转正,才涨到73元5角。

而这73元5角的工资,很多留苏学生一拿就拿了二十多年,有些人甚至比国内某些同期大专毕业生收入还低。

1960年在苏联学习军工专业的三百名留学生,已经完成全部学习,由于中苏关系恶化,未来得及获得苏联学位证书提前回国。

按照规定,他们由我国教育部统一颁发毕业证书。

但是,国内有些单位在一段时间内不承认这些留学生的工程师称号。

66由于苏联学制的关系,留学生在苏联学习时间一般比较长,再加上留苏预备部一年,会比国内大学生多学习一到两年。

而一些根据国家需要中途改变专业方向的学生,学习时间更可能长达八、九年。

因此,和国内同期大学毕业生相比,留苏学生客观上形成了工龄短、结婚晚、孩子小的情况,从而影响到工资、住房等方面的物质待遇。

67文革结束后,昔日风华正茂的青年们已是拖家带口、身心俱疲,白发已悄然爬上双鬓。

一般来讲,四五十岁的年龄应该已是事业有成了。

可是对于这批五六十年代的留苏学生来讲,事业似乎才是刚刚开始。

然而,他们没有颓废,没有抱怨,一如二三十年前刚刚来到苏联学习时那样,以饱满的斗志、必胜的信念,与时间展开了竞赛。

这是浴火重生的群体。

十几年的风霜磨砺没能摧毁他们的意志,反而验证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

三十年前,他们作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子弟,沐浴着荣耀与敬仰;三十年后,他们成为国家大厦最坚实的栋梁,用杰出的业绩写就了载入史册的辉煌。

这是高度浓缩的生命。

他们当中大部分人最大的成就,都诞生在改革开放后的十五年时间里。

他们如同置于纯氧中的灯丝,在极短的时间里炽烈燃烧,却释放出无比夺目的光亮!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生信念,支持他们甘愿将青春和生命托付给祖国,虽忍受重重艰辛和苦难却仍旧无怨无悔?在那种近乎于苦行般的自律与虔诚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行为动机?这个问题,在很长时间里令我苦思不得其解。

我注意到,在我采访的过程中,有一段话被老学长们频频重复: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懊悔,也不因碌碌无为而感到羞耻;在临终前,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进行着斗争。

这是五十年代风靡中国的一部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男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说过的话。

这段语录,在五十年代可谓是家喻户晓。

无数热血青年把这段话作为座右铭,义无反顾地奔向祖国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在那里,他们克服艰难困苦,挥洒青春和热血,只为证明人生的意义,只为探究人类最崇高的理想。

正如邓朴方在《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一书的序言中所写道:我清楚地记得:我和我的同龄人在年轻的时候,人人会背诵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那段名言。

我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深受他的影响。

我相信,那些能超越自我、追求信仰与理想、追求祖国繁荣富强与社会文明进步的人,是世界上生命力最顽强的人,是人生最绚丽的人,也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

68五六十年代的留苏学子群体,和他们所处的那个年代的亿万青年一样,用一生的承诺和实践,为保尔·柯察金的宣言做了最生动的注解;五六十年代的留苏学子群体,是那一代青年人的杰出代表。

在他们身上,凝聚着太多人民的重托,领袖的希冀,民族的荣耀;。